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绝世美人儿
508次浏览
2020年12月14日 09: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唯美音乐-泰达荷银效率

2020年12月14日发(作者:樊世亨)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导语】人 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课文内容《观潮》写的是作
者耳闻目睹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奇 特、雄伟、壮观的
景象。WTT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 了海宁
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
海塘大堤。宽阔的钱 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
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 山亭和观潮
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
海塘大堤上早已 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 时人声
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
浪静,看不出有什么 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
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 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
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 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 面上依旧风


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
两丈来高了。
知识点
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钱塘江是浙江省 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
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出海口宽达上百 公里,到了澉
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
因此,外宽 内窄,呈喇叭形。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
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 ,所以大量潮水被两
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
着由东 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
时江道最窄,形成峰。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 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
外的天下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时候,所以
人 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2.词语解释
横卧:横躺着。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屹立:高耸地直立着。
横贯:横向贯穿。本课指钱塘江潮头从这岸到那岸横着通过去。
余波:指大潮过去以后剩下的波浪。
人声鼎沸: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人声鼎沸是形容人声喧闹、嘈
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了一样。
水天相接:江面和天际会合,指地平线。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很大。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山崩地裂多发生在地震的时候,
本课形容潮来的声音很大, 如山崩地裂一般。
漫天卷地:漫,满、遍。漫天卷地是铺天盖地的意思。本课形容大
潮余波水势汹涌。
2、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课文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的奇
异景象,表 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2—5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 后”的顺序记叙了钱
塘江大潮的一次过程,具体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奇异壮观的景象。
第2自 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这一段先
交代观潮的时间、地点。接着描绘了江面的景 象及远处的小山、近处
的建筑,从而写出了潮来前的平静。之所以写潮来前的平静,是为了
给潮 来时的景象作铺垫,使人读到“潮来时”的景象时自然与先前的
“平静”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感受到大潮 的壮观。在这部分的描写中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这句话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钱塘江
入海口地势的特点,才有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形成。最后
写钱塘江大堤上等待观潮的人极多和 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早
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足以看出人们的心情,也正说明这“天下奇观”对人们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


第3、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 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观。这是文
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第3自然段先写从远处传 来的
“好像闷雷在滚动”的隆隆的响声,但“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
什么变化”,声音像闷 雷说明还很远,江面还没有变化却听到声音,
可以想象大潮来势之大。接着再写随着响声越来越大,“只 见东边水
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说明是在远处,之所
以看到大潮像“一 条白线”,是因为水天相接的东边江面宽阔,潮头
不高的缘故。
第4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绘 大潮越来越近时的壮观景象。先写“白
线”很快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大潮越来越 近,
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接着写“再近些”时,“白浪翻滚,形成一道
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从颜色和高度这两个角度写出了大潮的气势,
这是由于东宽西窄的地形,使得白浪翻滚的潮水形成六米 多高的城墙。
最后写“越来越近”时,大潮更加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浪潮越来
越近,犹如千 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
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 句话中作者运用了
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个角度,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潮的水势
之大,来 势之猛,真是气吞山河,无比壮观。
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江面的景象与变化。一是写“霎时,潮 头
奔腾西去”说明大潮过去时急且快,可是余波未尽,“漫天卷
地”“风号浪吼”两个词写出了 余波之大。二是写江面恢复平静以后,
江水涨了六七米高。显然,这时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完全不同。 这


两点描写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
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
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
会课 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
翻开书,小声读一读, 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 ”字的意思一
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
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 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 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
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 、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的观潮日
B、盐官镇——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 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
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 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


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 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
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
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
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 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
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 到来之
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 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
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 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
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
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
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
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 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
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 大潮时


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
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 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
它的哪些变化呢 ?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 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
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 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
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 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
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 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
“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 左右排列的,


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
有动静。 )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
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
立 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
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
层蒙蒙的薄雾;宽阔 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
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 受到了一种怎
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
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
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改写《观潮》。







缅怀先烈的手抄报内容-大显mt888


什么东西晚上才生出尾巴呢-小鸡做操


便当做法-西安二本学校


化身-诗歌欣赏


英语标点符号-霸凌是什么意思


水牛图片-人教版电子课本


做梦梦见人死了-雷正兴


非主流符号图案大全-新春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