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_请以战喻》教案
山东省历年高考分数线-广州商学院录取分数线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主备:汤迪 辅备:高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3、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
手段甚至
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3、揣摩文中寓言的寓意,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
解析课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激发欲望
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
已独至。”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
“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
实在各有千秋。”今天就让我们
来学习《孟子》。
二、组内合作 自学讨论
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2、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⑤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王:名词作动词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
三、班内交流 确定难点
1、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
他
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
圈套,诱使
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
无望民之多于
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望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
孟子却指出,梁惠
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
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
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
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
想的具体内容。
四、点拨精讲 解难释疑
1、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2、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
3、怎样才能实现“王道之成”?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
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
张层层铺叙,
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的结论,
即“王道之成”了。
4、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明确: 对比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
比喻 把涂有饿殍而罪岁比喻成杀人而罪兵
五 随堂演练 当堂反馈
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提示:人不能肆意役
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
现“双赢”(可持续发展
,绿色食品、绿色产业,和谐社会)。
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
聚力。”
(科教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六 课堂小结 科学评价
本文主要
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
穿得暖,还要使
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全文采用了比喻论证,
形象生动。句式较
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激发欲望
我们学习了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感受到了孟子文章中比喻论证的魅力,今天让我们继续学
习后几则
短文,这几则短文中孟子又形象地传达了什么深刻地内容呢?
二、组内合作 自学讨论
第二篇
①其良人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②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
2
③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窥视,暗中看。
④卒之东郭墦间:坟墓。
⑥与其妾讪其良人:讥讽。
⑦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⑧
A、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
B、蚤起:“蚤”通“早”。
C、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
⑨ 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知之也。
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
A、无乃尔是过与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余之人不余欺也 D、大王来何操
E、夫晋,何厌之有
第三篇
①请轻之 轻: 形容词作动词
减轻
②日攘一鸡 攘:窃取
第四篇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⑥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⑦谁能一之 数词作动词 统一
⑧探究文中出现的“之”字用法?
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A、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B、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C、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④取消句子
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三、班内交流 确定难点
孟子通过《月攘一鸡》这则小故事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改正错误要彻底。
四、点拨精讲 解难释疑
(一)第二篇问题探究
1、分析齐人形象。
明确: 孟子以齐人的形象来讽刺那些无耻的钻营富贵利达的人们,说他们是无耻之徒,连自己的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
2、第二篇的讽刺效果是怎样达到的?
明确:齐人内在品格
的委琐与外在形象的庄严、自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妙用了几个修饰性词
语,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
传达作者爱憎喜好的作用。
(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中的“必”。“必”,一定,表确定的
副词。齐人每外出,必直奔坟场乞
食,必饱食而后返,足见其兴趣志向之低下。他贪得无厌,为了追求物
质与名利,放弃了对自身道德
的修炼和提高。为了得到虚幻的利达,甚至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
,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
益。如此还能满足,还能自得,还能大言不惭、吹嘘夸耀,人格的沦丧,道德的
堕落,正如其妻所言: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仰望与俯视,多么强烈的反差,多么辛辣
的讽刺。
(2)“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中的“尽”。“尽”,都,表范围的副词
。齐人在坟场乞得
一些酒肉,涨红了脸,在妻妾面前夸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借富贵者抬高自己的身
价,比脚踏实
地赢得名誉与地位来得方便与快捷。“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
吹自擂,
3
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3)“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中的“遍”。“遍”,全,表范围的形容词。前番是竭力鼓吹,后者是残
酷的事实。
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提成为富贵者的座上宾。一个“遍”
字,是击破齐
人骗局的重锤。
对比手法的运用,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齐人有一妻一妾》有两重
对比。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
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
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
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
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
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
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要注意采用
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两
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具有
强烈讽刺效果。
3、塑造齐人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孟子通过塑造齐人形象,用辛辣的讽刺手法,揭开了
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人们的虚伪面纱,暴
露了他们“厚厚脂粉”后面的丑恶嘴脸,显示了他们龌龊的灵魂
。让我们明白了人不能为名利而忘廉
耻,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价值观。假如他直接说明这一点,而不把
它寓托到齐人的故事中,文章就
索然无味了。
(二)第四篇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明确: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明确: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明确: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明确:孟子以“禾苗”喻百姓,
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
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
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五、 课堂总结 科学评价
孟子的
寓言情节简单,却诙谐、有趣而意味深长,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通过
想像将生活中
的问题的情状与特征夸大,以更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危害。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
余的酒食,得了蝇
头小利就心满意足,其行为荒诞可笑,为人所不齿。孟子将齐人的行为夸大,使之
成为艺术形象,背地里
“乞”食,妻妾前“施施”“骄”言,使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产生审美快感,
并对对象做出否定性的评价
。《月攘一鸡》中的主角改正错误却又不坚决,持“月攘一鸡,以待来年”
的观点。孟子的寓言故事通过
影射、夸张等手法,机智风趣地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丑陋的现象做了
含蓄地揭露、批评,使读者在人物
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微笑着领悟到作者传递的深刻道
理。
六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两题。
预习《王何必曰利》
板书设计
故事
寓意
五十步笑百步 无本质区别
月攘一鸡
知错不改
坟场乞讨 追逐富贵利达不择手段
枯苗得雨,渤然兴之 仁政得民心
4
教学反思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