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菁华
美基营销-苏荷酒吧开场曲
1《蠹众木折》(《商君书》)
谚①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②。”故大臣争
于私③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④。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⑤
隐下以渔⑥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
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
【注释】①谚:谚语。在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
刻的道理。②蠹(dù)众而木折(shé),隙大而墙
坏:蛙虫多了,树木就要折断,裂隙大了墙壁就
要倒塌。众:多。隙:缝隙,裂缝。坏:倒塌。③争于私:在私利方面争夺。私:
私利。④下离上:百姓
背离国君。下:这里指百姓。上:指国君。离:背离。⑤秩官之吏:各级官吏。秩:次,列。⑥渔:用不正
当的手段夺取。
【翻译】
【应试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1)蠹众而木折( ) (2)天下鲜矣(
)
..
2.翻译下列句子。
(1)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翻译:
。
(2)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
翻译:
。
3.本文引用谚语进行类比说理,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试举出一条谚语并说明它们蕴涵的道理。
谚语:
。
道理:
。
4.你觉得怎样才能堵住国家的裂隙,消灭人民的蛀虫呢?谈谈你的看法。
答:
。
2《尧舜禹之时》(《孟子》)
当尧之时⑴,天下犹未平⑵。洪水横流⑶,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⑷,禽兽繁殖,五谷不登⑸,禽兽逼⑹人。兽蹄鸟迹
之道交于中国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⑻。
舜使益掌火⑼,益烈山泽而焚之⑽,禽兽逃匿⑾。
禹疏九河⑿,瀹济、漯⒀,而注诸海
⒁;决汝、汉⒂,排淮、泗⒃,而注之江⒄;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⒅,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
而不入。
【注释】⑴尧: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领袖。⑵平:安定,治理好。⑶横(hèng)流:不顺水
道乱流。⑷畅茂:茂盛。⑸登:成熟,
丰收。⑹逼:威逼。⑺交::纵横交错了。中国:指中原地区。⑻
舜: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领袖。敷治:治理。敷:施行。⑼益:舜的
臣子。掌火:掌管火。⑽烈:使火猛烈
,指放火。⑾匿(nì):隐匿。⑿禹: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领袖。疏:疏通。九河:泛指黄河下
游许多河
道。⒀瀹(yuè):疏导。济(jǐ)瀹(tà):都是河名。⒁注:使……流入。诸:“之于”的合音。⒂决
:打开缺口,引导水
流。汝汉累:都是河名。⒃排:指排除淤塞。淮、泗(sì):都是水名。⒄江:长
江。⒅食:供给粮食。
【翻译】
【应试训练】
1.在文中摘录描述“天下犹未平”的语句,试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
。
2.文章第三段句式整齐,特别是“疏”、“瀹”、“决”、“排”等动词的运用值得品味。试从表
现人物和行文给读者的感受
两个方面进行品析。
答:
。
3.当年“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如今却用强硬的手段制止人们猎捕野生动物,谁对谁错?
人和野生动物该如何
相处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
4.古时候,禹之前,“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为了抵御洪魔,人们常用的方法是堵。聪明的禹
采用了“疏”的方法。
请你在文中摘录“疏”的内容的句子。
答:
。
5.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行为,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
。
3《富贵不能淫》(《孟子》)
景春⑴曰:“公孙衍⑵、张仪⑶岂不诚⑷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⑸》”
孟子
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⑹?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⑺,父命之⑻;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
往
之女家⑼,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⑽!’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⑾。居天下之广居⑿,立天下之正位⒀
,行天下之大道⒁;
得志,与民由⒂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⒃,贫贱不能移⒄,威武不能屈
⒅,此之谓⒆大丈夫。”
【注释】⑴景春:战国时人,推行合纵连横之术。⑵公孙衍:即魏人犀首,当
时著名的说客家。⑶张仪:战国时的策士,
用连横之策得到秦皇的重用。⑷诚:确实。⑸熄:战争平息。
⑹焉:怎么。⑺丈夫:成年男子。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
要举行加冠礼。此指加冠。⑻命:教导
。⑼之:到……去,与“往”同义连用。女:同“汝”,你。⑽无:不要。违:违背。夫子:
丈夫。⑾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⑿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⒀正位:正确的位置
,孟子用来比喻“礼”。
⒁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⒂由:遵循大道走。⒃淫:惑乱(其心)
。⒄移:改变。⒅屈:使……屈服。⒆此之为:把这
叫做。
【翻译】
【应试训练】
1.翻译下列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大丈夫应有的行为?
答:
。
3.文章运用比喻说明大丈夫应该怎样?
答:
。
4.《谈骨气》一文通过哪三个事例印证孟子的话?
答:
。
4《月攘一鸡》(《孟子》)
今有人日①攘其邻之鸡者,或②告之曰:“是非君子③之道
④。”曰:“请⑤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⑥,然后已。”如
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①日:每天。 ②或:有人。 ③君子: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
④道:此处指行为道德。 ⑤请:请允许我。 ⑥
来年:明年。
【翻译】
【应试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 (2)是非君子之道( )
..
(3)请损之( )
(4)斯速已矣( )
..
2.翻译下列句子。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翻译:
。
3.偷鸡人听到别人的劝告后的态度是什么?
答:
。
4.文中对偷鸡人所持态度的评价是什?(用原文回答)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
5.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示?请简要回答。
答:
。
5《杨震拒贿》(范晔)
杨震⑴自荆州⑵迁东莱⑶,当之郡,道经⑷昌邑⑸,故⑹所举⑺
荆州茂才⑻王密为昌邑令⑼,谒见⑽,至夜,怀⑾金十
斤以遗⑿震。震曰:“故人⒀知君,君不知故人,
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⒁知,何谓
⒂无知!”密愧而出⒃。后
转涿郡⒄太守⒅。公⒆性廉,不受密谒⒇。子孙常蔬食(21)步行,故旧(22)长者(23)或(24)欲令
为开产业(25),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26),不亦厚(27)乎!”
【注释】⑴杨震:东汉人。字伯起,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当时称为“关西孔子”,为官清正廉洁。⑵荆
州:古地名,今
属湖北。⑶东莱:古郡名,汉时属山东青州。⑷道经:路过。⑸昌邑:县名,故城在今山
东金乡西北。⑹故:以前。⑺举:推荐,
选拔。⑻茂才:即后世秀才。⑼令:县令。⑽谒(yè)见:请
见,进见。一般用于下对上,幼对长。⑾怀:动词,意谓怀中藏着。
⑿遗(wèi):赠送。⒀故人:汉
代人在门生或曾经做宫的人面前,大都自称“故人”。此为杨震自称。⒁子:你。此为古代对男
子的通称
。⒂何谓:怎么说。⒃愧而出:羞愧地走出。而:连词,此为连接有修饰关系的前后两项,不必译出。⒄涿(zh
uō)郡:
古都名,今河北涿州一带。⒅太守:官名,管理一郡政事的官。⒆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此
称杨震。⒇密谒:隐密进见,此
指私下送礼行贿。(21)蔬食:粗食。以蔬菜为食。(22)故旧:老
交情,老朋友。(23)长者:年岁大、辈分高的人。(24)或:有的。
(25)开产业:开置产业(
以留给予孙)。(26)以此遗之:把“清白吏子孙”名声留给后人。此:指“清白吏子孙”的名声。(27)<
br>厚:丰厚。
【翻译】
【应试训练】
1.文章通过“杨震拒贿”的故事,刻画了他为官清正廉洁的品格。此文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颇大,后世“
”、
“ ”、“ ”等典故即源于此。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比较它们在句中的不同用法。
(1)当之郡(
) 以此遗之( )
..
(2)故人知君( ) 暮夜无知者(
)
..
3.杨震不肯接受王密送来黄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
。
4.本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杨震的“性廉”?
答:
。
5.简要概括本文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答:
。
6《柑橘千树》(贾思勰xié)
李衡于武陵⑴龙阳⑵汎洲⑶上作宅,种柑橘⑷千树。临
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
亦可足用矣。”吴末,甘橘成,岁得绢数
千匹。恒⑸称太史公⑹所谓“江陵千树橘,与千户侯⑺等”者也。樊重⑻欲作器物,
先种梓⑼、漆⑽,时
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⑾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⑿也。谚曰:”一年之计,
莫如树⒀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释】⑴武棱:三国时吴国郡名,在今湖南省。⑵
龙阳:今湖南省汉寿县。⑶汎(fàn)洲:即“氾(fàn)洲”,洲名,在今
湖南汉寿。⑷甘橘:即
柑橘。⑸恒:通常,经常。⑹太史公:《史记》作者司马迁。⑺千户侯:有一千户人口纳税的侯爵。⑻樊
重: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外祖父。⑼梓(zǐ):梓树。木材可做器具和建筑材料。⑽漆:漆树,可产生漆。⑾假:
借。⑿已已:停止。
“已已”叠用是加重语气,等于说千万不能放任不种。⒀树:种植。
【翻译】
【应试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种甘橘千树(
) (2)不责汝衣食( )
..
(3)时人嗤之( ) (4)此之谓也(
)
..
2.翻译下列句子。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翻译:
。
3.文中人物对千树柑橘有不同的理解,请指出。
李衡认为千树柑橘等于:
答:
。
司马迁认为千树柑橘等于:
答:
。
4.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请解释其中“树
”的意义。
答:
。
7《中流砥柱》(郦道元)
砥柱者,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⑴,故破山以
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于水中若柱焉⑵,故曰
砥柱也。三穿既决⑶,水流疏分⑷,指状表目⑸
,亦谓之三门矣⑹。山在虢城⑺东北大阳城⑻东也。《搜神记》称:齐景公⑼;
渡于江沈⑽之河,鼋⑾衔
左骖⑿,没之⒀。众皆惕⒁。古冶子⒂于是拔剑从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⒃
鼋也。
左手持鼋头,右手持左骖,燕跃鹄涌⒄而出,仰天大呼,水为之逆流三百步⒅。观者皆以为河伯⒆也。
【注释】⑴凿(záo)之:凿开它。之:代词,它,代“山陵当水者”。⑵焉:句尾语气词。无义。⑶三穿既决
:三个缺口打通
以后。穿:洞口。既:已经。决:疏通水道。⑷疏分: 疏通分流。⑸指状表目:按照它
的形状给它起名字。目:名称。⑹三门:
即三门峡。在河南陕县以东砥柱山以西。河流中有两座石岛,把
河分成三派,形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门。据传为禹凿三门
山形成的。砥柱山与三门峡东西相距四十里。
本文记叙的两处位置有误。⑺虢(guó)城:即今河南灵宝。⑻大阳城:地名,今
在何处不详。⑼齐景
公: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⑽江沈:地名,今在何处不详。⑾鼋(yuán):一种大鳖。⑿左骖(cān):在
左边
拉套的马。⒀没之:把它(左骖)沉没在河中。⒁惕(tì):惊惧。⒂古冶子:传说是齐国著名的
勇士。⒃乃:(原来)是。⒄燕跃鹄
涌(hú):像燕子一样飞跃,像天鹅一样从水里钻出来。⒅鹄:即
天鹅。步:古代六尺为一步。⒆河伯:河神。
【翻译】
【应试训练】
1.解释下列词语。
(1)砥柱者,山名也( )
(2)山见于水中若柱焉( )
...
(3)把剑从之( )
(4)邪行五里( )
..
2.翻译下列句子。
故破山以通河。
翻译:
。
3本文记述了两则神话传说故事,一个是 ,另一个是
。两个故事生动地反映
了
。
4.你从本文中还获得了什么信息?
答:
。
5结合选文中两则神话传说谈谈你对中流砥柱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怎么理解的。
答:
。
8《神医华佗》(陈寿)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⑴,嗜食⑵而不得下,家人车载⑶欲往就
医。佗闻其呻吟,驻车⑷往视⑸,语之曰:“向⑹来道
边有卖饼家⑺,蒜齑大酢⑻,从取三升饮之,病自
当去⑼。”即如佗言⑽,立吐蛇⑾一枚,县⑿车边,欲造⒀佗。佗尚未还,
小儿戏门前,逆见⒁,自相谓
⒂曰:“似逢我公⒃,车边病是也⒄。”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⒅约以十数。
【注释】⑴病咽
塞:患咽喉堵塞的病。⑵嗜(shì)食:想吃食物。嗜:喜欢,爱好。⑶车载:用车载着。⑷驻车:把车停下来
。
驻:车马停止不前,此处是使动用法。⑸视:诊视。⑹向:刚才。⑺卖饼家:卖面食的人家。饼:泛指
面食。⑻蒜齑(jì)大酢(c
ù):蒜泥(拌)大醋。酢:同“醋”。⑼去:除掉。⑽即如佗言:立刻
像华佗说的(那样去做)。如:如同,像。⑾蛇:此指一种寄生
虫。⑿县:(xuán)同“悬”,悬挂
。⒀造:“到……去”。⒁逆见:迎面看见。逆:迎着。⒂自相谓:(小儿)自言自语。⒃公:指父
亲。
⒄车边病是也: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明啊!病:指挂在车边的寄生虫。是:指示代词,“(就是)这个(证明
)”的意思。
⒅辈:同“类”。
【翻译】
【应试训练】
1.给本文分层,并写出层意。
答:
。
2.试简要说明各层在写法上的不同点。
答:
。
3.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答:
。
4.把文中表现华佗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高尚行为的句子抄录在下面。
答:。
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华佗善于吸取民间医学成果和总结医疗经验?
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