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辅导教案
银行保险-北京交通管理局网站
.
小学生作文辅导教案材料
专题一、如何写事情
在记
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
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
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
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
。”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
事呢?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
;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
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
容,因此,只有把
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
六个方面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
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
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
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
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容中,起因、
经过和结果,是
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
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
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
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
。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
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
.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
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
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
写
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
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
乱,条理不清。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
,可以将事物的发
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
br>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
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
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
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
实生
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
据事情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
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
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
开头进行叙述。
.
.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
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
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
,
头绪不明,影响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
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
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
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
非常清楚。
有些小朋友看见同学写出一些好文章
来,便惊叹道:“这些容,我也熟悉的,
怎么我没能把它们写出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说穿了,那是
因为你缺乏从小事中
写出深意的能力。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
br>的、细小的事情。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
《红楼梦》写
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
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
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
著。
那么,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
选镜头的。
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
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
.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
到它的表
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
眼
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
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
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
观上(意)
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
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
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作文,叙的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
的情形,结尾
是: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
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
毛病。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
现人民生活水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
向光明的共产
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
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
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
来。
不少同学的作文,不
是写拾到皮夹子交公,就是写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不是
写帮助同学补课,就是写送迷路的小孩回家……
总之,尽是写一些人家写“烂”的材
.
.
料。于是语文老师常常在
他们的作文后面写上类似的评语:选材旧,希望今后选择新
颖、独特的材料。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
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
。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
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
这样的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
觉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
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
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
料一定是自己独有
的,新鲜生动的。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
得记叙。同学们生活面不广
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
接触生活。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
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
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住在城里
的人,恐怕都见
过老年人跳迪斯科吧?可是有的同学熟视无睹,竟然让这样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
,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接触的人少,家人、老
师、同学。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
的事往往是常见的。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
.
.
东西吗?不是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
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
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
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
到那些好人好
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法国
巴黎艺术馆里,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
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
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
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
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
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
,后来,目
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
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
脸上笑容消失了。他
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
“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
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
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
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
能突出。
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
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
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
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
.
.
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
,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
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
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
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
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
“面”上的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
。“点”上的容往往是文章
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
中,重
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
对文
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
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
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
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
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
渡句把它
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
注
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有三
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
应。
.
.
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容和后面的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写文章应该怎
样开头?怎么结尾?谁也不会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警察,因为警察不
是教语文的,跟他关系不大。然而有一
则外国幽默,却说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
窍,而这个警察终于谈出“门道”来了。
现将全文摘抄如下: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
报告的开
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
尾
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
看了这则幽默,同学们可能会捧腹大笑,有的笑那个“向警察请教作报
告”的人,
是向聋子借听力,是向盲人问路;有的笑那个警察是:“不懂装懂,胡说八道。”其
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
性”,就是说开头要漂
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做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
知哪个‘缺德
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
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
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
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
‘唰唰’的响
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
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
.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
》,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
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
等东西,
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
“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
。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
‘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
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
的作用。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
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
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
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
含蓄的
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
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
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
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
象。
专题二、如何写人物
一、写作指导
.
.
在记叙文写作中,进行
人物语言的描写是不可缺少的。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
不是随心所欲的,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而应该像鲁
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人物语言的
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就是说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
人物的鲜明特
点。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一、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二、人物语言的
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成功的对话描写,不仅要符合人
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点,而且也要能
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
特征。
三、人物语言要力求简洁,避免有话必录和拖泥带水的现象。
四、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语言描写,并不是垂手可得,而要通过艰辛的努力才
能获得。
同学们为自己笔下的人物设计语言,更应该如此。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心活动的描写。深
入描写人物的心活动,是展示人物形象
的重要手段。事出有因。任何心理活动的引起是有原因的,把心理
活动的起因写清
楚,对于展示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动的过程展现出来。不然,人物的形象无论如何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心理活动的展
现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有层次的。我们把人物心理活动
的层次逐渐写出来,人物形象的展示也会
越来越具体。写心理活动时,有一点要特别
注意:用第一人称写人时,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但不能
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
为别人心里是怎样想的,“我”是无法知道的呀!
在现实
生活中,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征,或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下在性格的
变化,常常处在不协调的矛盾状态
之中。为了显示人物性格的差异,写作文就必须通
.
.
过对比加以表现,将他们面对相同的事物作出不同的反应抖落出来,从而突出人物的
形象。
通过对比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要注意几点:
一、运用对比描写,不
应该勉强凑合,主要看作文的材料是否适合采用对比的
写法。如果材料本身需要用对比的写法,那么作者
才可以通过对比来写人,完成自己
的写作意图。如果材料的本身不适合采用对比的手段,那么也不要人为
的牵强附会,
为对比而对比。
二、两个人进行对比,不能割裂开来先写一个,后
写一个,互不相干,而是围
绕中心事件叙述,刻画两个人不同的思想性格。
写人,如果从
一个侧面去描写,人物形象往往单薄。如果从多个侧面去描写,人物
形象就容易丰满。多侧面地描写人物
形象,这个“侧面”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而
是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整理出各具代表性的若干侧面,分
工而又合作地表现人物形
象。
通过多侧面描写来丰满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称它是
“众星拱月”。“月”就是
人物,“星”就是侧面,“拱”就是多侧面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不过应该看
到,
“众星拱月”的“众星”也不是平分秋色的,它们之间也有主次、详略的区别。所以
在写“
众星”的时候,是没有必要平均使用力量的。
写一群人,比写一个人、两个人难一些,难
就难在要通过一定的材料组织,巧
妙地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从而反映各自的思想、性格、面貌。那么,
怎样组织材料
才能把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呢?应该抓住贯串各个人物之间的线索。写人物群像,是不
是每个人在文章中所占据的位置都一样呢?不是的。在一群人中,有的在文章中担任
.
.
“主角”,有的在文章中担任“配角”,谁主谁次,是根据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
来决定的。
人体是靠骨架支撑的,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比作“灵
魂”,
材料比作“血肉”,那么,结构就是灵魂和血肉的“骨架”。
因此,同学们在有了写人的材料以后,就应该进一步考虑它的结构。
写人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总分总式。
这是最常
见最朴素的写人结构。它的特点是有一个点明题意的开头(A),简洁
醒目,作为文章的总起部分。主干
部(B、C、D)也可以说是文章的分述部分,它的几
段互相独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心,在编排先后
的次序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斟酌。结
尾E是文章的总结部分,它不仅是D的自然过渡,而且常常是对B、C
、D的归纳小结,
又是对A的照应。
第二种,逐层进入式。
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用一件事写人。它的特点是:第一层次A,写事情的起因;
第二层次B,写事情的发
展;第三层次C,写事情的高潮;第四层次D,写事情的结
局。文章的二三层次是全文的灵魂和力量所在
。这两个层次写得好,常常可以使文章
容丰富起来。
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貌。
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和表情的描写,叫做外貌描写。我们有的同学一写
到以记
人为主的作文时,往往是作这样的描写: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目光炯炯
有神……好像天下的人都是
一个模样。其实,世界上的人有千千万万,没有完全相同
的外貌。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根据表达的需要,去
描写人物的外貌。
.
.
怎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貌呢?
第一、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在特征
。每个人物都有他(她)自己的特
有外貌,总是在一定的程序上表现出在状态。由于人们的出身、经历、
素养、社会环
境的影响,同时自己鲜明的个性,这些在他(她)的表情、姿态、服饰等方面都能流
露出来。
第二、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描写外貌。
有的同
学他们不分主次,不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面面俱到地进行描写。“眉
毛胡子一把抓。”可是效果呢?罗
里罗嗦,让人看半天也不会知道特征在哪里。
第三、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好外貌描写的顺序。对于一个人的外貌,作者往
往是从多方面进行的. 这
些方方面面,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
但是,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或者观察角度的
变化,外貌描写的顺序也会有变化。
总之,外貌描写要有利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
利于人物心世界的展示,
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文章的外貌描写是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