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完整版电子教案

温柔似野鬼°
656次浏览
2020年12月19日 22: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上海古镇-2k10生涯模式修改器

2020年12月19日发(作者:宣哲)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了4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 首》《纸
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
秀传 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
情景,表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 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说
明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 的伟大贡献之一;《赵州
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清明上河图》中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
再现了古都的 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古诗三首
纸的发明
赵州桥
一幅名扬

外的画
1


3

教学目标
1.会认37个生字,读准8个多音字,会写36个字,正确
读写29个词语。
2.能背诵、默写古诗。抄写指定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
成因做出解释。
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的。
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
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
2
综合性学

3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
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1.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
方法。
2.能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及成果,认识“税、
语文园地 2
档”等7个生字。
3.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4.能说出有关自然段的段式特点,并模仿写一段话。
5.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
字词语。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策略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了节日
习俗的特点,充分发掘了传统节日的意义,赋予传统 节日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感。
1.创设情境,感知美点
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该诗的美学价值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想象的
世界里去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在吟诵中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在深入探 究的基础上
领略古诗的意境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美、体验美、分享美,进而获得
感官 和精神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课文对有些字词做了解释,应放手 让学生借助这些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没
有注释的,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还可以结合诗句内 容和课文插图来
理解。如《元日》,可以让学生结合对春节过年习俗的亲身体会来理解。可以回
顾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传统节日》这首儿歌所介绍的中华传统节日,再结合
本课三首古诗,了解不同 节日的传统习俗,收集并积累描写端午、中秋、重阳等
传统节日的古诗,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丰厚的内涵。
3.入情入境,朗诵为主
古诗教学应彰显朗读的作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引读、范读、听录音 模仿读
等方式,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加深对诗中情感的体悟。通过多种形
式的读, 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促使其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查找有关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三个传统节日习俗的资料;查找
中国其他传统节日的资料;多 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读出古诗的韵律感,读出沉郁的感情。
3.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设疑揭题,理解诗题
1.猜字:分步出示“元”字 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让学生
感知“元”是“头、初、首”的意思。
课件出示:
“元”字的演变过程

2.解疑: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
3.交流:你知道家乡在春节期间有哪些习俗活动吗?
通过“元”字的演变,理解诗题,从而引出有关春节习俗的交流,环环相扣,
水到渠成。
板块二多种形式,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1)比一比 谁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结合生字表或工具书,自由朗读《元
日》,把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正音。强调“屠苏”“曈曈”的读音。
(3)班级内交流、评价。教师范读。


(4)指名读。(重点检查“爆、屠、换、符”等字的读音)
(5)推荐一名同学展示读。
2.读出节奏。
(1)古诗很有节奏感。你能尝试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古诗吗?
(2)学生练习读。
(3)教师指名读,师生点评。(课件出示古诗的朗读节奏)
课件出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组内打节拍齐读《元日》。
3.了解大意。
(1)圈出习俗。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人写了哪些春节习俗,试着圈出来。
(2)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3)学生交流探究。
①理解“一岁除”。(除:除去,逝去)
②理解“屠苏”。(了解“屠苏酒”,课件出示有关屠苏酒的资料)
屠苏酒
屠苏酒 ,是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一种药酒,又名岁酒。相传农历正月初一
饮屠苏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是由唐 代名医孙思邈发扬光大的。饮用屠苏酒,要
按照先幼后长的顺序,原因是小孩过年又长一岁,大家要祝贺 他,而老年人过年
则又少了一年的生命,迟一点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
③理解“暖”字。喝了屠苏酒,有什么感受?是什么滋味?
④认识“桃符”。(课件出示“桃符”的图片)

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 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贴桃符是中华儿
女过春节的重要习俗,人们通过挂桃符抒发美好愿望,祈祷新年 新气象。
(4)指导书写“符”两个字。
①观察“符”字的字形:古代符节,一般用竹子做 成,可以在上面刻写文字


等,所以是竹字头。
②观察“符”字的结构:上扁下大。
③师范写,生摹写。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通过看注释、图片理 解诗文的大概意
思,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关键字词理解古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
念。
板块三 读出美好,想象画面
1.创设意境,想象画面。
(1)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创设意境,引导想象。
(3)学生描述诗的画面。
2.指导朗读,体会意境。
(1)再读《元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
(2)学生圈画交流。“暖”既指春风 暖,也说明心情暖暖的;“曈曈”是指
灿烂的阳光,表达了愉快的心情;“新”指新的事物替换旧的事物 ,心情愉快。
(3)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课件出示王安石简介)
课件出示: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20岁以前,他随父南北游学,了解
民生疾苦。21岁起, 当过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在王安石49
岁时,宋神宗为摆脱危机,任命他为宰相,主 张变法,推行新政。此诗是诗人初
为宰相执行新政时,见到新年家家忙着过春节的景象,而联想到变法开 始的新气
象,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4)说说诗人写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
(5)指名读全诗。
3.练习背诵古诗。
要走进诗人的内心,就要感受诗中的情感 ,借助古诗中的关键字词,细细品
味、揣摩背后的意蕴,与诗人感同身受,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
板块四 拓展延伸,读出情景


1.课件出示描写春节的诗句,学生自由读。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2.议一议:说说这三句诗中诗人描写的是春节的哪些难忘情景。
3.课堂作业:用田字格写“符”字。
(1)学生练写。(提醒书写姿势、字的结构布局等)
(2)交流评价。
4.拓展延伸:调查了解家乡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完成一份春节画报。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魂、酒、牧”3个生字,会写“欲、魂、借、酒、何、牧”6个字。
2.背诵古诗《清明》并默写。
3.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解题,了解“清明”
1.谈谈清明的来源。
(1)板书古诗的题目:清明。谁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介绍。(课件出示清明简介)
课件出示:
清明最早只是 一种节气的名称,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
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气温变暖,雨水 增多,万物吐故纳新。


2.介绍诗人。了解诗人杜牧。指导书写“牧”,左边牛字旁的第三笔是提。
3.说说你们在清明节通常会做什么。(祭祖、上坟、扫墓、踏青等)
板块二 初读故事,感受韵律
1.自学古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借助生字表,放声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把古诗读通顺。
2.抓诗眼,悟诗情。
(1)自由读,想一想,诗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欲断魂)
(2)理解“欲断魂”。
①由“魂”字可以想到哪些词?(魂魄、灵魂等)“欲断魂”是什么意思?
(失魂落魄)
②观察田字格中“魂”的笔画,指导书写“魂”:左窄右宽,不要忘记写最
后的两笔撇折、点。
③学生描红、临帖、练写,教师评价。
④指导书写“欲”。
⑤字典中“欲”有三种解释,诗中的“欲”是哪一种意思?
课件出示:
A.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B.想要,希望;C.将要,快要。
⑥说说“欲断魂”的意思。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2)小组读。
(3)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教师示范读,指名读。
(5)学生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必 须在诵读上下足功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促理解,


以读促积累,“读”占鳌头。

板块三 读懂读透,感受诗情
1.自主探究,解字析义。
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合作理解古诗大意。
3.班级交流。
(1)感知“纷纷”的精妙。
“纷纷”指的是什么?(细雨朦胧的样子)诗中除了“雨纷纷” ,还有什么
是“纷纷”的?(诗人的心情)
(2)猜一猜:行人中有哪些人?(扫墓的人、回家祭祖的人、漂泊在外的
人……)
(3)拓展想象,体会“欲断魂”所传达出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人们回家祭拜先祖。但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
的地方赶路,心里很不好受,现在又淋了雨,此时, 他的感受如何?(欲断魂)
(4)齐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行人为什么要找酒家?(喝酒解闷、住宿、歇歇脚、驱驱寒等)
(6)情境体验:学生扮演行人,教师扮演牧童,读诗中第三、四两句。
(7)指导朗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欣赏作品,升华感情。
(1)欣赏名家笔下的清明,了解清明节的习俗。(课件出示名家作品片段)
课件出示: < br>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
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 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
上的乐事。
——选自丰子恺《清明》
在旧时代里,上坟时绝顶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清明一到,妇女儿童
欢天喜地,穿得漂漂 亮亮去上坟,无形中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选自周作人《山头的花木》
(2)交流感受:读了名家写清明的片段,你有什么感想?


(3)再次朗读《清明》全诗。
5.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1)指导书写“酒、何”。(“酒”里面不能少写一横)
(2)用方格纸默写古诗。
(3)评讲订正。(要求:正确、美观)
6.师小结:四月清明,春回大地,正是郊游的大好 时光,所以清明节又叫踏
青节。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祭祖、扫墓、踏青外,还有荡秋千、植树、打马球、插
柳等,清明节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符号。
【设计意图】 将生活实际与想象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清明节时
的哀思。通过展示名家作品片段,加深学生 对古诗的理解。
板块四 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1.回顾古诗,总结学法。
(1)回顾《元日》《清明》,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小结。
课件出示:
第一步:读通读顺,借助注释或通过与同学交流,了解古诗大意。
第二步:展开想象,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布置预习作业。
用所学的方法,尝试自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通过学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并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学法,导入课题
1.复习古诗,学法回顾。
(1)课件出示《元日》《清明》,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这两首古诗分别给我们介绍了哪两个传统节日的景象?(春节和清明
节)
(3)上节课,我们总结了学习古诗的三步法,谁来说一说?
2.导入新课,板书题目。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诗的题目,
指导书写“兄”。
3.读诗题,解题意。
(1)指名读诗题,读了诗题,你了解到了什么?
(2)“忆”有回想、想念、记得的意思,在这里“忆”的字义是什么?(想
念)
(3)补充资料。(课件出示王维简介)
课件出示:
王维(701—761),唐 代诗人,画家,字摩诘。他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
乐,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孟 浩然并称“王孟”。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实现教师
“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板块二 借助学法,合作学诗
1.合作学诗,课件出示提示。
课件出示:
借助学法,先自学,再交流古诗大意; 然后想象画面;最后抓住关键词和课
前了解的背景,说一说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交流所学。


(1)汇报诗意。
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说一 说每句诗的意思,最后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关键词:“异乡”指他乡;“佳节”指节日;“遥知”指远 远地知道)
(2)体会诗情。
①抓住“独”“异”,体会诗人在他乡举目无亲的孤独。 < br>②抓住“佳节”,想象重阳节的热闹景象,与“独”“异”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个“倍”字道出了 诗人在节日之际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③抓住“兄弟”与“一人”的反差,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想象感悟:请你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画面。
(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 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由读到悟,在
读的过程中,解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板块三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古诗三首,比较异同。
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学生交流反馈。
预设:相同 之处是都描写了传统节日的景象;不同之处是表达的情感不同,
第一首是喜悦,第二首是悲伤,第三首是 孤独。
3.拓展延伸。
(1)就像王维一样,从古至今有许多客居他乡的游子将他们漂泊在 外、凄
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写入诗中。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课件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唐]杜甫《绝句二首》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2)自由读,指名读。 < /p>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三首古诗的异同,加深了他
们对古 诗主题的理解。通过拓展延伸,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授人以渔,提升能力。
在教授《元日》《清明》这两首诗 的时候,引导学生学古诗,提炼方法。一
是读通读顺,借助注释或与同学交流,了解古诗大意。二是展开 想象,想象诗中
描写的画面。三是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通
过学法的提炼,由扶到放,学生自主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达到了很好
的教学效果,更提升了学 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多样诵读,读出味道。
任何一堂语文课都要读出语文味。古诗的韵 律之美更要通过诵读来体现。读
是一种艺术,不仅仅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而是要读出层次,读出精神。 在课堂
上,教学生朗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准节奏,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这是古诗教学
必须要做 到的。



10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 1.会认“创、携”等10个生字,读准“累、切、便、鲜”4个多音字,会写
“术、伟”等12个 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自然段大意。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 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
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策略
1.理解关键词语
理解词语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通过查字典或词典自
主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养成借助工具书理解难懂字词的良好习惯。
接着再结合课 文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将词语的理解融
于课文的学习之中,引导学生借助语言 文字,提取关键信息,充分了解造纸术的
发展历程,感受纸的发明的重要意义及价值。
2.关注积累表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自然段是围绕着某一句话写的,找到这句话就能概括这
一段的内容。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造纸术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创、携”等10个生字 ,读准“累、切、便、鲜”4个多音字,会写


“术、伟、录、册、保、存”6个字,正确 读写“造纸术、伟大”等15个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你知道四大发明
指的是什么吗?
2.互动交流。(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3.板书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你知道一些关
于纸的知识吗?
4.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板块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请大家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字词。
课件出示:
创 携 存 制 麻 蔡 伦 累 切 便 鲜
欧 洲 社
造纸术 伟大 记录 保存 大约 吸收 经验 原料
满足 朝鲜 半岛 日本 阿拉伯 欧洲 社会
(1)多种形式检查: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轮流读。
(2)正音:创(chuànɡ)、携 (xié)。
(3)结合语境识记多音字“累、切、鲜”。
3.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填一填。
课件出示:
在蔡伦没有改进造 纸术之前,人们记录文字很不方便。到了西汉时期,人们
造出了(麻纸),但是这种纸比较粗糙,不便书 写。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制成了


既(轻便)又(好用)的纸,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 化的发展。
(2)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图表。(课件出示图表)
(3)小组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梳理。
(4)借助图表说一说造纸术发明的过程。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利用课后图表作为支架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聚
焦每一个自然段的意 思,串联起来感知课文内容。
板块三 研读课文,感受演变
1.默读课文,自主梳理。课件出示学习单。
课件出示:
时间
造纸术发明以前 起先
后来
再后来
西汉
2.填写学习单,交流学习单。
(1)默读课文,圈画出记录文字的物体。
(2)快速读课文,找出这些记录文字的物体的优点或者不足。
(3)相机理解重点字词。
①“甲骨文”。(课件出示甲骨文图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
骨文”。
②理解“铸刻”。“铸”是把金属熔化后倒进模具里,冷却凝固后制成器物。
③“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④字源识记“帛”。“帛”由“白”和“巾”组成,表示白色的绢或绸。
课件出示:
帛,甲骨文“”=“”(白,无色)+“”(巾,绸布),表示白色的绸布,
记录文字的物体








优点




不足

工程施工流程-什么的枫叶


人类破坏地球的资料-焦耳定律公式


夹边沟死亡集中营-超链接图标


网站推广软文范例-黑王子之眼


许世友妻子-游戏霸气网名


乔宗淮-水木年华好听的歌


胡万进-固定资产定义


庾澄庆资料-推荐管仲当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