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
铃香音色-快乐向前冲之全力以赴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认会写“仞、岳、摩、遗”4个字。理解“行”“浥”“将
晓”“五千仞岳”“摩天”“遗民”“胡
尘”
“王师”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
写《从军行》《秋夜
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理解诗词的意思。
3.体会三首古诗的意境,丰富学生情
感
,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
积累的良好习惯。
体会古诗意境,丰富学生情感激起对祖
国的热爱之情。
3课时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
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
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
br>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板书课题:从军行)
2.理解题意。
(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
上“歌”、
“引”、“曲”、“吟”、“歌
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
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
西安)
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
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
等。
二、初读诗句,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
字音。
2.指名读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比一比,谁读得更正确、更流利。
三、整体感知,初读诗句。
1.对照文中注释,边读边说说诗意。
并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思讲给同桌听。
课件出示: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
争的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即今甘肃省的祁连山,山上终
年积雪。
(4)玉门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
西北,唐时为凉州西境边塞要地。
(5)黄沙:指战场。
(6)穿:磨穿。
(7)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8)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
区少数民族政权。
2.全班交流。
四、朗读诗句,感悟诗情。
1.课件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边读诗边思考:
(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
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2)教师小结:青
海湖上空,长云弥漫;
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
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
荒漠中的一座
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
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
里广
阔地域的长卷,也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
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
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3)带上感情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有何
感受?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
乡。)
2.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
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课件出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
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2)教师小结:“黄沙
百战穿金甲”,是
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
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
,边地之
荒凉,都在此七字中概括了。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
将士豪壮的誓言。
(3)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
齐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
了什么?
(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
消磨,而且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
定。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
我们发誓——
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学生大声读出: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体会意境,升华情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
北边陲,再一次将
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
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
习他们弃家
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
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
音乐起。师生齐读,注重停顿和节奏。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默写《从军行》。
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遗
产,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美、韵
味美和意境美,
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老师给大家带
来了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
作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将和同学们一
起走进一幅图画,聆听一
段话语,体味一份
感情。齐读课题。
二、理解诗题。
1.师简介诗人背景。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画成就
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
之画,画中有诗”。
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有一年,他奉皇
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卫边疆。王维
是一位特
别重感情的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元二
送行,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现在
,
谁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
安西)
2.我们对诗人有了一定的了解
,清楚
了题目的意思,这就完成了学习古诗的第一
步:知诗人,解诗题。
二、初读古诗。
1.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自由读古诗,要求:读
准字音,圈
出生字多读几遍;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
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
3.生字读音。渭(wèi)浥(yì)
4.指名读古诗,同学评议读音。
5.师
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
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
的地方,共同交流探
讨。(全诗大意:渭城
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
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
。请你再饮一
杯酒吧;因为你向西出了阳关之后,再也见
不到老朋友了。)
三、诵读悟情。
1.从诗中选取的景物感受离别之情。
(1)在王维和元二将要离
别的时刻,王维
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朝雨新柳图(出示朝雨视
频),请看屏幕。同学们想想看,此
时此刻,
这从柳枝上悄然滑落的雨滴,这还是雨吗?
这是王维的泪,是元二的泪,是两人离别的泪水。仿佛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流泪。
(2)那么诗人为什么写柳呢?古人有折
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
(3
)这仅仅是在写景吗?不,这是诗人在
借景抒情,读出景中的情。学生练读,展示,
师指导。
(4)多美的景啊,多深的情啊!在这伤感
别离的时刻,千言万语化作这一杯送别的
酒
,我就是诗人,来,让我们一起端起酒杯
对好朋友元二说:劝君——(生接读)
2.从两地的距离和环境的差异体味离
别之情。
(1)饮了这杯酒后,元二就要到安
西去
了。安西在现在的新疆,元二此去要走3000
多公里,穿越大半个中国,中途要跋山涉水
,
穿越茫茫的戈壁沙漠,要用多半年的时间才
能到达。而那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2)多媒体出示两组词语对比,学生选
择。
春雨绵绵 黄沙满天
生机勃勃 满目荒凉
亲朋好友遍地 举目无亲
浓浓的家乡话 乡音不再有
(3)老师引读: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
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
读“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
泊,
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
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 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
无故人。”
四、激情背诵。
这首诗写出了每 一个送别人的心情,后
来它被谱上曲子,作为送别曲广为传唱。因
为每次传唱的时候,都将这首 诗唱三遍,所
以它又叫《阳关三叠》。
1.欣赏二胡曲《阳关三叠》。
2.学生和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在古时候,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送
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送
别的人不同,景不同,所表达的送别之情也
有所不 同。
多媒体出示送别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生齐读并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从军行》《送元二使
安西》。
2.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3.预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 br>同学们,我们上一节学习了《从军行》
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感受了戍边将
士不惧 艰苦,奋勇杀敌、许身报国的爱国精
神,也目睹了朋友出使安西,清晨话别的感
人场景。今天, 我们再学习一首同情百姓疾
苦,盼望祖国统一的诗篇。(板书:《秋夜将
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生 齐读)。
二、初读古诗,理解题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认识生字:仞(rèn) 岳(yuè) 摩(mó)
遗(yí)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
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秋天的夜里,天 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
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
股伤感,于是写下此诗。
3.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课件出
示)。
陆游(1125年—1210年),字 务观,号放
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
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这 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
年(1192年)的秋天。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
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
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暑
威仍厉,使他不能安 睡。将晓之际,他步出
篱门,感触颇深,遂成此诗。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
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课件出示:
(1)将晓:快要天亮。
(2)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3)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4)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
它很长。
(5)五千仞(rèn)岳:指 华山。“五千仞”
形容它很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
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 二十三厘
米。
(6)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7)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
姓。
(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
痛苦。
(9)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
指暴政。
(10)王师:指宋朝朝廷的军队。
2.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
畅地描述出这首诗描写的意思。
(全诗大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
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青
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
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3.听音效,展开想象。(播放多媒体课
件)
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
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哀鸿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
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
泪啊!)
4.过渡语:金
兵横行,遗民泪尽,国
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
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
的时候,你的
心情是怎样的?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
这首诗吧!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意: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
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淫靡的香风陶
醉了享
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
作昔日的汴京!
2.读后讨论交流:面对醉生梦死的南<
br>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
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
点评。
3.教师小结:
这两首诗对
比鲜明,《题临安邸》主要
写南宋统治集团整天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
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
在脑后,可谓心死
久矣;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极写
北宋遗民的苦望,通过这样对比阅
读,我们
能很好地感悟到诗人那强烈的爱国情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
有感》。
2.课下搜集并整理一些爱国诗句。
从军行
长云→边地之景:荒凉
遥望→思归之情:深切
百、穿→久戍之苦:残酷
不破、不还→破敌之志:豪壮
送元二使安西
地点—渭城
季节—春 依依惜别
送别—柳、酒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 精尽报国 泪尽
山河壮丽
五千仞 南望
忧国忧民
《从军行》这节古诗教学课中,
我旨在
通过“暗”、“孤”体会写景诗句“青海长
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对“暗”<
br>字的理解,初读诗句的孩子们想到的一定是
浓云遮住的阳光
。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孩子
想象边塞大漠的荒凉、战争的硝烟,让雪山
暗了下来,同时,环境的
凄凉更应衬托出将
士思乡心切。
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我让学生想
象画面,由画
面激发情感,最后归宿到一杯
酒里。于是,“体会酒中之情”作为这堂
课
的暗线,穿插在全诗的教学之中。
《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我采用自读自
悟的方式
。读一读,想一想重点分析“遗、
泪尽、胡尘、望又”等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当诗句通过画面
一幅幅展现在孩子眼前,他
们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悲诗人所非悲,恨诗人
所恨。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
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