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2 古诗三首(教案)
手机无线上网-院内感染
第四单元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包含3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
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
灭》和1篇略读课文《小岛》,以及“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和“语文
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
所选的 4篇课文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学生在阅读这组课文时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
精神
和爱国热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应用。本单元
的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一篇想象作文。“语文园地”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进
行交流和积累。
内容
古诗三首
课时
2
内容简说
《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作者通过描述少年与国家的关系,讴歌了少
教学要点
1.会写“祭、乃”等30个生
字;
会认“乃、熏”等32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哼”;会认
读“举世闻名、众星
拱月”等
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不同形式
的朗读,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
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4.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
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
文学习中加以应用。
少年中国说
(节选)
2
年中国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表达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
进取的精神。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
圆明园的毁
灭
毁灭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
2
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
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
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国海防战士们在艰苦的条
小 岛 1
件下把自己亲手种植的小白菜
送给视察小岛
的将军吃,而将军最终把菜倒进汤里与战士
们共享的事。表现了海防战士热爱祖国
的情
1
怀和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将士之
间互相关爱的深厚情谊。
1.审清题目要求,明确写作主
题。
习作 3 二十年后的家乡
2.围绕主题大胆想象二十年后的
家乡的样子,把想象到的场景
或事件完整生动地描述出来。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
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
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
会作者
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园地 2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2.品味词语的异同,并选择其中
累
的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3.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学会给句子加标点。
4.通过诵读,积累词语,初步了
解词语的意思。
2
12 古诗三首
1.
引导学生掌握“乃、熏”等5个会认字和“祭、乃”等8个会写字 。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难点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怀。
1.教学时,先简介诗
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认识当时的社会环境,为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做好
铺垫。
2.
在反复的吟诵、朗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诗歌
的表
达特点。
3.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的语言
训练。
1.预习提纲
(1)初读古诗,自主学习,理解大意。
(2)再读古诗,深入诗意,理解诗情。
(3)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课前查阅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他们生活的时代状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示儿》《题临安邸》
3
课时目标
1.
会认“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生字。
2.
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示儿 题临安邸)
2.
指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
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读后交流)
相同: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不同:1.《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
慨。
2.《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
让初读
古诗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韵味。当学生读通、读顺了古诗,对古诗也有初
步的了解后,这
时的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又可以为后面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做铺
垫。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示儿》。
师: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1.了解作者及背景:
4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
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
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
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
豪放。
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
br>下,难以收复。
2.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提示:“示”的意思是告诉,
告之。“示儿”是写给儿
子看的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
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适时点拨:理解“元、但、乃”的意思。)
交流归纳: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4.
逐句缩减,理解遗愿。
(1)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
(2)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3、4)
(3)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4)陆游的遗愿是什么?(“告乃翁”,即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北定中原”的消息。)
借助注解,自主解读;逐句缩减,领会诗意。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概括的能力。
5.
还原语境,沿情设问。
(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下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5
乾道二年,他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
,退居山阴达二十
年。以此来体会陆游“国”重于“家”“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而这种情怀是非常人
所能做得到
的。
(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
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王师北定中原
日”而“悲壮”;为“
家祭告慰”而“悲欢”。
(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
(从这“空”与
“悲”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超越家庭悲欢的伟
大情怀。这个“悲”是
民族之情,是国家之爱!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4)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从这一“不可知”与“告乃翁”的
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
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九泉之
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此情感天动地、可泣鬼神!)
(5)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提出四个触及诗人深层情感的问题,犹如打开了一道道解读之门,
看到诗人
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情怀。这便是读诗的路径,也是思考的路径。而还原的方式,则
将学生带入了
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情与心境,体会尤为真切而深刻。
6.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诗人从20岁,一直盼到85岁。这65年间的每一天,诗人作为北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让我
们一起来欣赏诗人的另一篇佳作。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并提问:你仿佛看到了怎
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
心情怎样?这是怎样的泪?
(这是老人失去孩子
的泪,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国不成
国,这是人民的血泪。陆游在“
望”也在“盼”,一年又一年,陆游已到85岁的垂暮之年,可他还
在“南望王师”! )
6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他盼来了自己的军队吗?
(没有。人们在苦苦等着,盼着,希望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
失地。可是,多少个日子过去了,
中原沦陷,九州破碎,陆游等不到祖国统一这一天了。)
(3)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
地盼望着,直到临终之际,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板
书:难以瞑目盼望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
么?(悲)为什么悲?(为国土沦丧而悲,为苦难百姓
而悲……)
小结:这首诗,作为一份遗
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
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
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
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
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
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
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补充学习,是对诗人主题情感的补充和渗透,让学生在此基
础
上进一步感受到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
(二)学习《题临安邸》。
1.
过渡:就在陆游临终之际还在盼望统一的时候,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呢?(男生齐读
《题
临安邸》)
2.了解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
,中原国土全被金
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
痛教训而发愤
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压榨;政治上腐
败无能,达
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学生齐读诗。)
7
3.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试着在这首诗中找到答案。(在 对话
交流中重点引导)
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象: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4.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 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
“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
5.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达官贵人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
杭州吗?(不是)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6.杭州只是他们 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不是)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
家汴州。
师: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7.教师解说: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
家张择端曾经 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
分景象。(课件 出示《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指名交流。
(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 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 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
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达官贵人手中。)
8
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
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
8.你怎样理解这句诗?(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9.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及权贵)他们建这些楼的用途是什么?(为自己享乐)
师:是啊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还想
再断送一
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课件出示:杭州美丽的风景图片)
10.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
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你们着急不着急?(着急)
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
兵又会把杭州占领了。)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再和诗人一起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是啊!那些权贵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1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课件出示全诗)
全诗围绕一个“醉”字,通过“醉”
交流看到的、想象到的景象,感受当权者的灯红酒绿,烂醉
如泥,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通过细致地分析
,抓住“醉、杭州与汴州、几时休”等词语进行分析,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愿望
,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领悟情感,总结诗篇。
1.
当这两首诗同时摆
在我们面前时,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的场景,一面是作为遗民代表的诗人临终前
还在盼望祖国统一的情
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呈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
想?(自由畅谈)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9
(1)当北
方大片领土被匈奴践踏,百姓们在匈奴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
时,西湖边还是
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景象。(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诗人一颗怎
样的心?
(2)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几十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学生
齐
读《示儿》)透过这份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3)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
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
书:忧国忧民)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理解重点词语。
在总结中让学生从情感上找
到这两首诗最大的相同点,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学生走进
诗歌的内涵,走进诗人的内心。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
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
他们说些什么?
2.
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兴旺。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如腾飞的巨龙跨入了世界强国之林,昂头挺胸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倘若陆游在
天有灵,他也该含笑九泉了。
3.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搜集多首南宋爱国诗,并
熟读成诵。适度的拓展,扩大学生的古诗阅读量,丰
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10
第2课时
《己亥杂诗》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的“亥、恃、擞”3个会认字,“亥、恃、哀、拘”4个会写字。
2.学习《己亥杂诗》,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一、题目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
板书:己亥杂诗。(提示:不要把“己”写成“已”,
注意“己”和“已”的区别,指名说说怎样记
住它们的字形。)
3.指名读课题后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1)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
书,明白“己、亥”两个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教师适时出
示:
11
p>
“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诗题就是农历的干支纪年,
即1839年。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的途中所作,他<
br>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2)你们知道1840年的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
屈膝,
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这是他
的
日记体组诗中的第220首。
4.简介龚自珍。
学生把自己课前查阅并搜集到的龚自珍资料在班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虽然
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学生平时缺少此类知识的积累,但为了不低估学生的潜
力,我还是采
用以学生课前搜集和预习汇报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
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再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提示学生书写时的易错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
围,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
二、初读全诗,整体把握。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能正确地读顺诗句,掌握朗读节奏。
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主汇报学习结果。)
(二)师生诵读。
1.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2.师配乐范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这么投入,我也被你们的朗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
3.学生再配乐读整首诗。
12
先让学生自读自悟,
给学生个性解读的时间和情境,在学生产生读的兴趣的基础上,我再给学生
配乐,让学生在配乐中获得朗
诵的机会,让学生在倾听比较中进一步激发想读的欲望。
4.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汇报交流。
5.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中“生气”真的是指九州“发脾气”吗?
(在这里用“朝气蓬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2)“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中“万马齐喑”指什么?
(指社会政局毫无生气,人们都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
一格降人材”诗句中的“重抖擞”指再次振作精神。那“不拘一格”是什
么意思呢?
(清朝用
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不拘一格
降人材”就
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这一过程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
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初步理解该诗内容,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是
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习能力在实践
中得以提升的最佳机会。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
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就能学懂的地方花费
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并说一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7.教师梳理
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语
的理解有些模
糊。我们就从这首诗的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
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
透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直接
引入教学重难点的学习,将有限的学习时间用在教学关键点
上。
三、深入诗意,理解诗情。
1.初读时,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现在我们再读全诗,透过文字去想象,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
2.学生仔细地读诗,自己想象画面。
3.小组汇报交流,讨论想象到的画面。
13
4.读诗的第一、二句,课件出示: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
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的热闹、壮观!而“万马齐
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2)这里龚自珍说的只是大清朝的马呢?他实际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诗人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3)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
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
一说。
(4)学生交流汇报之后,教师随机补充:
①(课件出示图片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
,皇帝居然带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
夭。(读“万马齐喑”!)
②(课件出
示图片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他们只顾得贪污腐
败,剥削欺压
百姓!
③(课件出示图片3)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在世界流传
。“中原
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④(课件出示图片4)百姓流离失所,
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鸿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
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
个母亲,因为贫病,孩子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
“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还“
掩怀拭泪不敢哭”……
小结: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心情。(悲哀、愤恨……)这悲愤交
加的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
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心情的一个字:“哀”。
大家再次读一读这句诗。
此诗中的“万马齐喑”既是全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
关键点。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哀”,是上文“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原因,也是下文“我劝天公重抖擞
”的基础,抓住这个词,就
是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突破这个难点采用了多种方法,使得文本的内涵丰富起
来。同时带领学生走进
14
文本的时代,感受与激发情感。教学时不仅将语
言文字的训练落实到位,而且激发了学生情感的震荡
与共鸣。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
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的语言训
练。
(5)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九州生气恃风雷
①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板书:九州生气)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
说。(国泰民安、生机勃
勃、安居乐业……)
②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唤醒什么?(学生汇报) ③他真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的到来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九州生
气恃风雷”!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九州生气恃风雷”!让这场变革来得更猛烈些吧!读——
“九 州生气恃风雷”!
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
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再读
这两行诗。
(学生齐读)
④同学们与龚自珍一样,都有着深切的悲愤、满怀的激昂吧!放声读吧!
5.读诗的第三、四句。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大
家读一读这两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多名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
(2
)小结: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就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
已贫困
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首诗写下二
十年后,第
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许多不
平等条 约。读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
侵华,国家危急了
啊!再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5
6.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二句,生读第三、四句。
从对字、词的理解到诗文前两行的诵读、理解、感悟、体会……再到全诗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这
样的教学
过程既是联系上下文的学习古诗的训练,也是处理教材第二个层次即整体观念的体现。
四、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将整首诗完整地读一读,体会了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
学生交流汇报: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
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
望。)
(2)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读这首诗?全班诵读。
2.感悟写作方法。
这看
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
样“创景抒情
”的表达方式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同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
高
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地感受他的情感。
回到
全诗的整体,带领学生整理和内化学习的内容,回顾课堂开始时的质疑,同时是对教学目标
是否达成的反
馈。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课件出示《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通过拓展龚自珍的诗,使学生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通过对比更加深了学生对本首诗歌的
理解和
感悟。
16
2.课外搜集一些有关爱国的诗歌或语句,抄写在作业本上。
课外搜集爱国的诗歌和语句,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爱国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和对搜集能力的培养。
在本首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我遵循以阅读记诵为主和整体感知
、把握大意的原则。具体方法包括:以
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
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
和语言感觉力结合了起来;从作品
意象入手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
:课件演示、图片、声音,范
读、齐读等方式,渲染意境。
教学之后,我还反思了自己在教授
所有古诗时存在的共同问题。首先是对学生课外诵读的培养不
够。因为学习古诗,课外记诵是一个积累的
过程,通过课外诵读不断地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感
悟能力,可以提高古典文化的修养,亦可以使
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
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
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最好采
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通过游戏展开竞赛,比一
比谁背的古诗多,谁读得好。在课堂上也应该经常性
地诵读学过的古诗作品,温故知新。教师在评价学生
的表现时,应正确对待其个体差异。对记诵能力强
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加以鼓励,培养学
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是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默读的重视不够,这节课上我
给学生的默读的时间有点少了,因为默读
是体会作品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
力改善,多学、多思、多请教、多观看
专家们的讲座,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
跃。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