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案
惠普台式机怎么样-个性特点描述
杨氏之子
这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主要讲述了梁国
姓杨
一户人家的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尤其是“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课文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教学时
,可围绕“读、解、议”三字
课文分析
展开:“读”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
准停顿,并在熟读的
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语言;“解”即在读中解意,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
和工具书,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并为深
入学习作好铺垫;“议”即引
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杨氏之子
是个怎样的孩子”展开讨论,体会人物的机敏聪慧。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生字;理解重点
词语的意思。
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
疏通文义。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进一步认识文言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理解词句,翻译课
文。
2.通过朗读品悟“未
1.能理解课文的意
思,体会对话的幽默风
教
趣,感受杨氏之子的机
智聪明。
2.能主动在生活中
搜集、发现、积累、运
用精妙的语言,能在生
活中运用智慧与人沟
通。
教学重点
闻”“应声答曰”等词
学语,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
难
幽默,感受杨氏之子的机
智聪慧。
3.学会随机应变,用
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
课时
1课
安排
时
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明。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课件出示故事,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幽默。
(课件出示故事)
有一次
,周总理在接见来访的美国外交家基辛格时,基辛格故意发难说:“为什么
你们中国人走路都低头弯腰的
,不像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的?”周总理回答说:“那
是因为你们美国走的是下坡路,我们中国走的
是上坡路。”这位以语言尖刻而著称的美
国外交家当时哑口无言,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导语:
同学们,周总理的回答巧妙吗?从这巧妙、机智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什
么?是啊,周总理的智慧体现
在语言的交流上,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同学们,像这样体
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还有很多,今
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杨氏之子》,
从一个九岁孩子的话语中去感受一下语言的魅力吧!
2.板书课题,提出质疑。(板书:杨氏之子)
思考:题目是什么意思?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
道什么?(杨家的孩子有多大?在他
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个故
事除了写杨氏之子,
还写了谁?……)
3.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刘义庆
(403—444)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
临川王,曾任兖(yǎ
n)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文
辞虽不多,足为家室之表。他招聚才学
之士,远近必至。其著作有《世说新语》10卷、
《徐州先贤传》10卷、《幽冥录》3
0卷、《文集》8卷、《小说》10卷。
《世说新语》由刘义庆和门下文士博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的一
部志人小说集。原书
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主要记载汉末至晋宋间
士
族阶层人物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虽有标榜名
士风度
、崇尚清谈等消极因素,但也有一些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残暴奢淫、表彰美德懿
行的记述。其艺术成就较
高,语言精练,隽永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甚大。
二、读通课文,扫清障碍
1.引导学生读课文,注意字音,尽量读通句子。
2.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注意多音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读,老师纠正读错的音。
yì
诣 家禽 <
br>qín
◆需注意的字音:“禽”是前鼻音的字,读“
qín
”,不读“
qínɡ
”。
(2)出示多音字,学生读,老师纠正读错的音。
为→(
wéi
)为难 习以为常; (
wèi
)为何
为民请命
应→(
yīnɡ
)应该 应有尽有;
(
yìnɡ
)答应 应运而生
答→(
dā
)答言 答应;
(
dá
)答案 报答
明确:文中“为设果”中的“为”应读“
wèi”;“应声答曰”中的“应”读“
yì
nɡ
”,“答”读“
dá
”。
(3)教师讲解识记、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并指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3.播放朗读视频,欣赏课文。学生边欣赏,边标出停顿。
明确: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禽。”
4.学生自由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后,同桌互读。
明确: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一个九岁的孩子智答客人问话的事。人物个性鲜
明,语言风趣幽默。朗
读时,要注意停顿,把握好重音,这是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本文还要注意人物语言的变化:孔君
平的话,要用肯定的语气读,带有逗趣的味道;
孩子的话,要用反问的语气读,语调轻快
。
5.采用分角色、分组、齐读等方式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明确:①梁
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②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③子:儿子。④甚:很,非常。⑤
惠:同“慧”。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明确:①诣:拜访。②其:他的,这里指杨氏之子的。③乃:就,于是。④呼:喊,
叫。
(3)为设果,果有杨梅。
明确:①为:给。②设:摆设,摆放。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明确:①以:来。②示:给……看。③曰:说。④此:这。⑤君:您,古代对对方
尊敬的称呼。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明确:①应声:指随着声音。形容快速、马上
。②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
听。③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
君平。句子中的“家
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引导学生翻译全文。
(1)先让学生一句句翻译,同桌互相交流。
(2)老师指出错误的,肯定正确的。对学生的翻译不苛求,只要句子通顺,意思正
确即可。
翻译示例: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
天,孔君平来
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
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
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
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
您家的鸟。”
3.采用指名读、齐读、小组竞赛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和翻译。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今天这节课
,我们学习了生字,划分了朗读节奏,并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
上翻译了全文,初步感受了杨氏之子的机
智聪明。课堂上,大家的表现都很不
错,
。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能在生活中运用智慧与人
沟通。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指名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词。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非常。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就,于是。
(3)孔指以示儿(曰):“(此
)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
子家禽。”说。这。没有听说。
二、重点研读,感受人物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小组汇报,重点研读。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明确:课文是围绕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
九岁,甚聪惠”来写的。这句话点明了文
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杨氏之子是一个懂礼貌、机智聪明又不失幽默风趣的人。表现在:
①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
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②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回答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从“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
一词可以感
受到。
③能听懂言外之意。
3.拓展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说话的技巧。
(1)为什么孔君平单单指着杨梅说,而不是指着其他水果说?他的言外之意是什
么?
预设:抓住“杨梅”及“杨氏子”来思考,理解孔君平所说的话,进而把握其言外
之意。 明确: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于是
故意逗孩子:“这
是你家的水果。”言外之意是,孩子姓杨,水果叫杨梅,杨梅和杨家
就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
很幽默,也很有趣,而且还显得亲切。
(2)那么,杨氏之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吗?
预设:找出文中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体会他的话中的深意。
明确:孩子听懂了,而且不
假思索地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拿孔君
平的“姓”和孔雀联系起来反驳。
过渡
: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回应了孔君平。如果孔君平
这样跟你开玩笑,你怎么回
答他?比较下面几种不同的回答,你认为哪种回答好?为什
么?
(课件出示)
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②孔雀是君家禽。
③难道孔雀是君家禽?
明确:很显然第①种好。因为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
更妙的是
,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
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
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
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
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
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
的机智幽默。
拓展练说:如果来访的客人不姓孔,而是其他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示例:梅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
柳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
马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
黄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
……
4.引导学生再次品读全文。
(1)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朗读,读出意味。
(2)同桌分角色读“对话”,体会话中深意。
(3)师生分角色读“对话”,再次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4)回归整体,有声有色地朗读全文。
三、想象练笔,充实文本
1.课件出示话题,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展开想象,并写下来。
(教师课件出示) 话题一: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些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
会说些什么呢?请
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
着用文言文。
话题二:“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他们难道就说了这两句话吗
?展开想象,扩展他们之间的对话,一定要把杨氏之子的聪
慧表现出来。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示例:在梁国,一户姓
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街坊邻居无一不夸奖
称赞他。有一日,他父亲的朋友孔君平前来拜
访。不巧,父亲正好有事出去了,孔君平
便叫出了九岁的孩子。孩子给客人端上了水果,
其中有杨梅。孔君平知道这孩子才思敏
捷,又一时兴起,指着杨梅开玩笑道:“早闻你的聪明才智,不知
是否真也?喏,此是
君家果。”杨梅和孩子是同一“姓氏”的,故此一说。那孩子早已领悟其中的含义,
眼
珠一转,决定就来个顺水推舟,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雀又
和孔君
平是同一“姓氏”。孔君平一愣,见这孩子婉转又有力地反驳了自己的话,明白
这孩子的智慧并不是吹的
。他为这个孩子而高兴,忍不住拍手叫好:“好哇,孩子!小
小年纪如此优秀,长大一定会有所作为。”
孩子只是含笑不语,因为他明白——要做到
“有所作为”,是要靠自己努力的。
四、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2.分享自己课外搜集的幽默故事。
3.启发谈话:从这些故事或笑话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教学重难点)
师:这篇文言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我知道,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这句话告诉我们,杨氏之子非常聪明,而后面的人物对话就具体写了杨氏之子
的聪明之处。
师:你是从哪儿读出“非常聪明”来的?
生:我是从“甚聪惠”这几个字读出来的。
师: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甚”是很的意思,“惠”是智慧的意思。所以“甚聪惠”就可以
理解为很聪
慧,非常聪明。
师:大家对他的解释满意吗?此处是否有掌声?(掌声)
师:我发现了,他很会学习,能结合书上的注释来理解课文,希望大家也能像他这
样学习。 <
br>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课文哪里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你们哪个小组找到了,
并能把杨氏之子
的聪明进行详细解读?
(各小组合作研讨“对话”部分)
生1:我们小组成员认为,从杨氏
之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未闻孔雀
是夫子家禽”就是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这
里杨氏之子由孔君平的“孔”姓联想
到了孔雀。他是一语双关,回应了孔君平的话。
生2:我
来补充。当孩子端来杨梅时,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他这话里有所指,
暗示杨梅就是杨家的水果。
而聪明的孩子听出了孔君平话里有话,并及时作出了回应。
师:其他小组,你们是怎么体会的?你们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生:我们小组的理解是:杨家小
儿反应敏捷,回答巧妙,体现了语言的艺术。大家
看,如果这个孩子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虽然也
表达了他的言外之意,但显得力
度不足。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成语解释——反唇相讥!“未闻孔雀是夫子
家禽”——没
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啊!不仅巧妙,而且有力!
师:你很有想法!大家觉得是这样吗?
生:(齐)是。
师:那让我们再设想一下,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1:啊!这孩子小小年纪竟能听出我的言外之意,真聪明啊!
生2:我觉得,孔君平会无言
以对。他完全没有料到孩子会这样回击他,而且这样的
回答也做到了无懈可击。
师:这也验证了“甚聪惠”这层意思!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
生:(齐)喜欢。
师:你们谁愿意用朗读表现出孩子的聪明?
(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
赏析:《杨氏
之子》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接触的又一篇文言文,因此,教师应充分
发挥教材的“蓝本”作用,引导学生
发现学习的方法,学会借助书上的注释、联系上下
文等多种方法读懂文本。另一方面,全
文围绕“甚聪惠”展开。故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教师紧紧抓住“甚聪惠”引导学生“读得进去,悟得出来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
式研读,探究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敏之处,挖掘孩子语言背后的文化和艺术
,体会祖国
文字的魅力。教师十分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习惯,以互
动式的民主课堂,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让他们乐于读书,勤于思考,勇于发表不同
的见解。这样在
多元探究孩子的“聪惠”之时,引导学生朗读,以读悟思,以读升华情
感,以读感受杨氏之子的品质。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
小说,在我
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通过记述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
巧妙地对答,不仅使一个聪慧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
当也得到了清晰
的突现。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导入时,我由一则幽默故事入手
,激发学生的兴
趣,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艺术。在解题时,我又结合文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
br>考质疑,在积极、发散的思维过程中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亲近了文本。
(二)以读促悟,体会
语言魅力。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
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
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
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
—理解课文”的程序好
好地读书。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在学生
读通
顺的基础上,我告诉他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接下来
我进
行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
个难读的地方进行指导
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划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划,
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就读得很
有韵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
理解读,我感觉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
(三)
抓住谈话,突破难点。本单元的主题是“幽默和风趣”,体会杨氏之子语言
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
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
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
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
子回答的巧妙。
(四)教给方法,学以致用。能够读懂
文言文是一个重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理
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
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我顺势引出
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后面几句的理解,我
就让同桌合作,自主学
习,最后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这样既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也
掌握
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了学习其他古文的兴趣。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
之处,如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对学生语言的
评价,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到位、及时,评价语言不
够丰富。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
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
于不足我会积
极地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