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 下册 《杨氏父子》教案
电子商务营销-仙人掌防辐射吗
《杨氏父子》教案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
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
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
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
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
果中有杨
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
没听
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
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
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
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
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
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
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
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
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
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
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后记:学习激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我没有鼓吹
学文言文有多么困难,而是鼓励学生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走进古人的
多
彩生活,去读懂古人的心灵密码。学生整节课兴致勃勃,纪律好,热情高涨。
读正确、读流
利是理解的基础和前提,白话文如此,古文亦如此。本节课花
了10分钟用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个人读
以及正音、划分停顿节点等,直到所
有学生准确而熟练地读出全文。此时我没有作任何讲解,但想必学生
对全文的大
概意思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学生的理解遇到障碍的时候,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作
用。或者作启发,让学
生于迷茫处拨云见日;或者降低难度,于可接受处跳摘桃子;或者适当讲解,于<
br>困顿处指点迷津。学生在说杨氏子回答的妙处时,仅停留在表面,说孔君平在姓
上做文章,孩子也
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是“以其人
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及时地说,“以其
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般用在对手甚
至敌人方面,这里显然不合适。小孩知道这一点,孔君平是他父亲
的朋友,乃长
辈,因此说话是注意了语气的。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出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禽
”和“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通过比较一下子感受到,孩子没有生硬地直接
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
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
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
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
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
说的
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自此,教学重
点与难点均
得到了突破。
在大多情况下,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杨氏之子》作为第三单元的选文,编
者的
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告诉学生口语表达要注意措辞和语体区
别等;但它又是一篇简短的文
言文,对学生进行文言文启蒙是再好不过的。因此,
我并没有满足
于只学这一篇,在课堂上还学习了《世说新语》中的另外两篇,既
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学生课
外阅读文言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