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

绝世美人儿
762次浏览
2020年12月17日 13: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艾弗莎-向前走

2020年12月17日发(作者:赵昌林)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乡村四月》说课稿


一、说教学资源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 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
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 节的景象。前两句
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 一
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
了,刚 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
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 ,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
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
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所以 设
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如何激趣、激情。
(三)、说理念
《乡村四月》是 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
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 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在本
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主题,“凭借课文的例子, 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
文,”指导下,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 感悟,想象画面,体
验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 进感
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个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
悟, 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诗歌与记叙文
不同,除了把握朗读 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二、激发兴趣,说教法
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
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 法:
1、联系生活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乡村四
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课前3分钟与学生轻
松谈话聊聊自 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 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
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在导入课题后让学生回忆学诗方法,起到复习 巩固作用,
同时也可利用这一方法来学习本首诗。
3、品读感悟法。课标中提出二段诗词 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
容。”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 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
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 情味、意味、
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 br>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
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个别读、
齐读来正音,看图 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山原的欣
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 赞美。
四、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谈话导入析课题
课的关键是 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
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 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
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 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
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回忆学法,指导自学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诗方法,让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先 读通,后悟诗意
和诗情,再背诗。通过这一方法来指导学生自学。
(三)、读通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了解翁卷的资料和诗题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
3、通过个别读、范读、齐 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
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 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
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而教师的
“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
平和生 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
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 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


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 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
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 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
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 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
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师生回忆小结了解诗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 学最高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
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 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
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节课……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
诗意有一 定的 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结合学生的
自悟让学生看图和注解感悟“白满 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辉映,给人
一种什么感觉?(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诗人说“ 白满川”。春天的雨又轻又小像雾又像
烟,这样的雨又可以说是(烟雨蒙蒙)这时我抓住一个“绿”字, 引导学生想象:四月的
乡村,原野是绿的,山陵是绿的,还有绿的———绿的———绿的———。学生通 过看、
说明白诗人眼里是个绿色主宰的世界,此时我引用《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
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
生感悟绿给人感觉 是——生机勃勃,顺势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绿。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 两句写乡村的人勤劳的诗句比前两句
更好理解,我让学生先说然后点拔。采集桑叶养蚕,耕田插秧这是乡 村四月繁忙的劳动生
活,从哪里可以看出劳动繁忙、紧张?引出:才了蚕桑又插田。引导学生想象:读着 这句
我仿佛看到乡亲们————,听到乡亲们在田间说————。接着我引用诗句“一年之计
在 于春”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累并快乐着但对末来充满希望。诗人就是这样
饱含赞美之情写下 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熟读成诵
(六)、默写古诗
(七)、课后延伸
1、自读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第二首诗的整体印象。学生肯
定能说出第二首诗 主要写人们很忙,教师再相机说“其实第二首诗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诗
中就有体现了”,学生再背“乡村 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从而对课进行小结。


2、背诵默写《乡村四月》
3、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田园风光的诗词。
板书设计: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归声里雨如烟。 景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 赞美
才了桑蚕又插田。 人忙

cubicle-大学课后习题答案


灿烂的季节-韩国华城连环杀人案


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山东头村-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


南瓜粥的做法-七月英文缩写


张翰最新消息-心理辅导案例


古代名字-儿童歌曲钢琴简谱


皇帝的新装-初一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