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
旱冰鞋技巧-有关爱国的诗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
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
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
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
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4. 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
的深刻涵义和
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5.
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
自语言的巧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6. 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
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
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
物形象。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第一课时
一、回忆人物形象
1.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
人。
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
1 9
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
形象,都在世界文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
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鲁滨孙、汤姆•索亚、尼尔斯。
二.探究人物的评价方法
(一)从作品情节评价人物
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
课文
中描写了一个怎样性格的汤姆索亚?
出示段落:“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直到风筝线不够用了为
止。”
2.学生归纳反馈:充满虚荣心的汤姆。
3.你还能从课文的那些情节中的找出不一样汤姆?
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出具体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
4.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
著,从具体的情节中,学会
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板书:作品情节)
(二)从人物描写评价人物
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
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桑娜?
出示段落: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
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2.学生归纳反馈。
3.你还能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人物描写吗 ?
2 9
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出具体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
5.总结归纳:留意作
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
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板书:人物描
写)
(三)多方位评价人物。
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
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尼尔斯?
出示段落:“尼尔斯心里想: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
了,他们会伤心的。”
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尼尔斯?跟我们平时认识的尼尔斯
一样吗?
2.学生归纳反馈。
3.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人物吗?
4.总结归纳:学会从多方位
、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
事都有多面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板书:多方位、多角度)
三、拓展研析
1. 首先,我们来个小测验,测测大家的观察力如何?请大家欣赏
下
面的图画,认真观察,猜猜图中的人物分别是谁?
学生自由归纳,教师解答。
同学们如何通过几幅静态的图片来确定人物的呢?
明确概念:通过人物具有独特个性的外
貌。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
的面容、神态、表情、衣着、姿势等的描写。下面就请大家根据静态
的
文字来猜猜人物吧!
3 9
2.
猜猜他是谁。学生归纳猜测。
这段文字中的鲁迅和前段文字所描写的鲁迅有何不同之处?
学
生归纳。
明确概念: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
都有
多面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3.看文猜人,请同学看下列例文,分析人物的性格和作者描写中
侧重的部分。学生归纳、分析。
归纳知识点:抓住特点,描写重点,体现个性。引导学生阅读文
学
名著,从具体的情节中,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4.讨论阅读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更好地评价人物,
感知人物形象,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
外国文学作品。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3)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
A.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
学生阅读文
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B.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
、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
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C.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
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D.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
4 9
有时间就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能够感知人物形象的全面性。
E
.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
话、序言、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
容后再开始阅读。这样能
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课堂小结
叶圣陶先生
说过:描写人物,假若只就人的共通之点来写,则只能
保存人的类型,不能表现出某一个人。要表现出某
一个人,须抓住他给
予我们特殊的印象。我们可以多联系曾经学过的外国名著,运用外国
文学作
品的阅读方法,感知人物形象,发现人物的闪光点,交流自己
的想法与感受。
第二课时
词句段的运用
一.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
富得(流油)
气得(火冒三丈)
思念(一日三秋)
穷得(揭不开锅)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例句,重点读读括号里的词语。
2.想一想,
你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括号里的词语部分有什么共同
的特点。
5
9
小结:括号里的词语部分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板书:
1.
修辞手法:夸张)
二.再读一读, 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教师简单介
绍”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
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
辞方式.
2.读下面的例句,
感受三句话表达的意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
么,又什么不同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第一句和
第三句分别使用扩大夸张.第二句也使用了缩小夸张,
让我们知道了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时间的紧迫性。
)
3.学生品句子,请说一说夸张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的作用:
A.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B.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C.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教师提醒应该注意的地方.
A.夸张不是浮夸, 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B.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C.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 如科技说明文,
说理文章就很少使用
夸张手法,以免歪曲事实.
4.学生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
手法,仿写句子。
盼望 饿 安静 喜欢 厚
6 9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看其是否正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三、品味句子,探究研析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三组例句,重点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汤<
br>姆索亚历险记》中表达意思一致的句子。
2.想一想, 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自己喜欢的原
因。
4.请学生谈一
谈自己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采用的是哪一种语言,
与你的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好?好在哪里?
小结: 语言表达是否连贯,语意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精炼。
(板书:2.锤炼语言:连贯,清晰,精炼)
四、日积月累
1.小组交流合作:古人不同年龄称呼的有何由来?(板书:3.
古人年龄称谓)
2.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13岁: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
盛
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岁:及笄[jī]之年
。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
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
已经
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20岁:弱冠之年。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
岁行冠礼,以示
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7 9
p>
30岁:而立(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
40岁:不惑(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孔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50岁:知天命之年,指五十岁。
60岁:花甲之年。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
十,
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
作“六十花甲子”,也
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
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
岁了。
70岁:古稀之年。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
古来稀。”后人就多依
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80-90岁:耄[mào]耋[dié]之年。
100
岁: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
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
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
孝
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夸张的修辞手
法以及作用,学习了不同
语言的表达的巧妙之处,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语文
是
不断积累的, 在我们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多对比、
8 9
多运用,才能够灵活巧妙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