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9月1号-爱的回归线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
学设计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的主题是整理寓言故事,这一板块
有分为
三个方面,一是回顾自己学过的寓言故事,能进行简单的复
述。二是明确寓言故事中所蕴
含的道理。三是将寓言故事和
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三个方面层层推进,帮助学生深入
理解寓
言故事,提升语文素养。“词句段运用”包括三部分,
一是积累“AABC”和“ABAC”式的词语。
二是积累神态描写
和动作描写的句子。三是学写通知这一应用文。这一板块从
词语到句子,再到
段落,体现了学习程度的由浅入深。“书
写提示”列举了4个上下结构的字和4个左右结构的字。揭示了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
短比例和距离。“日积月累”安排了9个
成语,全部来源于
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与本单元品
味寓言的主题遥相
呼应。
教学目标:
本次语文园地学习可按照板块依次进行教学,注意
每个
版块内容难度方面的梯度上升特点,注重实践运用。
梯度上升特点:从整体上
看,本次语文园地学习内容按
照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段落这
样的一种梯度上升的。从每个版块内容看,其难易程度也是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实践运用:
1.“交流平台”的第三个环节是“读了寓言,我想到了
生活中的许多
人和事”,可以让学生再列举一些与自己生活
相关的事情来说明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2.“书写提示”要求学生先看后写再对照,给与学生充
足的书写时间。
交流平台
1.回顾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
的复述。
2.结合自身生活说明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是在熟
读精思的基础上
感悟出来的,又是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加以强化的。这
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
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整理能力,还能让
学生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词句段运用
1.能正确掌握“AABC”和“ABAC”格式的词语特点,并
能进
行独立列举,如:“依依不舍”、“津津有味”、“无
法无天”、“无影无踪”。
2. 积累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句子,并能在具体的语
境中熟练使用。
3.了解通知这一应用文的书写规范,并能根据相关要求
进行写作。
书写提示:
1.了解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即在左右
结构的字中,偏旁在左侧,整
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如“艳、
植、睛”。上下结构的字,偏旁在上方,整个字要写得上小
下大
,如“霜、害、最”。
2.
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先考虑好这些笔画
的长短比例和距离。
3.养成先看后写再对照的写字习惯。
日积月累
1.能正确认读这9个成语,做到读准字音,读熟词语。
2.了解这些成语背后所隐含的寓言故事。
3..了解这些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
br>【设计意图: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会读会写这9个成语,还
要帮助学生了解它们所指向的的寓言故
事及其道理,这样学
生知识的宽度无形中被拓展了。】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能正确书写通知。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相关PPT。学生回顾自
己读过的寓
言故事,搜集“日积月累”中9个成语所包含的寓言故事。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熟读精思,品读寓言
1.布置预习,自主回顾
回想一下自己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
行复述。
从这些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选择其中一两个进
行思考。
联系生活实际,这些寓言故事能让你想到哪些生活中的
人和事。
2.复述寓言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把寓言故事说清楚。
(1)教师先进性示范性复述,学生听。
例:《揠苗助长》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
己田
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
枯萎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
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
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2)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例子,想一想,要把寓言
故事复述完整,需要哪些要素。
教师点拨:
古代——时间。宋人——人物。拔苗——事情。禾苗枯
萎——结果。
如果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蕴含的道理。
学生归纳,复述寓言故事需要包括五部分:时间,人物,
事情,结果,道理。
3.学生尝试复述故事,教师应给予适当点拨引导
例;《叶公好龙》:叶公喜欢龙,家里到
处都雕刻着龙,
天上的真龙知道后,去拜访他。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
就跑。这个故事比喻
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
好。
《南辕北辙》: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
楚国去,由于选
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告诉我们,无论做
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
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买椟还珠》: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他用
名贵的
木材,雕了一只盒子.又用各种方法,把盒子装饰得很
美观,使盒子散发出香味,然后把宝珠装进盒子。
有个郑国人,
看到这个装宝珠的盒子那么精美,就出高价买了去.把盒子留
下却把宝珠还给亍那
个珠宝商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
应主次分明,不能取舍不当,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学生在复述故事过程中,容易遗漏复述的五要素中的某
个环节,而且对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不一定有深刻的
感受。因
此,教师要进行及时跟进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对复述
故事并不熟悉,因此教师的示
范非常重要,学生从中提取复述寓言所需要的五大要素,然
后按照
这五大要素复述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这样,学生能
掌握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也能实现本版块的教学目
标。】
3.联系实际
这些寓言故事能让自己想到生活中哪些人和事。
要完成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首先要对寓言故事所反映
的道理有着明确的认识,才能将
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二、聚沙成塔,积累词句
1.预习自学
根据以下词语特点,尝试再写两个。
源源不断 念念不忘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无忧无虑
无边无际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师生讨论交流自学成果,从中寻找规律
(1)类似词语举例
依依不舍 津津有味 恋恋不舍
无法无天 无影无踪 无缘无故
(2)观察词语格式,总结规律
诸如“源源不断”、“念念不忘”之类的成语,它们的
p>
两个字相同,后面是两个不同的字,这种结构组成的词语或
成语叫做AABC类成语
。
像“无忧无虑”、“无边无际”之类的成语,它们的第
一、第三字一样,其他两
字不一样,这样的成语叫做ABAC
式成语。
【设计意图:学生有一定的词语积累,因此再
写两个AABC
和ABAC式的成语并不困难,所以学生能够在预习自学环节
里完成学习任务。
但总结这类成语的规律,对它们进行归纳
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了。】
3.感受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1)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熟教材中列举的两段文字,注意“噘”读为“juē”,“皱”读为“zhòu”。读第二段文
字时尝试读出高兴的语气。
指名读第一段文字,提醒学生注意加点短语“噘起了
嘴”,“皱起了眉头”。
指导学生反复观察加点的短语,寻找特点。
嘴,眉头——身体的部位
噘,皱——动作
结论:这些短语都是由表示动作的词和表示身体的部位
组成,表现了描写对象的神态。
学生根据师生分析得出的结论,补写句子
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真是急死我了!”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注意说话
人物着急的语气。
例句:他睁大了眼睛,使劲摇了摇头:“你真是急死我
了!”
【设计意图:在观察
例句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加点的
短语,目的是为了从中寻找特点,从而能够将要求补充的句
子
填写完整。】
(2)学生自学第二段文字,尝试寻找加点短语的特点。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读人们说的话,体
会人们惊讶,
高兴的心情。然后把自己的体会和“高兴地叫起来”作对比。
总结:通过读人物的语言描写来推测说话者当时的心情,
才能填上合适的词语。
根据结论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检验学生自学成果。
【设计意图:在观察例句时,教师
引导学生观察加点的
短语,目的是为了从中寻找特点,从而能够将要求补充的句
子填写完整。然
后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段文字,又可
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4.学写通知
(1)读通知,找一找,一份完整的通知由几部分构成
师生合作解析通知的组成部分
标题,正文,落款,时间
学生第一次接触通知这一类型的应用文,因此在这一环
节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2)读通知的正文部分,想一想,通知的正文应由几部
分组成?
星期四上午9点——表示时间
全体同学——被通知者
教学楼门前——地点
参加运动会开幕式——通知的事情
少先队大队部——落款(通知者)
4与7日——写通知的时间
在解析正文的过程中,教师应用严谨的语言对学生加以
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初
步接触应用文,教师的引导示范作
用特别重要,因此教师要把通知的各部分组成用严谨的语言
表
述出来,才有利于学生理解。】
(3)按照通知的书写规范,根据课本要求写一份通知。
例:通知各班班长领取新校服。
通知
3月3日(星期五)上午10点,请各班班长在一楼大厅
领取本班同学新校服。
xxx小学
201x年3月1日
例2:通知班上同学参观博物馆
通知
4月10日(星期一)上午8点,请同学们在学校正门集
合,坐车参观市博物馆。
第二课时
一、笔精墨妙,体验书法
1.预习自学
仔细观察“书写提示”列出的9个字,找出它们的偏旁,
把偏旁和另外一部分作对比。
2.检查自学
明确每个汉字的偏旁
艳——“丰”字旁,静——“青”字旁,植——“木”
字旁
霜——“雨”字头,睛——“目”字旁,害——“宀”
最——“日”字头,需——“雨”字头
3.师生合作找出这些汉字字形特点
(1)汉字各部分的占格情况
左右结构的字:偏旁占格少,另一部分占格多,例如:
偏旁在左侧,整个字就要写得左窄右宽,比如“艳、植、睛”
这三个字。
上下结
构的字:同样是偏旁占格少,另一部分占格多,
例如:偏旁在上方,就要写得上小下大,比如“霜、最”
这
两个字。
(2)找一找这些汉字主要由哪些笔画写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这些汉字都是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
但是这些笔画的长短是不同的。
(3)学生根据总结的书写规律和注意事项进行写字练习。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旨在引导
学生写好汉字。因此教
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些汉字的共同特点,这些共性
就是书写这些
汉字时的注意事项。学生只有明白了这些规律,
才能完成呢既定目标。】
二、集腋成裘,感悟经典
1.自学预习
(1)借助拼音将“日积月累”中的9个成语读熟,做到
读准字音。
(2)查阅相关资料,找一找这9个成语分别对应哪些寓
言故事。
2.检验自学成果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好这些成语
邯(hán)郸(dān)学步 滥(làn)竽(yú)充数
自相矛(máo)盾(dùn) 杞(qǐ)人忧天
3.小组合作展示成果:交流搜集的寓言资料
在这一环节中,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寓言,教师应进行
及时的点拨指导。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
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
邯郸学习邯
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
燕国。比喻一味地模仿别
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
的本事也丢了。
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
上》,故事讲的是齐宣
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
吹竽,齐宣王
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
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
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有个人想偷
一口钟。
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
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
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
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
为捂
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比喻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在战国时期
,楚国有个
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
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
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
法回答。众人嘲笑他。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
统一。也指不
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
“这儿是我
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
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
随
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
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
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
活处理。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楚国有个搞
祭祀活
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门客们
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
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
剩余。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有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
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
没等他画完,
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
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
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后
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
无中生有。
杞人忧
天: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
来,吃不好饭,睡不着觉,有个智者从天体构成对他进行
了
开导,终释疑惑。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而忧愁。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一只青蛙生活在井里,
它很快乐,但是
它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所以孤陋寡闻,比喻
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杯弓蛇影:
出自《风俗通义怪神》:应郴请杜宣饮酒,
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喝下了<
br>蛇,心忧而病,应郴听说杜宣生病后来看望杜宣,杜宣看到
墙上的弓后病就好了,后用“杯弓蛇影
”比喻疑神疑鬼,妄
自惊扰。
学生明确这9个成语蕴含的道理后,再次朗读。
【设计意图:对于从寓言故事所演化而来的成语,学生
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因此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
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
力,也能
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