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材分析表格
工程预算员-布鲁菌病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教学
内容
教
学
内
容
分
析
第一组:走进西部
1、草原(2课时)
课时安排 10课时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
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
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
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
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
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
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
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
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
客—
—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
客的
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
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汉蒙
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热爱草
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
家庭的思想感情。
重点: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
热
情好客。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具体体会
课文中
的静态、动态描写。3.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难点: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
条叙述的特点。联系课文,说说
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
试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运用以下教
法:(一)导读法。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②导感知,理解清文
章条理;③导理解,
尝试自读自悟;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
体
现在导读二字上。(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
距离,又
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
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
字。(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
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
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
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
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
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
挥了学
生的主动性。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
线的做法,
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
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
形式,唤起了学
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
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
,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
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
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
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教
学
目
标
教学
重难点
教具
学具
准备
教
学
设
计
思
路
(<
br>含
教
法
设
计
、
学
法
指
导<
br>)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
文,理解大意。
三、精读课文,
理解和体会草
原美景
一、复习巩固。
二、学习课文
第二部分(第
2—5自然段),
体会和感受蒙
古族人民的热
情好客。
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
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
景图或
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我国现
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
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十七课《草原》
的。
板书课题:17 草原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
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3.指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
4.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
br>解了,介绍给大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个别生词意
思:翠色欲流、一碧千里、墨线勾勒等。
5.你觉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请提醒大家。
6.指生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7.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8.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
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
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
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
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1.师生回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指一生背诵课文,全班背诵课文。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
的热情好客?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归纳。可从以下几个
方面去体会:
4.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
个性化设计 设计意图
一、上课伊
始,便播放草
原的课件,让
学生
看到优
美的画面,听
到动听的音
乐,把他们带
入辽阔美丽
的大草原。
学
生在教师创
设的情境中,
欣赏着蓝天
白云,碧草盈
盈,激发了学<
br>生的学习兴
趣。
二、(7)这一
环节充分体
现以学生为<
br>主体,以读为
本,以自主发
展为灵魂的
教学思想,营
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
学习环境,使
全体学生在
积极的参与
和协作中主
动
读书、自觉
感悟,主动发
展
二、读懂课
文,使学生从<
br>中受到伟大
祖国地域辽
阔,景色秀
丽,各族人民
团结友爱的
教
育是本课
的教学目标
三、延伸拓展。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表现呢?(引导学
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
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
惜别)。
5.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
阳”的含义。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
别”是指
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
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
涯;“碧草”指一
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
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
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
情深似海,哪里忍心
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
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
的?你想
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
的话。
2.在话别的时候
,主人会对客人说些什么?客人又
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如果客人中有北京人,有新疆
人,等等,
他们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呢?
3.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
如果不完全是
,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
谊深厚的
主题)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之一,应在课
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
要通过学生
自学,小组交
流概括出主
人热情好客
表
现在:迎
客、相见、款
待、话别几个
方面,从而使
学生感受到
草原的
景美,
人更美。以突
破教学重点。
这一环节的
主要目的是
培养学生的
概括能力。
学生回顾课
文,聆听那草
原的赞歌,再
次受到美的
熏陶。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3.搜集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故事。
作
业
设
计
(
可
附
页
)
4
、搜集与老舍有关的资料。(
补充资料)
1.老舍(1899——1966 )
,北京人,满族,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著有《骆驼祥子》
《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等大量文学
作品。
2.《草原》一文的写作背景:1961年夏天,由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
联组织,由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共二十余人组成慰问团,到内蒙古东
部和西
部参观访问林区、牧区、农区、渔场、风景区和工业基地,历时8个星期。慰问团
所到之处,受到了各族
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草原》这篇文章就是老舍先生在牧区
的所见所闻所感。
检查
意见
板
书
设
计
1、草原
景色美——风景如画 (静态美)
草原
蒙汉情深 民族团结互助
人情美——热情好客 (动态美)
教
学
反
思
或
案
例
分
析
检查人
时 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