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人教版
poorman-感恩妈妈作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
第七讲 实用类文本阅读
【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中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包括“理解B”
和“分析综合 C”两个能力层级。具体就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
句子的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及“归纳
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等。结合全国各地近几年的高考试
卷,尤其新课标卷,句子含义、筛选信息和归
纳内容要点往往是必考内容,其他各项都会交替出现。 <
br>高考题型依旧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的形式,综合分值一般在15至18分,所占比
重比较大
。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般采用问答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既能对文中重点词语、重点句子能够
理解
透彻,更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整篇文章的结构、表达的主题思想、运用的写作手法等。
信息筛选和概括
评价主要考查分析综合能力,方式有下面几种:信息的筛选和要点的归
纳是否正确,多采用主题词的形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评价作者观点相结合,
必须注意关键字词句的理解;表现形式为边叙述
边评价,筛选辨别一定要结合内容仔细分析
理解,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无中生有。
【考点透视】
文本一:传记
一般选取较为典型人物的传记。传主的事迹能给读者思
考和认识,具有较高的人生价值
和精神高度的,能供考生欣赏、探究的文章。如《晚清学人杨守敬》(2
008江苏高考卷)等
这类体现奋斗与机遇,养性与修身,挫折与成功的作品。
一段或一篇传
记的重要内容包括:①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
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考点1、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组合、转换、延伸
等能力。
应试阅读又要求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在总体把握了解文意
时,还要
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准确
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
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
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
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
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考点
2、“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
料的精心安排。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
一条路的,一句
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
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
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
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
章。
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的手段,也是分析文章的手段。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
制
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
其次就是“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大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
分层次,或阐述层意,这就要
找准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
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
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传记,无论自传,
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
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所以按时间的
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
依据传记的文体特征,深思传记的
“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的理解传记,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
,弄清所写事物、事
情之间的关系,从而迅速的找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
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
还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
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
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①提取精要法,即要紧
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
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②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
显中心句、重点
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
纳。
③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
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考点3、分
析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表现为对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反
复等)的分析。
分
析作品运用修辞手法首先要辨明其修辞格,其次根据不同修辞格表达上的特点并结
合作品具体内容,恰如
其分地理解其含义作用。另外还表现为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表达手段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
;表现为对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这要在了解这
些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结
合作品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考点4、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
赏,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
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
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
实意义。要正确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关键在于要有较高
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地认
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物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
一分为二的观点
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鉴赏评价传记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这几点:①在文“内”充分挖潜。
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
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
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
②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
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
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
过多方引
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
考点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
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
己的看法。
探究要掌握正确的赏评标准和思
维方法。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
审美情趣是我们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准绳,没有客
观正确的标准就难免人云亦云。同时要运
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
地分析,不可以偏概全、求
全责备、主观臆断。
文本二:新闻
新闻,一般选取一些
具有时效性就、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或访谈。如
水均益的《我与东方时空》等富有时代
特征和时代表现力,着重新闻人物、新闻价值和反映
精神价值的文章。
考点1、把新闻体裁的文章作为一般的阅读材料对待,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中包括、
提炼、归纳、总结,也包括分析、理解和应用能力。这类考查因为并不直接
结合新闻文体的特点,因而与
一般阅读文章没有更多差别。
考点2、结合新闻作品的特点和要求,考查考生对新闻理论知识的掌握和
运用能力及新
闻写作能力。
(1)结合作品考查对新闻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如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的真实性、新
闻的客观性与作者主观态度的关系、新闻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等等
。
(2)考查对新闻理论知识特别是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要求和写作规范的掌握和运用。
如
访谈中考查对问答双方内在思维或表达逻辑的分析与把握,双方的谈话技巧及作用等。
2003年上海试
题中有一篇访谈,其中1个问题就是:“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
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
的是什么?”这一题目就是从访谈技巧方面进行的考查。
(3.考查新闻写作能力。考查写作有多种方
式:可以是新闻作品的局部写作技巧,如新
闻标题的拟定、新闻事实的归纳等;可以是不同新闻体裁之间
的转换,最常见的是根据通讯
改写消息,或者在通讯中找出特写部分,或者根据消息或通讯提供的事实写
新闻评论。也有
可能根据提供的材料写消息、特写或新闻短评。
文本三:调查报告
考点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
意蕴。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
倾向,
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尤其是对调查
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
析,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不同的角度”可以
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
角度,当时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
次,如深层、
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
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
容
。
考点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文本
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查一般会以正面的
为主。调查报告的题材
通常都是针对性极强的,与民生、社情、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
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
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文章放到当时社会的
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
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
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探讨文本
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调查对象的人生观,探讨他
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
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如
果是事件调查,则更多应从时代精神的角
度进行探究。
考点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
的见解。
“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
面。“作
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
这种特色,还要进一
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
更好。
“探究文本中的
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
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
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
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
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
观点。要注意的是,调查报告本身是一种极具科学性的文体
,它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得出观点,
调查的结果本身就极具科学性,一般不能轻易否定。
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应更多地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进行一些社
会学的原理,关注民生、经济
,有时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实例分析。
文本四:科普文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义
这一考点在高考能力要求方面属于B级层级。它
是在识记基础上的高一级能力层级,
要求考生能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做到能够领会
,并能作出简单的解释
和准确的判断。
考点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这一考点在
高考能力要求方面属于C级层级。它是在理解基础上的高一级的“分析综
合”能力层级。“筛选并整合文
中的信息”这一考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筛选文章的主要信
息,过滤次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
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
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
考点3、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
这一考点在高考能力要求方面属于C级层级。它也是在理解基
础上的高一级的“分析
综合”能力层级。《考试说明》要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就是要求
考生能够把
整体分解成几个部分的信息体,而归纳就是对这几个信息体进行综合、概括;能真正读懂文<
br>章能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知,在完成这一思维行为之后还必须具备语言的转化能
力,也就
是能把文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话。
考点4 文中观点态度的理解把握
这一考点在高考能力
要求方面属于C级层级。《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要求“分析概括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就
是要求考生能够通过理解把握作者在文章中各个部分
的认识和看法,进而准确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
和表达意图。
考点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这一考点在高考能力要求方面属于C级
层级。这一考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具备较强
的推断力和想像力,是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测试。根据原文所
提供的某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
和想像,是现代文阅读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种形式还可以考查考生是
否真正读懂了原文
隐含的意思。读文章不仅要会读而且要思考,探究文章以外的知识,为学习和研究打下
坚实
的基础。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有理有据的。有时,阅读
材料没有给出现成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像,这是
研究性学习所
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例题解析】
2008高考江苏卷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
。青年时代有两件
事
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
考据之学;20岁那年,
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
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
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
为他
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
并将它们影印摹
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
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
《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
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
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
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
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
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
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
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
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
、经学、
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
的各个方
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
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
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
200多条水道
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
也
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
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
彰。
16.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
信息和理解文意的能力。解此题目要把选项代入原文,此
较细微差别,采用排除法。D项与文中第二自然
的“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
他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不符,故选D。
17.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解析:本
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一定要找准原文相应的段落,认真
辨别。B项说法片面,在文章最
后一段,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答案为B。
18.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要点
的归纳、总结,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全文,找出有关杨守
敬的学术活动的语段,整合信息,答案要全面、
准确。答案:(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
临摹《舆地图》。(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
勘珍本。(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l
9.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能力,答案在文章第一、二、四自然段很容
易找到,稍加整合即可,但要力求全面。(1)好学精神:聪
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
书。(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
人研究成果
( )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
盲从。(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
方涉猎。
【专题训练与高考预测】
1.臧克家:诗比人更长寿
念过
中学的人,没有谁不熟悉这么一段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
活着”。中国当代诗坛
大师臧克家的《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追求真善美,以耐人寻味而深深
“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里 。
臧克家从小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家庭的文化空气很浓。父亲和祖父都好诗,他的庶祖
母给他讲
《聊斋》,说《水浒》,话《西游记》,“这些故事,常引出我同情的眼泪和美好的幻
想。”臧克家永久
也不能磨灭这些在心上打上深深的印记。
小克家喜欢整天跟穷人的孩子在一起,“我同情他们,热爱他
们。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
使我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同是,纯朴、刻苦、良善……我
的脉管里流入
了农民的血。我高兴,有人说我是‘农民诗人’。不错,我是‘泥土里的人’。”
1923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臧克家接受到“五四”新文学思潮的影响。这时期,他读
的新诗很
多,如饥似渴地吞咽下去;也写了不少诗作。1930年,臧克家被国立青岛大学破
格录取。这期间,在
闻先生的指导下,他以难民、洋车夫、渔翁等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
着笔点,创作了不少好诗。并于1
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朱自清评曰:“从臧
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
为题材的诗。”王统照称道:(臧克家的出现)真像“
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
臧老
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入过学,
做过战,随军采访,主
编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活的
生活素材,也正是这些,触发了诗人
的灵感。也正是这样,他在诗中抒发一个热血诗人的沸
腾之情。激情勃发的臧克家,由“农民诗人”成了
“人民诗人”。
臧老的床头高高的排放着一摞摞书刊,上面少不了他的圈圈点点或评论。他历来嗜书如
命,到老年却自觉心里空虚,因此更以补课的心情拼命读书。他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少于
全部
活动的三分之一,孤灯夜读,思接千载,名篇佳作,会心动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乐趣。
他不仅读,而
且写。其中,不少文章文情并茂,精辟独到颇有见地。臧克家从不想自己
“来日无多”,只是笔耕不辍,
依旧诗涌成潮,虽在文坛已耕耘了60多年,但他那颗跳动的诗
心充满活力。他从未停止过写作,就是在
病魔缠身、卧床不起的情况下仍不放下手中的笔。
他把写作视为与病魔斗争的一种手段,进入九秩仍坚持
天天定时伏案工作。近年,他还出版
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序跋选》、《放歌新岁月》
,并主编了《毛主席诗词鉴
赏》等书籍。尽管因为年长,作品数量大为减少,但诗的内涵却愈加醇厚。诗
作《我》寥寥
10字,却滚热发烫:“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这诗是他性格、人格的写照。
以往每年,请求题词、题诗、题名、作序、写评论的接连不断,来访者络绎不绝,这可
忙坏了我
们的臧老,挤占了本来很忙的诗人时间。然而,热心肠的臧克家只是尽最大的能力
“应酬”,再累也心甘
情愿。在臧克家的心目中,感情这座天平上,友情的砝码是重于亲情的
——他对朋友的满腔热情真像火一
般炽烈。
诗人还有一个特别而又不特别的爱好,那便是喜爱跟孩子在一块。老先生已经走过了
99个人生历程,99个春秋使他经历了世间沧桑,饱览了人生百态,晚年的他依然童趣不失、
笑声爽朗
。以前每次散步,小朋友见到了他,总是老远就“臧爷爷”喊个不停。他们的臧爷爷
也乐于与他们在一起
捉迷藏或踢沙包,这时候,臧老也变成了“老天真”。当小孩有什么不快
的事时,也乐意哭着找臧爷爷说
个痛快。这时,臧老只得边哄小孩别哭边给些糖果他们吃。
在孩子们中间,他成了“孩子王”,童心十足
。他在散文《我和孩子》中写道:“我喜欢这许许
多多的小朋友,自己好似变成了他们当中的一人。”同
时,诗人甚为关心儿童事业的发展。“年
景虽云暮,玮光犹灿然”,他的诗句唱出了自己的夕阳情,从中
可以感到老诗人一颗年轻的心
在搏动。在“希望工程”刚开始启动时,他便长期资助甘肃武威市失学女孩
常清玉;一次,某
地“希望工程”向他求字,他二话没说,当即写了“爱心如火”4个大字,表现出诗人
的激情和
爱心;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破土动工,他得知后无偿捐献自己刚收到的100
00元著作稿
酬……
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今天,用来送别诗人自己仍
是最好的挽歌:“有
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本文引用《有的人》中的诗句开篇结尾,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2.为什么说臧克家由“农民诗人”变成了“人民诗人”?(4分)
3.传记往往撷取传主的几个侧面加以介绍,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臧克家的?(4分)
4.探究思考臧克家的艺术人生,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诗人?(6分)
2.拯救汉字教学
①目前,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
的几十位语言专家聚会,驳斥了社会上流行的“汉字最难学’’说法。他们还联名呼吁拯救
日益被忽略的汉字教学,力图阻止在学校教学中汉语大有沦落为弱势语言的趋势。为此,
他们发明了几十种汉字识字法,证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容易掌握的语言。
②中央民族大
学副教授赵明德愤慨地指出,汉语目前大有沦落为一种弱势语言的趋势,
“国人对汉语的冷落,不可避免
地造成了汉语在社会角色中的失衡,从而也严重削弱了语文
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课程改革以来,
最突出的问题是语文课时减少,老师们普遍感到
语文教学时间不够。
③现在中小
学生“错字”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发展成为社会问题。网络上的“错字”更是比
比皆是,而且似乎社会还
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对网络上的错别字不应苛求,于是以讹传讹。
专家们指出,浮躁的社会风气也直接
影响着师范院校里的学生。一些学生尽管也完成学校规
定的学业了,但质量却下降了。这样的学生又出来
再教学生,自然就“恶性循环”了。
④为拯救近年来语文下滑、母语降温的负面影响,这些大
多已经满头白发的语言专家联
名上书有关部门,极力反对汉字拼音化的同时呼吁社会重视汉字识字教学,
“汉字教学已经到
了急需改变的时候了”。汉语拼音化也被专家们称为“世纪的误导”。
⑤专家们指出,基础教育的语文改革特别是小学的识字教学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
键,因为汉字识字
教学是挽救汉语沦为弱势语言的基础。
⑥当前的语文状况是怎样的呢?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润
新指出,一方面,课改的新理念
在深入人心,探索在继续,取得不小成绩;另一方面,课时减少,教材问
题多,教法陈旧,
效率不高。
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田若说,“但是令人
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一套适用的教
材。”曾担任过全国集中识字教学研究会会长的他说,“记得有一年教
育部召开课本主编会议,
搞语文教材的有一二百人出席,这是一支难得的队伍,应该好好
发挥作用。但是,这批人大
多数被边缘化,实在不应该。”
⑧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
究员戴汝潜说,如果儿童语文学习的第一课是脱离已有的母语
基础的、不知其意的BPMF,何谈主体主
动发展?如果书面语学习的第一笔就是强化与汉字
毫不搭界的弧形笔画,何谈写好汉字?如果在尚无母语
基础的情况下,大搞双语教学、提倡
与字母接轨、与拼音接轨,以至于“粉丝”、“梅地亚之类司空见惯
,何谈错别字不泛滥?
(选自2008年11月04日《北京青年报》,有删节)
5.下列对目前“专家拯救汉字教学”的行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专家联名呼吁拯救汉语教学并发明了几十种汉字识字法,来证明汉字是世界上最
容易掌握的语言。
B.北京一些高校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一些语言专家聚会,驳斥了社会上
流行的“汉字最难学”说法。
C.专家们已经联名上书有关部门,极力反对汉字拼音化的同时呼吁社会重视汉字识
字教学。
D.专家们认为课改的新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探索也正在继续,而且取得不小成绩。
6.下列对本文中专家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专家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一套适用的汉字识字教材和缺乏编写这种教材的人才。
B.专家认为现在中小学生“错字”现象非常严重,主要是因为一部分受浮躁的社会
风气直接影响的师范院校毕业学生成为教师而造成了“恶性循环”。
C.专家们认为要拯救汉字教学,不仅要极力反对汉字拼音化,更要呼吁社会重视汉
字识字教学。
D.如果让孩子在书面语学习的第一笔就是强化的弧形笔画,那么孩子们肯定容易写
错别字。
7.从文中看,近年来哪些因素造成“语文下滑、母语降温”这种汉语在教学中沦为
弱势语
言的现象?(6分)
8.根据文章内容和专家们的观点,概括拯救汉字教学今后应主要采取哪些措施?(6分)
参考答案
1.首尾呼应,深化主题;(2分)突出了臧克家非凡的诗歌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2分)
2.童年生活在农村深受农民的影响,同情、热爱农民,为农民和底层小人物呐喊;(2分)
经历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生活更丰富,题材更广阔,成了人民的
代言人。(2分)
3.成长经历和诗歌创作成就;读书写作的执着追求;童心未泯、爱心如火的人生境界。(酌
情判分)
4.深入生活,热爱人民,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读书学习,笔耕不辍;饱含激情,
充
满爱心。
5.D(“课改的新理念正在深入人心”这种说法不是专家目前在“拯救汉字教学”上的具体
行为)
6.C(“更”理由是第5节中“汉字识字教学是挽救汉语沦为弱势语言的基础的基础。”
A.并不缺少编写这种教材的人才。B.没有依据。D.是难写好汉字不是指写错别字)
7.
①国人对汉语的冷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汉语在社会角色中的失衡,从而也严重削弱了
语文学科在学校教
育中的地位。
②课程改革使语文课时减少,老师们普遍感到语文教学时间不够。
③浮躁的社会风气,对网络上的错别字不苛求,于是以讹传讹。
④目前没有一套适用的的汉字识字教材。(答对一点得2分)
8.①进行基础教育的语文改革
特别是小学的识字教学改革,制定一套适用的汉字识字教材。
(3分)
②还必须让学生摆脱西方语言学理念的误导。(文章最后一节概括)(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