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推迟更年期-销售面试问题
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 名词的使动用法
(1)
什么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也就是说,
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
括常规的动词,
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例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
威王欲将孙膑。”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
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
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欲将孙膑”这个动宾
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
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
(2) 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
事物
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使我为王”
《左传·襄公二
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骨生肉”(即“使枯骨
上长出肉来”)
(3)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
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例如:
胡铨《
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
我也!” “刘豫”是人名,此人是南宋时期的济南知府。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傀儡皇
帝。
他在位八年(1130—1137),为虎作伥,屡次配合金兵攻打南宋,都遭失败。后来被金所废,
并
被金将完颜兀术所俘。“刘豫我”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的傀儡皇帝”的意思。
又如:
《左传·定公十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春秋时期,吴
王僚被专诸(人名)用剑刺杀。《左传》中的这句话,是鲁国贵族公若藐向蓄意谋
害他而用剑尖朝着他的
养马人说的,意思是:“你想使我成为吴王吗?”言外之意即“你想像专诸
刺杀吴王僚那样刺杀我吗?”
专有名词“吴王”用作使动。
一般来说,专有名词用作使动,都有特殊所指,表示一种“比方”、“喻称”之义。
(4)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方位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表示使宾语按照这个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例如:
《战国策·楚策四》:“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使鸟落下”
《史记·苏秦列传》:“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使苏子(苏秦)到东边(齐
国)去”
(5) 名词使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
用作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补足。例如:
刘向《新序·节大》:“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词类活用
例中的“臣”后省“之”,“友”后也省“之”。“不得
而臣”即“不得使之为臣”、“不得而友”即“不得使
之为友”之意。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1) 什么是“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
简称“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儿所
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
名词和形容词。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
成是活用为意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
事物,具有“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例如:
《战国策·齐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把……
当作(看成)
客人”
《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一般来说,常规动词不用作意动。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的语法标志。
同一个词既可用于意动,也可用
于使动,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含义上。使动用法是“使动词”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实际上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改变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
物的性质状
态,或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总之,使宾语变得跟以前不一样。而意动用法是“意动词”
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主观看法,强调主语所代表的人的一种主观认识。
这种主观看法、主观认识同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客观状况也许相符,也许不相符;但不
论相符与否,
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这是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
别。因此,在确定一个词究
竟是用作使动还是意动时,一定要认真分析、体会上下文的意思,
不可含糊。例如:
《孟子·梁惠王下》:“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在上述二例中,第一例的“
小之”是使动用法,意为“使之变小”,表示了一种客观结果;第二例
的“小鲁”、“小天下”是意动用
法,意为“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表示了一种主观看法。
“鲁”和“天下”是一种客观存在,
并不因孔子的主观看法而变小。这很能说明“意动用法”的实
质。
(3)
名词意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
用作意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但根据上下文
意可以补足。例如:
《淮南子·氾[fán]训》:“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例中的“友”、“
臣”后都省略了“之”。“布衣弗友,人君弗臣”意为“平民百姓不把他当朋友,国
君不把他当臣子”。
3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还可以在其他情况下用作谓语动词,表示不同于使动、
意动的其他含义。我们把这种情
况,称作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
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
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
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綦[qí]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
乘。(请允许我搭你的车)请‟从
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肘,用肘关节捣。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目,以目示意。
词类活用
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向西前进。
《史记·留侯世家》:“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前,到前面来。
4
名词用作状语 状语是谓语的修饰成分。
它一般从时间、处所、程度、方式、手段、肯定、否定、状态
、数量、范围、情态、对象等
等方面,对谓语进行修饰和限制。副词的主要功能是当状语,形容词也常常
用来作状语。
(1) 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这同现代汉语是一样的。例如:
《战国策·齐策》:“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在上述各例中,加点的词都是作状语的时间名词或方位名词。
值得注意的是:古汉语中“岁”
、“月”、“日”等时间名词作状语时,其所表示的含义,与“岁”、
“月”、“日”的正常含义不同。
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 “岁”、“月”、“日”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谓语前作状语时,表示“岁岁”(
即年年、每年)、“月
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例如:
《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② “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义为“一天一天”、“一天天地”。例如:<
br>古诗《孔雀东南飞》:“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③
“日”用在句首主语之前,作状语,表示“往日”、“从前”之义,用来追溯往事。例如:
《左传·昭公七年》:“日君(晋平公)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地名)田。”
(2) 普通名词作状语
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活用为状语,这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
普通名词作状语,主要
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 表示比喻。即以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
事物的行动的特征作比方,来描绘谓语动
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状态。可以译成“像……一样”,例如:
《左传·庄公八年》:“豕人立而啼。” ——“像人一样站着”
《战国策·秦策》:“嫂蛇行匍伏。”
②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即以对待作状语
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来对待宾语所代表的人,可以译成“像
对待……那样”。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孟子·万章下》:“今而后知君(指鲁缪公)之犬马畜伋(人名,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自称)。”
“兄事之”即“像对待兄长那样侍奉他”,“犬马畜伋”即“像对待犬马那样畜养我孔伋”。
③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国语·鲁语》:“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在野外死去”
《韩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 “在高山上居住,在深谷里汲水”
上述例句中加点的名词状语,都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可以译成“在……(里、中、上)”。
④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凭,可以译成“用……”
“工具”指具体的东西,例如:
《战国策·秦策三》:“伍子胥橐[tuó]载而出昭关。” ——“用口袋装着载在车上”
词类活用
《史记·商君列传》:“秦王车裂商君以徇。”(徇[xùn],示众)——“用车把人肢体撕裂”
“依凭”指抽象的东西,可以译成“按照……”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按照法律都要
斩首”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与“依凭”相似的,还有以名词状语表示行为方式的,如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批评。
(3) 名词性词组作状语
在古汉语中,名词性词组也可以作状语。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与作状语的单个名词相似。
《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
这儿所讲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判断一个
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除了要看它们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外,也要
考察它们在句子中的语
法地位、语法作用和语法功能,也就是说,要看它们在句子中是否充
当谓语以及它们和其他词(或词组)
的结合关系。如果一个名词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并且具
有动词的语法功能,那么,这个名词肯定用作
动词。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主要语法条件:
(1) 两个名词
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
断,那么,在一般情况下
,其中必定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这里有三种具体情况:
①
这两个名词构成主谓关系,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起叙述
作用。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大楚兴,陈胜王。”——“陈胜做王”
《史记·留侯世家》:“汉王方食,曰:„子房前!‟” ——“子房往前来”
② 这两个名
词构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谓语,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例如:
《列子·说符》:“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衣”是“穿(衣)”之意
柳宗元《封建论》:“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君”是“把……当作国君”之意
③
这两个名词形成动补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谓语,后一个名词作它的补语。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
“军”,后面都带表示地点的名词补语,都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驻军”。
(2) 名词前面如果有“能”、“可”、“欲”、“敢”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左传·桓公五年》:“王亦能军。”—— “能统率军队”
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要下雪
(3)
名词前面如果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左传·僖公五年》:“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là)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腊”本是年终祭名,“
不腊”即“不能举行腊祭”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秦师遂东。”——“就向东进发”
(4) 名词前面如果有介宾词组作状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词类活用
《战国策·魏策一》:“魏地方不至千里……南与楚境,西与韩境。”
“境”的前面分别有
介宾词组“与楚”、“与韩”作状语,“境”活用为动词,意为“接壤”、“有共同的
疆界”。
(5) 名词后面如果有代词“之”、“我”等作宾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烛”本义是“蜡
烛”,“烛之”是“照它”的意思;
《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 ——“感谢我”、“对我感恩”
(6) 名词后面如果有介宾词组作补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吕氏春秋·上农》:“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养蚕”、“种桑”
《史记·
商君列传》:“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前”本是方位名
词,“前于席”
即“挪到席的前面”
(7) 名词如果用“而”或“以”连接,那么,它就活用为动词(连
词“而”、“以”通常只连接动词和形
容词,不连接名词)。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臣”前有“而”,后
有宾语“诸侯”,意为“使…
…称臣”,用作使动;
《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衣冠”后有“而”,意为“穿上衣服,
戴上帽子”,“衣冠而见之”是连动词组;
(8) 名词的前面如果有辅助性代词“所”字,辅助性代词“所”通常与动词结合,形成“所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性词组),“所”表示动作的对象。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zēnɡ]
”本指渔网,“所罾”指“用渔网所捕到的(东西)”,“罾”作动词表“用渔网捕”;
(9) 名
词的后面如果有辅助性代词“者”,这个名词又是作“者”的修饰语,那么,这个名词就
活用为动词。例
如:
《战国策·赵策》:“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被封侯的人”
辅助性代词“者”一般受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组成“者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性词组)。 <
br>上面,我们从九个方面分析了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在实际语言中,上述条件有时是
单独出
现的,有时则同时出现两个。两个条件同时出现,对于判断名词活用为动词,更加有
把握: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
“不穴于寝庙”
中的“穴”,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作状语,后面有介宾词组“于寝庙”作补语,“穴”
只能活用为动词
谓语,表示“挖洞”之意。“
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一、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使动用法和作状语。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用作使动的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和行为,
具有“使宾语干什么”的意思。
词类活用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可以用作使动的动词,主要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
宾语,用作使动时,可以带宾语。例如:
《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皆以扁鹊能生死人。”——“使死人复生”
不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但从特定的上下文关系,可以补足宾语。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用作使动的“走”后面,都可以补上宾语“之”。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使动,但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以带宾语,在结构形式上与使动用
法完
全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所表达的意义不同。例如: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
——“朝”是一般用法,“朝王”即“朝见齐王”、“朝拜齐王”;
《孟子·公孙丑下》:“武丁朝诸侯。”——“朝”是使动用法,“朝诸侯”即“使诸侯朝拜”。
我们只有细玩文意,才能分清及物动词究竟是一般用法,还是使动用法。
下面再举几个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例子:
《汉书·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武。”——“使苏武投降”
《左传·宣公二年》:“将战,华元杀羊食士。”——“使士食”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宾语也有省略的情况。例如:
《战国策·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
,食以草具。”(草,粗恶;具,馔具,指饭食)“食以草具”
即“食之以草具”,意为“用粗恶的饭食
让他(冯谖)吃”。
2 动词用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有时候也用来作
状语,对作谓语的动词进行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情态、状貌等。
(1)
不及物动词作状语 一般来说,作状语的动词往往是不及物动词。例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跪着请求”
《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活捉”
用作状语的动词,往往用连词“而”或“以”与作谓语的动词连接。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年》:“夜缒而出。”
《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2)
动宾词组作状语
及物动词一般以动宾词组的形式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时间;有时用“而”或
“以”连接,
有时不用。例如:
《战国策·赵策》:“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3) 动词作状语与连动式的差别
动词作状语,同连动式相比,词序完全相同,但表达的意
思不一样。动词作状语,是对作谓
语的动词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一种伴随的、次要的行为,如“坐而
假寐”,是指“假寐”的方
式是“坐着”;“笑而受之”是指“受之”的情态是“笑着”;“触槐而死”
是指“死”的方式是“触槐”,
词类活用
等等。主次分
明,毫不含糊。而连动式则表示具有时间先后的两种行为,两个动词之间无主
次之分,只表示一种顺承关
系。例如:
《战国策·赵策》:“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先“入”后“趋”,先“至”后“谢”)
《左传·成公二年》:“左并辔,右援枹而鼓。”(先“援枹”,后“鼓”) 等等。
二、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有三种情况: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活用为一般动词。
1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具有
“使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经常用作使动。例如:
《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使长安君之位尊”
《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使庖厨远”
形容词用作使动时,它的宾语有时也可以省略。例如:
《韩非子·说林下》:“„刻削之道,
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
大不可小也。‟”
“小”、“大
”之后,都可以补上宾语“之”,“小之”、“大之”都是“使之小”、“使之大”的意思,“小”、
“
大”都是用作使动的形容词。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
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状”
的意思。例如:
《战国策·齐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
也。” ——“认为我美”
《礼记·礼运》:“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以勇知之人为贤”
3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还可以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老”可译为“敬奉”、“奉养”,“幼”可译为“爱护”、“抚育”。
4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
这儿所讲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
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比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要简单得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判断方法:
① 形容词后面如果有名词或代词作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我们在前文中分析
形
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时所举的例子,几乎都属于这种情况。:
《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 ——“正”是使动用法,“衣冠”作宾语
② 形容词前面如果有能愿动词“能”、“足”、“可”等,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荀子·修身》:“厌(堵塞)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长江、黄河可以变干”
《庄子·盗跖》:“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不值得看重”
《孟子·告子上》:“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能使他变得卑贱”
③
形容词前面如果有辅助性代词“所”,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所”组成“所字结构”。
词类活用
晁错《论贵粟疏》:“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
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
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贵”即“看重”,“
贱”即“看轻”,“卑”即“鄙视”,“尊”
即“尊重”、“尊崇”
三、数词的活用
数词很少活用为动词。如果一个数词在句子里作谓语,它的前面有能愿动词
或作状语的副词,
或者它的后面有作宾语的名词或代词,那么,这个数词也就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左传·昭公三年》:“民参(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
“孰能一之”中“一
”前有“能”,后有宾语“之”,“一”活用为动词,义为“统一”;“参其力”,“其力”
是宾语,“
参”是“把……分成三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