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说课稿

绝世美人儿
609次浏览
2020年12月13日 16: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koyote-穿越火线滑步

2020年12月13日发(作者:任继愈)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文章主 要写史学家谈
迁为写《国榷》所付出的努力,可在付印前《国榷》却被偷走了,谈 迁并没有被这次厄运打垮,
他坚定信念,通过重新奋斗,最终著成了新的明史巨著 ——《国榷》。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 散绝望之云。本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通过典型事
例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列举 数据增加课文表现力,在教学时应加以关注。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已不再是难点,他们通过自己的努 力,课文读正
确、读流利也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要引导他们运用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
句的意思,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情。 并且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中理
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并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 我将本课的教
学目标确定为: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课后 7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7 个字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 词语;
3、 通过品读谈迁撰写《国榷》的过程,体会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 之光就会驱
散绝望之云;
4、 初步学习体会课文运用数据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依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设为:
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2、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 望。
三、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和谐统一。基 于此,我主要
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作铺
垫。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 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是品读感悟法,让学生自读,并进行交流讨 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再
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从“信念”如入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谈迁从小就“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 可
信的明史”,这也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把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前,我先要
求学生根据预 习卡的要求: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问问别人或自己查字
典, 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B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 事?
C。质疑。上课以后就用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浯,指导认读。再让学生接读课 文。通过指名读、
学生领读、开火车读、竞赛读等形式,让学生一步一步的把课文 读通读准。扫除了生字障碍后,
就进入了今天阅读的环节。
(三 )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谈迁遭遇了什么厄运?为什么说是厄运?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之后, 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进入第三个环节。
1.让学生默读课文第 2自然段,并划出问题的相关句子,并想想理由。
2.学生交流:


围绕“厄运” ---体会艰辛
在学生交流时,我适时多媒体出示:经过 20多年的奋斗, 6 次修改,谈迁终于 在 50多岁
时完成了一部 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 让学生自读感悟,这几个数字在这里表现
了什么,学生可以说一个数字,也可以几 个数字结合起来说。 20多年,一万多个日夜,记载了谈
迁辛劳的付出; 6 次修改是为 了明史的翔实可信; 50多岁说明年老志坚; 500多万字从数量上
说明谈迁巨大的工作 量,真是一本巨著。最后通过朗读加深对谈迁的认识,认识谈迁坚忍不拔的
意志和 毅力。这一小节中“为了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导学生去比 较“一
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从而让学生感悟谈迁对历史的责任感,在通读 朗读去感受人物。
此环节,让学生抓住数字,是因为“语言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皆关情” ,品词 析句对于语
文教学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在对词句的品析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走进文本当中。随后的感
情朗读,进一步使学生感悟谈迁的伟大形象,并在读中受 到情感的熏陶。
所受打击之大: 在解读关键词语的过程中,在联系前文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到《国榷》被偷是 极
大的“厄运” , 家境贫寒并没有动摇过谈迁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 就在他大功告
成的时候,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喜悦,简直是难于言表。可就在他沉 浸的喜悦之中时,他遭受到
了这样的厄运,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接着追问:这样 的厄运对于谈迁造成了多大的打击?他茶
饭不思,夜难安寝,到底在想什么?这里 安排了说话练习,让学生根据以上的内容有条理、有层
次地说一说,进而体现语言 的层次感。
接着,追问,谈迁在以泪洗面的日子里消沉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在 读书的过程中
自然会抓住“很快”、“回到”、“从头撰写”等词语体会谈迁并没 有被厄运打垮。
品读“重编《国榷》 ”,体会艰辛 “谈迁是怎样重撰《国榷》的呢?”这个问题引入第 3
自然段的教学。 让学生自读这一小节,并圈画出谈迁重撰《国榷》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感受,
养 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接着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交流:
多媒体出示“在北京的那段时间……已经不多” 这个重点句段,并抓住句中“四 处寻访”、
“亲自”、“一袭破衫”、“奋笔疾书”这几个词语,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
谈迁重撰时的顽强信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此时,我还 将以“四处寻访”创设情境,让
学生想象谈迁在寒冬腊月、炎热酷暑之下,为写《国
榷》而到处寻访的情境,紧接着我设置了一组想象联系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 解:
(1)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
(2) 那是一个漫天飞雪的清晨,…… 在想象练习的基础上再看一组动画,让学生对谈迁所付出的
艰辛有了更为直观的认 识,然后再追问: 谈迁为了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努力,在抗争,他要与什
么抗争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丰满了人的形象。
此时再让同学理解“名垂青史”这个词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是因为谈迁有 了坚定不移的
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来而名垂青史的。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练 习说话,进一步体会谈迁坚
定信念及顽强的意志,这设计将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 开发,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情感升华,拓展迁移 首先,我总结全文,启发学生从谈迁写成《国榷》的经过中感悟只要有
厄运打 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并让学生齐读第 4 自然段感悟文章的主 题。
从读到写是仿造积累,文本内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发展。我让学生在充分
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写一个以“谈迁,我想对您说……”为题的小练笔,一方面训 练了学生的写
作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的情感有了一个宣泄的渠道,也使学生的情感 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五) 布置作业
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作为教师应因材施教, 所以我设计了 1 个必做题和 2个选 做题作
为回家作业:


1、 必做题:背诵、摘录最后一个自然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语感。
2、 选做题: (1)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一帆风顺的。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例,
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如贝多芬、海伦•凯勒、凡高、司马迁的事例。)以拓 展学生的知识
面,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
( 2)自行组织一次“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故事会,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 活动的能
力。
五、板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书稿被偷 致命打击 从头撰写 名垂青史 总之,在本节课中我努力给学生创设
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在这里碰撞,学生的
情感在这里得以升华,让我们 的语文走出课堂,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三度设疑:提升思维的坡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实录及反思 江苏
省句容市后白中心小学 柏海山
教学设想: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清末明初的史学家 谈迁在厄运的打
击下重新撰写《国榷》的故事,赞扬了他在厄运面前不低头、不屈 服,永不言弃的人生态度。本文
语言浅显、情感浓烈、蕴含哲理,教学此篇文章, 抓住“厄运、信念、打不垮”三个关键词,采用
读中体验、读中感悟、读中明理的 方法便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样的课堂往往一览无遗、索
然无味,它还需要 一条不断制造张力的教学路径,它还需要一个思维的坡度不断召唤学生走进文本,
研读文本。笔者无数次地细读文本,于无疑处读出了三点疑问:一、仅仅是一本书 被偷了怎么能说
是厄运呢?二、书丢了可以再写,而且第二次写得比第一次还要翔 实、精彩,这怎么能叫厄运呢?
三、厄运一定要和灾难、不幸、悲惨划等号吗?笔 者抓住这三处疑问巧妙设疑,不断制造学生的认
知、情感、思维的落差,有效地激 活了阅读期待,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智慧的、深刻的、多元的。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学习谈迁在逆境面 前的人生态度。
2、能够体会文中数字表情达意的效果。
3、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并能够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和概括主要
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学习谈迁在逆境面前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体
会文中数字表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准备:布置预习;多媒体课件。
课堂实录:
板块一:导入新课,指导读题 师:(点击课件)同学们请
看一组词语,谁会念?(指名读;齐 读。)
家境贫寒 一贫如洗 家徒四壁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志向远大
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痛不欲生 四处寻访 考察历史 奋笔疾书 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 不屈不挠 明史
巨著 鸿篇巨制 名垂青史 师:其实,这些词语中包含着一个人物的命运,他是谁? 生:谈迁。


师:(点击课件)这就是谈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谁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重读了信念)
师:他强调的是信念,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重读了打不垮) 师:他强
调的是打不垮,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重读了厄运) 师:他强调的是
厄运。同学们,你们看,一个课题、一句话因为 我们理解不一样读法也不一样,这就是我们汉语
的魅力,让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齐 读一遍课题。
板块二:一度设疑,一石激起千层浪 师:(板书:厄运)看
老师写厄运一词,同时思考:根据你的理 解,什么叫厄运?
生 1:灾难。
生 2:倒霉的事情。
生 3:悲惨的遭遇。 师:字典中是怎样解释的呢?(点击课件) (厄运:灾难,困苦, 不幸的
遭遇)课文中谈迁的厄运是什么呢? 生:他写的《国榷》被小偷偷了。
师:只是一本书被偷了怎么能说是厄运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2 小节,边读边思考不要放过一个词,一句话,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读书思考。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 生:因为谈迁从小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这本书是他一
生的志向。
师:眼看自己的志向就要实现,转眼间却化为泡影,这的确是厄 运。
生:谈迁经过 20多年的奋斗, 6 次修改,才完成了这部史书。 师: 20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
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这难道不是厄运吗? 生: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
他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 打击。
师:是呀,一个 50 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 打击,而且要想重写这本书几乎
是不可能办到的事,看来,这的确是厄运呀!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见解,让我们一起把目光
聚焦在文中这 样一句话上。(点击课件:经过 20多年的奋斗, 6 次修改,谈迁终于在 50多岁
时完 成了一部 500 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们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这句话中有几个数字。
师:哪几个数字? 生: 20多年、 6次修改、 50多岁、 500多万字。 师:老师把这句话改动了
一下,你们再读读,体会一下,两句有
什么不一样,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好?(经过奋斗,经过修改,谈迁终于完成了 一部明朝编年
史——《国榷》 )
生 1:第一句话好,因为第一句话写的具体,第二句不具体。
生 2:第一句话好,因为第一句话写出了谈迁是怎样写《国榷》 的。
生 3:第一句话好,因为第一句话写出了谈迁写《国榷》的艰辛 和付出。
师: 20多年、 6次修改、 50多岁、 500多万字,老师去掉的仅仅 是几个普通的数字吗?你们
再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体会这些数字背后的意思,掂量 掂量这些数字的分量。
生:(读句体会。) 师:你掂量出了哪个数字的分量? 生:6 次修改。因为这是 500多万字的
书,这是非常辛苦的。
师:你平时写作文一般修改几次? 生:2 次。
师:多少字左右? 生:三四百字。
师: 500多万字、 6次修改,这是怎样的艰辛啊!把你的感受放 进去读——。


生:经过 20多年的奋斗, 6 次修改,谈迁终于在 50多岁时完成 了一部 500 多万字的明朝编年
史——《国榷》 。
师:你们还感受到哪个数字的分量?
生: 20多年。因为这本书耗费了他 20多年的心血。 师:你现在是多大岁数?
生:十一。 师:这本书耗费了 20 多年的心血,从一个风华正茂、志向远大 的青年到一个白发苍
苍、体弱多病的老人,这是怎样的付出啊!把你的感受放进去 读——。
生:经过 20多年的奋斗, 6 次修改,谈迁终于在 50多岁时完成 了一部 500 多万字的明朝编年
史——《国榷》 。
师:同学们,这一句正因为有了这些数字才让我们感受到谈迁创 作《国榷》是那么的——
生:艰辛。
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生:(齐读)
师: 20多年,几千个日日夜夜,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那些令 人心酸的往事。由于家境贫寒,没
有钱买书,谈迁只得—— 生:借书抄写。
师: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 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师:同学们,你们说小偷偷走的只是一本书吗?偷走的其实是什 么?
生 1:他的志向。
生 2:他的汗水和心血。
生 3:他的生命。
师:现在这本书不翼而飞,这对谈迁来说真是——
生 1:致命的打击。
生 2:意想不到厄运。
生 3:飞来横祸。 师:(点击课件: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 流淌。很多人
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 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
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轻声地读一读这段话,用心 体会谈迁内心的感受。
生:(读中体会) 师:谁来读一读? 生:(动情地读) 师:读得动心动情,这位同学已经走进
了谈迁的内心,读书就应 该聆听人物内心的声音。同学们,你能够体会到谈迁此时此刻内心的感
受吗?假如 你就是谈迁你能表白一下自己内心感受吗?(你就是谈迁)谈迁啊谈迁,你为什么 泪
流满面?
生:因为我 20 多年的心血没有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师:把你的感受放进去读—— 生:他
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 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
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 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师: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 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
史书。你能理解他这样的决定吗?(你就是谈迁) 谈迁啊谈迁,你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
生:因为不把这本书重新写出来我会死不瞑目的!
师:把你的感受放进去读—— 生: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 以
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 到了书桌旁,下
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师:同学们,其实在谈迁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声音暗暗对自己说—
生:我一定要重写这部史书! 师:这真是打不垮的什么? 生:信念。(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出这打不垮的信念。 生:(齐读)
课后反思:虽然学生能够一口说出谈迁遭遇的厄运是所写的《国榷》被小偷偷走了, 但这只是受


到文本的暗示,对厄运的体认是肤浅的,并没有真正激起内心的认同和 共鸣。教者反其道而行
之,于无疑处生疑,抛出了“仅仅是一本书被偷了怎么能说 是厄运呢?”这一出乎意料而又极富
认知和思考张力的问题,无异于惊雷乍起,言
下之意,一本书被偷了到底算不算厄运?似乎还需要质疑和印证。显然,这是学生
不曾怀疑过的问题,惊讶写在他们的脸上,思维开始转换。这一问,激发了阅读兴 趣,唤醒了阅
读期待,营造了阅读惊讶,在这极具召唤力和涵盖性的问题的诱惑下, 学生开始走进文本的字里
行间,去搜寻、思考、确认,于是,对厄运才有了多元而 又真切的体验和认同,才能够和文中人
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共振,为下文的教学做了 较好的铺垫。此外,文中数字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应引
导学生体会,语言内容和语言 形式不可偏废。
板块三:二度设疑:于无声处闻惊雷 师:谈迁第二次写出
来的《国榷》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快速 浏览第三小节划出文中有关的句子。 生:重写的国榷
更加翔实、精彩。 师:(板书:翔实、精彩)同学们,书丢了可以再写,而且写得比第一次还要
翔实、 精彩,这能叫厄运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你仿佛 看到了
怎样的画面?(点击课件: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 的逸闻,并亲自到郊
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 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
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 多。) 生:(边读边想) 师:读着这些文
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也许那是一个黄沙飞舞的 早晨……也许那是一个风雪交
加的晚上……也许那一天他劳累过度病倒了……也许 有一天他出去考察……把你看到的画面写下
来。
生:(写画面)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略) 师:你们说,谈迁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 1:他要
重写《国榷》。
生 2: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生 3:他在和时间、生命赛跑! 师:说的多好呀!因为谈迁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了, 所以他读—— 生:在北京的那段时间,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 自到郊外去
考察历史的遗迹。 师:因为谈迁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他读— 生:一袭破
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师:因为谈迁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他读— 生:面对孤灯,不顾年老体弱,
奋笔疾书。 (课件分句出示) 师:这是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在和时间赛跑啊!据史料记载谈迁为
了让这部史书更 加完备,先后访问了 173人,是什么支撑着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四处寻访, 亲自
考察? 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一袭破衫终日在风沙中奔波?
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又是什么支撑着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在孤灯下奋笔疾书? 生:厄运
打不垮的信念 !
师:这真是怎样的信念? 生:打不垮的信念。 师:(板书:打不垮)让我们用朗读读出这厄运打
不垮的信念。 生:(齐读) 师:我们在回到前面的问题,书丢了可以再写,而且写得比第一 次
还要翔实、精彩,这能叫厄运吗?
生:我认为是厄运,因为谈迁第二次写《国榷》时已经是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 比第一次写的
还要艰难,如果不是厄运他现在应该在安度晚年了。 师:是呀,第二次写《国榷》虽然时间没有
第一次长,但是它付 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并不比第一次少啊!他等于写了两次《国榷》
呀!这 都是厄运造成的,但是他靠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重新写出了更加翔实、精彩的《国 榷》,


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呀! (板书:奇迹) 课后反思:好的课堂是一个不断制造张力而又不断消解
张力的过程,是让学生的认 知、情感、思维不断爬坡的过程,这样的课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充满磁性和魅 力,这样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魂牵梦绕、如痴如醉。在学生对厄运有了真切体认的
基础上,教师二度设疑:“书丢了可以再写,而且写得比第一次还要翔实、精彩, 这怎么能叫厄
运呢?”,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再一次把学生的思维从地上拉到天上, 把学生视角引到谈迁第二
次创作《国榷上》 ,巧妙地进行了教学内容的转换。谈迁第 二次创作《国榷上》是最能够体现他
具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学生要能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 要不失时机地引
进课外资源, 这样才能够感悟到“他 是在和时间、生命赛跑,其间的付出是难以想象的。”,才
能感悟到这都是厄运造 成,同时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人物形象才会真实、丰满起来。
板块四:三度设疑,信念驱散绝望之云 师:同学们,像谈迁这
样在挫折面前,在厄运面前不低头、不屈服的人古今中外有 许多,请看这一位——, (点击课
件: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德国伟大的音 乐家。八岁开始登台演出,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
能,可是二十六岁时,贝多芬发现 自己耳朵聋了。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
一个音乐家来说,还 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但他想起他
想写的 一切音乐,他对自己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从灰暗中走了出来,写出了 《第三
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等不朽的音 乐作品,一
生共完成了一百多部优秀的音乐作品。 ) 静静地读一读,讲的是谁?和 谈迁有什么相同的地
方? 师:谁扼住命运的咽喉? 生:贝多芬。
师:他和谈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 1:都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生 2:都遭遇了厄运。
生 3:都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师:我们应该感谢谁呢?
生 1:谈迁。
生 2:贝多芬。
生 3:厄运。 师:是的,如果不是厄运我们也许就看不到今天这样翔实精彩的国榷,听不到这么
多优秀的音乐作品。由此看来,在厄运面前我们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就能把厄 运转化为奇
迹,正如课文结尾所说,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呀,让我们记住它,把它当作我们的座右铭,并且从中汲取
力量吧!我们再读。
课后反思:贝多芬作为课外资源的引用,旨在升华学生的情感,从人物身上汲取力 量,学会正确
的看待挫折和不幸,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好的语文课 应该展示两种魅力:一是语
言的魅力,二是精神的魅力。语文课如果没有很好的情 感体验,没有对生命的仰视,就不能算是
真正的语文,因为语文课是学生精神发育 的摇篮。在学生默读了贝多芬的材料后,教师三度设
疑:“这些留给我们后人的宝 贵的精神财富除了要感谢谈迁、贝多芬,还应该归功于什么?” 这
一问如拨云见日, 一下子擦亮了学生的自我视野,至此,学生对厄运又多了一份理性的认识:厄
运何 尝不是奇迹的前奏!解释学认为,文本意义的实现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尽 可能地敞
开、擦亮每个学生的自我视野,应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和智慧所在。
板块五:积累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谈迁的故事我们
学完了,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用了许多四 个字的词语,前面我们读过,我们


再来读一读,体会它们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出示 词语)
生 1:每一排词语意思相近。
生 2:一排一排的看就是课文叙述的顺序。 师:也是谈迁一生命运的缩影。请你选用这些词语,
说一说课文的主要讲了什么? 自己练一练,组织好自己的语言。
生:自由练说。 师:(指名说略)我们一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
学家 名叫谈迁,他读——
生:家境贫寒、一贫如洗、家徒四壁 师:但是他从小就——
生: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志向远大
师:当撰写的国榷被偷

20
几年的心血化为乌有,他一一
生:茶饭不思、夜难安寝、痛不欲生
师:为了重写国榷,他——
生:四处寻访、考察历史、奋笔疾书 师:重写的《国榷》更加翔实、精彩,他创造了一个奇迹,
他靠的是—— 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不屈不挠
师:国榷是一部—— 生:明史巨著、鸿篇巨制


师:谈迁因此一一
生:名垂青史
师:这真是一一(师生共同朗诵)
从头再来
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云烟。
厄运不改男儿志,
泣血丹心留青史。
师:下课


板书:厄运打不垮信念
翔实、精彩(奇迹)
《黄鹤楼送别》说课
海口市龙峰实验小学 黎飒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 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
《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 景同现,的确
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前部分讲述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 浩然登船远去,触景
生情,吟诗抒情。
(二)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让之广陵》。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 仰望、远眺、凝视”的意思。
3、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 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四) 学习难点
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二、 说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根
据自学导读要求先自己学习,再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前后联 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 类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 25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 25课课文并简单地理解了文中的一些词语,
2、 读词语并填空补充完整课文主要内容。
3、 小结:以后我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尤其是写事的文章时应该像这样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几 要素就能交代清
楚。
【设计思路:复习上节课内容,利用课后题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教给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二) 、学习古诗
1、 示古诗,指名读
2、 学生根据自学导读自学古诗。
3、 指名交流与古诗对应的句子。齐读
【设计思路:根据文包诗的特点,采用诗文对照的方法教学,把理解古诗整体意思的难度降低了,让学生 放松了学诗文的畏
难心理,为后面更好地学诗文打下基础。】
(三) 、品读诗情
1、 这么一首家喻户晓的名诗,作者李白想从中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下面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能表达 李白和他的好朋友
孟浩然心情的四字词语。
2、 指名答并板书依依惜别
3、 利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依依惜别
4、 学生根据自学导读要求找出文中表现他们依依惜别的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写一写体会。
5、 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岸'边杨柳依依,江 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看材料、写话等形式充分体会 诗
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思路:整篇文章以依依惜别为主线,在感受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过程中让学生先自学再交流,循序 渐进地带动学生情
感的发展,使学生能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背诵积累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
(五) 、质疑:补漏补缺
(六) 、拓展
学生交流生活中还读过哪些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七) 、布置家庭作业:选择一首送别诗,用文包诗的形式写成一篇短文。
四、说板书:
25黄鹤楼送别(文包诗)


依依惜别 说

五、说反思:
1、在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
2、根据课堂教学过程,培养语文课堂上
”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利用查字典、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听说读写”的能力。



3、从文本三处感受 依依惜别”之情,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
① 第一次抓住关键词,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孟浩然人品诗篇的深入了解,以此明白李白为什
么如此敬重他,就要与这样的良师益友告别了,怎能不
② 第二次以学生在谈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读中的突破。
③ 第三次引导学生体会标点符号使用的精妙,抓住一个省略号,让学生动笔填补文本的空白,既培养学生 想象能力又训练学
生写的能力。
依依惜别”呢。

底纹背景-手机刷钻方法


生活感悟的句子-外婆祭文


电子游戏的危害-挡土墙施工规范


走向海洋纪录片-张丽莉照片


春节菜谱大全-我们的风筝


火星文符号大全-冬天做什么生意赚钱


赏析文章-什么字体好看


手抄党章-地下城刺客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