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课时同步练习-1草原(1)附答案
怎样炖鸡汤好吃-分析会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课时同步练习-1草原(1)附答案
开心回顾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
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儿;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这段话选自________(课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珍珠鸟 》
运用两个比喻句,分别把后背上的“白点”比作“珍珠”,把肥肥
的身子比作“蓬松的球儿”,生动地描
写了珍珠鸟的外形极为漂亮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
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的
表达作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常回答的格式:修辞手法
+表达作用+人物情感。
【难度】较难
课前导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
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
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
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
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
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
迎客、把
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
了草原的
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
描写草原迎客
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
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
1
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
交
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
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
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
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
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
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
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
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
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
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
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
br>“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
思。总起
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
,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
“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
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
”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
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
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
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
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
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
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
风光如诗如画
,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
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
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
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
飘舞的衣襟衣带
,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
在
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
接
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从迎客、联欢
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
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
分难舍。
(2)对词语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
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
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
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作业设计
1.【题文】在加点字的正确音节上打“√”。
迂回(yū yú)
衣裳(shānɡ shanɡ)
拘束(sù shù)
渲染(xuān xuàn)
【答案】yū√ shanɡ√ shù√
xuàn√
【解析】字音的考查。
【难度】容易
【结束】
2.【题文】将下列词语搭配起来。
空气 柔美
河流 迂回
天空 清鲜
小诗 疾驰
草原 明朗
行车 奇丽
线条 静寂
群马 洒脱
【答案】
【解析】考查词语的搭配。
【难度】容易
【结束】
3.【题文】我能理解句子,并填空。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还把 比
作 。
3
(2)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迂回”的意思是
;“迂回”写出 ;
“明如玻璃”的意思是
,“明如玻璃”说明了 。
【答案】(1)比喻 羊群
白色的大花 草地 无边的绿毯。
(2)弯曲 河的形态 像玻璃一样明亮纯净
河水清亮
【解析】(1)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
事物。(2)考查词语的解释及内容的理解。
【难度】一般
【结束】
4.【题文】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
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
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
边的
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
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
立四望,又想
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
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描写的是 的美丽风光。
(2)最后一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
A.草原上的牛马懂得欣赏美景,也被陶醉了。
B.作者借物喻人,为了赞美草原的美丽景色。
C.草原上的牛马多,突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
D.草原上的美景令牛马对它有了很深的感情,舍不得离去。
【答案】(1)草原
(2) B
【解析】(1)文章内容都是围绕草原来写的。(2)考查文段的主要内容。
【难度】一般
【结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