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优质教案: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爱眼日是哪一天-高楼大厦图片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例1、第57页的“试一试
”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的第
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
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
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
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
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
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
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引导回顾: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引入: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
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互动新授
出示例1。
1.探究时间与路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表格中的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说说是怎样的关系?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
况。
预设:(1)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面变化。
(2)行驶的时间越长,行驶路程越多;行驶的时间越短,行驶路程越少。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分析时间与路程这两个量的比值。
提问:表格中时间越长,路程越多;时间越短,路程越
少。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时间与路
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动手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学生观察比值,发现规律,汇报小结。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比值都是相等的,它们表示行驶的速度。
提问:谁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揭示正比例的意义。
路程
时间
=
速度(一定)
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例1中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
化,路程也随着
变化。当路程和相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
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4.正比例意义的应用
做第57页的“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5.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路程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
时间
=
总价
间成正比例关系;那么
单价(一定)
,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如果
数量
=
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呢?
y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k(一定)
=
x
三、巩固练习
1.第57页的“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第57页的“练一练”第2题。
提问:题中的两种量是否相关联,小组内讨论本题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说说两种量是否
成正比例
关系,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
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
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
正比例。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两种相关联的量,当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且它们的比值总是
一定。我
们就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时,我们一要看两种量
是否相关联,二要看一
个量是否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最后看比值是否一定。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第3题。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一)
时间和路程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160
240480
=80 =80
=80 ……
2
36
路程
=速度(一定)
时间
y
=
k
(一定)
x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
,进一
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
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
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课件、直尺、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
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
出来呢?如果能,那又
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正比例图像。
(1)出示教材第58页例2的方格图。
提问:表中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格表示多少千米?
(2)出示例1的表格。
教师引导学生画图。
① 指导学生描点。
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1小时行80千米”的这个点,并请学生上黑板指一指。
引导:表示1小时的竖线与表示80千米的横线相交的点,就表示“1小时行80千米”。
让学生在方格纸中找一找代表其它几组数据的点,并指名板演。
② 连线。
让学生连接图中各点,说说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发现图中所描的点都在同
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正比例
的图像。从直线上的每个点中,我们既能知道汽车行驶的时间,又能知
道行驶的路程。这两
个量紧密联系,对应的时间和路程用同一个点,点不同,时间和路程也都发生变化,
但是它
们的比值却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就说它是正比例图像。
2.正比例图像的应用。
问题一: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数字在2和3的正中间这个位置同学们首先要看准,从这点
作横轴的垂线,看这条线与
图像交于哪一点,再由这一点向纵轴画垂线,看一看这条垂线与纵轴的交点。
这点表示的千
米数就是汽车2.5小时行驶的路程。
学生动手画一画,找一找。
问题二: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结:我
们在根据图像判断时,必须找准对应的点,通过画纵轴或者横轴的垂线的方法找
准点,读准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
2.练习十第4题
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组织讨论和交流
3. 练习十第5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说说题中表示的是哪两种量之
间的关系,接着学生独立绘制表格,并解
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引
导总结: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时也可以通过图
像来判断。根据图像
判断数量时可以作对应点的垂线,以减少误差,让估计更准确。
五、课堂作业:基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