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蚕头燕尾-湖北第二师范大学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
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
的小说。文章以精炼的笔触
,勾勒出一个机智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
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慧”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
详写
杨氏之子的“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慧”之内涵。全篇情节简
单,人物巧妙逗笑,颇
具诙谐情调。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
利,读好句子中的
停顿,理解文意,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以及
背诵课文。
一、教学效果
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
读
,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
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
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
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 进入第二个环节“读”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
告诉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读
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随即
出示停顿,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
夫
子家禽”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画,投入到
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学
生读得就有韵味了。理解了文章意思后,再
让学生带着理解读,学生读得越来越好。
二、成功之处
抓住谈话,突破难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体会杨氏之子
语言的巧妙
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
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
巧妙。这个问题有点儿难度,学生
不会马上理解。因此,在这我设计了自学提示:默读课文,说说杨氏<
br>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这个大问题的引导下,学
生各抒己见:聪明的孩子、
懂事的孩子、思维敏捷的孩子、有礼貌的
孩子,大多学生都认为杨氏子很机智,可是当我追问机智在哪里
时,
学生说他的回答很巧妙,于是我又追问:巧妙在哪里?学生答:听出
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
…仅听出就有趣了?自此,学生还是没有体会
语言的风趣和幽默,于是再追问:杨氏子答的内容怎么样?
终于,一
个学生弱弱地说:挺有趣!随即,他按照自己的理解讲述有趣在哪里,
我又在旁“见缝
插针”,学生恍然大悟:孔君平在姓氏上调侃杨氏子,
开玩笑称其是果,杨氏子也学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
章,由孔君平的
“孔”姓想到了孔雀,暗喻其是鸟。好一个聪慧的杨氏子、好一个幽
默的杨氏子
!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
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非夫
子家禽”进行了对
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
貌。此时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杨氏
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我稍微提
示,学生马上说出了
“无懈可击、天衣无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让我没有想
到的是
有的同学还说出了“顺水推舟、以牙还牙”这些词语。学生的
回答让我惊喜,更说明他们读懂了文意,理
解了文章。接着我又设计
了一个语言练习:假设来人不姓孔,你能像杨氏子这样机智、风趣的
应
对吗?学生积极性很高,并且列举了很对,可见其是真的领会了!
学习至此,再读文时,就更有韵味了,
背诵自是水到渠成,我想,这
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三、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环节也做了调整和放弃,如讲故事、如
孔君
平听完杨氏子的话会怎么说呢?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让
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学生们
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
兴趣。
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课堂内,学生收获了一
个机
敏聪慧的杨氏子,感受了其风趣幽默的语言;课堂外,我收获了领导
不遗余力的指导和同事
们毫无保留的帮助,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学习、提高自己能力,以便更好
地引领学
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