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解析及练习测试(5-8课)
百分数应用题-张伟铃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语文(四年级·上册)
5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习重点:
1.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句的意思。
2.背诵、默写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学法提示:
1.反复朗读,学习把握诵诗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的方法。
2.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欣赏古诗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
学习准备:
收集苏轼和陆游的资料。
学习时间:
建议用2课时,根据学情划分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正确地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我能拼准,我会填。
lú
(
mî là
hún
)浊 )山
(
)笑
(
)酒 (
yí
怀(
liú liǔ huā
)明 ) ( )客 ( )暗(
2.给下面的字加上部首,并组词。
(1)莫 慕 羡慕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2)昔 ____
(3)军 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21
3.正确地朗读两首古诗,结合注释和插图了解两首诗的大意。
知道《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游山西村》的作者
是_
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二)学习探究
1.自主学习,试着完成下列各题。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3—5遍,把握吟诗的节奏。
(2)自学《题西林壁》。
①反复朗读《题西林壁》,边读,边看图,想想古诗的意思。
②结合生活实际、注释、诗句或查词典弄清下列词语的意思。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插图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④小组交流诗意。
⑤默读古诗,思考:作者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⑥背诵古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自学《游山西村》
方法提示:①反复诵读古诗。②理解字、词、诗意及表达的感情。③背诵古诗。
(4)背诵古诗两首。
2.展示与反馈。
(1)指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
(2)交流两首古诗的意思及诗所表达的情感。
学法提示:每首古诗都可以采取以下形式交流:
读诗 了解作者
字、词、句意 诗意 表达的感情 背诵
(3)品读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音律美。
(4)背诵古诗。
3.作业设置。
(1)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2)说说两首古诗的意思。
22
4.达标训练。
(1)默写《题西林壁》,并解释前两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前两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感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①《题西林壁》描绘了庐山_________的景象,揭示了_______
_______哲理,诗
的前两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写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游山西村》描绘了________
_____的美丽景色,抒发了____________的情感。
(4)请在下面的两段文字中填入适当的诗句。
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轻易放弃,哪怕遇到
一百次的失败和挫折,我们也要
有再去进行第一百零一次的尝试。我们坚信,即使处在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黑暗中,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迎来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光明。
②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
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了,有
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
角星的时候,不要忙
着发笑。这正像苏轼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拓展训练。
(1)写出下列诗句所描写的有关名胜古迹。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②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
)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3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⑤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阅读诗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题乌江亭
杜牧
)
)
胜败兵家事不期
①
,包羞忍耻
②
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①期:预料。②包羞忍耻:能忍受失败、挫折等羞
辱。③江东:指苏州一带,
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①解释词意。
不期:____________________
包: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②根据注释,说说一、二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读了这
首诗,我们可知道,诗人对项羽兵败自尽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认为项
羽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④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失败或挫折该怎么办呢?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
苏轼(1037—11
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京著名文学
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
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曾在
杭州、密州、湖州、黄州、
颖州任职,最远被贬至岭南的惠州、儋州。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
由黄州贬
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
五首
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
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
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
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
炼句精致工整,
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24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语文(四年级·上册)
6 爬山虎的脚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学习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顺序。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及变化来叙述的方法。
学法提示:
1.读课文,整体把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重点读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抓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和怎样用脚来爬
的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学习准备:
收集爬山虎的资料,有条件的直接观察爬山虎。
学习时间:
建议用2课时,根据学情划分学习内容。
(一)课前预习
正确地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读拼音,填字词。
pū
(
jūn yún
diã chù
)角 )满
(
) 重(
)
(
hãn jì
(
zhú jiàn
)
bǐnɡ kînɡ
)隙 ) ( 叶( )
(
25
2.组词。
均(
钧(
kînɡ( )
重
chïnɡ(
)
角
juã
( )
jiǎo( )
)
)
拂(
佛(
)
)
蜗(
锅(
)
)
蛟(
饺(
)
)
空
kōnɡ( ) zhînɡ(
)
3.正确地朗读课文3—5遍,了解课文的大意,知道本文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作
家__
______;课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的事。
(二)学习探究
1.自主、小组合作学习,试着完成下列各题。
(1)正确地读2—3遍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①样子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爬山虎的脚
(2)研读课文,抓重点词、句、段。
①读课文3——5自然段,找出
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及怎样爬的词
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这些词语你知道了什么
?然后小组交流,进一步
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②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爬山虎叶子的叶尖
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
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从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感情表达出来。
26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3)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2.展示与反馈。
(1)指读课文。
(2)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了它的特点,从这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3)爬山
虎的叶有何特点?表现叶的特点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
这些词
语,你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文字。
(4)阅读课文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具体。
3.作业设置。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仔细观察一种植物,写一写它的特点。
4.达标训练。
(1)给下列词语找正确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①找近义词:
牢固(固定、坚固)
②找反义词:
弯曲(直线、笔直) 舒服(难过、难受)
新鲜(陈旧、破旧)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
①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选词填空。
只有„„才„„ 如果„„就„„
)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能旺盛地生长。
)题。
)。
27
均匀(匀称、平均) 休想(不想、妄想)
①( )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
)触着墙,(
牢固 巩固
②爬山虎的脚(
③上完新课后,老师出了几道(
④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
(4)请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______
_______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
____________的。爬山虎的________
___,不大_________________的是长大了的叶
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______
___,看着非常____________。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
上铺得那么__________
_,没有____________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____________。
①用“——”画出本段中的过渡句。
②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
叶子的。
5.拓展训练。
(1)读下面的一段话,按要求做一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
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
br>①爬山虎的脚长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②爬山虎的脚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爬山虎的脚的颜色: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一段话,简要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
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
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触墙 ( ) ( ) ( )
(3)课文中许多句子写得很好,我要把它们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
叶圣陶(1894-19
88)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出版家。他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
从事文学创作。1921年,他与沈雁
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
和悲惨命运的论
文、小说、散文、新诗、童话。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28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语文(四年级·上册)
7
蟋蟀的住宅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随遇而安
、慎重、柔弱”
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
程。体会蟋蟀吃苦
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学习重点:
1.了解蟋蟀是怎样建筑住宅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学法提示:
1.学文前,要查阅有关蟋蟀的文字、图片资料,特别是要了解它的巢穴。
2.通读课文,整
体把握课文围绕哪两个方面描写蟋蟀和它的住宅的。研读课文、
讨论交流,了解住宅的特点和建造的过程
。
3.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为什么称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伟大在什么地方。
学习准备:
查阅有关蟋蟀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观察蟋蟀和它的巢穴。
学习时间:
建议用2课时,根据学情划分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正确地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注意带点字的读音,把(
)里不正确的音节划去。
(1)蟋蟀钻(zuān zuàn)在土底下干活。
.
(2)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chā chà)不多和蝉一样有名。
.
(3)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qīnɡ qínɡ)斜地铺开。
.
(4)用它强有力的后足踏(tā tà)地。
.
29
2.读一读,写一写。
住宅 隐蔽 毫不可惜
搜索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选择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洞穴 挖掘
随遇而安
____________
抛出
___________
__________
耙扫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倾斜 扒土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正确地朗读课文3—5遍,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探究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试着完成下列问题。
(1)正确地读2——3遍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蟋蟀住宅的特点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蟋蟀的住宅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7—9自然段,边读边想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3)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为什么?
学法提示:①抓住重点词句,领略文章内涵;②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例句:“蟋
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中“随遇而安”意思是
____________;这句话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找到其它句子: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从这句话我
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句②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
这里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熟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展示与反馈。
(1)说说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2)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交流一下。
3.作业设置。
(1)抄写描写生动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达标训练。
30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反义词。
宽敞 柔弱 慎重
近义词:( ) ( ) ( )
反义词:(
) ( ) ( )
(2)填写恰当的词语。
选择( ) (
)的隧道 挖掘( )
( )的工具 建筑( ) ( )的住宅
平整( ) ( )的工程 ( )的阳光
(3)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
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
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
,
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从大厅一
直到卧室。
A.文中的“隐蔽所”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哪里可以看出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C.
你能用“随遇而安”写一个句子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并不是
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么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A.这段话中有一个设问句,请用“ ”画出来。
B.蟋蟀挖掘的工具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你最佩服蟋蟀的什么精神?说一说,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①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②蟋蟀的住宅难道不能称为伟大的工程吗?
③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5.拓展训练。
(1)读一读,做一做。
我非常喜欢青蛙。你瞧,它的模样多可爱:矮墩墩,胖乎乎,腹面白
色,背面
黄绿色,并且杂有黑色的斑纹,坐在那里就像个懂事的孩子。嘴巴大得出奇,叫起
来,
腮旁两个气泡时起时落,这使我想起孩子们吹的泡泡糖。你若是有意或无意来
到它跟前,它就会放出一泡
尿,作为避敌防御,然后迅速蹦到田里或草丛中。
青蛙是卵生动物。它的卵产在水里,幼体也在水里,
但不叫青蛙,叫蝌蚪。蝌
蚪一点也不像它们的父母,而是像鱼。大约经过四十多天,蝌蚪从外部形状到内
部
31
结构都变成了一个幼小的青蛙。幼蛙离水登陆,爬到岸上生活,逐渐长大。
青
蛙是害虫的天敌,对农业益处很大。一只青蛙白天大约吃六十多只害虫。夜
里能吞食三百多只害虫。从春
季到秋季的七八个月中,一只青蛙可以消灭近十万只
害虫。人称青蛙是“灭虫大将军”,真是名不虚传。
观察青蛙吃虫子是很有趣的。如果是小虫子,它就一口吞下去;若是大虫子,
一口吃不下,它们
会巧妙地从虫子的后方或侧面突然跳到虫子的正面,在虫子还未
醒悟的一瞬间,将虫子的头一口咬住,然
后一点一点地往下吞。至于那些飞虫,虽
然高高在上,但也难以逃脱覆灭的下场。因为青蛙有一个天生的
好舌头,舌根在前,
舌尖在后,前端分叉,表面布满黏液,当青蛙发现昆虫的时候,舌头就从口腔里突<
br>然翻出口外,把昆虫粘住,卷入口中。
青蛙—庄稼的卫士,农民的朋友。它尽自己的一切力量为
人类服务,难道我们
不应该好好保护青蛙吗?
①用“——”画出文中描写青蛙外形的词句。
②用“~~”画出文中第四段的中心句。
③把短文的最后一句话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下面的提示,写一段话。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去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事物。
把你的观察记录下
来,并且和同学交流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
蟋 蟀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
断。咀嚼式口器。有的
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
善跳跃;尾须较长。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
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
残杀现象。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或和发音
镜组成。前翅
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
管裸出,翅小。雄性蟋蟀相互格斗是为了争夺食物、巩固自己的领地和占有雌性。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
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
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
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
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人,努力拼搏;如
果触动它的
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32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语文(四年级·上册)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学习重点:
1.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2.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学法提示:
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提出不懂的问题。
2.在小组中积极大胆参与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
学习准备:
世界地图和地球仪。
学习时间:
建议用1课时。
※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正确地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瞧,我会选择正确读音。
谧(mì bì)
振(zhân zhânɡ)
枉(wánɡ wǎnɡ)
召(zhāo zhào)
崭(zàn zhǎn)
浩(hào ɡào)
资(zhī zī)
源(yuán yān) 聊(láo liáo)
2.选择合适的字,填在(
(1) 振 震
)里。
强烈的地(
(2) 渡
)
度
精神大( ) ( )奋人心
一条(
)船 速(
33
)很快 很有气( )
(3) 竟 竞
( )走冠军 看个究( ) 体育( )赛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探究
1.自主、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完成下列各题。
(1)正确地读课文2——3遍,边读边想一下普通的世界地图引发了什么发现?
世界地图引
发的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默读课文。思考: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有道理,魏格纳是怎样做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熟读课文,想一想魏格纳为什么会有这个重要的发现?
读书提示:边读边想,自己总结一下,再小组交流完善。
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展示与反馈。
(1)说一说魏格纳由一张世界地图发现了什么?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又做了
些什么?
(2)魏格纳为什么会有这么重要的发现?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交流一下。
3.作业设置。
(1)按要求摘录词句。
①描写魏格纳神态的词语: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魏格纳动
作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抄写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读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达标训练。
(1)读读背背,补充你的词语库。
洁白宁静
坐卧不安
枉费心机
天性
大陆
事实
性格
性格豪放
不可思议
消磨时光
漂移
证明
豪放
好动
静谧舒适
浩如烟海
精神大振
消磨
改变
发表
充满
毫不可惜
飞渡重洋
引人注意
看法
时光
信心
演说
(2)词语搭配,用线段连起来。
(3)选择词语填空。
假想
相应
假说
)了恐龙的来历。
),原来是对双胞胎。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动植物。
即使„„也„„
相似
考察
①看到恐龙的化石,人们(
②他们的语言、动作都很(
考证
③科学家冒着危险,去(
如果„„就„„
①(
②(
③(
(4)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括号里。
因为„„所以„„
)遇到了再大的困难,我们(
)大陆块在不断地漂移,(
)明天天晴,秋游(
)要想办法克服。
)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会按期举行。
(5)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
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
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
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
议的吻合!
想一想,为什么魏格纳会觉得不可思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5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②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
陆漂移的证据。
这里的“浩如烟海”是形容什么的?从这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
——————————————————————
————————————————————————
———————
③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想想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
他的假想是正确的?请把他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拓展训练。
读一读,做一做。
爱因斯坦遇事爱思考、研究,常常从一点小事中
受到启发。有一次,他要把墙上
的一幅画换下来,就搬来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一
个问题,沉思
起来,忘记了自己在做什么。就在这么一分钟之内,他猛地从梯子上摔下来。摔在地
上后,他顾不上疼,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地摔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
最小的线活动的。
爱因斯坦想到这里马上起来,一腐一拐地走到桌边提起笔把自己
的想法写下来.这对他正在研究的问题—
—相对论,有很大的启发。
(1)这一段话是围绕哪一个句子写的,用横线在选段中画出来。
(2)这段话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的事例。
相关链接
大陆漂移说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
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
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
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
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
陆分
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臵。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
向西漂
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
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
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
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