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胜镇中心小学《小学生弱势群体心理辅导》
权限设置-心花开在草原上歌词
小学生弱势群体心理辅导总结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弱势群体成为社会关
注
的焦点之一.面对社会的高速变革,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逐渐显现.
在社会大变革的潮流
面前,弱势群体子女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
能适应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形势.对弱势群体和弱势群
体子女关爱,对
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们给予更多公平和社会扶持,是当今主流社
会不容辞的
责任。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观念在不断的进步,很多家庭因生
意失利、下岗、发生事
故等诸多的原因造成家庭的变故,使一部分孩
子沦为单亲、贫困子女或留守学生。同时,父母外出打工,
将孩子寄
养在亲朋好友家中或干脆寄居在学校。
2、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从儿
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而
由于种种原因,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常常在社会
上、学校里受到众多的
歧视,长此以往不仅会使这些儿童心理偏离正常状态,对他们的健康
成长
产生不良影响,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
思的问题。为此,我校提出了《弱势群体
心理辅导》。旨在创设和谐
宽松的校园环境,研究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办法,帮助弱势群体子女学
生掌握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解决困惑的勇气和方法,培养他们良好
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形成健康心
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本课题所涉及的“弱势群体子女”指:针对目前社会大环境来讲
处于弱势地位的,在我校学习的外来务工
子女;本地家庭经济困难、
单亲家庭学生;身体有残疾的学生;留守学生。
本课题所涉及的“
心里偏差”指: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
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
与不良生
活方式有关。就我校弱势群体子女存在心理偏差问题而言,主要指:
自卑心理、孤独心
理、排斥心理。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论
人的自我意
识发展持续一生,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
定的,但是每一
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
会阶段理论。
2、人本论
人本论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二人为代表,重视主观经验感受及自我
抉择潜能
,更强调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认为不良适应并非个人没有
天赋成长倾向,而是由于环境阻碍或自我防卫
,致使不能自由发挥个
人潜能,或者由于缺乏环境激励,使个人受制于循规生活的保障与无
奈,
不能从事挑战性选择,以实现自我,所以个人愈能超脱现实的约
束,便愈能勇往直前,成为一个成长导向
的人。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等的
实验研究,证明观察模仿可有效处理
病态恐惧,强调直接改变行为本身,不必重视行为背后的动机与人格
特质,只要增进个人与环境互动的技巧,不良的适应行为是可以改进
的,且由于人类具有强大学
习潜能,所以环境变迁恰好足以导致个体
成长。
4、认知论
认知论由艾里斯和贝克
二人所发展,强调理性与逻辑思考的重要
性,认为良好适应的个体不会因不理性的想法而造成生活上的困
扰,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会用“举证谬误”或“选择性萃取信息”的方
式来思考问题。
5、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关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关于外因通过内因起
作用的观点,强调教师要注意学
生的心理,在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学
习动机。
6、邓小平的教育理论
关于“三个面
向”的论述及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献。转变学生高分
低能现象,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加强心理卫
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
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预防和纠正心理偏差,培养他们
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
赏自己、发展自己,打下“身心俱健”的坚实基础。
2、探索出一套适合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偏差矫正的基本策略。
(二)主要研究内容
1、调查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产生心理问题
的原因。
2、研究学
校如何与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
育,增强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培养他们良
好的心理状态和
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3、如何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
机制,创设和谐宽松的校园环
境,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五、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观胜镇中心小学弱势群体家庭学生
2、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前期,通过文献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观察
法及个
案分析方法,界定“弱势群体”的概念,了解弱势群体子女心
理特点,分析现状,为下步解决问题创造条
件。
(2)课题研究中期,主要通过观察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
访谈法、对比研究法和行
动研究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
研究。通过对弱势群体子女特点分析、成因归因、对子女的影
响探索、
教育的难点和关键点作用的分析,研究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
及其成长危害,提出初步应对策略。
(3)课题研究后期,采用个
案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和经验总结
法对分析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解决办<
br>法和教育措施。
六、研究原则
1、可行性原则:在制定方案和实验研究过程中,必须
切合本校
实际,做到既具体明确又便于操作。
2、灵活性原则:在方案实施过程中,针对出现
一些难以预计的
情况必须能随机变化,并可适当修改实验方案。
3、客观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
原则:要实事求是,要全面搜集材
料,掌握更多的事实材料的基础开展研究,保证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
br>的可靠性。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研究分五个阶段
1、2012年10月 课题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研究组织;邀请专
家学者作教育课题研究的
专项学术报告;课题组成员收集资料,订购
学习课题研究的专著、期刊、书籍;确定课题并完成总课题及
五项子
课题研究方案,为课题研究做好全面准备。
2、2012年12月-2013年7月
申报课题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
案。在课题已取得荆门市教育科学规划办专业委员会同意并立项的基础上,再次向中央教科规划办提出立项申请,以期望获得中央教科院
的支持;同时邀请专家开展课题
开题论证。
3、2013年9月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各子课
题按方案开展研究、
记录、整理和分析小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构想出各种策略;规划出
下阶段
的研究方案;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前来指导,纠正完善研究思
路、方案。
4、2013年11
课题研究第二阶段。 对构想出来的各种策略在
有关研究班级进行验证、比较、再尝试;同时,对前段的
研究成果及
时组织交流。
5、2013年12 课题整理、总结阶段。各子课题完成实验报告
;
完成总课题结题报告,汇编课题研究论文集;邀请上级科研部门教育
专家进行课题鉴定。考虑
结题后的再研究和推广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的过程
1、研究前的调查与分析
(1) 调查的内容
本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解外来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
性情况;调查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自信心状况;了解弱势群体子女学
生在校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如何;
调查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家庭环
境;了解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自我调节能力。
2、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自卑心理
调查结果表明,有620位弱势群体中有389位认为在
学校中几乎
处处不如别人,占总数的62%,有410位学生认为自己表现一般,没
有出色之处
,有210位学生自己当众说话会感到紧张,有98名学生
常感到
非常紧张,不想说话。据任课老师观察,有些外地生尤其是刚
转进不久的外地生常有不敢发言或说话时声
音小、脸红、不肯抬头等
现象。
从客观上来看,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由以下因素引
起:
a、 生活水平
的差异。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
生在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甚至优越的本地同学面前,感觉
到了生活水平
上的明显差异,往往在同学面前自惭形秽,抬不起头。
b、知识、能力的差异。
不少刚转进宋河小学的外地生和绝大部
分本地单亲或贫困学生因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等诸多原因,在阅读
、
写作、计算、绘画能力等方面都和在校的一般学生有着不小的差距,
有的二年级外地生的知识
水平还不如本地一年级一般学生的水平。在
学习上的弱势使得他们产生失败感。
c、语言的差
异。外地生多来自外省、市的偏远农村,普通话不
标准,语言差异,影响了他们表达和交往的自信心。客
观存在的差异
再加上有些弱势群体子女学生评价自我时主观上夸大自己的缺点,导
致他们的自我
概念产生偏差,总感觉自己总体上比别人低劣,导致丧
失自信,在各方面自我挫败。
(2)孤独心理
通过对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跟踪观察,发现他们中间不少中高
年级
的学生很少主动与同学交往或一起做游戏,即使在集体活动时,
他们也常常是“旁观者”或“局外人”。
弱势群体子女学生产生孤独心理的主要原因:
①、同学
的忽视和冷淡。一般学生都有相对稳定的同伴群体,交
往需要的满足容易使他们忽视与新转进的外地生主
动交往。也有的同
学因语言、习惯等差异,而较少与外地生一起游戏,致使外地生的孤
独感越来
越严重,形成了与人交往的冷漠。
②、得不到家长的充分爱抚。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父母大多忙于生计,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没有更多的精力与孩子进行语言和情感
交流。也有些家庭教育方式简单
,动不动就打骂孩子,孩子缺乏安全
感,社会性的欲望受到遏制,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
③、
一些老师不了解这些孩子的心理特点,认为他们不吵不闹而
置之不理,促使这些孩子更加孤独。
④、弱势群体子女学生自身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总是等
着别人来主动接近自己,这种画地为牢
、守株待兔的惰性心理,是人
际交往的一大障碍。
(3)排斥心理
具有“排斥心理
”的弱势群体子女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同学抱
有戒备心理、猜疑心理,经常怀疑别人看不起他,想欺侮
他,对他人
言行容易产生误会。不肯轻易接受同学的意见和帮助,如同学一旦触
犯到他们的利益
(即使是无意的),他们也会毫不客气地给予回敬或报
复,用侮辱性的话骂同学甚至动手打人,给同学留
下的印象是“毫不
讲理”甚至“冷酷无情”,几次下来,即使是其他同学也会敬而远之,
最终导
致同学关系紧张。
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排斥心理”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引起:
①、错误的认识。有位外地生写出
了自己的心里话:“我是外地
人,如果不‘狠’一点,‘凶’一点,人家会小看我,欺侮我。”; ②、受到过别人的嘲笑、冷落、歧视,由此而猜疑任何人,不管
别人是好意还是恶意,一律排斥在外
,久之形成排斥心理;
③、他们从小缺少友好相处的指导,主观上想与人交往,但又因
为其人
际交往技能差,多次受挫之后,形成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的个
性。
(二)开展实践研究,促进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健康成长。
1、学校、家庭、社区形成合力,创设强烈“心理场”,寻求合理
教育策略。
(1)、建全学校心理辅导组织网络,努力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①、
建立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辅导机构。
学校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在组织落实的基础上加强宏观管理。组
织机构的职责范围包括研究、指导、协调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辅导
的各项工作,对这些学生的
心理素质水平全盘掌握,及时研究并制定
施治办法。机构成员(班主任及部分学科教师)具体负责各班弱
势群
体子女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② 、建立弱势群体子女学生个性心理记录档案
对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偏差记录建档,并通过对这些原始材
料的汇集,分类和分析,确定心理偏差的
特征。熟悉他们的性格、兴
趣、爱好、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感情需要,尤其对他们比较稳定
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要慎重地对待和妥善引导,为他们发挥
和实现自己的‘潜能’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条件。
③、 开设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辅导课。
根据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偏差的共性,由专任心
理辅导老师,利用每周一次的晨会课和隔
周一次的健康课,对弱势群
体子女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讨论分析、游
戏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慢慢打开这些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学会倾诉,
克服心理弱点,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④、建立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辅导室
为了能
针对性的对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
偏差进行疏导和纠正,鼓励学生自助自教,学校
设立 “心理辅导室”。
每星期一、三、五中午,三名辅导员轮流坐班,接受学生的咨询,进
行
个别辅导。
⑤ 、规范教师言行,以自身的心理健康感染学生。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
军,这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于服饰都为学生所观察、注意,都
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田留下深深的烙印,或留下创伤,或产生巨大的力
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
师的个人爱好、热情所向及着迷之处恰恰
就是那颗点燃学生智慧的心灵之火的炽热火花。”
我们要求教师做到:无论是境遇顺利还是遭受挫折,在学生面前
都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对待学生总是要满
面笑容,以乐观的精神感染
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动作,流露出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希望,
真诚的信任,殷切地期望他们不断进步。
⑥
、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中
小学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的做法主要有:
a优化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在课堂
上共同创造的心理、
情感和社会氛围,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和教育情景相互作用的结
果。其
中包括了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情绪波动、师生彼此间的关
系,对教与学的态度以及对周围事件的关系
,是课堂教学的心理背景。
众多研究表明,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占优势的群体情绪,课堂心理氛围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较大。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充分体
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
教学中情绪的调节,努力为学生
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气氛。
b 改革教学模式 课
堂教学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
完整而复杂的过程,是学生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和谐统一、相互
作用
的过程。我们认为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最主要的是改革教学模式。
为此,我校在学科教学
中开展了情知教学的研究,要求教师在教学
中,不仅注意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学生情感的
激发,
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使情与知和谐对称发展,创设学生愿学、乐学
的课堂氛围,达到掌
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的目标与效
果。
c 利用教材因素 我们对小学语、数
、音、体、美等教材进行了
梳理,发现在这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包蕴着心理素质的内容,充分利
用好这些教材,使各学科都能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有机渗透心理教育。
这样既增加了学科教学本身的内涵,又扩充了心理教育的形式和内
容,使学生的心灵在教育过程中潜移
默化受到影响,可谓一举多得。
(2)、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优化家庭教育心理氛围。
据美国全国医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对孩子的帮助中,父母
通过给孩子的关注、爱护、理解等倾注情感
的方式达到的效果,是其
他各种方式总和的6倍,70%的孩子表示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多,
心中的忧伤就越少。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
的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
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负起
家庭教育的重任,经常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经常督促、指导,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
但据我们了解弱势家庭,特别是外来人口子女学生家长大多
忙于
赚钱,而疏于家庭教育。因此,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
育也就成了本课题研究
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做法是:
A、 建立亲情联系站
指定教师建立校园亲情联系站,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亲情联系
活动,让学生有地方说话,使留
守孩子“离开父母不乏亲情,留守在
家不缺关爱,”让学校成为留守孩子温馨的新家。
B、
建立留守儿童自主管理模式。
通过开展“我能行”活动,引导留守儿童逐步形成自己能做的
自己做;引导留守儿童逐步形成我会做家务;引导留守儿童逐步形成
自觉、自律的良好行为。
C、 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
我们
在开通亲情电话的基础上,将组织指导学生给远在异乡的父
母写亲情书信,以此给留守孩子与父母的心灵
沟通创设平台,孩子可
将平时在生活中想说却因为种种顾虑没有说出来的话畅快地表达出
来,以
达到互相交流感情,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的目的,使亲情在彼
此的交流中得到培植。学生给父母写信可以
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可
以倾诉自己的烦恼,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我们要求在校的留守学生
每
个月对父母写一封信,并安排老师对信的内容加以指导,使他们的
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D、“亲情导师制”活动。
学校根据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展“亲情导师制”活动,将<
br>那些品行或学习上特别需要帮助的留守学生,分组安排老师进行重点
辅导,导师的工作包括以下内
容:亲情谈心、模拟承担父母角色、指
导孩子与父母的沟通等。
E、 开展班队活动。 定期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的班团队活动,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
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
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
回报付诸于实践。如:“读懂母亲”、“我知道你的生日”等形式有意<
br>识地引导留守学生学会感恩,适时对留守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我们
多渠道引导留守儿童去理解父母的艰
辛,去感受家庭、学校、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让他们用感恩的心自
觉纠正自己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的偏差,懂得知恩图报,与其他孩
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进步!
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每个孩子身心放松、思
想活跃、性
格开朗、积极乐观,让孩子感受成长的快乐。
2、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有效矫正策
略。
自卑心理、孤独
心理、排斥心理严重影响了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
学习和生活,本着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活泼地发展”的
教育理念,
我们积极探索消除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1)提供帮助,让弱势群体子女学生获得成就感。
自卑是阻碍弱势群体子女学生进步的大敌,它影响人的潜能的充
分发挥,必须帮助学生消除。
① 开发优点,促进自我接纳。
每个人不仅有弱点和缺陷,更有长处和缺点。如果能让弱势群
体
子女学生认识到或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多于弱点和缺陷,就不会产
生自卑。小学生对自我的
评价往往是以他人的评价为参照的,其中教
师的评价对学生自评的影响更大。因此,首先教师应坚持全面
评价学
生,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学生连自己都未必知道的闪光点,给予肯定。
促进弱势群体子女
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接纳自我。其次,要引导学
生学会全面评价、纵向评价。我校在各班中广泛开展“
每日表扬”活
动、赏识晨会、“夸夸我自己”等主题活动,让学生注意发现他人和
自己的优点和
进步。在这些活动中,让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看到自己的
优势,逐步消除自卑心理。
② 给予空间,促进自我实现。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实现预定的目标
,获得成功,体现自己的价值。
外地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本地单亲或贫困学生一旦升上一个新的年级后,这种愿望更强烈,但学业上的劣势和交往的失败经验,增
强了他们回避失败的意向,导致
对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的迟疑退缩。
教师应根据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潜能,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有机
会锻炼自己、展现自己。如开展自理能力比赛,让独立性强的弱势群
体子女学生在比赛中脱颖而
出,开展人人参与选拔的运动会,使动作
技能强的弱势群体子女学生有用武之地„„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
经
验将让他们产生成就感,消除“我几乎处处不如别人”的消极认识,
从而相信:只要努力,我
也行。成功的快乐体验和对自我的点滴肯定,
有助于有自卑心理的弱势群体子女学生走出心理低谷,从而
自信、自
强,充分发挥潜能,不断实现自我。
(2)加强交流,让弱势群体子女学生获得归属感。
弱势群体子女学生产生孤独心理的原因,
主要是在进入一个新环
境后,强烈的社交需要和归属需要不能得到完全满足所致。学校教育
应设
法满足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交往需求。
① 教师给予关注。我校提倡关注弱势群体,偏爱后进生、外地
生。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引导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
生活中的朋友、伙伴和合
作者。有孤独心理的学生往往默默无闻,不
愿或不会主动与人交流。因此,教师就要多留心观察他们、接
近他们,
嘘寒问暖,主动帮助解决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让他们
感受到老师关心他、喜欢他,从而乐于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
②
丰富集体活动。要让弱势群体子女学生消除孤独心理,感到
自己生活在团结、温暖的集体中,可以积极开
展一些集体活动。通过
丰富多样的活动,在班级中努力创造一个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的良好
风气
,在班中平等看待弱势群体子女学生,能主动邀请弱势群体子女
学生参加活动,与他们保持情感交流。多
参加友好、协作的集体活动,
有助于弱势群体子女学生产生集体感、归属感。
③ 增强主动交
往意识。弱势群体子女学生产生孤独心理的外因
在于周围交往群体的忽视或歧视,更主要的内因还在于他
们主动交往
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在这方面,教师应给予专门的交往辅导和交往技
能的训练,让他
们消除自我封闭的心理,从主动接近自己喜爱的同学
开始,逐步扩大同伴群体,消除交往劣势,获得友谊
感,改变自己“独
行侠”的角色。
④ 争取家长的支持。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家长往往较重视
子女
的学习情况,而忽视孩子的交往需要和情感需要。因此,需加强家校
联系,形成家校合力,
我校定期发放“家校联系单”,让家长了解子
女在校的适应性情况和交往情况,使家长也关注孩子的心理
发展,对
孩子少一些呵斥,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交流,积极创设
条件让孩子与人交
往,获得交往的快乐,消除孤独感。
(3) 消除顾虑,让弱势群体子女学生获得信任感。
对于具有排斥心理的弱势群体子女学生,教师应透过他们蛮不讲
理、爱惹事生非的表象,看到担心遭歧视
、受欺负的顾虑和争强好胜、
不甘服输的心理特点。
对
这样的学生,教师和同学用和风细雨般的关怀、雪中送炭似的
帮助和宽容博大的胸怀去滋润他们的心田,
帮助他们消除种种顾虑和
对他人的戒备,信任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从而消除排斥心理和攻击性
行
为。同时,教师还可通过辅导让这些学生明白交往上以真诚去换来
真诚,以信任赢得信任,以友好获得友
好的愿望,对自己进行积极的
印象控制,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为自己获得好人缘。另外引导学生多
与老师和同学沟通,消除心理隔阂,增强相互理解。我校给每个同学
(包括外地生)都安排了岗位,有
的做“水长”,负责纯净水的开关,
有的做值日班长,管理班级一日的事务等等,适当的岗位会让他们感
到大家重视他、信任他,从而产生信任感,消除顾虑,与人真诚地相
处,把精力倾注在自我价值
的体现上。
我们相信,如果学校教育能多关注这个弱势群体,并采取积极的
措施预防和矫治各
种心理问题,那他们一定能愉快地适应异乡生活,
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活泼地成长。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学校方面:
(1)探索和建立了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偏差矫
正的模式,改善和
优化了教书育人的学校环境,探索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经。
(2)优化了心
理健康构成体系,初步构建了以学校心理健康教
育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化三维教育途经。
2、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
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最大的一个成果就是使学校教师都充分明确了“教育好每一名弱势群
体
子女,让每一名弱势群体子女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发
展”的理念。“不求人人得优秀,但求
人人有进步”,“不放弃每一名
弱势群体子女”已成为老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2)
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先进教育理念的班主任教师队伍,他们
的科研意识日益增强。他们的爱心、耐心、信心
感染了每一个弱势群
体子女,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每一个弱势群体子女家庭。在教
师考评
调查中,有90.5%的弱势群体子女觉得老师非常关心他们,对
老师有信赖感。
3、学生方面:
观察发现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自觉性、听课效率、学习的自信心
都有
所提高,另外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方法都有所提高和优化;大
多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交往自信心有所提
高,其中判断同学对自己印
象好的占60.9%,觉得自己和同学关系融洽的达84.3%,感觉自己与
优中等生平等的达75.4%。
九、课题研究的成效
经过四年多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
1、 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较好的发展
(1)、调动了农村小学“弱势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能够
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变
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弱势群体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
明确了学习目的,能有意
识、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并把这种意识和计划内化为
自
觉化行为,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3)弱势群体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己计划、管理好时间;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4)弱势群体学生对自己的学
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学
习效果能够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判断,并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做出相<
br>应的调整。
(5)弱势群体学生对平时学习情境中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及时收
集,做到随
机应变,及时采集、灵活运用。
(6)弱势群体学生理解父母工作或者外出打工的艰难,认真学习,<
br>尊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
案例:
合作让他成长
一个行为偏差生的个案
江浩是我
以前带的一个六年级学生,还记得他刚来学校的那时,
是一个特别好动的孩子。上课时,他总是管不住自
己的嘴巴和屁股,
从而影响别人的学习;课余,他又是一个让大家头痛的孩子,不是他
自己出了
什么事,就是别人被他弄伤了。这些习惯的养成与它的成长
环境是有很大的关系。
江浩的父母
一直在广州经商,他从小就是外婆和奶奶的溺爱长
大。在家里,什么事都是他说了算。如果他在外面惹麻
烦,长辈们一
定会出面解决,有时明明是他的不是,也会夸他厉害
,久而久之,他
变得目中无人,甚至习惯成自然了。不过据我观察,他本性不坏,又
是一个自尊
心强,而且好面子的人。针对他的这个特点,我就在全班
开展了小组比赛活动,比赛内容包括课堂表现、
作业情况和课间活动
情况等,个别设立了个人和集体两个奖项。活动初始,他还是老样子,
没有
丝毫改变。小组里的成员开始埋怨了,有些也会到我这里来诉苦。
我平息他们情绪的同时还叫他们平时多
提醒江浩。与之同时,在全班
同学的舆论压力下,他自己也开始觉得很难为情了,渐渐地,他对自
己的行为有所收敛了。这时候,只要有一点点小的进步,我就会去表
扬他。尝到甜头后的他表现越来越
好了。上课会积极举手发言了,作
业质量提高了。令人特别开心的是,他欺负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也很少<
br>出现了,反而时不时地帮大家做事了,在大家赞叹声中,他更坚定了
信念,努力做到更好。果然,
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习惯好了,学
习成绩也提高了,并且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一个孩子
的性格缺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通过此
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要改变一个孩子的坏习惯、
坏行为并非一件难
事,只要能采用合适的方法,还有就是持之以恒。我所采用的这种方
法,只要
是利用集体的力量让主体在小组合作中受到约束,慢慢消退
他的不良行为,从而改掉他的坏习惯。
2、教师的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
课题组的教师积极探索“弱势群体矫正策略研究”增强了科研
意
识,改变了教育教学观念,也进一步优化了自身的教学行为。四年来,
在面向学生家长进行关于教师教学,品行的“问卷调查”中,教师满
意率达到了96%以上,家长提出的也只是局部的可以改进的一些具体
问题 。我们更看到,一方面在工
作上,教师们的主动性强了,互相
推诿也少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多了,互相孤立闹矛盾少了,关心学生<
br>感人的事例多了,体罚学生和变相体罚的行为杜绝了;另一方面在教
学上,教师们的业务素质提高
之快也令人吃惊。以课题组教师撰写的
论文为例,四年多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师论文达
187篇,其中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有80多篇;一支科研
型的队伍已初具雏形。而
我们学校也取得不俗的业绩,连续四年被荆
门市教育局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另外,学校也成为了“
省写字
教学实验学校”,被省教育学会评为“书画工作先进单位”被县教育
局评为“教育教学管
理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
十、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1、结论
(
1)造成弱势群体子女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当然也包括弱
势群体子女的自身因素。
(2)弱势群体心理偏差矫正需要一定的过程,有时甚至会出现
反复
(3)关注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将有助提高本地区的教育教
学水平,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
个重要方面。
2、讨论
关注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将有助提高本地区的教育教学水
平,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已进入
结题阶段,但我们感到还有好多
问题没有解决。
(一) “如何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有效地结合,促进弱势
群
体子女更主动健康发展”等,这些问题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等诸方
面的知识,关系到学校、家庭、社会具
体化教育网络健全和完善问题,
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去学习,不断去摸索,不断去研究。
(二)社会不良文化环境和限制了部分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偏差矫
正的有效性。学校里的正规教育往往在
社会环境的熏陶中被污染,个
别有人格障碍的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了改正,改正了又犯。或许,我
们在教育这些弱势群体子女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但是,关注这些弱势群体中的学生
,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关爱
这些弱势群体子女,就是关注我们的明天,关注我们的希望!
总之,解决“弱势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
方面的共同努力,局部的任何努力都是
必要的,都是不可能彻底的。
城市与农村、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各自
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形成人人来关心“弱势儿童”的浓厚氛围,真正
为“弱势儿童”的成长撑起一片蓝
天。
主要参考文献:
1、
田君山等主编:《心理障碍咨询、诊断与防治新概念》,内蒙古
教育出版社。
2、
姚鑫山编著:《个别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3、
吕静:《儿童行为矫正》,浙江教育出版社。
4、
陈永胜主编:《小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
5、
陈雪枫、刘科荣、宇斌编著《中小学生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
暨南大学出版社。
6、 徐芬编著:《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正》浙江教育出版社。
观胜镇小学课题研究小组
观胜镇中心小学
李华 唐萍 滕兴能 魏晓明 唐孝军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