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全)
出格作文-恶魔动漫
人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组
1观潮
2*雅鲁藏布大峡谷
3鸟的天堂
4*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第二组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6爬山虎的脚
7蟋蟀的住宅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语文园地二
第三组
9巨人的花园
10*幸福是什么
11去年的树
12*小木偶的故事
语文园地三
第四组
13白鹅
14*白公鹅
15猫
16*母鸡
语文园地四
第五组
一、说教材
17长城
18颐和园
19*秦兵马俑
语文园地五
第六组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21搭石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3*卡罗纳
24*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第七组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
第八组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30*电脑住宅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语文园地八
、《观潮》说课稿
<
br>1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
我们描绘了浙江省
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
顺序和大潮声、
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
不愧为天下奇
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
文章的目的一
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思想感
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通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
的要求
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通过学习
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
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
切体会
,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
字描写深
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
赛,读一读
,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
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
不仅仅是教
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
快乐。因此在
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
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
”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
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
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
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
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
象。这篇课文不仅可以
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
一,我设计了以下几
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
天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
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
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
到这儿,你有什么
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
搜集的资料再结
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
激起学习新知识的
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
殊的地形而形成的
,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鄣碍—生
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
小组之
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
了成员之
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
就可以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
的顺序来写的,老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现在是怎样的心
情?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么多人来观看潮水,我们也来亲眼看一看”。
2、 播放潮来时录象,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
是按什么 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
顺序和声、 形变化的特点来描写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特别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
学生读,小组 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象,请学生当解说员 ,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
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 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
怎样的心情?你要发出 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
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 的。第一次播放录象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
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 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播放录象,让学生不看
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 ,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4、
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 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这个环 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既巩固了学生
的感受,又进 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 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
会了的方法 ,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平静
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平静涨水
3、《鸟的天堂》说课设计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 天说课的课题是《鸟的天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学法、教学
程序几个方面来说一 说我这堂课的设计。
首先我说一下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鸟的天堂》是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课,作者我国著名作家巴金,
课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途经《鸟 的天堂》的所见所闻,重点写了静态大榕树和群鸟活动的景象,表
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动静结合,谴词造句精妙准确,韵味十
足,表达情感充沛,细腻,描写生动细致, 充满了诗情画意。
2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新课标中“知、情、意”三个维度,再结合本课的特 点,从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
会创新、学习实践出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认知目标:认识课文1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白茫茫、规律、缝隙、< br>照耀、树梢、静寂”几个词语。积累文中好词佳句。
(2) 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 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以及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 情感目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的确定固然离不开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能力体系,本课的教学目标,我
充分考 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因为,学生不仅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为此,我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途经《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难点: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的,
语文这门学科是通过文字来体会意境和
情感的,然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很不完善,理解能力低下,在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常常运用
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分析的方式来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我想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把课
文、图片、声音、录像等组合成课件,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远景和近景,树
叶的样子、颜色等等,这
种图文声像并的场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在突破重难点上也
会有显著的效果。
4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榕树的挂图、相关课件、生字卡片等。 学生准备:制作小鸟图片、查阅《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搜集有关大榕树的资料,以备课堂交
流。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
家庭、社会有了
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学习习惯,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读书提问的能力。
因本课的阅
读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在阅读活动中边读边想的方法不明确,在
实践中
应怎想,想什么不够明晰。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科学合理
的教学方法,能
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解决疑难,
我具体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情景设置法——主要是激发学生情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点拔法——是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伺机
点拔,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拓展思路。在以上几种教法中点拔法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作为
教师要重视学
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调
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并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本次教学我运用了以下几种学法,
勾画
圈点法——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好习惯。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悬
念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针对性较强,思路清晰。其中讨论法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最后,我来谈谈我教学程序的设计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设计的
导语是(请同学们欣赏格尔的《天堂》并把它作为背景乐,用课件出示天堂这个词,提
问用来比喻什么?
那么鸟的天堂指的又是什么)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这样就消除了学生上
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
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用多媒体和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
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一簇簇、应接不暇、规律、缝隙、树梢、
静寂)。等几个词语。
这一环节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我会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
说读
和概括能力。
3·研读课文悟情悟理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以下几个问题:
a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为什么文中的鸟的天堂会加上双引号
b作者为什么特写一只画眉鸟。它的心情是怎样的?
c说一说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我会让学生先默课文,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得出答案。
其次,用课件向学生展示
“绿叶的多”、“枝上生根”等特点。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
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重点
体会:“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鼓励学生充
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各自
的见解给予肯定。
通过这一环节,解决了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播放“群鸟纷飞”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这热闹的场面,形象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尽情地享受
文中语言文字描绘的美。
2、出示大榕树挂图,利用学生课前画的小鸟,并把它们“放飞”到大榕树
上(配上欢快的音乐)
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在榕树上生活的情景,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最后,再美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5·小结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读中解决问题,这只是阅读教学中的浅层目标,创新
型学生应具
有的是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因此,本课的小结我是这样来设计的。本课的中心是:大榕树被大
自然赋
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请同学们
想
一想通过课文的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除此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
6·拓展延伸
重视课文内容,适当对课文进行引申,使课文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
加工。本次教学的拓展延伸我是这样设计的。播放文中的“小画眉”。提示:假如你是小画眉,你想用
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可写一段文字,读一读;可写一首小歌,唱一唱;可用五彩的笔,
画一
画……)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7·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
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练笔的开始。我的作业布置是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个游览胜地,
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
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
口溜……。
8·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集中体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本课
的板书,我力图
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树大而茂盛静态美
鸟的天堂
(和谐)鸟多而快乐动态美
5-1《题西林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题西林壁》。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
一首诗。庐山景色秀
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
的是这首诗不写那
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
漫游,觉得峰回
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
的真正面目,
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
,而且还蕴
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
,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
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
次的阅
读实践。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
容的感悟
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设计理念
1、《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国推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在教
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
的教学方式、学生的
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
习和发展丰富多彩
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语文课程标准》中3-4学年段目标
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
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
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
—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
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
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
秘。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
观察才会有发现。(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请说说。在学生的回答上师加以感
慨,
是啊,真美!这里山高水常,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
人苏轼
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设计意图】:从学
生感知的画面入手,唤起学生对景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诗文的阅读期待,从而
使他们逐渐进入诗的意境,
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交流资料,读中感悟
A.让学生展示在课前去
查阅关于本课的资料,此时让他们踊跃发言,进行交流,从而了解作者及本
课的部分知识。
B
.精心读书可是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课件出示录音范读,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读得怎
样?自
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指三|、四名学生进行读诗,师进行指导读诗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如:
注意
每行之中字间适当的拉长与停顿,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读好韵脚“ng”。
C.告诉学生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这幅画,让学生在音乐
声中齐诵读,并把
所感受到的画面说出来。
【设计意图】: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会把我们带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
,兴趣是朗读最好的
老师,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全身心投入。
3、组织自学,理解诗意
(1)在学生述说画面的基础上,去寻寻诗人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
的。(从而导出诗的前两行:横
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为什么同是庐
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
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原
来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导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按
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出示课件
展示庐山的不同风采)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
想象。”让学生观看画
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在此让学们明白了看庐山确实每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同时还直观地感受到了看景
还可以从季节、气候、
心情上看。
(3)全班交流作者笔下的庐山之所以有着
不同样子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
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义),在对
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
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
的真面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
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4、领悟道理,拓展延伸
A、启发谈话:庐山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刚才
同学们所说对一个事物只有多
方面去观察全面去认识才行。诗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庐山有
着不同的面目)然后诗人再
向同学说明了: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阐明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
面地正
确认识这个事物。
B、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呢?说说好吗?
多媒体展示《盲人摸象》,让学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错在哪?
【设计意图】:当书本上的知识已
无法更好地证实猜想时,当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高涨时,我适时
地点拨,使他们的探究很自然地从课内延
伸到课外,这样,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学习语文的世界展现
在他们的面前。
5、诵读巩固,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还想再读读这首诗吗?好的,一起来。在结尾之处,我
设计了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情感和
着乐曲去诵读这一过程。让学生懂得其实啊,在生活中诗歌就是美的画
面。(多媒体展示几篇关于描写
庐山的古诗让大家欣赏)
【设计意图】: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
年的悠久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给我们留下了
难以计数的瑰宝。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化中,
古诗一直闪耀着璨灿的光芒,引导学生去诵读、赏析,加深
他们对诗歌文学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
的灿烂文化。
最后师作以总结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得全面观察
。其实,
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
道理。
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侧(峰)
远近高低(实写)
(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五、说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应用
在刚才以上的环节中,本节教学巧妙地将远程教育设施与教学
内容相结合,以资源中的范读去使学
生懂得诗要读出诗韵、读准诗意,获得自己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发挥
创见性。通过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中
的资源——(庐山的风光片及盲人摸象之图)攻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及难
点,为思维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氛
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
力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的整
合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5-2《游山西村》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游山西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首古诗,本组教材是围绕“
观察和发现”这一
专题编排的。《游山西村》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
启示。诗人陆游
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
光风俗,刻画了
农民淳朴好客的本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
学本诗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会
这个含
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二、说学生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会背许
多古诗。但学生在理解诗句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方面却存在很大差
异。对于语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就不觉
得诗句难以理解,能够基本领会诗句的含义;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
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因此,课堂
上教师要引导到位,因材施教。
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诗句,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引导学生阅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此诗的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知
识进行交流,说给同学听,这样不仅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和优越性,
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懂
得多的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成就感;使发言少的同学也能感到获取知
识的满足感。
三、说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感悟诗意。
理解富有哲理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富有哲理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启示。
四、说思路:
回忆旧诗,总结学法
依据学法,理解内容
拓展资料,读写结合
五、说过程:
一、回忆旧知,提出学法
学生已有以前学习古诗的积淀,所以采用先回忆以前学过的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蕴涵
着深刻的道理的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及第一课时学完的《题西林壁》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
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
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出: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
法。
二、依据学法,理解内容
(一)、网络背景
网页展示:陆游(1125-1
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
年,保存下有930
0多首,集成《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
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官。
但朝中的官员百般排挤他,并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结果
陆游被贬回乡。
(二)解题引学
看到这个题目,学生可以找出最重点的“游”字。
游,就当有游览的心境,山路重重,流水往
复,我们跟着内心充满失意的诗人脚步开始游览吧,当
陆游正怀疑无路可走的时候,他看到了柳树成荫,
繁花耀眼的山西村。
再齐读课题。
指读古诗。
(三)学习诗句
请学生依据自学提示学习古诗。
自学提示:
1、初读古诗,画出不懂的地方。
2、依据课下的注解和字典自学古诗。
3、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内容。
4、认真练习朗读。
(四)交流汇报。
1、学习诗歌前两句。
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山西村是美丽的,那里的人呢?
读诗的前两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莫笑:不要笑。
浑:浑浊。(因农家自己制作的酒,所以显得浑浊)。
句意:不要笑话弄家人的腊酒浑浊不清;
过渡:但这绝不妨碍乡亲们对远方客人的热情,有一个字最能体现这种热情。
足:(白板出示学生选择。)
(1)、脚;
(2)、充分,充足;
(3)、值得。
句意: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小结:农家人是如此地淳朴热情,那么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盛情读出来。
诗歌是最富于表现力的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前两句。
2、学习诗歌后两句。
多么质朴的真情啊,这种真情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于是作者由衷地写下了此诗的后两句。
指人读、反复读。
引申义理解:
这两句描写景致的诗,已经成为千古佳句,我们再
来静心思考一下这句诗仅仅是在写景吗?陆游为
什么写下这首诗?我们重新利用网络资源再看一下这首诗
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陆游被贬职回乡之
后,乡亲们对他的热情抚慰了他失意的心,他由衷地发现了人
生的又一番天地,有一种绝处逢生的喜悦。
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再读。
三、拓展资料,读写结合
1、文章补充:
平凡的景色描写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因这种哲理,这两句诗更是被许多后人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写景的文章:
只见两旁的高山象刀削斧砍一般直立在江边,江面很窄,轮船似乎是在幽深的小
胡同里行进。走着
走着,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可是轮船绕过了山脚,又在狭窄的江面上曲曲折折地前进
了,真是“山重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节选自《我爱三峡》)
写人文章: 那少年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
碗
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
台走
到少年面前,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
br>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节选自《顶碗少年》)
这两句诗的运用,把作者的感受凝练地表现出来,真可以称之为文章画龙点睛之笔。
写事的文章:
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
确的解题思路。爸
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啊!
找准古诗中的重点句,进行延伸拓展地读写结合训练,对学生理解诗句,练习写作奠
定了很好的基
础。
2、写小练笔:试着写一小段话,恰当用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
6、《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
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
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
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
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第二单元
训练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综合能
力”,《爬山虎
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以及图片演示等,感悟理解爬山虎脚的变化。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
抓词句的理解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我把了解爬山虎怎样向上爬定位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本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读书训练为
主线,配合简笔画与多
媒体展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读、画、看、演
,来代替教师单一的
讲诉。在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理解感悟,学
会观察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在教学开始时,我让学生在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基础上,观看爬山虎叶子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然后以“你能找到爬山虎的脚吗?”这一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为学生指
明了
阅读方向。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研读第3自然段)
1、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让学生
自主学习,学后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实有很多学生在这
个时候还不能准确地画出爬山虎脚的位置与
特点,在此,我实物投影了几个错误的案例,愿意是让学生
纠正错误,在纠正的过程中了解爬山虎脚的特
性。在教学中,在这一环节中,也许是对自己没有信心,
也许是本身读的就不够,没有学生发言,这时候
,我又出示了该自然段,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在再次朗
读的基础上找爬山虎脚的特性。这时候学生能零零
散散地说出爬山虎脚的一些特性,我适时板书了。
结合板书,我再次引导学生全面的观察爬山虎,并适
当渗透了作者有序观察的观察方法。在此基础
上多媒体展示爬山虎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
观察能力。
(三)感受爬山虎的神奇。(研读第4、5自然段)
“同学们,望着爬山虎这么有趣的脚?你
想知道它是怎样往上爬的吗?”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
望。让学生找到爬山虎爬的句子仔细品读,引导
学生抓住动词来想象爬山虎爬的过程,在反复朗读之中,
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妙,再配合多媒体演示爬山虎
“一脚一脚”地向上爬。至此,本课的难点已经基本突
破。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既强化了学生的理解,也照
顾到了学困生,使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了解了爬
山虎是如何爬的。
4、5自然段还有一个
内容就是爬山虎的变化。这一部分内容较简单,学生对触着墙的爬山虎已经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朗读后
,也能了解了爬山虎没触着墙的变化。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有一次在
学生体检的时候,我无意中发现,我们学校健身房墙上也有爬山虎,于是我问学生:“我
们学校有爬山虎
吗?”原本以为学生都没有注意到。出乎意料的是,试教下来,学生都发现了最后一个
细节。于是,我夸
奖他们——“原来你们都是会观察的孩子。”
于是,我把重点转移到“长期观察”上,于是我追问:“
那你发现爬山虎慢慢爬的过程了吗?那为
什么叶老先生能发现,而且把爬山虎写得这么惟妙惟肖?”让学
生明白要把爬山虎写得这么惟妙惟肖一
定除了仔细观察,更要长期观察。我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
一找叶老先生长期观察的证据全班交
流。
(五)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本堂课不仅要
让学生明白爬山虎的特性,明白爬山虎爬的过程,更要让学生从本堂课中,学会观察
的技能。
7、蟋蟀的住宅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蟋蟀的住宅》。
一、说教材
《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向我们真
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
不肯随遇而
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
产生极大的阅
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
世界中不为人知
的秘密。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
观察
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第二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
选
编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为了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
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本篇课文也不例外。同时,它也为第五单元观察小动物
的生活习性等方面埋下伏笔。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本节课应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住宅”
是怎样建成的。体会作者拟
人的习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蟋蟀那种不辞
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兴
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议、然后介绍来掌握蟋蟀的建筑特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具准备:演示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取先扶再放手的教学方法,教师先指导学生以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的
方法读懂课文的第一部
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来弄懂课文的后
两部分。在学习了蟋
蟀的住宅特点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让学生代表
蟋蟀去参加住宅展
览会,介绍住宅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以题目
——蟋蟀的住宅,激发学生体验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拟人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温习旧知
我问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自己的
所得。当学生回答本课
的写作顺序之后,教师随即板书。(选址特点挖掘)
孔子曰:学而时习
之不亦乐乎?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温习,要做到温故而知新。本环节的设计,
学生回忆了上节课的学
习内容,温习了旧知,更重要的是教师给学生搭设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体
验到成功的喜悦。写作顺
序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学习蟋蟀选址这部分内容
我提问: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呢?让学生默读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接着,
我让学生读出画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我问学生,蟋蟀
在选择住址方面是否讲究,怎样知道的。学生回
答后,我板书:慎重、不肯随遇而安。然后我让学生说说
对“随遇而安”的理解。教师小结,要理解词
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
言环境去体会。“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
遇而安”,让学生谈谈读了这句话想到的。教师适时小结,并
点拨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采
取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教,我们要让学生会学习,就要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一环节教师指导学
生
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主要词句体会段落的意思,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就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服
务的
。我们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
思考,
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使学生养成
使用工具
书的好习惯,要多与自己的“哑巴老师”结交朋友,他会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好帮手。教师要重
视朗读训练
。因为朗读要通过“眼——脑——口——耳——脑”的反复过程,是一种由表层到深层的强
化过程。朗读
可以获得较之默读深得多的真切感受。这种真切的感受必然诱发再读的强烈兴趣。反复朗
读可以使学生由
浅入深地进入对意蕴的理解,从而产生深刻的关于作品形式美的认识。正如人们所说的,
读书万遍,其意
自现。因此,朗读教学极其重要。
2、学习剩下两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
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
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到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
涌。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
解,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
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他们学语文用语文,
体验到其中的快乐。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把课堂变成学生活动、学习的天地。我们要充分发挥
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导向功能,重视课堂评价。 <
br>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学生围绕着“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挖掘的”这两个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他们喜欢的问题来研究,教师参与其中,然后集中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我板书:
外部:朝阳内部:光滑、简朴、卫生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蟋蟀挖掘住宅时,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学生汇
报
我板书:扒搬踏推铺从蟋蟀的这一系列活动,我们能体验到蟋蟀的这座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板
书:伟大的工程)接着让学生谈谈工程的伟大之处,想对蟋蟀说的话以及从蟋蟀身上学到的东西,
教师小
结:蟋蟀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师。我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蟋蟀这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最后让
学生假想自己就是蟋蟀,去参加动物王国召开的住宅建筑展示会,学生准备之后,看着图片用自
己的话介
绍住宅的特点,听的同学给予评价,教师也适当给予评价。生生互动,生师互动,达到良好的
教学效果。
(三)、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蟋蟀的住宅只不过就是一个小洞,而作者却说他是一个住宅,作
者把蟋蟀当成人来写,从中表达了
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中有多处运用了这种写法,出示:当四周
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
上弹琴。让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在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长
时间的观察才写出这样优美的
文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了学生要认真观察的兴趣。
(四)、交流收获
最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又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做以总结
:《蟋蟀的住宅》这篇
课文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它让我们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同学们,为了能继续拥
有这份乐趣,让我们
也学学作者,细心观察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教师号召学生观察事物
并把自己的收获与
大家分享。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
9、《巨人的花园》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巨人的花园》(板书:9、巨人的花园)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走进第七册第三组语文,就是走进“中外童话”专题。
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
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童话,还要引导
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
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特
点。
《巨人的花园》
是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文章描述了孩子们在
巨人的花园里玩得开心
,花园一年四季美丽如画;然而当巨人回来时,勃然大怒,赶走了孩子,砌起了
围墙,花园被笼罩在冰天
雪地中,从此花不开,鸟不语;当孩子们偷偷地钻进花园游戏时,花园又是一
片春意;巨人一再驱赶,花
园又被冰雪覆盖;最后在一位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把
花园给了孩子们,花园于是又
春意盎然,巨人再次回到了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这篇童话告诉我们:
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 本文有三处对比描写,即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进行对比、巨人
醒
悟前后的言行对比,是课文显著的写作特点。
2、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允许”“洋溢”“鲜花盛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3)体会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3、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这篇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
遵循《语文课
程标准》,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我选用的教法有:
1、以读代讲、以问促读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
本课教学,我要预设好能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的问题,采
取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书方式,使学生
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悟情明理。
2、读写结合法。语
文教学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
写作能力。
本课的教学,力求学生人人参与,紧扣课文的读写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学无止境。学法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把课堂这
一大舞台还给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学法的渗透。在本
课的教学中,我渗透的学法有:
1、自主
、合作、探究法。《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先
让学生采用适
合自己的方式读书,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感悟在小组或全班交
流,完成自主实
践、自行发现、自我构建的过程。
2、读书、思考、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
阅读的能力。因为阅读是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四、循序渐进说程序。
这篇精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的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激趣导
入,初读课文,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
清文章条理;精读第1
--6自然段,对比花园变化前后的内容,初步感受对比的表达特点。
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精读课文第7--
11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揭示童话蕴含的道
理,进一步体会对比的表达特点。
下面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走进文本。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你们平时读过哪些童话故事?(设计的目的是
让学生口头交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经读过的童话。)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游览一座花园。(板书:
︵
花园
︶
2、揭示课题并齐读课题。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括号里的拼
音;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
几遍。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及时正音。读后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
打出多媒体屏幕,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扫除阅读障碍。
紧接着,充分利用课件,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比如“添”字的右下角有两点,应该并列。
4、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然后说说:这篇童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第三环节细读花园变化前后的内容,领悟文本。
1、以问促读:巨人的花园美吗?从哪里看出?认真读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让学
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出描写巨人花园美丽的句子,同时一边写上自己
的感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花园是如此之美,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吧!范读,个别读,齐读,让
学生
在读中明理悟情。
(3)读写结合:第一自然段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
香,冬天白雪一
片。”一句写出了花园一年四季的美丽,请同学们也模仿这样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生活的
小区、可爱的
校园、美丽的公园,等等。(设计意图:从读到写,目的是迁移课文知识,培养学生表达能
力。)
2、精读第3--6自然段,对比花园变化的前与后。
(1)过渡:当花园的主人——巨人外出旅行归来时,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读第3
--6自然段。
给足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过渡语的设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4分钟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或全班交流。我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相机板书:美丽孤独
幸福寒冷
(设计理念:突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促进学生的
思维发展,提
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提示语: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花园却——
当孩子们偷偷地钻进花园,花园又——
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又——
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幡然醒悟,于是拆除了围墙,花园又——
在提示语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既激发兴趣,又接触文本,还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
(4)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第四环节回归整体升华文本。
设疑:同样是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通过解疑,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花园的主人
——巨人的行为,使花园由美丽变得荒凉,巨人也由
幸福跌到孤独。(在质疑问难中,学生对“对比”又
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拓展文本。
1、继续读课文第7--
11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以上作业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铺垫。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一篇好的板书,就是一篇
微型教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三路”合一。
本课时的板书力求达到以上的
要求,既体现内容美,更体现形式美,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板
书:略)
11、《去年的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去年的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
树是一对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的
时候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
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南方找它的好朋友树时,树
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
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了去年的
歌。它通过小鸟和树,树根,大门,小
女孩这四组对话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之间的情意。
本文是以诚信为主题,诚信,捧信,环
保三个主题的多元体会又会造成人为性的厚度不够的缺憾,所以
我以诚信(友情)主题的体会为主,以其
余两个为辅来展开教学流程.这篇课文是拟人体童话,选编目的是要
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特别是拟人体童话在主人工的刻
画,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
特点,这也是教学的这篇课文的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3.情感.
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
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点: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间的情谊“有所感染。
教学难点:读课文中的角色对话,
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我之所以这样设计重难点是因为:本文充
满了一种淡淡的伤感气氛的同时还留下了
很多的情感空白,四年级的学生很容易领会到环保的主题,但
是课文给我们更多却是小鸟对于友情那份执
着和坚贞。《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为
性的统一“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小学生感受到
.小鸟和大树之间的那份真情就是本课重中之重了,因为人类
社会无论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人与人之间的
真情最宝贵的,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领悟小鸟的四
句话它的心理上。是课文给我们更多的却是
小鸟对于友情那份执着和坚贞。《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
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
使我们的小学生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那份真情就是本
课重中之重了,因为人类社会无论发展到了什么
程度,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最宝贵了。所以我把着篇课
文的重点放在了领悟小鸟的四句话和它的心理上。
二.说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
与文本的主要对话方
式是多样的有:读.品.悟.议.辩.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用到的是:读.入。
读:自由读,找朋友读,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做到以读激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注意,启发学生
的感觉,比如在在指导最后一段时回在前三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焦急,牵挂,担心的心情去读。
入: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我会让学生两次研读课文,“你”就是那只小鸟了,体育小鸟的心情。 努力做到生命般的,诗意般的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学习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
伙伴.是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三.说教法
因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
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
流,实践创造,等学习方式,重点是促进
师生,自我,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这堂重点的研读对话
我放在了小鸟去南方前和大树的一段对话,
会采用自由读和演读的方式,使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小鸟与大
树的深厚感情。剩下的三组对话都采用自主学
习的方式。在练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分角色读,让学生体
验小鸟焦急的心情。把课外的最后一段做为学生
重点感悟的段落,采用的方法是学生自己质疑,在感知
上能够入课文,与小鸟的情感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共同享受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
话环
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他们,激励他们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
四.说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煤体激趣,导入新课-----初学课文.多元对话
------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引导想象,补充对话------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回归课题,升华理想的教学思路。
我重点说一下突破教学的教学重难点的过程。
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1.指导学习第一组对话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好朋友入手
,让学生找出能体现树和小鸟朋友的语句,重点指导学习第一
对话。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
读,男女生读,捉住“我明年春天一定会回来”体会小鸟与大
树之间的深厚感情。
2.自由学习三组对话
请学生找出小鸟问的三句话,1)站在这儿的这那树树
,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问门先生,我的好朋友
------树在哪儿,您知道吗?小姑娘,请告诉我,你
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从这三句话里,我们最能感受到小鸟的心情了。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小鸟的心情。
任选一句自由练,指名读
3.角色体验,体验感知
学生读着就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
。请练表演小鸟的同学上来。”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了。你们在教室
里边飞边询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
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来。“学生就
找伙伴练读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情感,
“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
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三句话。“
于是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样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对吗?
怎么
呼唤的?)
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文我一提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做换位体验,
这是一
种零距离的接触。
(三)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当学生这种焦急的心情还没有
回落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最后一段学习。齐读课文后,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抓住两个”看“字,体会
小鸟的深情的基础上将文中的小鸟改成”我“,使学生真正进入课文,与
此同时我会问”小鸟们”想对大
树说说话吗?在学生深入了小鸟的心理,将信守诺言这个主题渗透到课堂
中。
(4)拓展练习,交流升华
这时,让孩子们从中走出来再一次换位思考:代大树写一张友情卡
。这样,情感的熏陶与语文实践
活动就完美的结合起来了。友情卡之后是说话练习,想对谁说就对谁说,
包括小鸟,大树,伐木工人,
小女孩也可以是作者。例如:鸟儿,我想对你说,那首诚信的歌会永远留在
你和大树心里,大树会是你
永远的朋友。伐木工人,我想对你说,难道小鸟这份真的友情还不能打动你吗
?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你就
是应该珍视它们的友谊,爱护树木。
这样的设计,即为学生创造了口
语表达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
工具与人文性的结合。
(5)总结
总结是升华文章情感的佳径,师生共同总结达到一种师与生,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五.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
好朋友
鸟儿
-----------------------大树
依依不舍
历尽千辛
遵守诺言
12、板书设计是课文静态的呈现,这样的板书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
课文内容的一目了
然,又增加了自主性,有助于学生对对话学习的自主选择。
13、《白鹅》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3课《白鹅》。
一、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啊,课文是例子,浅化对课文内容的挖掘,简化课
堂烦
琐的环节,腾出时间训练学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习作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学时,
我一
直坚持做到六个字“学文、用文、育人”,在四十分钟里通过不断地进行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培养
学生的
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说教材分析
《白鹅》,这是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这篇课文先总写白鹅的高
傲,继而从叫声、步
态和吃相3方面细致刻画了这一特点。
本文结构清晰,语
言上幽默、诙谐,极富情趣,如,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怪人们供养不周等,字
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
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很适合进行情感朗读和语言的积累。
写作方法上,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
文中用鹅与狗的叫声对比,鹅与鸭的步调对比,及鹅与狗
的吃相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
见其形。作者还善于运用“明贬实褒”的方法来表达,
像“我们的鹅老爷、架子十足”等含有贬义的词语
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感受到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
及四年级学生已具备独立识字和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本节课我
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
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
鹅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自悟、品读、体验等方式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2、理解作者明贬实褒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
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时
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
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
为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消除了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
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
2、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
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
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
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
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
多彩的图片、精彩的表演范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
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
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3、赏析教学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
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
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
陶冶情感。本课教学就采用了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抓
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
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学法: <
br>合作学习法:在教学本课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指导学生采用
读悟结合法相互切磋,在知识、情感各方面互相借鉴。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引入新课时,播放
鹅的情境动态,引导学生描述鹅
的形象,背诵古诗《鹅》。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入文本
做好了铺垫。
接紧着,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第二板块学习
(二)、读悟结合,理解文本
1.初读美文,整体感知。
七岁的骆宾王眼里的白鹅真美,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又有什么特点呢?
丰老先生是从哪几方面写白鹅高傲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过渡句,
相机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2.精读课文,了解写法。
白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你最喜欢哪一部
分,觉得哪句最有趣,就读一读。
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
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中体
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根据学生喜好相机引导点拨,精读一部分,其他两部分略读。
a如描写白鹅叫声部分:通过“
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
白鹅叫声的特点,作者完全把鹅当作
了人来写,是多么生动有趣啊!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仿鹅厉
声大叫的样子,想象假如这只鹅会说咱
们的汉语,它会说什么?我们一起来当当“鹅语”小翻译。课件
出示句子:我是“鹅语”小翻译
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象在说:“。”
篱笆外有人走路,鹅引吭大叫,好象在说:“。”
这一环节很灵活,适应较高层次学生练习,
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
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修改,
增强互动。
b如描写白鹅步态的部分:在描写步态这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
不安之相;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净角”“净角出场”,这是学生知
识上的一个难
点。于是在这一步中,我采用录像辅助的方法,图片介绍什么是净角,让学生用这个自然段
中的词来说
说你所看到的情形,从而形象地理解了“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等词,在与鸭的对比中,又间
接地理解
了“局促不安”的意思。最后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文本演一演,议一议,再读一读,变静
止的学
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对鹅的步态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
的特
点?交流反馈,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这样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师生合作
学
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
c如白鹅吃相的部分:请学生找出认为有趣的句子读一读
,发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想法。根据学
生反馈小结:看来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写法的作用,鹅的“缺
点”其实也是作者所要赞美的优点。这
种明贬实褒的写法就是反语。除此之外,还用了拟人对比。作者这
样写。既突出了鹅的特点,又表达了
自己的喜爱之情。
3.回顾全文,概括板书。
六、作业设计
1.乐于诵读的你,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习惯积累的你,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3.擅长写作的你,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写:
它的特点、外形、脾气、以及它是怎样进食的、怎样
嬉戏、休息等等。
4.多才多艺的你,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动物。
七、说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是描述评价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化的科
学方
法。作为老师都希望通过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向的影响与变化。虽然这些变化可能会受
到学生
原有的知识水平、年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通过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与学科内容之间的
相互作用
,显著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的最大的心愿。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信息
的反馈,无
论是师生都可获得较为准确的反馈信息,以利于鉴定自己教与学的过程是否有效。对于做得
好的地方要强
化,对于缺点和不足要纠正,使课堂教与学双边活动不断完善,改进与提高,更好地实现
课堂教学目标,
从而达到教学的整体优化。
八、说板书设计
黑板是各个学科共同使用的工具,板书是普遍采
用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只用口头语言提供听觉
信号,对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是很不够
的。为了弥补讲授的不足,教师要通过文字、符
号等形式,把教学重点、难点或关键性的知识写到黑板上
。好的板书,集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
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既反映了教材内容的实质,
又服务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本课这样的板书
体现了课文的结构顺序,抓住了课文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一目
了然。
15、《猫》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猫》,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
、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
方面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这堂课的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分析
《猫》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著名作
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
散文。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
行间流露出了作者
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实。这是课文在表达上的
两个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内容;二是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
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
情。
2、过程与方法:主要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
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者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而难点是学
习作者并养成留心观察周
围事物的好习惯,从描写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我将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动物世界的气氛,让学生觉得仿佛置身于猫的的世
界里,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辅以重点词句突破,图文结合,反
复诵读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与上述教法相
配合,要引导学
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范读、默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
,即根据教师
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
和交流,检
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分句、段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
,进而加
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达到提高兴趣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节课划分成5个环节
1、导入新课 <
br>师导入说:上一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更深一步的学习这一课。
我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是怎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思考文中写了什么时候的猫?都在哪
几个自然段?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学生复习一下前节课所了解的内容。生答后,要他们自己默读课文,说
说
每个自然段都介绍了猫的哪些特点?拿出笔来画出相关词句。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再深一步的理清课
文思
路,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那么这些特点都围绕课文开头的哪句话写的?学生
发言时
,进行板书。并及时给予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2、深入理解,感情学文
每段中都有总
述,有分写,分写是围绕总述来写的,生动且具体。以第一自然段为例看看老舍先生
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
具体的。
这部分可分为三个环节:
①拿笔划出描写这一特点的相关句子。
②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师引导。
③引导感受作者的情感。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及学生存在问题,投影思考题: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说它贪玩吧,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那么尽职。”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的朗读
这两句话,体会感受。引导生假设如果猫就是你,作者就是你们的
爸爸或妈妈,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
什么?生答后,小结:在作者心理和笔下,家里这只猫就像个可
爱又顽皮的孩子,这段文字就像深爱子女
的父母在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孩子,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喜爱之
情。
3、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这部分又分为3个环节:抓住特点,重点深究。
①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可分一段,自学后三段,投影思考题:
(1)说说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2)或者说你们都喜欢哪些句子?
②每组派代表答后,再分小组讨论,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
方,提出来,根据生提的问题,再投影练
习题:
比较下面句子,说说表达效果又和不同,情感有何不同?能举出一些例子体会体会吗?
(1)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2)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脚印。
我先出示习题
,生答时换成彩图,让学生看着彩图更直接的说出第一句其实是把“脚印”比作了“小
梅花”,“梅花”
多美呀!尽管小猫踩脏了稿纸,但作者的喜爱之情仍跃然纸上。第二句直说“彩印几个
脚印”,其中的厌
烦之意不难领会。感情朗读后,再举些例子,出示投影彩图,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感受其
中感情。
③课堂小结
这只大花猫真(古怪),真(淘气),真(可爱),真讨人(喜欢)。
最后的这一句总结能够梳理整篇文章的脉络,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猫的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
情。
4、说写结合
要求学生仿照本课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运用本课抓住特点,真
实进行描写的写作
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注意要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17、《长城》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
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
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
、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
的热爱之情。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
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
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
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感受作
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
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知道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
国的“世界遗产”的兴
趣。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
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
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
生多读,以读促悟。
五、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重点介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首先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始,展示长城的视频短片,[链接]之后用富有深情的导语进行
过渡,如:刚才同学们看到的那座
气势雄伟的建筑物是什么。(长城)【板书: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
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
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请全体起立!同学们,今天老师
就和大家一起去登长城,一起去
看——(生齐:长城);一起去游——(生齐:长城);一起去感受、去
理解、去赞美——(生齐:长城)。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一开
始就把学生引入一种情境之中,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
距离,同时以教师自身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去
刺激学生,去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产生一种
“我想学”的冲动。
(二)检查生词,突破字词关,为学文做好充分准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谈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2、通过一
个核心问题:“孩子们,其实作者在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是有一定顺序的。你们发现了吗?”
来理清文章
的脉络。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能从整体上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长城远景”教学
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通过
抓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这几个重点词语【批注】
来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弯
、大的特点。并渗透了写作方法:列数字和打比方【批注】。其间穿插长
城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使学生知道这样写,使文章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在理解感悟之上
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
的雄伟壮观。
2、“长城近景”教学
学习长城的近景时,出示给学生的是整段课文,这样做
,主要是针对中年级学段的特点,对学生进
行段的训练。
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
“高大坚固”一词,其中,通过句子的比较,【出示句子】体会
长城——大,这一特点。向学生渗透写作
中如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写具体,写生动。然后再利用形
象的图示来理解长城的另一个特点:坚固,
主要采用让学生到前面来进行批注的方法。这一部分教学始
终遵循引导学生从整段文字的研读中入手,去
体会长城的特点。
3、“联想”教学
在作者的联想这部分教学中,先让学生放开读,读到动
情之处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触
动了你的心灵”的形式汇报。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学
生会用自己的体重来比较。“多少”“才”等词语
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赞叹。汇报完后,让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并延伸:
“同学们,当你读到这里,你现在还是站在这长城上,请
你闭上眼睛,(播放音乐)你想到了些什么呢?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让学生借助想象
再次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作者对伟大的
劳动人民的赞叹。之后,请学生把自己刚才想象到的直接用
朗读表现出来。这样,整段的教学就形成了
“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一个模式,同时利用学生个性化的
朗读,就突破了“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引
起了和作者的共鸣,然后再让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且再一次地齐读课题,
这一次读课题是把刚才
前面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都融进去并且读出来,达到对课文更
加透彻的理解。
4、资料补充。
其实,同学们,像长城这样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出示灯
片)课文后面的资料
袋就向我们介绍了许多中国的世界遗产。请把课文翻到85页,自己阅读。当学生读
完之后,我设计了这
样一个问题:“读了书上的这些资料,你还想说什么呢?”相信孩子们会发出慨叹:
“哇,这么多世界遗产
呀!”之后出示美国前总统的赞誉(出示灯片)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
,主要是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也
使后面的写话练习变得容易
一些。
5写话寄情
有了前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学生情感的共鸣,此刻学生的心里会有好多好多
话要说,于是设计了写话
寄情的环节,让学生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尽情的流露出来,其实这样做,目的也是
想体现中年级读写结合
这个训练点,提高课堂效率。
6、升华情感。
最后,使用聚
光灯将画面定格在长城上,(配上音乐)老师深情的总结:长城,已被写进了国歌之
中,更融进了我们每
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
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
根,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她永远是我
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
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设计意图:这样,带给学生一种前后呼应的感觉,让学生一看到长城便会想起长城
的样子,便会联
想起古时候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的伟大,那么,作为龙的传人,他自己又是多么的
自豪和骄傲!
这样一来,课文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18、《颐和园》说课稿
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
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
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
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
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所
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
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
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
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
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
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
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
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
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
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
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
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
”、“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
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
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
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
由此“披情入文”使
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在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
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
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
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4、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
介绍,提高了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课的伊始,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让学生整体感知对课
文的理解。也为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下铺垫。
(二)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重点游览了哪些景点,把这
些表示地名的词语标上记号。为
进一步感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读文,想一想,在这里你都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在书
的旁边
做一做批注。
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进行汇报读文,借助多媒体课件及重点
词句来理解课文,共同感
受颐和园的美丽风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读悟,感知,用眼睛发现美,用声音读
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四)导游介绍
首先引入情境,这篇课文就象一位导游的解说词,将
我们带到了那拥山抱水,景色优美的境界中。
如果你就是颐和园中的一名导游,你打算怎样向前来参观的
游客进行解说呢?选择你喜欢的一处景点进
行介绍,也可以利用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具体介绍。在学生准
备好以后,让学生进行介绍,这一环节的
设计,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
解了课文。
(五)拓展延伸
带领学生到颐和园中的其它景点去欣赏,使学生的视野变宽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20-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教材分析
《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
生感受人与人之
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
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
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
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
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
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二、设计思路
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
传统方法,语文是读出来的,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
义”,让学生动口动心动容去读,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
脍炙人口的名诗,有些学生也并不陌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
学习古诗的方法
,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
积累
诗歌的良好习惯。
(点评:1、不难发现,老师的着眼点是通过一定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从中培育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促进整体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
能够有感情
的朗读、背诵、古诗。”为主线,这是教学的独担之任,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显性标志。“过
程与方法:
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是这次学习的
关键,是
隐性的,但对学生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获得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情感、态度、
价值观: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是这次
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做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以
“知识与
技能”为主线,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全过程,在体验感悟、实践反思中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
,并伴
随着学习活动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主动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2、关于教学目标表述问题。课程
标准
中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并不意味着教学中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要有“清晰”的、“版块
”似地体
现,即教学中为体现“三维目标”而割裂地处理三维目标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把“三维”理解为
三个部分,
更不能以具体的教学环节机械地去对应某一维度的目标,从而出现为目标而目标的形式主义的
却是无效
的环节。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将“三维”融为一体,删去“知识与能
力”“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如果像本教学设计将“三维目标”清晰地列为“知
识与能力”“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那么,教学中,务必要注意“三维目标”有
机融合。)
五、重点、难点
重点: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入选教材的诗更是精中取精,品诗、赏诗是诗教学中的重点。 <
br>难点: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难点,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
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
六、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基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以
读代讲、品词析句、创设情境”等方法
展开教学。
学法: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边理解,边感悟。”
七、教学过程:
本课一课时完成。
本节课的教学我将分五个环节完成: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诗韵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四)品析诗词,进入诗境,体会诗情
(五)指导背诵、指导书写
(六)拓展阅读,延续诗情
下面我就具体说一下教学流程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作品前,首先感性的进入,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播放《高山流水》)
1、师:同学们,有人说,朋友
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依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
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
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
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
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
来和身在黄鹤楼的李白一道送送他的朋友,
重温那难忘的一幕。(板题)
2、解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之”是到的意思,广陵就是扬州) (设计理念:课始以“激情”为切入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为
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点评:一个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此时,老师利用音乐的渲
染,富有感染性的语
言,让学生心入其境,为学习知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良
好的开端。“课题”
是文章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让学生透过课题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对老师的教
与学生的学能取到
事半功倍之效)
(二)自主初读,感知诗韵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古人学习最常用的
学习方法,这种古老的读书
方法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成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本环节让学生在一遍
遍的诵读中将诗读正确、读通
顺,初步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
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
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
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
童都很喜欢。此处老师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
至学习诗中来。在听范读
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诗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学习生字、均由学生
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
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
词独有的韵律之美,
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景。)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环节我交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1、请同学们
回忆以往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共同梳理出:可以借助工具书,读注释、看
插图、展开丰富的想
象……
2、通过看注释学生理解了“唯、天际,烟花三月”的意思。通过板书学生体会了“西辞、下”
的
用词的准确,通过想象画面,学生理解了诗意。
(设计理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
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环节就是培养学生自学古
诗的能力,教学重点“迎韧而解。”) (点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运用自
己
已经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揣摩句意,理解文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学习古
诗词
的能力。同时表面看整个教学过程波澜不惊,实际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歌的情境中。)
诗词是凝
练的艺术,有时候是无法言传的,说透了,说穿了,就没有了“味道”,所以我让学生在
理解诗意的基础
上,通过想像,用心品味,进入诗境,体会诗情。
(四)品析诗词,进入诗境,体会诗情。
1、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抓住“烟花三月”这个词,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这场送别发生在烟花三月的春季。
师:大家可以从“烟花”一词想象三月的扬州城会是什么样的?能用你积累的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生:姹紫嫣红、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繁花似锦¬……
(点评:“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
的一个难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
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景吧!
(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
是呀三月扬州是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花团
锦簇,姹紫嫣红,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
香之中。)
师:你们能用以前积累的古诗,形容一下三月的扬州吗?
出示句子:烟花三月的扬州,
师:烟花三月的扬州,春色满园关不住。
(学生也许会说:)
生:“烟花三月的扬州,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烟花三月的扬州,春风又绿江南岸。”
生:“烟花三月的扬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设计理念:学以致用,是古
诗教学的关键,特级教师霍懋征说过,一节好的古诗课至少要有十首
以上的古诗展现。在课堂上设计了用
“诗句描绘三月扬州的美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古诗积累的兴
趣。)
(点评:老师创设情
境,让学生用古诗句来理解诗中的画面,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
的兴趣,而且还为体会诗人
要表达的情感做了铺垫。)
(2)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你的好友孟浩然要去这么美的扬州城,如果你是李白你此时心里会怎样想?
(学生也许会说:)
生:我真的为他高兴,在这么美的季节去扬州。
生:我真的很羡慕他,真想和他一起去。
生:……
(3)指导朗读
师:那么就让我们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生:…… <
br>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下的教学环节我从‘关键词’入文,为情感的切入口,让学生通
过展开想像,细细地读,慢慢地品,读懂送别中流露的“情”:
2、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师
: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是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
的心里又
是什么滋味?让我们读读诗的后两句。
师:从大家的朗读声音里,我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情感,那么诗人和作者想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感?
生: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你从诗的哪些词感受到了这种情感?
生:“孤帆、远影、碧空、唯见……”
师:是呀,古时候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可
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在心中只
有孟浩然。
(2)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师: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你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也许会说)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会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相见。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会在心里默默祝福孟浩然一路平安。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我会对他无比的思念。
师:同学们把你们感受到的祝福、思念、想随他而去的独特感受读出来吧。
(3)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师:而此时的李白,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到了知己的话语。
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
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让多愁善感的李白想了很多很多,他想起
了和孟浩然相处的美好的日子。
(播放课件)
(想起在湖北襄阳鹿门山的一见如故,想起了他
们皓月当空的饮诗作对,想起了他们一起游山玩水,
无话不谈。)
(点评:教学的艺术就在于
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老师在这里“画龙点睛”式的创设
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
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和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而此时只有李白一个人伫立在江边,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
生:悲伤、离愁、不舍、……。
师:让我们带这种情感再读读这句诗……
3、回归整体,体验诗情
师:“自古离别
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但李白想到故人要去的
是“烟花三月”的
扬州,又使这离愁中带着一丝的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
古流传啊!让我们也
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古诗。
生:朗读全诗
(设计理念: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是
这首诗的特点,李白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景物
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让学
生再三品读!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
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
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
流。这一环节的创设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体会诗情,教学难点不攻自破。)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
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
潜能。”“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
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
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
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
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
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老师围绕抓住了一个“孤
帆、唯见、碧空尽、天际
流”,以情感的支点,把挖掘教材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启发学生的智慧,开发
学生的思维……创设情景,让学生去亲身感受,并用语言描述,让学生全面感悟了
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口语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让学
生受到情感的熏
陶。)
(五)指导背诵、指导书写
(六)拓展阅读,延续诗情。
常言道:“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我以这样的形式结束本课:
师:李白的笔下不仅仅有送别的诗词,他还写了许多雄奇豪放、飘逸若仙的诗词
。被喻为“诗仙”
的李白,他给后人留下九百多首诗篇。课后请同学们追随李白的足迹,去品味他诗歌的
意蕴,探寻他的
精神世界吧。
(设计理念:这样课内外有机结合,学生就会乐意去读,自觉去
读,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
(点评:老师做到了,“课结思不断”,让学生通过
这节课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下继续学习古诗,
不仅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
好地理解作品,自主地阅读诗歌,激发了学生
对我国传统诗歌的热爱。)
七、说板书
(这一板书的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背诵古诗,情未尽是理解诗人写作的目的的关键,
也提
升了学生情感的支点。)
(板书设计略)
20-2、《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
送元二使安西》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
以人与人
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
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
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
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
和
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
一帜
。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
br>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
“更尽”几个词语的意
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
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
人对友人依
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
安排
。
一、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
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读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
后的几个
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
方式交流对诗歌
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
标准》指出:“自
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
机会。
四、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
的一系,
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
安西》为什么
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
是有它独树一帜
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
节我们将解决该问
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
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
注意力引向这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
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
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
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
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
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
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
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
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
,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
情谊。于是
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
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
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
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
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
离绪,而今天看到满
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
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
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
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
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
“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
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
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
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
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
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
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
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
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
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
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
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
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
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
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
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
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
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
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
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
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
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
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
层进式的
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完全感受
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续诗韵
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
真是太多
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在此,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环节,
请学生把王维
想对元二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
充分挖掘教材的
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
为。我想,有了
上一个悟诗情环节的铺垫,这个练笔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
表达能力上有所提
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
诗歌让学
生进行课外自学。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都是
千古名篇。
21、《搭石》说课
一、说教材
《搭石》是第六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
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
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
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
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
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
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
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
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
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
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
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
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
是学习作者从
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
受到美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性美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边读边想
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
重点词句
(2)读中感受美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中流淌着的和谐美、人性美
(3)发现“生活之美”:体会作者于小事中发现美的方法找寻生活中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说学情 <
br>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
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四、说教法
在阅读教学中,
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
了“创设情境”“
读中感悟”“想象理解”等教学方法重点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什么
文章的美
五、说学法
1、从重点问题入手,联系上下文,加强字词句的理解
2、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由地读课文,从问题——什么是搭石
?若无搭石,人们又如何过小溪?“绾”字的意思?搭石给
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入手,让学生对课
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三)再读课文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让学生默读2~4自然
段,寻找描写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并进
行汇报
2、从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以及青年人和老人一起走搭石的情景,让学生抓住重点
词语,去品味语言,体会和谐美、谦让美和尊老美
3、小练笔
“假如来走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四)课堂小结 <
br>也许有一天,家乡会搭上桥,铺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会永远地消失了但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美会
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什么文章的
主题,我在黑板上写上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文章
的中心句,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文章结构,理
解文章内容。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杭州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
生命危险,用
爱心挽救了小钱,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语言朴实却字里行间饱含着人与人
之间美好的情感
,饱含着两岸同胞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这
种情感,并在彼此
心间埋下善的种子,爱的幼苗。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
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
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
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
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
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
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
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
是紧紧相连的。
重难点:
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
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说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苍白、红润、移植、谈
何容易、袭击、平
安无事、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
2.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感受
人
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和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说教法学法
我们说,每一个语言都表述着
一种思维,表达着一种情感,所以对于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
练,对语言的运用则是对情感的最好
传递。所以在课文的学习上我毫无疑问的选择了抓本课的关键词,
关键句。这也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
。
在词语的理解上我采用想象法,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来体会;在品读过程中则主要采用创设<
br>情境法和读书指导法。如我在引导理解“辗转”这个词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可以查字典理解,也可用联<
br>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在出示上下文时我提问:“他们都到哪儿找过了?”引发学生想象理解“辗转”。
同时还让学生感悟到寻找合适的骨髓多么艰难。引导学生进行理解,积累,感悟。再比如说,引导学生<
br>体会李博士的爱心时,我运用的是把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句子跟“沉着”联系起来朗读体会的方法。还用了<
br>追问的方式“什么在摇晃?””“哪儿最安全?”“手术室里什么在摇晃?”青年怎样的表现,李博士呢…
(教
给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
说过程
根据四上学生阅读能力,我设计
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个层面的目标
非常明确,就是把词读正确,把课文读
通顺,概括的把内容说明白。分成三个小环节来完成。
•自由读。(读正确)
•自主提醒词语(有生字的,带多音字的,关键词)(详见幻灯片)
•检查读书效果,概括主要内容。
在第二个环节自主读词语中,学生可自由说需提醒的方面,
可以是字音,字形,字意,课文中的一
些长句子和难句子,随机就出示读一读,简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随机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的方
法)为后面的深入感悟内容,作好铺垫。
第三个环节检查
朗读情况,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主要内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
书。教师教给方法:把
时间,地点,人物和几个关键词连起来说通顺,就是主要内容了。
通过以上环节第一层面,初读课文就
差不多就完成了,接着是第二个层面:品读,理解内容,感悟
精神。
这个层面,我主要采用以
读代讲,以读促思及追问的方式。设计了两个环节来感悟台湾青年和李博
士的博大爱心。提醒读书方法(
在课文中感人的部分,我们要静心细读,尤其是一些让你感动的句子,
词语,划下来好好体会体会。)第
一个环节:默读3-5自然段,划出令你最感动的语句,简单的在课文的
空白处写上关键词。而后就是交
流感受环节。老师随机评价和板书。交流过程中,教师配乐范读,激发
孩子的情感。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情
感体验,迁移到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的想象当中去。设计了一则说话
内容: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心
里想着()。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那血脉
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齐读)第二个环节:进行拓展,日子一天天过
去,小
钱慢慢康复了,他心里充满了感激……(小练笔)
附加
板书设计
杭州台湾
小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同胞
白血病捐献骨髓余震中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亲眼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
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
理的事情后,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
书,表现了少年周
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课位于本组教材的第一篇,意图是引导生思
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
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引导生在阅读中体
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本组其它课文的学习奠定了
学法基础和感情基调。
二、教学目标: <
br>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
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目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品味语言,
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
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
振兴
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
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
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四、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
的和谐统一,在本
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从而让生
感受少年周恩来
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模式,通过形式多
样的朗读,让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经过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学习
中渗透“读——
思——议——悟”的学法。
六、教学时间及教材处理:
本文分两课
时完成,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学习(1——8)自然段,体会文章情感。
第二课时:学
习(9——17)自然段,深入探究,联系实际,树立远大志向。
七、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1、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新
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上课时,我充满激情的语言对学生说: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在飞机
遇险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把自己的伞包送给一个小女孩,你知道他
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不仅
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的人也爱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
旗表哀悼之情,你知道他是
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
你知道他是谁吗?【通过教
师语言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出本文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
2、生齐读课题,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师做点拨:“崛”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
的
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
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初读课文时,
一、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
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把课文读通顺,
读准确。二、-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想想
:怎么记住它最容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做有针对性的
指导,如:“嚷”读后鼻音,“惩处”中
“惩”读二声,“处”读三声,“范”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
右结构,“巡”中的撇点不能写成半圆,通
过老师的示范,学生的抄写,即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由“读到认到
写”的任务】。
2、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
。引导生以
“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本
文围绕着
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1、周恩来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1~6)2、周恩来在租界里亲
眼目睹妇女
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7~8)3、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
向。【这一环节
的设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
(三)、初步探究,把握脉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
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
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入手,
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生的思考能力。
1、初步探究,找
切入点:我抛出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
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
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几次?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
过自己读课文,很快就能找
出本文的关键词“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2次,进而引导生划出句子
2、比较阅读,交流发现:让生
反复阅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处出现的“中华不振”有什么不同,然
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仔细比
较阅读会发现:第一次的“中华不振”是由伯父告诉周恩来的,
第二次的“中华不振”是由周恩来自己亲
身体会到的。这一环节的设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
的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3、默读课文,交流感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三四年级学生学会默读,做
到不出声,不指读。
通过让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文中的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划出
相关句子,然后在
班上交流感受,通过交流,有的同学会说:我从伯父的话语中能感受,有的会说:从妇
女的哭诉中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让生读课文,找句子,谈感受,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更
深入的体会当
时周恩来的心情,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
(四)、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角色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人物说话
时的语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对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例如,
当读到“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句时,要引导学生读出周恩来不解、追问的语气,体现他对这
些事情的关注;读到“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外国人却可以,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这句话时,要引
导
学生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通过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
境,
进入人物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第一次听到“中华不振”时疑惑的心理,进而理解周恩来后来为什么
会不听
伯父的话,闯入租界,为第二部分的教学做下铺垫】
2、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请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边读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中
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联
系人物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切身
体会“中华不振”的悲哀
【新课程标准指出:朗
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培养语感
的基本途径。这一环节的设置
,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打开学生情
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激起共
鸣】
(五)、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年少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请同学们课后
搜集相关资料,体现“中华不振”的事实,并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一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华
人与狗不得入内的
图片,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饱受凌辱的图片,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
威的图片”,让生谈一谈
作为中国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什么样的感受?然后让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
资料,进一
步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侵略的社会现实【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师播放的触目惊心
的画面及生口
中叙述出的事实,让生多角度、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
情,深刻体会周
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二、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请学生朗读(9~16)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的事
实之后,他做了什么?——引导生抓住关键词“沉思”
2、交流体会:从“沉思”一词中,你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关键是
让生体会到周恩
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充分思考的,他的
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
不会有丝毫动摇,引导生抓住“清晰而坚定”进一步体会。
3、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请同学们想象: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生
写一写自己感受
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
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
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一环节的设置,
通过学生的朗读、想象和
练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生的想象和创造潜能,
师在这一环节,应充分尊
重学生的想法,不能粗暴的否定,扼杀学生的想象】
4、比较阅读,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通过
生自己的比较、
体会,引导生明白:为明理、为做官、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
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进而感受到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和远大抱负。
三、联系实际,畅谈感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
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
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学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
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
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通过交流,让生明白,人不能仅为自己活着,
应该活得更有意义些,引
导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明确远大的方向。】
四、读写结合,练笔实践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阅读、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
“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名
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
、写文章的方式,展示学习
的收获。【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也汲取营养,
获得启示,达到潜移默化
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本文的教学设计,谢谢大家!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
一、文本解读:
配乐:(你嫩绿的叶子闪着光
芒,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你像温柔的小精灵,跳跃着,摇曳着,闪
烁着……)这美丽的景致便是小学语
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肖复兴笔下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也是今
天我说课的内容。
四年级上
册第七组课文主要是帮助学生体会成长的过程,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那片绿绿的爬山
虎》是本组课文
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和邀请“我”到他家做客这
两件事,刻画了叶
圣陶先生认真工作、平易待人的人物形象。但是,课文却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
题,用借景抒情的表
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叶老先生由衷的感激于钦佩之情。文章通过两次具体描写叶老
家院子里那片绿绿的爬
山虎,情景交融,让人不禁发出景美人更美的感叹!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蕴含在这
绿绿的爬山虎之中。对于
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要读出两处景和两件事的巧妙联系是个难点,怎样将爬山
虎的生机美与叶老的人格美
有机地融合起来,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便是我教学设计的意图所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预设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的文品,对人平易真诚的人品。
(这是教学的重点。)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4、初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二、说说教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确立了两条主体思
路。其一,为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为后文的学习打下情感上的基础,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用于教
学过程的导入环节。
其二,品词酌句阅读法:首先老师带领学生通过抓重点词体会句子的意思,然后老
师引导学生运用
这种方法感悟句意,接下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这种方法。
三、说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列宁说:“人的思想只有被浓
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
因此,在课堂的伊始我就将爬山虎充
满生机充满活力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喜欢、接受爬
山虎,并感受它的美。所以我的第一个
环节就是:走近满墙的爬山虎,感受它的形象美
在同学们看完图片、听完我的朗诵之后,我便发问:同
学们,从老师的朗诵中,从这一张张图片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能用怎样的词来形容爬山虎呢?
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们的脑海里就会闪现出各种与爬山虎相关的词语:如绿绿的、精灵、茂盛诸如
此类
的词语。这便构成了学生对爬山虎的第一印象,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爬山虎的形态美。
(爬山虎在我们的
生活中很平常,但是很少有同学会细致、会心地去欣赏爬山虎,他们也没有作者
对爬山虎的那种情感。为
了拉进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我给学生展示了多张爬山虎的图片,同时
结合我的配乐朗诵,让学生
感知爬山虎的形态美。)
第二个环节:透过爬山虎的生机美,领会叶老先生的人格美
(一)品读重点词句,积淀情感
由于文中饱含情感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较难理解,在这个环节
我采用了由易到难的梯度式方法。首
先品词,然后读句。
1、出示词语,朗读感受:
绿葱葱的爬山虎温柔的小精灵
跳跃闪烁沉郁摇曳虎虎有生气
①自由读词
师提问:从这些词语的身上,你能感受到爬山虎怎样的气息?
②师生齐读
学生交流感受之后,再读词,进一步体会这些词语中所蕴含的形象与情感。
通过用心朗读、体
会这些词语的形象和情感,让学生对爬山虎身上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生机美有了
初步感受,为理解文中两
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2、品读重点句,感受爬山虎的生机美
有了词语的铺垫,接下来我就让同学们带着对词语的情感去朗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①让学生找出文中两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带感情朗读。(用课件展示)
②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③交流、讨论:爬山虎身上有一种怎样的美?
通过以
上步骤的学习,孩子们对那片爬山虎有了认识有了感情,对它的美有了感悟。接下来我将带
领孩子们去感
悟文中的另一种美——叶老先生的人格美。(二)抓重点事例,找重点词句,领会人品
师:孩子们,爬
山虎可真美啊,我们的作者肖复兴仅仅是在回忆着爬山虎的美吗?不是。请同学们
仔细的阅读课文,看文
中具体写了什么事,透过这些事你能发现什么美?
1、梳理文章,把握内容
(1—5)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
(6—10)叶老先生邀请我做客
2、朗读感悟,把握情感
进入第1部分的学习:
1、让学生默读课文第1-5自然段,师生交流读后的初步感受,小结: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负责
2、出示修改文稿(课件出示)
3、学生讨论:你从修改后的文稿中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引导学生寻找描写作者肖复兴感受的句子
(课件出示)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
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
拂面。
这句话包含着作者对叶老先生浓厚的
情感,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和体会这些情感,我设计了层
层递进的情感暗示,进行朗
读指导。
片断展示一朗读指导
一读:兴奋
师:删改后的句子更准确,更规范了,
作者的高兴之情由然而生,请同学们试一试读出他的兴奋心
情。(生齐读)
二读:温暖 师:看到叶老这么认真、平和地为我修改作文,我感到春风不仅吹到面上,更是把温暖注入了心田,
请大家再读!(生齐读)
三读:感动
师:叶老当时可是教育部副部长,工作繁忙,还挤出时
间来为我一个素昧平生的小孩子改作文,我
感动、我自豪,再读!(生齐读)
四读:敬佩 <
br>师:叶老当时已经70多岁了,还这样关心一个孩子,我无法言表的感动都融于春风拂面的那一瞬间,再读!(生齐读)
5、小结
学生读到这里,心中对叶老先生也会产生一种由衷的敬佩之
情。这也是学生对叶老人格美的初步感
受。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声读课文6—10段
2、课件出示图片(在文中找到与图片相应的语句)
A、课件展示: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
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
之中包含的期待,
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B、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句中的关键词
2)交流关键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3)带感情朗读句子
4)讨论: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叶老怎样的美?
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抓关键的词语体会句
子的意思,由“教——扶——放”的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学
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教学理念。我会
这样说:“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了有了怦
然心动的感觉,挑出来,说一说吧!”对于这些
句子的学习,我完全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抓关键的词语体
会句子的意思,“教——扶——放”的这一做法充
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教学理念。
(三)融合景与人之美,升华情感
师小
结: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工作认真的态度;邀请我做客,又让我体会叶
老先生平易
近人、关爱下一代的品质。作者把对叶老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倾泻在这绿绿的爬山虎之中。于
是,写下了这
样的文字。优美的音乐响起来了,让我们再来读读写爬山虎的句子吧!
(课件再次出示:)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
的,像
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
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
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师:
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文章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
山虎来赞扬
认真负责、平易近人的叶圣陶先生。在作者的笔下,景物的美与人格的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了!让我们用
心深情地读读最后的一句话。(课件展示: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第三个环节:作业布置
第七组课文主要是帮助学生体会成长的过程,体会这一路上的酸甜苦辣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与拓展,
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的学习效果,又可以弥补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也是学生实践学习方法,
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的主要渠道。于是我的作业设计为:
我们每个人
的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一些良师益友。失败时他们会激励我们要振作,重新再来;成功
时
他们会劝慰我们要谦逊,成绩只代表过去。想一想他(她)给我们的帮助,写下来,最后把文章送给
他(
她),以表达自己的谢意。
总结: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
“秘妙”。我的说课
以此为支点,抓住文本中这种精准、妥帖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围绕“那片绿绿的爬
山虎”展开学习,
品词析句,培养语感,让学生悟出写作的方法,又丰富了学生情感,感受到“绿绿的爬
山虎”背后温暖
和敬意。
29、《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一:说教材
《呼风唤雨的世纪》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
示了科
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
科学的浓
厚兴趣。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语文阅读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本组课文训练项目及教材的
特点,我确
定了这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本单
元对学生的要求,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难
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
的词语和句子。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的原则,注意主体的参与,发展思维,
培养学习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使用的方法为:情境教学法、直
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品词析句法、
以读带讲法.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读、思、划、议、说,同桌
互学,小组合作等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怎么样教学这节课呢?我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
住重点,深悟课文—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们齐读课题。课题的意思和文中
第一段的意思完全一样,这句话是课
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写下来,我写在黑板上,你
们写在笔记本上。
设计依据: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情感,
自然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
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
课文的中心。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
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
br>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
好处?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
,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要想让我
们的梦变成现实,我们小学生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钻研科学,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
献。
31、《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文本《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
教版第七册第8组教材中的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这组教材以科技
成就为专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
的科学技术。《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精读课文,生动的语
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丰富的想象
,是这篇文章的特点。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
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
恐龙的后裔,以及由此推想出的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
类的演化过程。文中第四自然段讲了恐龙变为鸟
类的演化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段。文章既向学生开启了
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又唤起他们对科学的
浓厚兴趣。这是文章的目的所在。
2.说学生学生对恐龙有浓厚的兴趣,有大量的资料,但并未深入去
体会,尤其对恐龙的演变过程,
学生了解很少,同时,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学生已初步具备理解词、句
的能力,但还需不断提高。
3.说教学目标、重难点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
标: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理解“欣喜若狂、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了解恐
龙飞向蓝天的演化
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品味词句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体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辛与执着。
二、说教法学法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情景教
学法、多媒体辅助法
和朗读法进行教学,以自读感悟、合作探究、词句品读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
有活力的新型语文
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的理念。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设境激趣——选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观看了一段恐龙的视频后,出示课题,
鼓励孩子们质疑问难,
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两个探究主题:1、
恐龙飞向蓝天的依据2、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课伊
始,趣亦生”的境界。
(二)选读探究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自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
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相机引导。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
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
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主题一恐龙飞向蓝天的依据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通过自读一二自然段,了解
恐龙飞向蓝天这一科学发现的大
致历程和相关化石,师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1.引导学生抓住
“一支”、“漫长”“一些”“应该”等词对比朗读,体会说明文的用词准确,体
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辛与
执着。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画卷”和”点睛”之笔体会科学家们的欣喜若狂,引导三读句子: <
br>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
者们欣喜若狂。
1)辽西的发现证明鸟类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不是假想,而是事实。科学家怎能不欣喜若狂?读—— <
br>2)辽西的发现对科学家们研究鸟类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
究的进程,所以,听到这一消息,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无不欣喜若狂。再读——
3)这个伟大的发现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这是多么了不起啊!让我们欣喜若狂地读!”三读——
——就这样,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品味词句落到实处,情感熏陶尽在其中。
主题二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采用填表格的形式合作交流,探
究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再采用填空的形式加深体会,然后让学生参与
板书,直观感受课文的条理性,
最后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展开想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知识,复述恐龙
演化的过程,达到内化吸收语
言的目的。
1.引导学生抓住“逐渐”“慢慢”等词体会恐龙到鸟类的漫长演化。
2.引导学生抓住“形
态各异”体会作者是从生活习性、身体形态、性情的不同角度来写出恐龙家族的
庞大,让学生展示相关的
恐龙图片,师出示视频帮助理解。并通过对照画面读、想象读,表演读等多种
形式来表达对文字的独特体
验,培养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围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介绍恐龙的庞大家族?”这一问题
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
己的见解,鼓励创新,从中领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辛执着,并引发思考其他恐
龙的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
想象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适时使用多媒体,将文字形象化,将语
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
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三)升华情感
展示复原的恐龙图片。此时,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话与同学们交流。这样的设
计,既为学生创设了
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再次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这样,情感熏陶与语
文实践活动就自然
地结合起来了,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迁移 <
br>再次齐读课题,启迪思维:飞向蓝天的恐龙变成了鸟儿,那没有飞向蓝天的恐龙呢?它们的演化过
程又是怎样的呢?关于恐龙,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然后总结全文:恐龙世界奇幻无比,课下让我们
继
续去探索更多的恐龙奥秘吧!向学生推荐相关网站、书刊,继续阅读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
精神
。由课内走向课外,真正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四、说板书设计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鸟类
第一种恐龙庞大家族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亿
万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