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全册
国际象棋意大利开局-哪个牌子的笔记本性价比高
《找春天》教学反思
“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
读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多读的
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领会
课文。本课教学时
我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
1.听读。学习课文之前,我首先进
行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
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教师朗读的熏陶。
2.自读。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在学生自由读前,提出要
求:(1)借助拼音,仔细读
课文,不丢字,不加字。(2)读的过程中遇上难读的句
子可作记号或随时请教老师。(3)读通课文后
,标出自然段序号和圈出生字。对
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和较长的词组,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
3.细读。所谓细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边读边进行字、
词、句、段
的训练。这一步是以“情”贯穿的读。课文第一段我抓住两个它“!”
第二段我让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脱”、“冲”、“奔”、“找”这几个动
词,描绘出孩子们急着到外面去找春天的心情。这时适时引
导:这段该怎么读?
为什么这样读?这两段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使学生
明白面对春天这美丽的
景色,我们应用盼望、高兴的、急切的语气去读。 课文第三至七段,可抓住文<
br>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朗读。这三句话把春天生机勃勃的画面栩栩如
生地展现在我们面
前,为春天增添了不少生机。读这一部分
时,要读得亲切活泼。
4.赛读。经过
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能读熟课文。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
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同学再比。读完后师
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
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熟、读出感情后,再进行背诵的练习。
3、《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反思
李彩云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
br>色。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同事的评价作了回顾、反思,感触颇多,
现小结如下:
一、多法并用,感受诗境
1、抓重点词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
意,我抓住重点词语“篱落疏疏”、“一径深”、
“未成阴”等,采用图文对照读、回忆旧知想一想、出
谋划策画一画等多种方式,
把古诗意境通过学生学习体验活动变成具体的图景,从而让学生体会菜园的美
丽、恬静,感受花丛追蝶的快乐。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解
读能力,激发了
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
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
br>
中。我引导学生先看图,说说图意,感受美。
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联系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
把课文与图意融
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与此
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
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让学生在读中
感悟,在诵中
生情,在吟中入境。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
悟
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二、创设情景,升华感情
从一年级到现
在,我班学生已经积累了40多首古诗,孩子很希望有
个展示的机会。时值春天大好时机,我想,何不收
集几张图片来让学生看看美好
的春光,说说此时此刻想到的诗句,况且也能促进本课情感目标的达成。果
然,
孩子们的情绪很高,不仅能对着图片恰如其分地说出诗句,还能发出由衷的赞叹:
“春天真
美啊!我爱春天!”“春天真是个魔术师,把大地装扮得这么美丽。”
“这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
我知道我成功了,因为孩子的灵性在闪耀了,
孩子的情感在喷发了。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
1、预设欠充分
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并且这种生成并不
是无法捉摸的。只要预设充
分,精彩菜会涌现。如:在设计教案时,我意识到“篱落疏疏”是个教学难点
,
准备用图片、板画、扩词来解决。在两次试教中,学生都能一点就通,难点突破
不再是个难题
了。但在这次教学中,情况出人意料,学生竟理解为“篱笆很密”。
我想如果开始能收集一张“密不可钻的篱笆”图片比较一下,诗意就显而易见了。
2、方法欠巩固
在理解诗意之前,我让学生回顾了以前理解诗意的方法,接着就让
学
生学习今天的“边看插图边读诗”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诗,最后就不了了之了。我
想如果能把新
旧方法并用,也许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果能在理解诗意中,强
化新方法,也许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提
高更快;如果能在拓展说诗中,引导学生
感悟图文相通的妙处,也许学生的感悟理解就会更深刻。
期待更精彩的课堂到来。
4、《笋芽儿》教学反思
雍小燕
一
《笋芽儿》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
文,《笋芽儿》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
,在作者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娃娃,
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爱的竹妈妈。课文形
象生动,
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奋
发力交错
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在成长过程。
于是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把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潜在能力得到
发展。
一、“生活化教学”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是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
与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忽
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语文对于人的精神生命的影响。生活化的语<
br>文教学则不然,它的教学触角已经延伸到学生的生命领域,彰显出非凡的人文
气息。
在
教学《笋芽儿》这篇文章第6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如果你是
笋芽儿,笋芽儿还看到哪些美
丽的景物?”小朋友的回答真好。第一个小朋友
说:“我看见了一棵大树,有黄牛伯伯在树下吃草,并且
它还向我问好。”我
说:“你也向牛伯伯问声好吧!”第二个小朋友说:“我
看见一位仙女在弹琴,
一个小姑娘在跳舞。”我说:“那个小姑娘肯定就是你。”第三个小朋友说:“我看到了许多鲜花,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我说:“老师也闻到了花
香。”……。这些问答,
正因为老师关注了孩童纯真的生活,关注了孩童纯真
的心灵,语文教学才充满了温情的人性之美,才滋润
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播
撤了爱和希望的种子,而没有因为预先设定的答案,机械僵化、生硬、失去活<
br>力。
二、“生活化教学”发展了学生的个体潜能。
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
天才儿童,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着相对优势的智力领
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
孩子擅长用歌唱来表达自
己的感受,有的孩子喜欢用语言来陈述自己的思考等等,这些都是显示了他们<
br>各自的优势智力领域。在教学《笋芽儿》这篇文章时,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
的这些才能,学生把
“春雨姑娘的美就像弹奏着乐曲,大嗓门的雷公公,唠叨
的竹子妈妈,可爱的小笋芽儿”读得出神入化,
有时还边读边演。此时,我觉
得每个学生都是天才。
三、“生活化教学”拓展了学生的体验渠道。
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
密的联系时,就可以利
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拓展了学生的体验渠道。 <
br>教学《笋芽儿》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读中感悟笋芽儿在大家
的帮助下,奋力向上
,努力想长大,向往外面的世界,最后终于长成了一棵健
壮的竹子。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想怎样长大?一位
小朋友说:“我要像笋芽儿一
样,克服困难,一个劲儿地长大。”一位小朋友
说:“我要像笋芽儿一样,经
历风雨,才能茁壮成长。”
……。学生的回答,让老师觉得学生从笋芽儿的成
长过程中得到了体验。
生活化教学向我们昭
示了如此诱人的教学前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
更好地实践语文教学生活化。
5、《小鹿的玫瑰花》教学反思
唐永凤
小鹿在门前栽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浇水。可是就在
玫瑰快要开花
的时候,小鹿不小心把脚跌伤了,等他伤好以后,玫瑰已经谢了,一朵花都看不
到
了。就在小鹿兄弟俩感到惋惜的时候,黄莺和微风过来告诉他们,玫瑰花给他
们带来的快乐。小鹿不再难
过了。一个很美丽的故事,传递出能够给别人快乐,
自己也快乐的朴素的哲理。我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
》时着重按新课标的精神,
上完这堂课,感触颇多。
一、 追求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
者。语文课堂应该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置身于
与教材、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
,师生共同经历,共同
生成。《小鹿的玫瑰花》一文,要让学生体验到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是不太容易的,但通过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教学中,我抓住了一些看似平常
实则颇具玩味的词句
,如: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和看来,你
的玫瑰没有白栽。,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
解疑,随着思考的加深,感
受的加深,情感的体验也在不断地生成。
二、 注重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和
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
感
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对话。
因此,课堂中,我以自身的
激情引导学生,用他们全部的理智、经验和情感去感
受、领悟、欣赏课文的内涵。《小鹿的玫瑰花》一课
,就多处引移情进课堂,
注重体验。学生一会儿是小鹿,在如果你就是小鹿,可是一朵玫瑰花也没看到,
你的心情会怎样?的体验中,感受到小鹿是那么迫切希望看到玫瑰花,感受到
他看不到花时的那
种惋惜和难过。一会儿又成了黄莺和微风,在黄莺,你为什
么见了玫瑰花就想唱歌?和微风,大伙儿在夸
你的时候,你心里怎么想?的
体验中,感受到小鹿的玫瑰花给别人带来的快乐。随着体验的深入,学生自
然而
然就能感受到小鹿自己没有看到玫瑰花但仍然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不断的角色
体验的过程
,是学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对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组
合和建构。
三、
激活创造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很大程
度
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
保护孩子富于幻想的天性
。如,在指导读好黄莺和微风说的话以后,我先提供给
学生的是一个帮助想象的平台:还有谁也看到了玫
瑰花?蝴蝶姑娘飞来了,她说
──。一位可爱的小姑娘跑过来,她说──,继而让学生自由想象说话。学
生有
了阅读的基础和思维的开启,小白兔、蜜蜂等人物形象纷纷浮于脑海。一
个问题
展开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
为他人开一朵花,小鹿这样的行为,给大家带去了快乐。我
想,作为一名
语文教师,也应该常常地想到学生喜欢什么,常常地为他们带去快乐。
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学反思
马有国
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知道他是
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解放军战士。很多老师害怕上这样一些伟人、名人的文章,像二册的《邓小<
br>平植树》、《吃水不忘挖井人》,觉得跟孩子们的时代背景、文化底蕴相差太大,
有的甚至觉得没
必要选入教材中。刚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想法。偶然间我发现我们
班孩子模仿“奥特曼”的游戏,很多男生
谈到长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奥特曼,为什
么学生会如此喜欢它呢——那是因为“奥特曼”是他们心中的英雄
!既然如此,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利用孩子崇拜英雄、真诚善良、易受熏陶感染的特点,把我们
文
章中的“雷锋、邓小平、毛泽东”等名人也成为孩子心中模仿的英雄呢?让孩
子学习自己喜欢的英雄故事
,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来,孩子在课
堂上是否动情了是上好这类文章的关键。如何让孩子
动情呢?
一是树立形象,在导入课文时教师要非常庄严、神圣地介绍人物,如生平、
事迹、别
人对他的评价等等,让学生对人物肃然起敬,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
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激起他们内心
深处为人物人格震撼这样一种情味感和学习的
强烈欲望。
二是深化形象,就是要激活学生头脑
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
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
动的表象建
立心理联系。怎样让孩子对人物粗浅的认识走向人物内心世界,体察人物的内涵
呢?
在这篇文章中我采用把诗歌内容让学生编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故事使学生
把
雷锋冒雨抱小孩、踏荆棘背大娘的形象典型化、具体化、鲜明化,在此练习中,
学生对雷锋的感动不再肤
浅,体验深刻了,学生才会觉得有意思、有趣味,才会
有神情并茂的倾诉。
三是情感的延伸,
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
叔就出现在哪里”的表层意思,
哪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通过我们班里也有很多小
雷锋,
快来夸一夸吧。用句式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我们的世界只要人人献出一
点爱将会
变的更美好的思想境界。
7、《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李鹏强
《我不是最弱小的
》一课叙事有序,结构明晰,语言浅近却喻理深刻。教学
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感悟。教学本课
我采取以下步骤:
1. 强化初读,使学生有所知
感知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朗读
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实践、自觉朗读来完成的。
完成这一过程教师应有意引导,让学生对课文的含蕴有所
感知。在教学中,可以
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弄明白文章所写的事情。在学生了解<
br>本文所写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重点内容,
使学生在读书中对
课文所揭示的道理有所感知。
2. 精读揣摩,使学生有所悟
在初读的基础上,精
读的重点首先应放在深入领会“妈妈”两次说话的用意上:
第一句话“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意在教育萨沙要懂得同情弱者,
保护弱者;第二句话“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
?”是在
激励孩子。可变换形式反复朗读,然后进行句式练习:“妈妈”说的第二句话还
可以怎
样说?(①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②要是你能保护别人,
那你就不是最弱小的人。)
让学生理解“妈妈”对萨沙的良苦用心。同时,联系
前文一家人递让雨衣的情
景,让学生对“妈妈”的话有更深刻的感悟。其次是重
点读好萨沙说的三次问话:第一句“妈妈,爸爸把
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
你们干吗这样做呢?”指导学生体会萨沙不懂他们为何这样做的心理,读
出天真
幼稚的语气;第二句“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要揣摩萨沙不甘为弱、也想
保护弱者
的心理;第三句是萨沙把身上的雨衣盖在蔷薇花上之后说的话,“现在
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这一句要指导学生体会萨沙的自豪感,因为他
已经不是最弱小的了,能够保护比他弱小的蔷薇花了。这样
,通过学生不断深入
地朗读,不仅培养了语感,也受到了健全人格的教育。
3.
赏读激情。使学生有所得
这一环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萨沙一家人的高尚品质,让学生把自己当作
萨
沙家庭中的一员,在有感情地读好人物对话的同时,赏读课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和
对萨沙一家人
行为的描写,让人物的言行有一个无比美好的背景:广大的森林中
间,宽阔的旷地边缘,娇嫩纤弱的蔷薇
花上,披盖着梅红色的雨衣,一家人在滂
沱大雨中谈笑风生、情深意浓……伴着优美的音乐,在人情人境
的朗读中感情得
到升华,人物的品质行为得到内化。
8、《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张辉
学习本课前觉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跟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相比,
修饰语少,抒情也
少,很难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果然上课时,一调皮学生翻开
课文就大呼小叫:“这课文这么长啊!”教
室里马上响起一片唏嘘声。我强忍不
快,和声乐色地请学生自学课文,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在交流时,
自称“小问
号”的 吴强同学说:“老师,我发现这篇课文没有要求写得生字!这是什么意
思啊
?”
不得不惊叹孩子的细心!我笑这说(这次可不是强装出来的
):“真不愧为小
问号啊?这是略读课文。”
“什么是略读课文?”全班同学几乎是异口同声
。“我知道!”龚正康神气地说:
“就是让我们自己自学地课文!”呵呵!好家伙!虽然解释得不对,但
他的话给
了我一个启示啊——何不让学生自己学懂课文!
我的脑子里顿时全盘否定原来备好的
教案。这时的我有些激动,有些欣喜。
(绝不夸张,上课时的我就是如此激情满怀。)我有点结结巴巴:
“同学们,那
今天我们就来自己学懂这篇课文,请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提一些
有
意义的问题来考考同学。好不好 !
”“好!”一片欢呼!……在考同学这个环节上,学生是你一句我
一句,有的甚
至为不同的观点,唇枪舌战起来,气氛异常活跃!这不就是自己一直在追求的让
学
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吗?
9、《日月潭》教学反思
张亚伟
1、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
通和信息
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主动地获取新知。如学习课文第三
、四自然段时,各学习小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分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调动
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
率,形成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但是如果我能请孩子们从学习小组中选出一名汇报员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我只作适当的点拨启导,课堂气氛会
更加好,教学重点就
有了层次,也不会在汇报上浪费太多时间。
2、学会交流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
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
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
br>达能力。”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我多媒体出示日月潭在“雾
中、雨中、早晨、
中午、傍晚”等不同情况下迷人景色,让学生欣赏后问:“你
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为什么?”各学习
小组热烈讨论后,各抒己见、畅所欲
言,有的说:“太阳高照的时候景色很美丽,因为这样爸爸妈妈就可
以带我们出
去玩。”有的说:“下雨的时候,日月潭周围一片朦胧,像仙境,很美。”在学
生发
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
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
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时,我只是注重自己对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没有关
注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提高,大胆“放手
”,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没有
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
这样一来,学生
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只是“学会”而没有“会学”。
11、《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刘彩红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
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注重了这一点。
课文导入,
由学生感兴趣的儿童歌曲入手,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兴致
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课件
的直观性,在学生理解的关键处展示,
调动了学生多种思维,轻松愉悦地进入课文意境中,体会文章的思
想感情。在识
记的过程中,利用猜字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动作演示、语言叙述
等
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最后让学生自己想方法记生字,给学生学习
的自由。
注重学
生的思维参与,尊重了学生的阅读需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
成功的课堂教学。”在课文学习
的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理解的需要,给学生自
由支配时间。在读书时做记号,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给他
们独立思考的机会来感
受、体验文章蕴涵的感情,同时,这也是一种读书的能力和习惯。
“以
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篇课
文洋溢着热情,就像火红的凤
凰花,撒满字里行间。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中,
在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泼水的过程中,都抒发着兴奋与
欢乐。因此,在课文的教学
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文章的感情,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
读、
指名读、想象读,齐读等,同时,我注意做好朗读前的感情渲染与铺垫,让学生
有感而发,
做到感情充沛、声音自然,并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出个性。
注重知识的搜集与积累,使知识、能力、情感
达到融合。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
生自己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查阅关于傣族的泼水节、周总理及其他少
数民族传
统节日的资料,初步培养了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
、《北京亮起来了
》教学反思12
马绪良
一落
正
如课文所写: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了绚丽多姿的夜景,但课文里的
很多词语、景色学生很少接触,如何让学生真正
走进北京,我的做法是从以几个方面如手。
1、情感。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
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
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
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
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
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
,
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我在开头设计了观看北京夜
景的课件图片
,配上自己充满激情的诵读课文,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
热情、激情。虽是第一次读课文,有的
学生竟然情不自禁跟着我也读起来。看完
课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北京亮起来
”,在以下的环
节中,我始终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产生对北京夜景的喜爱,让他们满怀豪
情,发自内心的赞美。一句话,让语文焕发生命活力。
2、交际。交际是新世纪人们生存与发展
的本领。语文的性质之一就是“重
要的交际工具”。可见交际性要处处体现在语文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各个渠
道之中,不一定只是在交际课中。所以这堂课里首先做到教师和学生语言的融合,
教师
的语言是谈话式的,不是问答式的,不是生硬的,是亲切的师生无拘无束,
平等的对话。其次创设各种情
境进行交际(如争当小导游),把以往的语言,本
课学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这正是语文学习的重
点。
3、感悟。“悟”从左边看是思考的我,从右边看是我的思考。感悟的过程
正是理
解和发现的过程。教师要适当的搀扶和点化,让孩子“感”一定有个过程,
“悟”一定有个过程。
13、《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小孩子的思维
最容易被牵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们老师上课提一些导向性的问题:“这张
图美吗?”学生肯定会迎合
你回答:“美————”!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及提倡学生质
疑问难。选入这样的文章无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
要有主见,敢于质疑的好素材。如果我们教师只停留在
“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
手做做看”这个科学素养的培养定位上,显然过于肤浅。所以我在教
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
“朗志万和伊琳娜有什么区别”,旨在让学生明白“朗志万是科学家,他可以说是
知识的权
威。”然后紧紧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对待“朗志万”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引导学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发光的品质——那就是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
让学生感
悟这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动手做做看的前提,发明创造
的关键!也是现在小孩
所缺少的品质啊!我们天天喊着“尊重学生”,我们可以潇洒地把课
堂对学生拱手相让,可以允许学生自
选作业……然而,你可曾想到,往往是我们老师对教材
没有深层的处理,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一次提升素
养的机会啊!
14、《邮票齿孔的故事》
教学反思:
当我和学生们一起学完这篇
课文,在要结束课文时,我说道:“学了这篇课文,此时此刻你
想说什么?”几只小手高高的举起。我点
了许家诚,他说:“我想说一个词,那就是‘创造’”。
听了他的发言,我为之一震,立刻伸出大母指夸
奖道:“说得好!你真是太棒了!”在他的
启发和我的夸奖下,小手举得更多了,更高了,有的说“智慧
”,有的说“观察”,有的说
“动手动脑”,还有的说“勤思勤问”,这时谢培又站起来说:“老师,我
想说句话,‘观
察才能有创造!’”
15 、《画风》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简单质朴,学生很喜欢。特别是“你是怎样画风的 ?”
学生思维非常活
跃:有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举帆前进、
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
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等等,
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同
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写几句话,积累语言,更是
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把这样一幅作品收藏于成长记录
册,无疑是给孩子留下了宝贵的成长
足迹!写字教学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教师适当点拨,从反馈的作业
来看,“转”字的“专”
的“竖折撇”有不少学生写成两笔。
16
、《充气雨衣》
教学反思
《充气雨衣》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主要讲小林细心观察生活,勤于
动脑动手发明充气雨衣
的事。我鼓励学生像小林那样,多动脑筋,动手做做看。
文章较长,识
字量较大,字音不易读准,字形也较复杂,因此识字环节中注意调动学生识字
的积极性,让学生借助拼音
和上下文自主识字,并安排生动有趣的读书和巩固识字的活动。
如:“悄悄话”。同桌俩人合作,一人
指字,另一个人悄悄读给对方听;“接力赛”。四人
一组,第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字的某方面特点,第二个
同学在字卡中快速找出,并大声读出来。
第三个同学说出或读出在课文中的词句。第四个同学再用这个字
组一两个词语。
这样针对本课生字字形复杂,字音难记的特点,采用多种复现方式,增强了识字的趣
味性,
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质量。
在感悟课文时, 对于小林遇到的难题,孩子们或多或
少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却没有
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教学中以此为凭借,进一步培养学生遇事用心思
考,不断实践的好品
质。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的有效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默读
课文时思考:“小林遇
到了几次难题,是怎么解决的?”成了统领全文的一个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此时教
师引导学生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如果一次没读懂,可再次默读思考。同时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思考,也能够迅速地帮助学生粗知课文大意。再抓住课文重点,通过交流小林“看、想、
做”的内容,学生深刻感悟到“小林爱思考”和“勤实践”的好品质,逐步提
升了学生的科
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你从“充气雨衣”的发明得到了什么启示?在日
常生活中,注意发现还有哪些不便之处,动手改进一下”通过这样的指引,引导学生深入思
考,
并留心观察生活,培养勇于实践的好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开发文本资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动手实践。<
br>《望庐山瀑布》教学一得
知识学习的同化理论认为: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
的基础上展开的,牢固地掌握学过的
知识,并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古
诗《望庐山瀑布》(六年制第七册)
时,我让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诗歌《瀑布》,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气势磅
礴的飞流瀑布图。那么,怎样让学生
在学习中感受那磅礴雄伟的气势呢?在学生欣赏意境、感受美景时,
我设法让学生联系《瀑布》,巧妙地
进行知识的迁移与铺垫。在学生感受“瀑布挂前川”时,让他们想
象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在
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让他们想象发出的巨大声响。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
过松林”;冲到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随风扬起,“如烟,如
雾,如尘”。这样,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
间的联系,感受得深,理解得透。有一位学生在用自己的话。
口述诗意时这祥说:“太阳照在香炉峰上,紫色的烟雾不断升腾。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
br>一条河流,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飞快地直冲下来,足足有三千尺长啊!发出巨大的声响,‘好像叠叠的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冲到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如烟、如雾、如尘’。诗人想,可能是天上的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了。”
《绝句》教学反思
我刚刚上完古诗《绝句》,感觉效果不错。这首诗学生
早已经会背,所以在上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
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绝句这种诗歌体裁,并简单介绍了杜
甫。然后直接从插图入手,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图上都有哪些景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学生很快
找出了雪山白鹭 翠柳 黄鹂 小船,并进行
了描述,然后我再让学生说说图上都有哪些较醒目的颜色。
学生说完这些以后,我给大家点出这就是诗
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么诗人是怎样描述这个漂亮的地方呢
,一起来学习。
学生很快就简单说出了前两句的意思,这时候我就问,黄鹂在叫,白鹭在飞,
这说明了什么?令我
感到惊喜的是,学生说出了“有声”,我大大的鼓励了学生,紧接着又问,那么,黄
鹂是黄色的,白鹭
是白色的,并有青青的翠柳。蔚蓝的天,这又是什么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有色”,理
解了诗人描述的
“有声有色”美景。后两句的描写,学生略感到困难,通过孩子简单的描述,我给学生对
照窗户画框进
行了讲解,学生很快理解了“含”的意思,并且把诗人观察的角度位置都清楚地说了出来,
概括时又准
确地说出了动态
静态描写,我感觉这节课学生上的非常踏实,我自己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18
、《雷雨》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
带着课后练习六的问题来学习课文,达到了预期
的效果。我能借助于课文的插图,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根
据课文先扫除字词障碍。然后指导
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图文对照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在教
学中,我还加强朗读
训练。
这节课遗憾的是由于第一课时时间分配不合理,同时影响了第二课
时,但总体来说,学生对
课文理解还是比较好。巩固练习也很顺利地进行。同时学生们还说上了雨前的一
些自然现象。
这令老师很满意。
19 、《最大的“书”》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
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
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
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
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
自然的好奇与热
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
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
标点符号(!、?、……)、语气词、
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
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
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1、叔叔
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
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
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平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
可爱。今天我
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
别的高兴。2、叔叔讲到岩石书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
省略
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
瓷器、金子等,
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这节课比较重视双基,有改句式、填空题
。特别是填空小练习,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
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比如:讲完到岩
石的字时,出示小练习:岩石上,
( )、 ( )、(
)都是字呀!出示:雨痕、
波痕、矿物3幅图,先出示图,再出示名称。讲岩石上的图画时,练习题一样
。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比较完整,但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
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平。在此,我
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
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
识、积累了经验。
20、《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非常强的文章,处理的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识课,变得枯燥
乏味,甚
至死板。如何让孩子觉得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是那么神秘、那么有趣……于是在自己对课改新大纲感悟和认识上,具体体现以下几点:
1、情感。新课标指出,应该重
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
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
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
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
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
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
里真正走一趟,
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学习“自信”的名
言,
教师充满激情,饱满真挚的情感去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评价,重视发挥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
学生人文素养
和品味。如:教师的语言富有激情,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特别是重视学
生的人格感化,像“自信地
夸夸自己”、“机会属于自信的小朋友”、“真是一个爱学习爱
积累的小朋友”、“团结的力量就是比个
人的力量大啊”、“请没有发过言的同学一起来读
一读”等等。使学生始终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
学习和思考。一句话,让语文焕发生
命活力。
2、交际。口语交际是新课标下新增设的板块
,交际是新世纪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本领,语
文的性质之一就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可见交际性要处处体
现在语文的各个环节、各个方
面、各个渠道之中,不一定专门设置交际课。所以这堂课里首先做到教师和
学生语言的融合,
教师的语言是谈话式的,不是问答式的,不是生硬的,是亲切的师生无拘无束,平等的
对话。
其次创设各种情境进行交际,如:教学第二段时,教师扮演迷路的小孩,学生当太阳指点方
向;又如:教学第三段,让学生当北极星考一考学生怎样辨别方向;再如教学第四自
然段,
让学生演大树,自我介绍大树指点方向的方法。把枯燥的科学性知识,以往的语言,本课学
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这正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感悟。新大纲提出:语文学习要注意语言
的感悟。“悟”从左边看是思考的我,从右边
看是我的思考。感悟的过程正是理解和发现的过程。教师要
适当的搀扶和点化,让孩子“感”
一定有个过程,“悟”一定有个过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
唤醒、刺激、探究、
体验。首先从整体上感悟,让学生自读自悟、圈圈划划。其次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特点
,采用
演示、表演节目、口语交际、朗读、比较,即看、读、听、想、演等手段让孩子感悟词语、
句子、意境……也许给了孩子感悟这个支点,孩子就能撬起语文这个地球。
4、拓展。“语
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在本课中我非常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通过
钻研、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走
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如:教学“太阳”指点方向时,通
过当太阳帮迷路的小孩指点方向的游戏中,
巧妙地把太阳在早上、傍晚的所指方向蕴含其中,
并积累词语“旭日东升”“夕阳西下”;再如对“忠实
”这一词语的理解,在让学生理解“太
阳为什么是个忠实的向导”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值
得自己信任、可靠的人和
事,使语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又如:第三自然段的难点是如何在黑夜里找到北
极星,利用
课件形象演示后,让学生找找儿歌的后半部分,巧妙的把找北极星的方法集于易读易记孩子<
br>喜闻乐见的儿歌中;如教学“第五自然段”,通过实验学生知道沟渠里的雪哪边化得快,哪
边化得
慢后。让学生改写这节诗句,实现了读写迁移;如在教学完四种天然指南针后,把它
们是怎样准确指点方
向归纳为“我会填”,让学生自由说、开火车说、没有发过言的站起来
说,全
面参与,大面积练习。在最后,我提出了“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不仅是
拓展学生的思维,更
是引导学生更开放地学习语文,并培养学生学会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
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活
动。
5、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
番长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思考,会提问题,于无疑处见有疑,这就是培养
学生探究性
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在第二段的教学时,当学生回答自己的发现时,
一位学生说自己通过读知
道了太阳中午的时候在南边,树的影子正指向北方。此时,我联系
以前的课文《动手做做看》,引导学生
向书本挑战,让学生怀着“太阳在南边的时候,树的
影子真的指向北方吗?”这样的疑问,再通过实验让
学生明白确实如此,培养学生的探究精
神,在每段的教学中都能让学生提提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展开思考
讨论,使学生主动去获取
和处理信息,教师适当点拨。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为学生今后终
身学习奠定
了基础。
21、《画家和牧童》
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这
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
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
生动的叙述深深地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
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
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发挥学生在
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
br>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
抓住重点句“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展开学习,从而收到思想上的
教育
。
一、了解古今画家,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欣赏古今画家的作品,了解绘画的艺术魅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对“画家”一
词的含义有了感性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走近“戴嵩”,理解“著名”。
学生只有了解了戴嵩是一个技艺高超的著名画家,才可以
进一步感受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
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却能虚心听取一个小小牧童的意
见,虚心之美德让人
感动,同时牧童敢于挑战权威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你
从哪些
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一……就……”、“ 沉思片刻”、“浓墨涂抹”、
“
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通过现场绘画,理解“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抓住课文
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
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
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使学生
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
三、形成反差,感悟牧童的可贵品质。
正当人们赞不绝口的时候,教师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及课文插图:戴嵩连连拱手说:“多谢
你的
指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让学生带着问
题研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过讨
论知
道,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
事出乎大家的意料
,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对这一
比喻句的用意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再次走近戴嵩,感受戴嵩的人物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
会怎么想?怎么做?通过品读5、6两段进
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最后再一次地
欣赏《三牛图》、《归牧图》,
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22、《我为你骄傲》
教学反思
《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一不小心,
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尽管当时没敢
承认,但内疚的心理和责任感伴随了“我”一个星期。当“我”用
自己攒了三个星期的送报
纸的钱赔给老奶奶并附上道歉信时,在慈爱又善于教育后辈的老奶奶眼中,那不
是7美元的
钱,是孩子纯真的情、悔过的心,是值得为孩子骄傲的美好品德——诚信。孩子的诚信让老<
br>奶奶感动,老奶奶那博大的胸怀也值得我们称赞。
教学时,
我抓住了小男孩的心理:开心──害怕、担心──轻松,这一主线,让学生体
会三句话,理清“我”的心
情变化过程。我重点放在体验描写小男孩“开心”的句子。通过
学生自己的朗读感受小男孩的开心,可在
课堂上观察,这个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可能是因为
情境创设得不够,给学生思考时间也不多,学生说得不
多。我想,大家为什么觉得开心?他
们是怎么玩的?如果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
景,其实也就是让学生联想自己在玩的时候的场
景。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些,不再是为了读而读。 另外,在这堂课上,我觉得自己自己的主导作用还是过于严重,牵着学生,不太敢完全放手,
因此我
还需要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
上了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觉得钻研文本是一个教师一生要学习
的最重要的东西,
要让学生感悟得深刻,学得多,最重要的还是看教师对文本理解多少,教师把教材都吃
透了,
久而久之,学生会朝着你为他们开辟的道路上一直前行!
23、《三个儿子》
教
学反思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
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
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
导孩子们读书
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
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
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
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
解、体验发生“碰撞”,
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
过程中,自
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
br>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
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
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
环境
,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
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
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
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
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
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
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
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
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
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
关系,教师应尊重
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
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
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
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
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
“***,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
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
“**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
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
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
于造成一种
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
br>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最后几个环节的时候,学生争论哪个孩
子更好,向谁
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
位等等。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共同
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这样大幅度的转变,教师的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的转变,由
传授者转化为促进
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4、《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教学反思
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24课。它所在的第六单元课文是围
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排的,寓优秀的思想
品质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蕴含着丰富的
人文内涵。本文主人公“渴望要小汽车”和“坚决不要妈
妈买”这一巨大的心理反差,强烈
地向我们传达着“爱母亲”的信息。
然而
,现在这些在春风雨露中长大的独生子,是很少有文中小男孩这样的情
感体验的。如何使本堂语文课达到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这堂课后更加发自内心地爱父母、爱
他人,真正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呢?我想,莫过于动之
以情!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
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
个灵魂。”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动;让这个玩具柜台前的孩
子的高尚情感,撼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与
老师的感动产生共鸣。
语文的人文教育,就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感、文感的磨练
,实现“美
感”的积淀,发挥其“美化人”的功能。
1、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教育不能没有感动,教师不能没有感动。教师要用自己的感动去感染学生。
否则怎能教会孩子学会感动呢
?教师接触文本后难以平静的心绪,在教学中化为饱含情感的
教学语言、适时深情的小结、与学生如遇知
己般的共鸣。这些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
情。
2、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通过导入时的两次看图说话,锻炼了言语表达能力和观察力;更重要的是由
此形成对比,创设了教学情境
,酝酿着滋养心灵的养分──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
中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把握字里行间中的点点情丝,从而走
进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小兵的情
感世界,与他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然后“自
化其身”, 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心灵上得到
陶冶,成为美的情境中的人物,激发思想情感,
达到语文学习的思想性目的。
25、《玲玲的画
》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
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
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
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
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
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
,这样的
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
来备课…
…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
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
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使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三、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四、
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
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
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
应准确区分
“图案”和“画”的区别,
26、《蜜蜂引路》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
课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
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
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爱听故事是
<
br>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边读边
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
词句,熟读课文,理
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
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
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
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
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
字义。学完课文,再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生字。通过这
一探究性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仔
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
可以要求学生借助想象,在纸上描绘列宁住处,引蜂人住处,路边花丛,园
子的图画,即进入了作者描述
情境中,又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方法发展
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有利
于学生审美感的培养。
27、《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从朗读入手,让学
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寓意。在朗读方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
如男女生分读、小组、同桌等多种形式,学
生通过朗读,都能很好的领会到寓意,另外是引
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和动作演示去体会种田人盼望
禾苗快些长高的那种急切的心情。
如:理解他在天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
他们长。”我让学生
自由读,边读边加上动作。学生的表演非常到位,正是因为学生能够体会到那个人的
焦急机,
所以才能演得如此到位。另外,来理解“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急忙跑道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体会筋疲力尽时,我
<
br>
让学生拔一拔那些禾苗。学生在拔禾苗的同时,师引了这样一段话:“火辣辣的太阳底下,那个人正在把禾苗一棵一棵地瓦工内高里拔,一分钟、两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一直
从中午拔
到了晚上。终于拔好了。此时我忙问:“小朋友,你们现在有什么感觉。”有的说
累,有的说手酸,还有
的说腰酸背疼。这就是课文中说的筋疲力尽。这样的角色体验让学生
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筋疲力尽。 在理解为什么觉的禾苗一点也没长高时。我觉得不够到位。有学生说禾苗长得慢,还有学生
说那个人
心理急。此时我直接就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急。如果当时我接着学生的话题说下
去。是呀,正因为禾苗
长的慢,那个人性急,所以觉的禾苗没长高,禾苗没长高心理就更急
了。此时再让学生来朗读。这样学生
的体会就更到位了。
整节课的自我感觉还可以,我想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进步。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
《守株待兔》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最后一组课文的一则寓言故事。
课文
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
死的兔子的事,生
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
的道理。本着三年级语文教学大
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
文素养”的精神, 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
言故事时,我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主要通过在教课本
知识的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这
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也就是把 “ 两类结构”的学习和运用作为本
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揭题伊始,我就呈现学习方法,接着通过解题:“守株”、“待兔”,让学生很快
地把握
了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并巧妙地根据题目“守株”和“待兔”,让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理
清了文章的段落。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
生在学
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然后通过设计的表
格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填,最后归纳出寓意。这样就克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和
空洞的说教
。
学生经历了这样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不但对新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掌握了学习这类知识的
方法程序结构。教学中我还努力地为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
感体验,让学
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守株待兔”的人和事,关
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力求
通过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
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
、主动探究中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
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
用,真正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真正获得健康主动的发展。
28
《丑小鸭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把握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课堂的主题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
牢牢把握住让“学
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
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
的欲望和空间。例: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从
读得正确到读出一定的语感;再读课文,让学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课堂上我还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
生,并借助外在的辅助手段,烘托
气氛,让学生在情境中朗读,每次读后注意朗读评议,这些多角度多形
式的“读”使学生和
文本之间展开了较有深度和广度的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
有创新,每个孩
子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充满着想象和童趣。课
堂
上,我多处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给机会让学生创编并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在
课文中尽情地遨游,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表达,做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让学生主动,
富有个性地学习
,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在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中,
培养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的
独特感受,让他们用稚嫩纯真的童心自由地去体验自然,体验
生活,将爱心和传统美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融
入学习活动中。
三、重视语言文字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再三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
生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
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例如: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中
,我抓住“欺负、讨厌、孤
单、讥笑”等词语重点理解,通过学生表演,他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丑小鸭所遭
遇的悲惨命运。
在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哪些词用得好,并着重体会“惊奇、羡慕、冻僵
、
幸亏”等词。学生在积累这些词语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为课文的感情朗读,
为
今后的作文都做了很好的铺垫。
29 《数星星的孩子》
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数星星的孩子》
这篇课文,学习本课我采用变序法进行教学。先学习课文的最
后一段,让学生了解张衡由于刻苦钻研,成
了著名的天文学家。那么,他小时侯是怎样数星
星的呢?再学习前面的课文,抓住张衡认真耐心的词句进
行教学。充分运用课件,演示星空
图,让学生直观感知星空的美丽,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助于
学生的感情朗读。
1、主导线索清晰明了
整个课堂教学用两个问题进行贯穿:数星
星的孩子是谁?小时候的他是怎样一个人?所有教
学活动紧紧围绕主线索展开,一气呵成。
2、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从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表演
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轻
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主动
探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主动
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思维在训练
中发展,习惯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在教学时,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
为主
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张衡怎样数星星这几个动词时,我根
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坐、靠、仰、指、数”等几个动词后,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
让学生自己读读、自己做做、自
己数数。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
又通过训练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4、扣词,训练表达
最后一个段的生字比较集中,出现了“张衡”“汉朝”“天文学家”等几
个比较陌
生的词语,如何让这几个词语成为孩子脑中深刻的记忆,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让他们自由读,<
br>“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激起孩子的求知欲,读完之后他们会说“张衡是汉朝人”“他是
著名的
天文学家”等。然后通过老师的简单介绍了解汉朝年代的久远,从字面猜想“天文学
家”的含义,理解“
著名”的意思,并且用“著名”一词练习说话。让学生对这些词语的印
象有了一个清晰之后,我就出示张
衡的画像,请学生用多种方式把这几个词语连起来介绍张
衡,从而使抽象的词语变成自己能熟练操作的语
言,同时促进了孩子的对信息的组合能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还让他们明白原来同一种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
式来表达,多好!
30 、《爱迪生救妈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介绍了
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
亲生命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深情。读着故事一个聪明可爱、爱动
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
课文内容的生动,自然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文章故事性
强的特点,引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边体会课文情境,进而深刻感悟爱迪生的机智表现和
优秀品质,同时从读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我的课围绕爱迪生为什么救妈妈,怎样救妈妈这两
点让学生在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悟中感受
爱迪生的爱动脑筋。抓住重点词语“直打滚”联系学生的生活感
受,体会妈妈当时的痛苦,
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况,来理解 “急得团团转”的意思,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一做,亲自体
验爱迪生的办法,比较容易解决课文的重点:怎么样救***。一堂课下来,觉得自己首先
就
缺少激情,导致学生的情绪不够高。自己提的问题不够明确,使学生不易回答。在上重点段
落
的时候,自己急了点,代替了学生的体悟。
31 、《恐龙的灭绝》教学反思
《恐龙的灭绝》这一课的科学性比较强,所以我们在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
br>是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
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先出示了一
些的有关恐龙的图片,激
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是不光是简单的看,还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生
活经验来谈恐龙,激活了原有体验,激
发求知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
态下进入课文。并在看图片的过程中理解“庞大”。
二、抓住重点词学习课文
我们人类只有三百
万年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相
比可就短多了。但是,庞大的恐
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在这一自然段学习时,我抓住了这几
个关键的字、词。强调在朗读时要着重读“两
亿年“”短多了” “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灭
绝呢?
”等词句。然后画一张表格分别注明“说法”“起因”等表头,在课堂上对生渗透研
究性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初步学会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拓展信息,
能自主选择
适自己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
32、《阿德的梦》教学反思
<
br>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想象就是创造。想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年龄
特点。儿童是富于想象的,有人说:“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
孩子们在幻想的
世界当中,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学生的想象发展起来,很可能写出或
说出令我们吃惊的东西来。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
切并
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想象也许
有时候看起来,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是作为成人的我们是否想过,瓦特
正是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
盖顶起来”的思考,才有了后来蒸汽时代的到来;莱特兄弟正
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
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飞翔天空的现实……
乘坐飞船可以到
火星上旅游了;月球上可以定居了;手提电话不仅能打到天上,而且能看见
通话的人了;地球上购物可以
不出家门,在地球上也可以预订月球上的物品了……哦,原来
这是阿德的梦!这个梦多么有趣啊!本文是
连环画形式的略读课文,要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
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展开想象,以及借助图画识字
等方面。
孩子们是带着笑容读完课文的,当我给孩子们讲述可视电话、网上购物、可视手机时,孩子<
br>们听得津津有味,本课很好地印证了“兴趣是孩子最大的学习动力”。孩子们就象自己在读
连环画
书一样,快速地吸收了课文的内容,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他们已经将自己变成
了文中的主人翁,准
备进行奇妙的旅行。
学习课文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知识补充,“小朋友们,阿德的梦真神奇,我们中华
民族也有
一个飞天梦,有一个人就圆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飞天梦。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杨利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