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追求梦想不懈努力的故事
西递旅游-excel表格下拉菜单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省福州市闽侯
县人。中
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
br>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
成果
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
学奖一等奖。1
999年,中国发行纪念陈景润的邮票。同年10月,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
命名为“陈景润星”。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省福州市闽
侯县人,
陈景润的生活(19张)
1953年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中国著名数学家,也是国际著名数学家。
1953年~19
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
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
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
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
关系等问题也
作了研究。
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
系任助教。
他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62年任助理研究员
197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他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8年定为一级研究员
[1]
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
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
André Weil
)曾这样称赞他:
“陈景润先生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危险,但是
一旦成功,必定
影响世人。”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
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
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
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25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钱学森于1911年出生
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是中国杰出的爱
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
钱学森
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
用
力学领域的人物。他为中国导弹制造与火箭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23年9
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
属中学学习。
1929年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系铁道系,1934年毕业于国
立交通大学,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
国麻省理工学院航
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
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Th
eodore von
Kármán)的学生,并很快成
为冯·卡门得意的弟子
[4]
。
先后获航
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
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
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
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
钱学森”公式,在二十
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
系主任。2009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
钱学森
[5]
同志在20世纪
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
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
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
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
一
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
学归国人员中
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
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
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
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
誉称号,和人民
科学家的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
章。
1950年,钱学森同志上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
狱,而当时
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Dan Kimbeel)声称:“钱学森无论走
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
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也不能让他回到中国”。自
此,钱学森在一个月内瘦了三十斤左右。(受到美
国政府迫害)他同时也失去了
宝贵的自由。
钱学森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
包
括了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美国飞行员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
终于冲破重重
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
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
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
案——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
的巨大贡献。
1.范仲淹“划粥割齑(jīu)”
“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
每天晚上,他用
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
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
”。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
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
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地留守官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
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
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
自己送给他的饭
菜还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大惑不解。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
但
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
怎
么办呢?”留守的儿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
个有志气的孩
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后来范仲淹终于成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军事家。
2、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
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
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
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
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
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
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
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
看。”于是他
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
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
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
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
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
国的莱特兄弟。
3、博格斯的理想
夏洛特黄蜂队的一号球员博格斯从小酷爱篮球,几乎
天天都和同伴在篮球场上“斗牛”。当时
他的梦想是有一天可以打NBA。
博格斯身高只有1米60厘米,在东方人里也算是矮子,更不用说在即使身材高大的NBA
了。
博格斯不仅是现在NBA里最矮的球员,也是NBA表现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不
仅控
球一流,远投神准,甚至在高个队员面前带球上篮也毫无畏惧。人们每次看到博格斯像
一只小黄蜂一样满
场飞奔,心里总忍不住赞叹,他的表现不仅安慰了天下身体矮小而又酷爱
篮球者的心灵,也鼓舞了平凡人
内心的意志。
4、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给别人做雇工。
一次,他停止了耕
作,走到田埂上怅惘很久,说道:“如果我们中间将来谁富贵了,可不要忘了别人。”
别的雇
工笑着回答说:“你给别人做雇工种地,怎么会富贵呢?”
陈涉叹息说:“唉,燕雀哪里能知
道鸿鹄的志向呢?”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在少年时期离开故乡江苏淮安,来到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
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
期。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魏校长讲到
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问道:诸生
为何读书啊?当时,有人回答:“为名利而读书。”,还有人回答:“
为做官而读书。”而当时
的学生周恩来却响亮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赞叹道:“有志
者,当效周生
啊!” 当时,周恩来年仅12岁。
一句响亮的誓言,一个远大的志向,激励
着我们敬爱的总理为之奋斗了一生。他为了民族的
独立、国家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由于这种
伟大理想的导引。
6、茅以升立志造桥——茅以升是我国建造桥梁的专家. 他小时候,
家住在南京. 离他家不远
有条河, 叫秦淮河. 每年端午节, 秦淮河上都要举行龙船比赛.
到了这一天, 两岸人山人海.
河面上的龙船都披红挂绿, 船上岸上锣鼓喧天,
热闹的景像实在让人兴奋. 茅以升跟所有的
小伙伴一样, 每年端午节还没到,
就盼望着看龙船比赛了. 可是有一年过端午节, 茅以升病
倒了.
小伙伴们都去看龙船比赛,•茅以升一个人躺在床上, 只盼望小伙伴早点儿回来,
把龙
船比赛的情景说给他听. 小伙伴们直到傍晚才回来. 茅以升连忙坐起来, 说;快给我讲讲,
今天的场面有多热闹 ? 小伙伴们低着头, 老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秦淮河出事了!
出了
什么事? 茅以升吃了一惊. 看热闹的人太多, 把河上的那座桥压塌了,
好多人掉进了河
里 ! 听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茅以升非常难过.
他仿佛看到许多人纷纷落水,•男的女的老的
小的, 景像凄惨极了. 病好了,
他一个人跑到秦淮河边, 默默地看着断桥发呆. 他想; 我长大
一定要做一个造桥的人,
造的大桥结结实实, 永远不会倒塌 ! 从此以后, 茅以升特别留心
各式各样的桥, 平的,
拱的, 木板的, 石头的. 出门的时候, 不管碰上什么样的桥, 他都要上
下打量, 仔细观察,
回到家里就把看到的桥画下来. 看书看报的时候, 遇到有关桥的资料,
他都细心收集起来.
天长日久,•他积累了很多造桥的知识. 他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 经过长
期的努力,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成为一个建造桥梁的专家.
7、拿破仑的“理想之星”——在拿破仑还是
一个单纯的小朋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的
叔叔问拿破仑,将来长大想要做什么?拿破仑在听叔叔这
样问他之后,马上滔滔不绝地发表
了心中构想已久的伟大抱负。小拿破仑从他立志从军开始,一直说到想
带领法国的雄兵,席
卷整个欧洲,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帝国,并且让自己成为这个大帝国的皇帝。
不料,
叔叔听完小拿破仑的抱负之后,当场大笑不已,指着小拿破仑的额头,嘲讽道:“空想,你
所说的一切全都是空想!想当法国皇帝?那是不可能的!依我看,你长大之后,还是去当一
个小说家,
反倒更容易实现你的皇帝迷梦——”小拿破仑被叔叔这一阵抢白,非但没有动怒,
反而静静地走到窗前,
指着远处的天边,认真地问道:“叔叔,你看得到那颗星星吗?”这时
还是正午时分,拿破仑的叔叔诧异
地走到窗前,茫然地答道:“什么星星?现在是中午,当
然看不到啊!孩子,你该不会是疯了吧?”再次
面对叔叔的质疑,小拿破仑却是依然镇定而
冷静地说道:“就是那颗星星啊!我真的看得到,它依然高挂
在天边,不分日夜,一直为了
我而闪烁着,那是属于我的希望之星;只要它存在一天,我的梦想就永远不
会破灭——”事
实上,那颗希望之星从未高悬天际,它一直躲藏在拿破仑的内心深处,凭借内在希望之星
的
引导,终于使得拿破仑成为真正的法国皇帝。
8、班超投笔从戎——因社会现实而改变
东汉时,有一个叫班超的著名人物。他从小就很有志气,立志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公元
62年
(汉明帝永平五年),他的哥哥班固奉命到洛阳担任校书郎,他与母亲也随同前往。由
于生活艰苦,班超
不得不替官府誊抄文件,每天从早忙到晚,所得的报酬只能维持生活。一
天,班超一边抄着文件,一边想
起自己的抱负,心情非常激动,忍不住猛然把毛笔扔到地上,
叹息
说:“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别的大志向,也应该学习张骞,在与别国的交往中建立功
勋,以取得封侯。
怎么能老是埋头于笔墨纸砚之间呢?”不久,他参加了军队,因作战英勇,
身先士卒而得到了升迁。后来
,朝廷又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在多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班超
只带着少数人,靠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
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和古罗马在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做出重要的贡献,被
封为定远侯。班超在西域三十余年,
直至和帝时,才因年老回国。
9、鲁迅弃医从文——因社会现实而改变
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时本来是学医的。但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在课间加映的日俄战争的
纪录片上,看到中国人被说成俄国侦探而被砍头,死者和围观者都很麻木。这使鲁迅认识到
:
“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鲁迅下决心弃医从文,终于成为中国现代伟大
的
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10、皮尔•卡丹的选择——法国少年皮尔从小就喜欢舞蹈,
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舞蹈演
员。可是因为家境贫寒,父母根本拿不出钱来送他上舞蹈学校。皮尔的父
母将他送去一家缝
纫店当学徒,希望他学一门手艺后能帮家里减轻负担。他为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而苦闷
。
皮尔认为,与其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他准备自杀的当晚,他
突然想起了他从小就崇拜的有着“芭蕾音乐之父”美誉的布德里,皮尔觉得只有布德里才能明
白他这种
为艺术献身的精神。他决定给布德里写一封信,希望布德里能收下他这个学生。在
信的最后,他写道,如
果布德里在一个星期内不回他的信,不肯收他这个学生,他便只好为
艺术献身了。
很快,皮
尔便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布德里在信中说,他小时候很想当科学家,因为家境贫
穷无法送他上学,他只
得跟一个街头艺人跑江湖卖艺......最后他说,人生在世,现实与理想
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在理想
与现实生活中,首先要选择生存。只有好好地活下来,才能让理
想之星闪闪发光;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
珍惜的人,是不配谈艺术的......布德里的回信让皮
尔猛然醒悟。后来,他努力学习缝纫技术,从
23岁那年起,他在巴黎开始了自己的时装事
业。很快,他便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装品牌。他就是皮尔
.卡丹。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
皮尔.卡丹说,其实自己并不具备舞蹈演员的素质,当舞蹈演员只不过
是少年轻狂的一个梦
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