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草原》人教版

别妄想泡我
532次浏览
2020年12月15日 02: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阿诗玛的故事-less是什么意思

2020年12月15日发(作者:蒋勤勤)


《草原》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
原人民的感情 。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 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
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 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
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 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 们前面学的《鸟的天
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着名作家老舍先生的 这篇访
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
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 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
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
艺术效果,引 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
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 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
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 数民族之一,聚居在____(省、市、区、县)的东北
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
点 ;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
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 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 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
→访问____(省、市、区、县)公社 ,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
→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 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 :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
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
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 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
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 烈欢腾场面,加
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 )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
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
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 、小丘、平地、
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 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
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
句 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
来,走在哪里都像 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
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 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 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
……” 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
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 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 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
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 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
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 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
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 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
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 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____(省、 市、区、县)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
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 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
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 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
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
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 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
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 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 化?从什么地
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 长得茂盛,蒙族人民
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 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
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 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
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 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
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 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
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 ,而且草原的人更
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 读了觉得祖国草
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 的气氛?手是怎么握
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 用欢
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 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
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br>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
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 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
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 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
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 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
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 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①穿着 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
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 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
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 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
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
民族的 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
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 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
豪爽。作者描写了 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
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 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2016中秋-健康饮品


家装业务员培训-东郊椰林


网球拍握法-内蒙古一本线


藏族简介-大材小用


南开大学分数线-笔记本电脑wifi热点


中国吉他谱-伤心酒杯


雀巢黑咖啡-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广东省高考录取分数线-崇字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