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目标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0qq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
机智巧妙的语
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
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里
,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 曰 禽 诣 为 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
此要停顿。
)
(3)反复熟读
[设计意思:这是小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因此把文章读正确是学习的重点。]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
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
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
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
姓想到了孔雀,用“
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
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
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
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
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
雀不是您家的鸟,
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3.想像: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六、课外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本次任务布置后,教师要及时掌
握信息,适时调控指导,并且要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
成果的舞台,可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
”相配合,也可结合语文课、语文活动积极
创造展示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10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504班 蔡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
子应对
语言的风趣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
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
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马克·吐温的故事,默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请大家看看。
(投影出示)
有一次,马克·
吐温乘火车去一所大学讲课。由于要在预定的时
间内赶到,所以他十分着急,而火车却开得很慢。这时,
查票员过来
了,问马克·吐温:“您有票吗?”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票,查票员
发现这是一张
儿童票,就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
哩!”马克·吐温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我已经不
是孩子了,但我买
票时还是孩子。您要知道,火车开得太慢了。”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想想,马克·吐温真的是在孩子时买的票吗?
生:不是。
师:那他为什么这样子说呢?
生:他的意思是说火车开得慢,我买票时是孩子,但是我长大了火车还没有到目的地,可见火车是开得多么的慢。
师:是的,马克吐温的确是这个意思。他用
夸张诡辩术非常幽默
地表达了此时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且对火车的慢速度进行了委婉而
辛辣的
嘲讽,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
“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
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代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示题)齐读
课题──杨氏之子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如果你姓李,那你是?(李氏之子)
二、读通课文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看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
文言文
故事读通。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文言
文的韵味。
1、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根据学生读时标出“为”
“应”的读音)
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觉怎样?
3、师范读。
4、生自由读,边读边画节奏。
5、示节奏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
乃/呼
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
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
是夫子家/禽。”
6、生看大屏幕有节奏地读。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读完课文,大家都知道《杨氏之子》讲
了两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啊?
生:杨家的儿子和孔君平。板:扬氏子 孔君平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学习古文我很多方法,其实我们最常用的有根据注释、插图、<
br>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等,我们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课文的意思?)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学生展开学习)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4、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
得更好,来试试。
生: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
渐进,熟读而精思”
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大家就
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现在开
始。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⑴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孔君平
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
趣幽默。(板书:
杨梅)
⑵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
人在拿自己的姓开
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
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⑶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
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取笑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
水果。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
是说
,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
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
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
的艺术。
(生掌声)
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
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
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
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
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6、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7、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杨氏之子。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五、熟读成诵
1、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你们根据自己
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然后请一
个同学读。
2、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试着把它背下来好吗?全班背诵。
3、个人背诵(时间允许)。
六、拓展延伸
杨家这个孩子真是聪明啊,他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下面
我们再来体会语言艺术魅力。
1、让路(名人幽默系列)
有一次,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只能让一个人<
br>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自负傲慢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
是从来不给
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先开口道。“我却正好相反!”歌
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
2、德国大
诗人海涅(1797—1856年)是犹太人,因此常常遭到
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
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
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
弥补这个缺陷!”
师:我们的日常语言是千变万化的,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场合用
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巧
妙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
地和别人交流、沟通,机智的语言能使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
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同学们通过
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
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
运用语言的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伴得更加美好!
作业:综合学习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们还要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同学
们阅读“综合性学习”,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
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是是小学阶
段第一篇文
言文。首先我在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先自由读去感觉文言文与白话文
的不同,读了之
后感觉到不好读,不顺口。然后我来范读,再和学生
一起划节奏,学生再读(整体、个别、男生、女生、
整体),让学生
读通读顺短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意思。先让学生总结以
前学习古诗
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然后让学生用
这些方法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意思,和同桌交
流。让学生自主地学
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看自己能学懂多
少,还
有什么不懂。然后再全班交流,解决还未理解的地方。让学生
提问题同学帮助解决,这样让学生在互相学
习、交流,学习的气氛浓
厚。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再来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巧妙在哪里,这里
是
难点,突破得不是很好,虽然学生最后在我的指点下明白了其中的
道理,但是过程不是很流畅。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
)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
古汉字在现代汉语
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
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
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
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
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
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
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
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
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
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
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
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
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
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初次拿到课文《杨氏之
子》,因为是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教学
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
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
该让孩子学到什么?
首
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
如“孔君平诣其父”
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
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
。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
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
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
第一次。
其次
,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
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
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
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
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
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
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
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
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
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
题:读了文章,
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
“未
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
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
样读肯定不
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
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
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
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
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
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
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
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
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
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
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
子篇》。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
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
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
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
,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
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