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萌到你眼炸
914次浏览
2020年12月15日 04: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高二英语阅读理解练习-2012年思想汇报

2020年12月15日发(作者:霍懋征)


1 草原
教材分析: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
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 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语
言简练生动,情感真切自然,用心读完后,仿佛亲自来到了草原 ,感
受到那里明朗清新、一碧千里的神奇秀美的景色,感受到蒙古族人民
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的 热烈欢腾的场面,更是对老舍先生这位文学大
师的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
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
的句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
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4、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
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
解和体会。
教学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探究新知
1、出示课题:草原 。
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
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⑴ 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⑵ 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⑶ 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1


二、感知知识
1、自由朗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
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 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
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 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⑴ 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⑵ 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
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细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
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⑴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
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 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轻
轻流入云际。
① 理解草原的“绿”:
A、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B、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 到处翠色欲流,轻轻
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C、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D、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 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
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⑵ “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
无限乐趣。”
① “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 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
的小诗?

2


A、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B、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C、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 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
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草原

天:清鲜、明朗
景美
天底下:小丘、平地、羊、马、牛……
(草原): 绿 大

五、教学小记:
















3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感悟草原人的热情。
1、自由朗读课文:
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⑴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
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 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 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A、“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
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B、“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
(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C、“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
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⑵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
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 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A、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B、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 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⑶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
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 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 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⑷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
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 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
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 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
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4


1、香醇的奶 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
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 。如果这时你也
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2、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 区,那已经是
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
斜阳”是 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
谈着。
⑵ 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
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⑶ 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
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
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 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
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 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知识拓宽
1、展示搜集到有关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小组中交流、欣
赏。
2、设计 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
的广告语。可借鉴课文中好词、句,也可用具有 磁性语言来介绍,看
哪组同学最有创意,小组合作解决,选代表发言、评论。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天:清鲜、明朗
景美
天底下:小丘、平地、羊、马、牛……
草原

5


人美: 热情好客、会心感人
六、教学小记:















2 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 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
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 煌的历
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
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 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 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
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 话介绍,从而培
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教学准备:
挂图、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 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
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 ;这条路,传播了东方
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

6


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
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 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
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 单的问题可由学生
互相解答)
3.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感知新知
1.选 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
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
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
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
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 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
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 家的”驼
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
生没有找到,可 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 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
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 体会一
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
充分交流。
(引导学生找出文 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
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 骆驼队时

7


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 步上前”“满面
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
看出两国的 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
路将远隔 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
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 些什么呢?
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 前1世纪,
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
现了中国的丝绸热 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
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 一条道路
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
5.再读13自然段,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
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
到。而现在矗 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
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 让我们再来看看
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
一自然段。
附: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五、教学小记:



8



3 白杨
教材分析:
《白杨》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
父亲和 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
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 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
和奉献精神。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 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
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 br>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2、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 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
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 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
北方人民。
2、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
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感知新知
1、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9


2、学生自学课文
①.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②.通读课文:A、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
的;B、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 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 晰 介 绍 新 疆
②.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xī),不读(xí);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③.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④.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
义。
三、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五、教学小记:








第二课时

一、探究新知
1、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
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
2、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10


二、研读感知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 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
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领悟
1.默读课文,自学。(出示课件)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 士”是什
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
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
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 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
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 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
沉思。(课文第一处 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
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 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
笑,这是为什么呢?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5.“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无私奉献的精神。)
6.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7.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小结
1、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2、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3、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 了具有白杨一样品
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
们,也感 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

11


天!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六、教学小记: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材分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 神和英雄气概的
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
条件异常艰 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
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 铁路建设奇迹,那就
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
楚, 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
精神的歌颂。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
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12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1、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
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
圣城──美丽的拉萨。(大 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
2、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
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
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 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
党中央作出了指示:(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 萨去》。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
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
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 最重要?
(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
“把铁路修到拉萨 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1、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 件简单的事!
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2、自读课文,勾出 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
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13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研读“困难1”
(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
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2)体验困难: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
“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 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
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 凝土的最
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
实际谈一谈。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
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指导朗读第5.6
自然段)
(5)小结:
所以,面对困难,谁都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
是一件简单的事!”
2.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
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天气恶劣 ,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们体
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读第8.9自 然段)
(5)小结:
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14


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1.拓展资源: 青藏铁路工程足以让世界震惊。老师从网上
获得了一些资料(大屏幕出示,老师讲述《建设者的“苦”“ 笑”“酷”》)
2.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
铁路修 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
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
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 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3.青藏 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
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 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
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七、总结 < br>这就是壮丽的青春,这是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奏响了
生命的最强音,他谱写了中国铁 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告诉大家一个
好消息,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全线竣工, 将在今
年7月1日正式通车,(大屏幕出示中国铁路交通图,红线标出青藏铁
路走向。指名介绍 )
八、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继续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板书: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面对困难
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充满信心——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九、教学小记:





15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的: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
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
分享习作的快乐。
学重点难点:
1、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2、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 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
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 br>比自豪和骄傲!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
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 看
得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
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 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
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16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
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
目……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
“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 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
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
对方做 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
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
(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 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
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
一谈。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
实践呢?
2.备课 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
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 动构思告诉他们,与
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出示联系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回民小学六年级黎明(《小艺术家》)

17


重庆市垫江县第四中学初一(3)班王加佳(《创新作文》初
中版)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五(2)班刘易
深圳市南头小学四二班何晔(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校园网页)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师范学校附小六一班(电视栏目报道)
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 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
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
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
牵。
板书:
策划“手拉手”活动
建立联系→ 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

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
联系地址:
北京市宣武区回民小学六年级黎明(《小艺术家》)
重庆市垫江县第四中学初一(3)班王加佳(《创新作文》初中版)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五(2)班刘易

深圳市南头小学四二班何晔(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校园网页)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师范学校附小六一班(电视栏目报道)
五、教学小记:







第二课时习作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
说出想法(略)

18


提出建议(详)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并作出
精心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
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
同学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
(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4)学生个体的进步。
(5)书信的格式正确。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
生的习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 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
大家想结识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 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
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
求填写信封并贴上邮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
五、总结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 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
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 外,
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

19


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获美好幸福的明天!
六、教学小记:

回顾 ·拓展一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重难点:
1、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
法。
2、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
中交流、汇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让
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
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 中找出相关
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 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
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
中的含义。
第一课时

20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
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 的重
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
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 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
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 天涯”,
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
想象,说黄河一 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
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 里的雄浑气势;后
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
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三、教学小记:





第二课时
一、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 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
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 学生
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
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21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
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
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 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
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 br>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
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 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
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 上的
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
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二、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精彩的名篇佳作中流连,让我们细细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用心去感受着他们传递出来的情感。让我们的心走
进西部这片沃土,唱响西部开发 的赞颂之歌!
三、作业
搜集有关趣味语文的故事。
四、教学小记:












22


5《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 “弄”“怪生”“相
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
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
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
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3



一、探究新知
1.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
人?
(铁拐李、汉钟离、吕洞病、何仙姑、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
曹国舅)
2.今天我们 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
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 确实有吕洞宾其
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
来唐代暴发 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
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 神仙。
二、感知新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练习应用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24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拓展应用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
在的生活。)
五、课堂小结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
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25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牧童》
二、学习《舟过安仁》
1.解题:安仁
2.自学诗歌:
(1)自由读通诗歌。
(2)思考:两名儿童在船上干什么有趣的事?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篙”“棹”的朗读)
(2)理解字词。
(3)品读诗句,入情入理。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
到了什么?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
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张”“使风”等动作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
顽皮。

26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
风,听到水 声、风声、欢笑声,想到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
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4)交流: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5)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
受那悠闲的画面。
三、拓展延伸
桑茶坑道中(宋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自由读读古诗,说说古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2.诵读积累。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首小短文。
3.结合想象:两名儿童在船上说些什么?他们会有什么感受?
教后小记:






27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顾
指名背诵前两首诗,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
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
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
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
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 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
莲蓬。”

28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 兴趣浓厚。
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
形象自然。老夫 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
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 ,贴近了人物的
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 描述出来。
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
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 趣表现出来吗?
3.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9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六、板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
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黄昏 明月 两小童 翁媪 大儿 锄豆
草、笛、蓑衣 相媚好 中儿 织鸡笼
小儿 剥莲蓬
教后小记: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内容:《冬阳·童年·驼骆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于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30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准备:
1.教师:歌曲《童年》
2.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探究新知
1.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教师播放《童
年》的音乐。
(学生敞开心扉说说自己童年有趣的事情)
2.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这些记忆将 成为我们一
生的财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
地方,他们关于 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有一个台湾的女作家叫林海音,
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后来又去了台湾 ,她把自己在城南
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做《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
读这本书 的出版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3.生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组成 了文章的题
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二、感知新知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讨论总结。
3.生自由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

31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开火车,一人读一自然段。教师及时正因。)
5.交流自读成果,体味童年的往事:
(以提问的形式展开)
6.再读课文。
童年的林海音什么都要问一问。刚才大家一起了解了作者童年的
往事,大家觉得是不是很有 意思?那么,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三、课堂小结。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一、探究新知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生活。
今天,我们 再次走入她的童年,走进她的《城南旧事》,走进她的《冬
阳·童年·骆驼队》。

32


二、感知新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 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
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
单 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1)“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 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
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到这时候我龇牙
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
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
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 、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
些行路的情趣。”(从“想 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
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33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 想法可
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 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
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 同的想法。从中你
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 习已明白了
“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
可能出于对骆驼 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
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 可以给骆驼和拉
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
也令人深切 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
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①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②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追问骆驼去处”
①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②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我”可能还
会问些什么?

34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
衍的经历都 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
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 的主人公。)
③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
的喜爱。
④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拓展应用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四、课堂小结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 》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
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
的喜爱。(再次响起《童年》)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
了高潮。)
五、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想象驼铃用处
想替骆驼剪毛(
追问骆驼去处

35


教后小记:








7祖父的园子
教学内容: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 蚌壳、瞎闹、锄头、
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
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教学时间 :
1课时

36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上节课,我 们随着台湾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
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 ,走进《祖父的
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 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
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
关 的句子谈谈理解。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
祖父的 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
二、感知新知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
(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一)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 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 br>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 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
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 忘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二)“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37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
子不仅是童 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
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
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 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
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 容、
加深体验。)
(3)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
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4)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 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
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
读 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三)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1)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2)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38


……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
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
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 满活力。)
(3)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 小节列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
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4)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
心情读出来。
三、练习应用
质疑: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
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一个小孩做的 、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
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 ,用了
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
了“我”一样。因此 ,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
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 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
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取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 事,
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
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五、拓展应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9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
交际做准备。
六、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7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 “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教后小记:









8 童年的发现
教学内容:《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 确读写“胚胎、祸患、滑
翔、痴迷”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 童年时
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理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我”发
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了。

40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
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
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 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回忆自己同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新知
1.板书“发 现”,提出问题:老师昨天跟隔壁班的同学聊天,他
们告诉我,小时候他们发现过很多有趣的事情。有同 学说,我发现小
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有同学说,我发现下雨过后天
空会有彩虹 ;有同学说,我发现了云在天上不会掉下来;还有同学说,
他发现树叶在下落的时候总是凹面向上。同学 们,你们曾经发现过什
么?
2.板书“童年”,谈话: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 彩的,
童年是幸福无比的,你们的童年一定曾经发生过让你们到现在都难以
忘怀的趣事!我们的 童年曾有过多少的发现啊!
3.板书“的”,齐读课题,激励:生活中的小事情,只要你积极的关注它,就会发现小事情中往往隐藏着大学问,正所谓“处处留心
皆学问”。学习《童年的发现》 后,你一定会受到启发。

41


二、感知新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下面,我们一起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的思考,读完课文 以后,你
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只有用心地读课文,用心地思考课文,才能够提
出问题。不要怕人 笑话,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问问题,不仅是学习
态度问题,也是学习方法问题。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 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
间 ,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
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
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 br>“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发现后的兴奋之情,
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 、“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练习应用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
样找到答 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
流不理解的问题。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42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 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
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这些优美的词句 ,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
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 过程中是否
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
朗读这段话。)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 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
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找出 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
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
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
物的印 象。)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
力,渴望弄明白 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
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
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 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
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拓展应用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
着探究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43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一、探究新知
“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二、感知新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 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
“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
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
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 险。”这句话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
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 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练习应用

44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
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
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 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
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
惩罚。”
“幸亏他没有容 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
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拓展应用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
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童年很美 好,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
“我们也要培养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45


8 童年的发现
发现规律 找到答案 得到证实
( ) ( ) ( ) 的费奥多罗夫
教后小记:






9、儿童诗两首
教学内容:《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
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
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1课时

46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
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 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
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儿童诗两首
二、感知新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练习应用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 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
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 自己
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
接、装、种、悠、长、 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拓展应用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7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9、儿童诗两首
我 想
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教后小记












眼睛 装在风筝上
自己 种在土地上
童年的水黑画
街头
溪边 美好、快乐
江上
10 杨氏之子
48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 br>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
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教学目的: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
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难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新知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
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
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
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
ng)”。
(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
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 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
音节词等。

49


二、感知新知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
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
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 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
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
招待 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
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 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四、教学小记:





第二课时
一、探究新知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
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
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 ;
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
人不同的语气。

50


二、感知新知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 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
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
就 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
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四、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孔:此是君家果。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家禽。
五、教学小记:









11 晏子使楚

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
侮辱晏 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
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 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

51


高超的语言艺术。
教学目的:
1、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2、让学生从生动 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
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
3、通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
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
的特点。
2、理解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
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新知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
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 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感知新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
楚王 ,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52


三、研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
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细读感悟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
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
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 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
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
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个机智、爱国的晏子,他
不仅 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祖国的尊严。那么,最终晏子又是
怎样赢得楚王的尊重呢?我们下一节课再 来学习体会。
六、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
一、探究新知

53


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①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②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
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①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②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
思?
2.出示:“淮南的 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
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 ,齐国人
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
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①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②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悟新知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

54


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
1.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五、板书设计:
11 晏子 使楚

只有访问狗国才进狗洞 只好大开城门,迎接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 只好陪笑
两国的水土不同 只好陪不是

从此,不敢不尊重
六、教学小记:






12 半截蜡烛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
国某城市 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
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 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
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
伯 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
魄的斗争。故事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一 家三口与敌人的对话中,特别
是最后杰奎琳的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
德国少校,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
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55


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 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
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5、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
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
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新知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目?这
“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
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感知新知
1、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
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检查生词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确,特别强调“烛”、“诺”、“遭”“盯”
“琳”等字的读音。
2、提醒字形:你认为哪些字需要我们在书写时特别留心?
3、描红、临写3个你认为易写错的生字。
四、理清课文脉络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
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56


2、提供句式:当__________________, (谁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回答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研读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
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 终放心不下。最后,
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
烛中, 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
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6、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交流:
⑴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⑵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⑶办法巧妙。
六、作业:
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七、教学小记: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词。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57


用向上的斜线表示危机出现,向下的斜线表示危机过去。
学生初画:
再教育适应的位置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危机出现、过去的原因,
可以吗?
学生补充文字:燃 吹 燃 端 回 拿
点 熄 重 走 夺 上 楼
图上好像还差点什么,再补上半截蜡烛就显得更清楚了,怎么画呢?
(注意画出蜡烛长短、 烛焰的变化。)
燃 吹 点燃 端 夺 拿
点 熄 重新 走 回 上楼
3、引入编排课本剧的程序
瞧!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扣人心弦,很有戏剧性。正好,
课文后面安排了编排课本剧的作业。(指名读题目)
“默 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
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先读一读,再和小组同 学合作,将故事编排成
课本剧演一演。
4、指导编排的程序
编排课本 剧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编写剧本(现成的语文)、物
色演员、准备道具。这里,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 不但要演好语言、
动作,还要演好表情,以表现内心的活动,而这一切只有在“剧本“(课
文) 中细细地体会。
现在我们就按题目的要求来编排课本剧,为了编排的方便,我们
把戏分为 三场,分别对应课文第二、三、四段。
三、第一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
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
语,反复朗读。
3、其他角色该样演?
4、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入角色。
四、第二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又是谁?该怎样演好 这
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
心理活动。

58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学生讨论,逐一明确。
3、其他角色怎么演?
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边读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
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五、第三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 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
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交流所画的句子,反复品味。
2、如果你演杰奎琳,怎么演?
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
么?
4、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了 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
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勇敢与机智 取
得了战斗的胜利。
六、指名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七、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讲清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
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 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附板书:
燃 吹 点燃 端 夺 拿
点 熄 重新 走 回 上楼

八、教学小记:







59


13 打电话
教材简析:
《打电话》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
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 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
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
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
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 、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教学目的: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
的重要意义。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 感,发展思维。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
与幽默及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2、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相声《打电话》的片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同学们,你们在看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注意到大兵和赵卫
国合说的相声〈谁让你是优 秀〉了吗?,那这个相声给了你一种什么
样的感受?
的确,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 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就一块来感受我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
电话〉的魅力。
二、感知新知
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1)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60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4)说说这个相声或听听其他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三、研读全文
1.自己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交流:(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 ,缺乏公共
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
说了两个多小时 ,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 点是什么?从
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说话啰里罗嗦、废话连篇。)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交流,小结:打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 ,
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4.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相声,来感受感受相声语言的艺
术风格。
(1)同桌分角色读 (2)找伙伴分角色读
(3)师生分角色读读
5.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6.听两个精彩的相声段子
7.看一个你们自己搜集的相声。
四、交流相声语言特点
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看 了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怎
样?(通俗、贴近生活、幽默、有很浓的讽刺意味)
五、演一演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相声演一演,评一评谁具有相声演员的风采。
六、总结
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
交流时 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
1.课余与父母共同看相声、演相声。
2.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板书设计:
13 打电话
打电话(相声)
相声语言:通俗、贴近生活、幽默、讽刺味

61


八:教学小记: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 理地劝说别人,了
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情景、具体需要写发言稿。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景、激发劝说欲望
1.学生表演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 (吸
了一口,咳嗽。)
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吸烟。
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
爷:联合国能管了咱们中国?
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没事! 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
有点小咳嗽。
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62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
2.提出问题:这个模拟表演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
3.让学生回忆被别人劝说的事情,思考自己是怎样接受别人意见
的。
4.师根据学生的 回答做出总结:在劝说别人时,以理压人、说软
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 心服口服。
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二、交流、体会劝说语言特点。
1.小组交流。假如你是颖,你会怎么劝说爷爷?在小组内讨论、表
演。
2.全班 交流。把每个小组的方法进行交流,比较,说说哪种说法更
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三、拓展、运用。
1.小组交流。
师:刚才大家帮颖解决了难题,可是生活中 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
如:爸爸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在大街
上, 好朋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
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 个没完没了;邻居的大哥哥
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既影响学习,又伤身体。。。。。。遇< br>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应该劝说别人。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先说说
你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 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
2.模拟表演。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
3.全班评议。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为什么好?
四、教后小记:











63


作文辅导(2课时)

习作目标
1、写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
如果竞选成功将怎样为同学服务等)
2、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情境而定。
习作重点
1、要 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及自己的优势,如果竞选成功
将怎样为同学服务等。内容要根据具体需要和 情景而定。
过程
一、习作要求
1.课前让学生收集发言稿,如:班委竞选发言稿 、班队会发言稿
等,课堂上让学生在全班朗诵自己所收集的发言稿。
2.师在全班朗诵课 前搜集到的发言稿。如:开学典礼上校长的发
言、值周老师的发言新生入队时新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节表 彰的先进
教师的发言,厂长任职时的任职演说。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
使学生从感性上了 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稿的作用。
二、习作指导
1.请写过发言稿的学生讲一讲他们 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
进哪些内容?(如: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
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2.师举例讲一讲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
3.请学生根据以上例子归纳总结发言稿 的写作特点:发言稿的内容
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师予以帮助)
三、阅读范文
班长竞选发言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能站在这里参加这次班长选举,既高兴又自豪。
我叫XXX。我以前的性格内向, 做事缺乏信心,胆子也比较小。特别
在课上,老师提问时,生怕答错,回答的声音很小。
现在的我已经不想像以前那样,想通过这次竞选班长的锻炼,将
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活泼开朗、积极 乐观的孩子,希望同学们相
信我,让我拥有这个锻炼的机会。
这次竞选班长,让我 悠然想起香港特别行政区刚刚结束的特首选
举。曾荫权先生的竞选口号是“我会做好这份工作”,在这里 ,我也这样

64


跟大家许下诺言“我也会做好这份工作”。
假如我真的当选班长,我会团结其他班干部,同心协力搞好班级
的纪律、卫生、学习成 绩,维护班级的荣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我会动员、组织成绩好的 同学,主
动去帮助成绩稍欠理想的同学,让大家的成绩共同提高,因为学习才
是我们学生的主要 任务。
假如我当选了班长,我会成为老师和同学们沟通的桥梁。有时候,
同学对老 师或学校有一些想法,但他们不敢跟老师说,误会积压在心
底,慢慢地造成了对老师的反感,从而影响了 师生关系,大大降低了
学习的效率,此时,我会及时把同学们的意见反馈给老师,也会及时
把老 师的设想跟同学们沟通,这样,我们班级就会变成一个优秀的班
级。
假如我落选了,说明我还有许多缺点,我将不断自我纠正,争取
进步,决不气馁,下届再选。
最后,我再次真诚地希望同学们选我当班长,让我做同学们的忠
实“仆人”。
谢谢大家!
四、学生习作
1.让学生根据习作提示自己选择写作情景。
2.明确习作要求: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
句通顺。
3.学生根据自选情景写作。
五、教后小记: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的: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
表达的艺术。
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
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65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
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2、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
言类节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
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 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
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
的体会与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
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1)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
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 br>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
例2: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 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
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
个道理。
……
(2)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
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 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②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66


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 路时总
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
人,给周总理难堪, 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
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 敏捷才思和
机智从容十分佩服。
(3)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 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
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
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一、探究新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那就是对联。(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3.指名读,正音。
二、感知新知
教师点拨: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
数字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7


6.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2)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
顶针联:“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开口便笑,笑古
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 ,容天地难容之事。”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
笑频频传报捷。”
(3)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 景、有说理……可
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
朗上口… …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指名背诵。
4.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四、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可以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等。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
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 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开拓眼界。

68


五、教后小记:


第四单元习作辅导
教学目标:
1、学会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突出感动的地方,
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2、会在生活中寻找感人的材料,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在叙事中恰到好处地抒情、议论。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习作要求
从同学们上一节课的讲述中,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
生活中 ,经历过一些让自己深受感动的事情,可是我无法完全分享咱
们班的每一位同学记忆中精彩纷呈的感人故 事。这样吧,把你们那精
彩而具体的,最令人感动、难忘的事写下来,老师就全知道了。我们
今 天就来进行一次习作《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二、习作指导
1.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① 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② 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
体)
2.课文中又告诉我们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
3.回忆从这组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4.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
动人心。
三、习作例文
让我感动的一件事
在五月十二日下午,一场震惊全国的大地震,牵动 了我们每个人
的心。很多跟我同龄的孩子,都在这场可怕的灾难中失去了家人,失
去了朋友,甚 至失去了他们如花一样的生命。这样的灾难令每个人都
难过,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天救援活动中发生了许多 让我们感动的事。
在灾难面前,灾区的人民用她们的勇敢、顽强,用她们的爱诠释了生
命的意义 。
在电视上看过这样一样一个报到:抢救人员发现那位母亲时,她
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 。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
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下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
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
上去有些古怪。救援人员搬开她的 身体,发现了躺在她身体下的那个
孩子,那孩子毫发未伤。孩子身上,放着母亲的手机,上面有母亲临< br>
69


死前输的一条短信,短信写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活着,一定 要记
得妈妈爱你!救援人员都为这母爱创造的奇迹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
这位伟大的母亲致敬。
看了着个报道,让我想到了以前我对妈妈的种种态度。有时候妈
妈教育我,我却觉得厌烦, 觉得妈妈唠叨。有时候我做错事妈妈骂了
我,我就觉得妈妈不爱我了。现在看来,其实天下的妈妈都是一 样的,
母爱永远都是最伟大的,每个妈妈都会爱自己的孩子,只是表达爱的
方式不一样而已。母 爱的力量真是伟大啊,甚至有些时候还能创造出
奇迹来。
这次地震给许多人带来了巨大的 灾难。但是人们在灾难面前表现
出的坚强,勇敢,和浓浓的爱,也创造出了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幸福,安宁,更加
美好!
习作讲评












70


18 将相和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 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
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
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
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 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
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学目的:
1.理解 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
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 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
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4.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把
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2、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新知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感知新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 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
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 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完
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71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
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
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
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研读拓展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
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 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
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 见他,得给他个下
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
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 可
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
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 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
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
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 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
并感情朗读,然后采 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 相如
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
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五、教学小记:


72






第二课时
一、探究新知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
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 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
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
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
话。
(2)“蔺相 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
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二、感知新知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
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 荆条,亲自到
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廉颇负荆请 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
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 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

73

< p>
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 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
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 点点滴滴,
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
──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
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 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
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 插荆。
三、课堂表演
1、毛遂自荐,上台表演其中一则小故事。
2、引导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对表演进行评议,是否形神兼备。
四、拓展提升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
么?
2.感兴趣的 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
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 脱不了被灭亡的
命运呢?
五、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不和 和
六、教学小记:










19草船借箭
7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中有关“草
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
备 、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
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 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
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 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
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
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 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
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 “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
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准备:
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新知
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
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感知新知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75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
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
(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研读课文、指导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
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
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4、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
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
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
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 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
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五、总结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
周全的考 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
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 ──“自叹不如”。
六、教学小记



76









第二课时
一、探究新知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
值?(神机妙算)
二、感知新知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
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
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 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
碰上的呢?(引 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
亮 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 ,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
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 寨。诸葛亮下令把船
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

77


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
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
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
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 br>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 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
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 》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
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 ?这是一种怎样的
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
这是自信 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
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
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 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研读体会人物特点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 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
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
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 人。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
好, 甘受惩罚。”(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
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 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
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
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 招待他。(周
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
那就要受到军 法制裁。)

78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 才忌
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比不上他。)
五、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知天文(大雾漫天江上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懂地理(船头船尾朝向)
诸葛亮神机妙算 识周瑜(心胸狭窄)
识曹操(多疑)
识人心
识鲁肃(忠厚老实)

六、教学小记:










20
教材分析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
课 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
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 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
英雄性格。

教学目的: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
机智的性格。
景阳冈

79


3、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
2、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
教学准备:
课件(播放《好汉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前面
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
著的文章。(板书 :20.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
们是怎么 知道的?(全班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
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
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学习方法交流: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
(1)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段与段的联系。
(2)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感知新知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
一些提示。如,“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
─倒一碗酒;“吃酒”── 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
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练习交流
1.学习汇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
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 br>(课文的8~13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
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5~ 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后有什么感受?

80


(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 的词句
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 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
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
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
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 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
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 用“抡”“劈”“揪”“按”“踢”“提”“打”
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 松打虎的英雄
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2)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 进一步体会
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
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②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生有感情地朗
读,教师适时指导。)
③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4.“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 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
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
概。如“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 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
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
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
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 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
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 有着
密切的关系。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四、小结收获
1.本单元我们共学习了三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你能说说对三
部名著的初步印象吗? < br>2.小结:《水浒传》就写了108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
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 《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

81


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 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
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五、课外拓展
1.阅读《水浒传》。
2.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六、板书设计
20景阳冈
“三碗不过冈” 过冈 打虎
七、教学小记









21猴王出世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
主要写了 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
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的特点。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 “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
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无私无
畏的特 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教学课时:

82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
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你知道孙悟空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
就学习《猴王出世》,了 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扫清文字障碍
1.默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 画出来。(对于不理解
的词句,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查字典解决。)
2.交流自学情况,逐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
大概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
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 之意”一句,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
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 了。
三、感知新知
1.边读边想:石猴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交流讨论。
(1)问题:石猴是从哪来的?(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
猴的来 历,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2)问题二: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
段讲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其中有些贯穿始终的关键语句要引
导学生 找出,以便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过程
作准备。)
例如:课文第二自然 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
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 杂中跳出一
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
笑道:‘真 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
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课文第四 自然段中石猴端坐桥头要
求众猴信守承诺拜他为王等语句。
小结过渡:了解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过程,孙悟空给你留
下怎样的印象?
三、品读交流
1.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孙悟空的第一印象。(勇敢顽强、无私

83


无畏、顽劣活泼等皆可。)
2.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
性、品质特点?
3.反馈交流:
(1)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他瞑 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无畏,毛遂自荐,
身手不凡……)
(2)石 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
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 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
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
福, 何不拜我为王?”(敢作敢为,充满自信,当仁不让……)
4.感情朗读课文,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四、拓展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详细复述课文,比
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课文的语言简练、概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五、布置作业
1.把下面两个片断多读几遍, 用自已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动作的
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写一个同学们劳动或活动的片断。 < br>(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
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 的一架桥梁。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神头缩颈,
抓耳挠腮,大 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
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 ,再无一个宁时,
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2.阅读《西游记》或《西游记》故事书,准备召开 一个《西游记》
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六、板书设计:
21 猴王出世
石化成猴 跳入瀑泉探得水帘洞 奉为美猴王
七、教学小记:




84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习作五

1.演一演课本剧,学习课文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
2.进一步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学生热爱读名著的、兴趣。
3.热爱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
教学重难点:
1、演课本剧时,要抓住课文中生动的情节,人物鲜明的性格。
2、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缩写训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交流导入
1.你喜欢本组的哪一篇课文或者课文中的哪一个片段。
2.小组商量,要演一部课本剧,你们小组选择哪一篇课文或者哪
一个片段。
二、出谋划策,设计剧本
1.所选的课文或片段中,有哪些人物?
2.怎样把叙述语言改变成人物的对话?
3.表演时可以加上哪些表情或动作?
4.需要设计怎样的服装、道具、背景音乐等?
5.怎样上下场?
三、编写剧本,照本排练
1.选出代表编写剧本,划定角色。
2.排练
3.请同学、老师、家长等提出意见,选择性修改。
四、班级演出
1.班级表演,评出奖项若干(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剧本奖、最
佳音乐奖……)
五、教学小记:


85





第二课时作文辅导(2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缩写,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缩写训练。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语言要简练。
2、把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内容筛选出来,进行缩写
教学过程
一、习作要求
把《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这两篇课文进行缩写。要求
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语言 要简练。字数不要超过四百字。
二、习作指导
1.仔细阅读原文,想想文章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①读《景阳冈》原文。
②读缩写后的《景阳冈》,对比缩写后的文章有什么区别。
2.把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内容筛 选出来,进行缩写,重要的内
容可以多说,次要的内容要一笔带过
①《草船借箭》和《金色的 鱼钩》这两课哪些是主要内容?哪
些是次要内容?读课文,然后说一说。
②讨论:主要内容。次要内容:其他介绍
3.语句要通顺,上下文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
三、尝试缩写几个自然段。
1.如缩写第一自然段。
①把重点内容画上线。
②概括练习。
2.试着缩写第二自然段。缩写后评议。
3.有的自然段内容可完全舍去。
四、尝试缩写全文,不要超过400字。
五、评议。
附范文:
《草船借箭》缩写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86


一天周瑜 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告诉他和曹军水上交战,用什
么兵器好?诸葛亮觉得用箭比较好。于是请诸葛亮 三天之内造十万支
箭,还一并下了军令状。
周瑜觉得很奇怪,就派鲁肃侦察和阻挠诸葛亮造箭。
鲁肃见了诸葛亮,他请鲁肃帮自己派二十 条船,每条船要三十名
士兵。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需要一千多个草把子,安排在船的两
边。 还不能让周瑜知道,鲁肃也答应了诸葛亮。
到了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带着鲁肃坐在船上,用绳索 连接
起来,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边擂鼓呐喊,一边向北岸开去。这时
江上大雾漫天,连面对 面都看不清楚。诸葛亮还请鲁肃一边饮酒取乐,
一边观借箭的过程。这使鲁肃十分吃惊。
曹操 听到擂鼓呐喊的声音,就下令弓弩手放箭。雨一样的箭朝船
射来,诸葛亮又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 旧擂鼓呐喊,逼近曹营
水寨。
天亮了起来,这时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曹操这才知道
上当了,可这边饿船已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周瑜来取箭,鲁肃把他借箭的经过告 诉了他。周瑜长叹一声,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87





第五单元习作讲评(2课时)































88





回顾·拓展五
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名著的收获。
2.积累有关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3.了解《西游记》
教学重难点:
积累谚语,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谚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讨论
1.在本组学习过程中,你喜欢那一个人物,不喜欢哪一个?为
什么?
2.分小组就共同感兴趣的人物交流分析:这个人物的外貌、性
格、语言等等
3.喜欢他是为什么?除了课文中的这些情节,你在课外阅读时,
还有哪些有关于他的描写?
4.全班交流
5.性格比较:廉颇与蔺相如
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有什么特点?除了 书上的这个故事,你平
时阅读中还发现他们俩有什么特点?
6.作者是怎样围绕这样的性格 特点来写的呢?用了哪些事例、
人物的语言又是怎样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小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他的经历不
同,对书中任人物的理解 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拓展
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事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
收获及困惑。如,《红楼梦》等……

89


三、教学小记

第二课时
一、教学“日积月累”
1.教师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学过的歇后语有 很多,谈谈你对歇后语的了解(歇后语是人
民群众共同创作的口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是带有讽劝性、 警诫性、
经验性和哲理性的语言结晶。有人生哲理、道德修养、时政世态、天
文地理……)
现在老师一说出上半句时,请大家马上说出下半句。
小葱拌豆腐──
电杆上插鸡毛──
猪八戒照镜子──
……
2.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八条歇后语。
3.出示文中的歇后语,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4.自读自悟,说一说自己对这些歇后语的理解,说错的地方,其
他同学帮助纠正。
5.练习背诵。可采用多种方法,多层次的诵读,在朗朗的读书声
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这八条歇 后语。
(1)指名读。
(2)同桌对读。
(3)小组比赛读。
(4)师生对读。
全班一齐背诵。
6.拓展
(1)关于歇后语,你还积累了哪些?
(2)用文中的歇后语进行说话训练。
(3)回家每个人再收集几条歇后语。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西游记》是一 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
话小说,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对认识书中的唐僧师徒四人。那 么他们各
有怎样的特点,老师希望你们去阅读《西游记》原著,相信书中神奇
的故事一定会让你 着迷,那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90


2.布置课外阅读,阅读《西游记》原著。
三、教学小记:






























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

91


工作和学习的影响。认识19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1.了解 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
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2.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 ,逐步学会搜
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情感与价值观: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
研究报告。
教学重点 :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信息给我们学习、
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 ,还可以利用获得的
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
报告。
课时安排:14课时
教学过程: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感知教材,明确活动内容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1、师生共同回顾综合性学习的经历。
(1)以前,我们开展过哪些综合性学习?
(2)说说在综合性学习中感受到的快乐或难忘的事。
(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2、揭示主题,明确活动内容。
(1)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
世界。
(2)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可补充以下资料:
信息 ,不是新冒出来的事物,本来就广泛存在于自然与社会之中。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依靠太阳东 升西落带来的信息确定时
间的。南雁告春,是动物带来了春天的信息;一叶知秋,是植物送来
了 秋天的信息。
资料链接:
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与亲友、朋友们通信,看电影、电视,也< br>是在接受信息。信息包含了人们以往不知道或者不能确定的东西。因
此,消息、新闻、报道、资料 、情报都是一种信息。知识也是一种信
息,是经过人们提炼、加工、系统化了的信息。
(3)明确活动内容。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
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
广。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 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我们先来学习本组综合性学习的第一个板块《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
生活》(板书: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共同走进丰富多
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 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
作和学习中的影响。

92


二、感知新知
1、浏览阅读材料,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些。
2、简单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收获。
三、拓展应用
A、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 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变化。调查
家人感兴趣的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
B、开展调查,了解现 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
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
C、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
抵制不良信息。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阅读交流资料,了解传递信息的各种方法以及方式的
演变。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信息的传递,使人们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 相帮助。
人们怎样把信息告诉别人,又是怎样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的呢?我们
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感知新知
1、小组内交流、整理、归类。
2、全班交流:收集各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信息的表现形式。
如:飞鸽传书、驿站传递、放火 箭信号弹、锣鼓传令、书刊、报
纸、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方法传递信息。
三、拓展应用
1、扫清阅读障碍:把文中生词找出,读读,质疑。
2、默读课文,思考两篇课文中介绍的传 递信息的方式的优缺点。
划出有感触的句段,写上批注。备交流。
3、交流阅读收获。

93


四、练习应用
小组合作,整理本节课各自收集的资 料,归类,用自己的方法体
现信息传递方法从古到近的不断进步,体会信息传递速度、质量的飞
速发展。
提示学生,可以制表。
交流:展示各组的资料整合情况。
3、出示表格,总结归纳。
时代 信息传递的方式 评 价
远古 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 信息传递速度慢、不精确。
古代 靠驿差长途跋涉 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形式单一。
近代 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信息传递速度相对快一些、
距离远相对就慢、且费用高。
现代 电报、电话 速度快、信息单一文字。
当代 计算机网络 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传递速度
极快、不受地域阻隔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学 生初步学习收集信息的方法,为回家调查家人一天
中从什么渠道获取哪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简单分 析而做准备。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只要我们留心, 就可以找到不少自己感
兴趣的信息。你喜欢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呢?
学生小组里自由谈论自己最近知道的新的信息。
二、感知新知
如:体育类、军事类、交通类、生活故事类……
学生谈谈信息都是怎么得知的。师相机板书,将常用的获取信息
资料的方法整理出来。
获得信息的渠道分类:
亲自看到或听到;如:

94


②电话或短信;如:
③报刊和书籍;如:
④广播和电视;如:
⑤网络;如:
⑥其他:如。
资料链接:
三、拓展练习
回家后 ,自己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家人一天得到的信息,进行简
单分析,从家人感兴趣的信息可以发现什么?下 节课把调查表带来交
流。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第四课时
学习 目标:交流家庭信息记录表,指导学生把调查表修改规范,
学会使用所调查信息进行简单分析。
学习过程:
一、出示一张学生制作的比较规范的调查表进行评价。
调查后的分析:
1.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信息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获
得很多信息,对学习、生活很 有帮助。如,妈妈知道了明天天晴,准
备洗晒衣服。
2.从家中每个人了解的信息中,可以看 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
长。如,爸爸喜欢体育和了解国家大事,妈妈关心跟家庭生活有关的
信 息,我比较注意有趣的信息。
3.我们家的信息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和报纸,也有一些是直接看
到或听到的,来自网络的信息不多,因为爸爸妈妈都没有上网的习惯,
家里也没有装宽带网,上网不方 便。
二、学生各自修改自己的调查表。

95


三、展示各自的调查表,谈谈收获与疑惑。
教学小记: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阅读课文资料《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
握自己》 明白合理利用信息、传递信息的好处,了解不良信息传播给
青少年的不好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研制成功了集多媒体功能于
一身的 电脑。如今,这种电脑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使用它
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听CD ,看VCD,唱卡拉OK……
要是你的多媒体电脑连接了贯通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还可以在家中
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那才真叫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呢!”
神奇的网络——信息高速公 路,叫多少人着迷,因为它为人提供
了那么多方便。有时候就像天使一样帮你做你想到的许多事情。可是 ,
网络有时候也会变成魔鬼,让人迷失方向甚至走如歧途。这是怎么回
事呢?
二.感知新知
快速浏览课文资料《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
1、扫清阅读障碍:读生词,质疑。
2、自由浏览课文,以“网络是天师还是魔鬼”为主题,在文中找
资料做批注,准备发言。
三、拓展练习
1、电脑和网络在文中帮助人们做了什么?
读读感触深的句子,谈谈感想。
你还能利用网络做什么?
小结:利用网络实现的现 代信息传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很大,给
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巨大的方便。比如,银行用网络实现在AT M机
上存取款,邮局用网络快速汇款,医生利用网络给在家中的病人看病,
观众在家中通过网络 观看演出……只要我们想得到,网络就能做到。
2、《把握自己》一文中,举了哪些“电子杀手”做的坏事?(有
的……有的……有的)
班级或其他班级有同学已经开始被“电子杀手”盯上了吗?举例

96


说一说。
小结:不健康网站、沉湎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同学们要把握好自己,利用好网络资源,而不要被它控制和奴役。
四、练习应用
我们下节将围绕“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 开一个辩论
会,下面大家设计一个辩题,以便课外找好有用的信息资料当辩论用
的证据。 如:“小学生上网聊天好处多/小学生上网聊天坏处多”“小学生
应该多看电视/小学生不应该多看 电视”……
辩题订好后,学生交流如何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第六、七课时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大量收集辩论所需的材料、整理材料,开展
辩论会。
学习过程:
一、激起学生参与辩论的愿望;
出示辩题,如“小学生上网聊天好处多/小学生上网聊天坏处多”。
同学们,到底那种说法正 确呢?我很想听听你们的看法。下面,
一场精彩的辩论会即将开始,请大家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确定自 己
是支持哪一方。
二、学生分组整理资料,师到小组内指导学生,学会分类整理信
息 ,并由相关信息得出自己需要的结论。为等会有理有据的开展辩论
做准备。
三、开展辩论会。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四、师进行总结发言。1、肯定辩论双方的成绩! 2、提出希望
——快乐上网,健康上网!远离网吧,拒绝网吧!

97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阅读《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了解搜集和利用信息进行研究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研究报告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有目的地去寻找、调查,获得相关的信息进
行分析 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如果把我们的调查研究过
程记录下来,就是一篇有价值的研究报告。 今天就来看看怎么做简单
的研究报告。
二、感知新知
阅读《奇怪的东南风》《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齐读生词。
2、自由读课文。
3、小组合作,把两个作者的调查步骤、方法列出来。
4、全班交流,展示小组成果。
三、拓展练习
《奇怪的东南风》它研究的问题是爸爸奇怪的咳嗽的原因。
作者的做法是
1、先自 己实地观察和记录,把观察得到的信息做成记录表,从中
发现了爸爸的咳嗽与东南风有关,
2、然后请教医生,终于弄明白工厂的气体污染是爸爸咳嗽的病因。
归纳一下作者的做法是:1、记录信息 2、分析信息 3、请
教别人得出结论。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是一则规范的研究报告。

98


这个研究报告分四部分:1、问题的提出;2、调查方法;3、调查
情况和资料整理;4 、结论。可以从这个研究报告中学习简单研究报告
的写法。
这两个研究的结论,都是以搜集资 料和分析资料为基础的,具有
科学性,这是进行简单的科学研究和撰写研究报告最重要之处。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第二、三课时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拟订活动计划。指
导学生收集信息。
学习过程:
一、根据提示,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当小组研究报告的主题。
提示:1、我们家生活的变化。
2、身边同学的近视情况的调查极其原因的分析。
3、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二 、小组再次深入对比、分析两篇课文的异同。讨论一下本组的
研究报告是比较接近哪篇课文的风格。
三、指导学生根据主题收集信息。
这次活动,搜集资料是中心环节。各小组要事先拟订一个简 单的
计划,要讨论清楚需要搜集什么资料和到哪儿去搜集资料。搜集的资
料应当和研究课题有关 ,尽可能多一些和全面一些,正面的反面的都
要。搜集资料可以自己调查、访问、记录,可以从有关的书 籍报刊上
摘录,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
指导学生讨论各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小结:
出示表格:
搜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 不足 适用范围

99


自己观察、记录 第一手资料,真实 费时多 可以直接观察
的对象
调查、访问 比较真实可信 工作量大 小范围调查
从书籍报刊上摘录 材料集中,信息较多 寻找费时 需要
较多资料时
利用网络搜索 速度快,信息量大 需要设备 需要大量
资料时
四、小组内的同学充分讨论、分好工、做好收集资料计划表,每
人负 责搜集某一方面的资料,或根据自身优势,每人负责从某一种渠
道搜集资料。
五、学生各自根据分工计划表,可以发动家长,课外开始大量收
集资料。
六、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收集好的资料分类整理。
学习过程:
一、各组成员将收集的资料汇集起来。
二、梳理筛选资料:
1、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
2、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未有。没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
3、要注意资料中是否与自己有不同的看法,要把不同的观点保留
下来。
三、整理筛 选好的资料。反复阅读,交流对资料的看法,交流收
集资料中的收获,为写研究报告做准备。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100

爱情名人名言-南京路


复仇者pk加点-春晚女主持


倒霉-四川凉山大火


一句话介绍自己-忘忧草就是黄花菜


qq飞车刷-金色郁金香


显示屏抖动-三国争雄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青鞋布袜


薛宝钗结局-上层建筑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