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四首·解析

萌到你眼炸
995次浏览
2020年12月16日 08: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湖南工程学院就业网-我有一只小毛驴

2020年12月16日发(作者:钱渊)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 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
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 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
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 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
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 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 “往来山南北十余
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
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
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 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
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 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中![1]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 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
记游诗。《题西林 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
面,如果主 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 br>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 游山的
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 局限,看到的
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 物也常如此。这两句
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 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 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
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 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
第 1 页 共 7 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后世影响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 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
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 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
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 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
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
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 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
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 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
特点的话,那么到了 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
蹊径,用苏轼 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
物寓理 ,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之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 ,北
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书画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豪放派
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 全才,也是中国数
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 “宋四家”;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
派。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用真挚 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
息十分浓郁。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 诗人家乡的风光和习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诗的头两句,用“莫笑”和“足鸡豚”
这些亲切的词语 ,表现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挚的情态。诗的第三、四两句对山村风光的描绘,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
句。第三 句中的“重”、“复”二字同义,再和“疑”字一起,写出了山水重叠回环令人迷惑的景象;第四句中的
“暗”、“明”相互陪衬,再和“又”字一起,描绘出绿树荫荫、鲜花灼灼,令人惊喜的景象。诗的第五、六两句 ,
第 2 页 共 7 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写这里的 民风民俗,箫鼓齐鸣,衣冠简朴,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赞美。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抒发感情。
这里的热情招待,优美风光,淳朴民俗,使诗人兴致勃勃,但诗人没有直接叙述这种心情,而是通过另一种形式< br>曲折地表现,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足见兴致浓厚而强烈。

注释

选自《剑南诗稿》。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①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
足够,丰盛。 ③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④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⑤
箫鼓:吹箫打鼓。 ⑥追随:紧跟着。 ⑦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
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⑧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⑨若许:如果这样。 ⑩闲乘月:
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⑾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⑿叩(kòu)门:敲门。

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 。
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柴门。

作者简介

陆游 (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 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
人。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 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
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 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
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 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作数
量不如诗篇巨大, 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陆游始终
坚持抗金, 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
丈光 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1158年(绍兴
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 兴二十
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浙江绍兴的鉴湖村内也有陆 游塑像。曾任
镇江隆兴通判。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1172年(乾道八年),入 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
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 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
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 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
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 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
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十一月 四日风雨大作》《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
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有清新之作。亦 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
极情绪。他初婚唐氏,在母亲压迫下 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钗头凤》等,都真挚动
人。有《剑南诗稿》《渭南 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生平经历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 12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
结婚,后被其母 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绍兴二十三年(公元
1153 )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 br>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二十八年(公元1158),秦桧已死, 陆游出任
第 3 页 共 7 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福 州宁德县主簿。三十二年(公元1162),孝宗即位,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
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年(公元1175),范成大镇蜀 ,邀陆游至
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公元1178),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 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
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公元1179)秋,陆游从提举 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
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 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
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 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
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淳熙七年(公元118 0)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
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 陆游密切注视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
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 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
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 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
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 。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
100多个药方中,精 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途中又遭给事中赵
汝遇所劾,竟 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春,以朝请大夫知严
州( 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公元118 9),光
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 咏风月”的罪名
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 26日)与世长辞。 陆
游有七子一女。《陆游年谱》记述:长子是陆子虞,次子是陆子龙,三子是 陆子修,四子是陆子坦,五子是陆子
约,六子是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冬夜读书示子聿》)孙子为 陆元廷,(闻宋军兵败崖山忧愤而死)曾孙是陆
传义,(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有陆天骐,(在崖山 战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尽)。陆游最终没有看到“王师
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那一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朝·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⑵,烟花三月下扬州⑶。
孤帆远影碧空尽⑷, 惟见长江天际流⑸。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李白十分敬爱 孟浩然,此番
送别,情自依依。然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 浮,韵远而不虚。

注释

⑪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 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
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 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
达。广陵:即扬州。
⑫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 深厚,
因此称之为“故人”。
⑬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⑭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 br>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 ,山尤
第 4 页 共 7 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⑮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6)辞:辞别。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 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渐渐模糊消逝,只能看
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
诗词鉴赏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 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
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 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
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 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
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 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 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
《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
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 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
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 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
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 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
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 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 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
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 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
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
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 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
的、畅想曲的 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景,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
涂抹得 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
大片阳春烟景。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 br>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 ,文字
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 起来似乎是写景,
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 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
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 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
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 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
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
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
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 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
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 现出来。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 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
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 ,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
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 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
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 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
第 5 页 共 7 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 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
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 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
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 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
之称。与杜甫齐名,世 称“大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br>《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诗。它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阳
关曲》或《阳关三叠》,从盛唐时期开始广为流传。


注释
(1)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2)使:到某地;出使。 (3)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 汉代改称渭城(《汉
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5)浥:(yì):湿润。 (6)
客舍:旅店。 (7)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8)君:指元二。 (9)更:再。 (10)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 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
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 省敦煌县西南。 (11)故人:老朋友。 (12)更尽:再喝完。

作品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第 6 页 共 7 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作品导读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 前两句写明送别时间,地点与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 ,
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构成了 一幅色调
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朋友“西出阳 关”虽是壮举,
却免不了经历万里的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 浸透了诗人全部情义的
琼浆玉液。这里面不只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此 诗写的是一种极普遍性的离别。
他没有特殊的背景,而有真挚的惜别之情,这就是它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 。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
经典之一,因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 ,故而得名。维摩诘居士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
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称 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
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 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
佛”的称号。王 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
氏,师事 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
时 ,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在述及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见王维确实也佛家因 缘不
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 ,以玄谈为
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 王维俨然是一僧侣
了。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 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
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 仓参军。后归至
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 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
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 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 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
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
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 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
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 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边塞诗还是山水诗,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 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 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
水的恬淡幽静,都能准确、精练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 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
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 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
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 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
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 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建、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
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 ,二人也被合称“王孟”。



第 7 页 共 7 页

五一劳动节的来历-lol琴女出装


我要去香港-巨蟹女和金牛男


打工者心态-五一节图片


小熊和张弛-送别古诗


摄影技巧入门-下一秒


英雄联盟战绩查询-如何知道别人的qq密码


失恋三十三天票房-追追追


好听女英文名-独生子女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