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课例
猫图片-dns错误
《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杨氏之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
2、想象情境,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和他回答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想象的基础上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重点句子,体会杨氏子的聪慧和他回答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教学重点:
指导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理解并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想象人物心理活动,品味语言,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和他回答的妙处。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合作读。引导学生在
多种形式读的过程中
总结和领悟读懂文言文的方法)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发言,
有遗漏时,先肯定说对
的地方,再请大家补充)
过渡语:我们已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那
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同
桌合作,讨论交流,得出下面结论)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对话。
二、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1、感悟对答之巧。
(1)理解孔君平的话,体悟言外之意。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师生合作读)
①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
“此”——这个(杨梅)“果”——水果
“君家果”——你家的水果
(得出“此是君家果”的意思)
②品读孔君平的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体会他回答的妙处。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引导学生明白这回答妙在哪里?
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子也在姓上作文章,他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
2、品读“未闻”之妙。
(1)学生对比着读下面两句话,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合作探究,
交流。)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①读杨氏子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杨氏
子的回答的更妙之处。(杨氏子的回答妙在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作文章,更妙的是他没有
生硬的直接说“孔雀是夫
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即
表现了应
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
平无言以对。杨氏子说话机智幽默,他不但聪慧,而且有礼貌。)。
②再读杨氏子的回答,理解杨氏子
为什么称孔君平为“夫子。(夫子是尊称,一般
是指有涵养、有文化的成年男子。如孔子——孔夫子,孟
子——孟夫子。)
(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人物对话,加上表情。
(3)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若来者是柳君平、梅君平呢?杨氏子又会怎样答?谁来替他回答?(师生合作,表
演课本剧。)
柳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梅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 大家说的真好!真
聪慧!今天
我们不仅学会了用妙语很有礼貌地与别人交流,同时,我们还明白了同样的
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出来,会
达到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3、理解“应声答曰”。
①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同桌讨论、交流)
(应声,很快回答出来,几乎想都没想。)
②杨氏子反应这么快,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师生合作,归纳结论。)
(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三、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迅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
,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
说了(学生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四、熟读成诵。
这么聪慧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
受,
读出古文的韵味,并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
五、作业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笑话,古今笑话
等。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孔君平 杨梅
杨家果
杨氏之子 孔雀 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价
一、复习导入。
师;古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言文。(板
书;杨氏之子
,学生读课题)
1、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合作读) 师:读的真不错!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要读懂文言文,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自
由发言:看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文……)
2、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
自由发言,有遗漏时,先肯定
说对的地方,再请大家补充)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大
意,那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同桌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是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对话。(通过多次提问,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
二、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1、感悟对答之巧。
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杨氏之子》,去细细领略其中的精妙语言。
师: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师生合作读孔君平的话,引导学生理解
字面之意。)
师:“此”是指什么呢?
生:杨梅,它是一种水果。
师: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师:孔君平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
,不说其他水果呢?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
外之意了吗?(师生合作,再读孔君平的话,体味言外之意。)
生: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姓开玩笑,说杨梅
是杨家的果子
。
师:哦!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生:杨梅和杨氏子是
一家的)
(板书:杨梅 杨家果)
师: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
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
子,意思是——(生: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是一家的。)
师: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
生齐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找的真准!能说说这句话怎么表现出杨氏子的聪慧吗?
生: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姓开玩笑
,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
反驳,他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师
:你说的太好了!既然人家在用杨氏子的姓氏开玩笑,杨氏子就应当也用对方的
姓氏来回应。杨氏子的言
外之意是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子,那么——(生:孔雀就
是您孔家的鸟了)。所以,
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生: 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
的果子呢?)
师:杨氏子不但会听,还挺会说。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板
书:孔雀
孔家禽) 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
引读第一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2、品读“未闻”之妙
师:读下面两句话,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原句语气比较委婉,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师:回答的非常好!”未闻”就是指没有听说过,读起来语气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
得生硬了。
我们试着用婉转的语气读杨氏子的应答 。
师:你读的太好了 ! 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作
文章,更妙的是他没有
生硬的直接说——(生: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
方式说——(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婉转对答,即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
“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杨氏子
说话机智幽默,他不但聪慧,而且——(生:有礼貌。)
2师:再读杨氏子的回答,理解杨氏子为什么称孔君平为“夫子”?
师: 夫子是尊称,
一般是指有涵养,有文化的成年男子。比如孔子我们称为——
(生: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
杨氏子称孔君平为“夫子”显得——(生:
有礼貌)
师:看,杨氏子不但想到了用“孔雀”来回
应“杨梅”,还说的这么有礼貌,用课
文里的一个词来形容他(学生齐答:甚聪惠。)
师:让我们再有感情的朗读人物对话,一定要加上自己的表情哟。
师:若来者是柳君平、梅君平呢?杨
氏子又会怎样答?谁来替他回答?(师生合作,
表演课本剧)
师:杨氏子,(师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手指杨梅图片)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师手指杨梅图片)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 大家说的真好!真聪慧!今天
我们不仅学会了用妙语很
有礼貌地与别人交流,同时,我们还明白了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出来,会
达到不
同的效果。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3、理解“应声答曰”。
师: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 ?(同桌讨论交流)
生:应声,很快回答出来,几乎想都没想。
师:杨氏子反应这么快,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师生合作,归纳结论。)
生: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三、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迅速,如此巧妙,如此有
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
说了(学生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四、熟读成诵。
这么聪慧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
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并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
五、作业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笑话,古今笑
话等。
《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当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那么这节课主要
是体会人物语言的巧妙
之处,引导学生发现、积累学习并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
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
风趣和机智,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读懂
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慧”,
引导学生抓住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
来理解。孔君平是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的回答巧在同样是抓着了孔
君平的姓,而后又
紧抓“应声答曰”体会杨氏子的聪慧。
那么,这个九岁的孩子除了
回答巧妙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呢?我就给出两个句子
让学生进行品读比较,一个是“孔雀
是夫子家禽”,一个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通过比较,学生自然体会到,原来杨氏子不但回答巧妙
,而且回答的语气很委婉。
通过师生共同学习,让学生明白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出来,
会达到不同的效
果,学生就会深刻地领悟到语言的魅力。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
,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的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
趣变浓了,而且也了解了一些学古文的方法。他们
有收获,我心应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