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阅读分析
高考古诗文默写-马拉松比赛的起源
四年级上册课文阅读分析
(一)、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
叫。我们把手一拍,便
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
树
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水的,花
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
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
看
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
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
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
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
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 用“——”在文中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
2、 文中描写鸟的形态的动词有(
)、( ),描写鸟的
颜色的词有( )、(
),描写鸟的姿态的动词有
( )、( )、( )。
3、
最好一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因为
(
);第二个没有加引号,因为( )。
A、 这是对大榕树的称呼。
B、
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4、从文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里的鸟的(
)多,( ),
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
)。
5、联系整篇课文,说说这些小鸟为什么能在这儿快乐地生活。
(二)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
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的,颇(pō)像京剧里的净
角(juã)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
时非
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 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说明
(
)。
3、 作者运用( )手法来突出鹅的特点。鸭步调
(
),而鹅步调( )。
4、 反复品味语句,判断其语气情感。
(1)鹅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傲气十足又有趣可笑。( )
(2)鹅高傲,不可一世,令人讨厌。( )
(三)
(1)站在长城上,踏着
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
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
两
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
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
上这陡峭的山岭。(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
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1、划横线的句子(1)在本段中起( )的作用;句
中( )(
)(
)三个动词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
城;“很自然地想起”说明作者被长城的(
)震撼。
2、读了划横线句子(2),我们感受到(
),
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 )之情。
3、“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具体长度是( )。
(四)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
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
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
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
的
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
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
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
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1、
文中哪一句写出了十七孔桥的名字的来历?请用“---”
画出来。
2、
短文中画“---”的句子是一个( )句,说明作者的
游览地点由( )到(
)。
3、 结尾处“没有那两只是相同的”意思是( )
A、 只有两只相同。
B、 除了两只相同,其他小狮子都不同。
C、 没有相同的小狮子。
4、联系全文,理一理作者的游览顺序。
(
)
(五)
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
态各异:有
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
目光炯炯,神态
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
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
的凝视远方,好
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
声。
1、这段话中描写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请摘录文中表示神态动
作的词语。(
)
2、这段话中的描写哪些是作者观察到的“哪些是作者的推测和
想象的?请用“———”画
出观察到的内容,用“( )”画出推测和
想象的内容。
3、“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对这个句
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准确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呼吸声。
B、形象的描绘了秦兵马俑经历了千年的历史,仍具有生命力。
C、运用想象,生动地表现了秦兵马俑惟妙惟肖的情态,赞叹了
古人高超的雕刻艺术。
4、这段话主要介绍了( ),作者是运用
(
)的修辞手法来写的。
(六)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
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
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kuàng)的
地方才比
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
病床上。经过一次
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zàn)停的间隔,
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qū)里涓涓流出
„„
1、 照样子,写词语。
涓涓流出( )( )
2、短文中的省略号表示( )。
3、小钱只能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因为
(
)。
4、那位青年也静静的躺在病床上,顾不上考虑他的家人是否
(
),因为他知道( )。
5、从画“---”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台湾青年具有
(
)的美好品质和李博士具有( )
的高尚医德。
(七)
我看见母亲在等我,跑过去扑进她的怀抱。母亲把我推开了,她
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当时
我并不明白母亲的用意。过了一会儿,
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
的
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我恍然大悟,没去拉母亲的手,却拉起卡罗纳的手,和他一块儿
回家去。
1、你知道“母亲的用意”吗?( )
2、文章中与“我恍然大悟”相对应的句子是哪一句?用“—”
画出来。
3、读了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八)
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zhū)
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yǒng)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
“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
“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
,打手
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
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
同学们是怎么回答的?用“—”画出来。周恩来是怎么
回答的?“„„„”画出来。
2、
周恩来读书时为( ),别的同学读书是为(
),
本文主要写周恩来,但还具体写了同学们的回答,是为
了从侧面衬托出周恩来的(
)。
3、
4、
周恩来为什么“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他在想什么?
十二三岁的周恩来胸怀大志,是不是很令人敬佩?请谈
谈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九)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
堪(kān)称楷(kǎi)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
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
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
是那么
绿着。
1、这段话中的“我”是指( ),“作家”是指(
),
本册中的课文( )就是他写的。
2、“庆幸”是为事情意外的得到了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的意思。
“我”感到庆幸的原因是(
)
A、“我”的作文《一副画像》获奖了。
B、“我”能到大作家家里做客,很荣幸。
C、“我”第一次见到的作家竟是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
作家。
3、“我非
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
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这句话中的“人品”指
叶老对人( );
“作品”指叶老对文( )。
4、“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的含义( )
A、叶老的教导“我
”懂得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虽然时间
已经过去将近30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用“爬山虎
”来纪
念叶老先生,所以说“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B、爬山虎是四季常青的植物,所以说它总是绿的。
(十)
人类在
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lài)自然的
农耕(gēng)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
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
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
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
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
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
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找出文中的一对反义词:( )--( )
2、“那时没有电灯„”中的“那时”是指( )
3、“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中的“大概”在文中的意思
( )
A、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B、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
C、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十一)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bà)王
龙或者笨重、迟钝(d
ùn)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
五
彩斑斓(lán)的孔雀。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
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
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
凌(líng)空翱(áo)翔(xiáng)的鸟儿。
早在
19世纪,英国学者赫(hâ)胥(xū)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
类在骨骼(gã)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
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jǐn)和恐龙有亲缘
关系,而且
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yì)。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
亲缘关系较近
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20
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
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
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
恐龙长
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huì)的画卷涂上了
“点睛”之笔。
1、第一段中加点的“二者”指的是( )和( )。
2、19世纪的谁发现了恐龙和鸟类在什么方面的相似之处?
(
)
4、 科学家们提出了关于恐龙与鸟类之间的一个什么假说?
(
)
5、
(十二)
鲤鱼告状
鲤鱼拖住鱼钩,撕撕扭扭地到法庭去告状。他对
法官哭诉道: “鱼钩真是把我们鱼类害得好苦呀!他三
番五次要
谋杀我们一家人的性命,它作恶多端,罪行累累——我的嘴唇皮
是被他钩破的,现在,
左边还有一块伤疤;我的弟弟已经被他陷
害了;我的老婆,半个月前,也险些遭了他的毒手。还有,两天
前,他在河中央拦路抢劫,我的叔叔的尾巴,给他钩掉了几片鱼
鳞!„„
法官记下鲤鱼全部的状词,才又讯问鱼钩说:“被告人
你是如何理解第2段画线句子的?
鱼钩,你有什么说的?” ”公正的法官先生!”鱼钩不慌不忙地
说道,“鲤
鱼说的全都是事实,但是对于它一家人贪吃钓饵那回
事,他为什么却一字不提呀?”
1、
解释词语。
三番五次:
作恶多端:
2、
请选择句中“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声音的延续
C、表示内容的省略 D、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1)、“它作恶多端,罪行累了
---我的嘴唇皮就是被它钩
破的。” ( )
(2)、“我叔叔的尾巴,被它钩掉了几片鱼鳞!„„( )
3、根据寓言内容,请你替鲤鱼写一份“诉状“
诉状
原告:( )被告:( )
案由:被告人犯谋杀、抢劫罪,请依法判决。
事实与理由:
(1)————————————————————
(2)————————————————————
(3)————————————————————
(4)————————————————————
4、如果你是法官,你觉得鲤鱼有理,还是鱼钩有理?或
者有其他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