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材料
学业水平测试-奋的拼音
第一单元:人生感悟
教材解读
平凡的小事,常常使人有所感悟,收到启发。
本单元有五篇课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
理。《桃花心木》启示我们: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
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顶碗少年》让学生领悟“失败乃
成功之母”的道理。《手指》阐明了一个人生
道理:团结就是力量。《文言文两则》在一“学”一“辩”之
中,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
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本组课文在编排上采用了“三篇精读课
文+两篇略读课文”的方式,其中文言文已
是第三次出现。《匆匆》一文,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洗手、
吃饭、睡觉等生活小事,在对自己的一再
追问中,表达出要珍惜时间的道理。综观整组文章,可以发现都
有这样的特点:就是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
的小事、细节来抒发自己的感悟。在学习中体会文章要表达的道
理固然重要,但更值得细细体味的是作者
面对生活的敏感观察,有所感悟,有感而发。下棋、洗手、吃饭、
谈话、看演出„„这些事我们每天可能
都会经历,但真正作为写作素材的却少之又少。学生通过学习后可
能也会明白:生活中并不缺乏素材,而
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
之前,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曾有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
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
难度。本单元教材设置
了“人生感悟”单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文言文两则》巩固了文言文的
学习方法,为初中学习
篇幅更长的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学情分析
进入小学阶
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的识字量和阅读量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
而且渐渐具备了
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并且初步了解了一些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在第三学段阅读
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能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思
想感情,有自己
的见解;初步领悟文章详写和略写的表达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在
引导学生读懂课
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教学目标 <
br>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们可以把这三组
课文的阅读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朗读、默读、列表格等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能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详写和略写的表达方法;
4.通过对比、积累等方式,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的生动,谋篇布局的巧妙;
5.初步了解一些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6.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品味,领悟文
章蕴含的道理,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
传统美德,以及革命志士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读书和收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
2.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教学难点:
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那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建议
第一、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1
第二、课文以叙
述性的语言为主,侧重于表达方法,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
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
道理,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不断积累语言。
第三、品味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
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
少”。光是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
课,必须“着眼于语文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
得更多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
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
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因此在引导学生体
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
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
教材解读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
,选编的4篇课文,从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
等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反映了中华文化
的丰厚博大。在编排上采用了“一篇精读
课文+三篇略读课文”的方式。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描绘的
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
流畅通达的语言,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
美好。《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
秋的《过年》片段和斯妤的《除夕》片段,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
念,在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单
元中,学生已初步接触了同一作家写的不同文章和不同作家写的
同题文章,但是那时的对比是一篇篇课文
,而到了六年级下册的对比阅读,是在一篇课文之内进行的,一
课的容量更大,对比的角度更多、更细。
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
接得十分紧密。三篇略读课文《藏戏》《
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
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但像这
样人文主题较为鲜明的文章,千万不要上成品德与社会课,要抓住
语文课的核心价值,把学习的重心从关
注内容转到揣摩分析语言与学习表达方式上来。
本单元中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运用以前
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既是对以前开展综
合性学习方法的巩固,又为初中大量运用调查、搜集资料的
方法进行了铺垫。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对以前已学过的方法,加以
复习,并在新学课文时进行巩固。
学情分析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
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学生对中国文
化了解不够深刻,在学习本组课文时会有一定的困惑
。
在语文课上不宜做过多过深的探究,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
方法上。
设计理念
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
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
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
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
中加以运用。
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本单元生字新词。
2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积极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加强教学内容整合。把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
流平台
、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有机整合起来,统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与社会课或艺术
课。
对于课文中涉及宗教、建筑艺术、戏剧艺术等知识,在语文课上不宜做过多过深的探究,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
传统美
德。
教学建议
第一、课文以介绍性的语言为主,侧重于谋篇布局及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在教学设计时适宜于整
体把握,以模块的方式整组设计,推进教学进程。
第二、“进一步了解
文章的表达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搜集资料,了解身边的民风民俗。”我们在教学
设计时,应考虑课型特
点,精读课文,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揭示规律,然后把学到的方法和规律迁
移到略读课文,从而提
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立足整体,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有
结构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单元整组教学与传统的逐课串讲教学的根本
区别在于:它强调整体功能的发
挥,坚持从整体出发,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分析,最后回归到整体
上来。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程式
为:“整体──部分──整体”。本组教学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这
是整组教学的“整体”,所选
的四篇课文属于“部分”。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都必须紧扣主题,在
理解了每篇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进行有重点的突破,提倡“一课一得”,再引导学生通过综合比较回归整
体。
第二单元大致的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部分:整体感知,把握单元学习主题
1.教师先一边
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读本组“导语”,一边用多媒体课件逐一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初步
感受各具特色的民
风民俗。
2.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听读„„)阅读本组课文,提
出阅读
要求:(1)把四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设计表格或用填空的形式来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
内容。(可
以适当出示部分表格的范例),
第三单元:深深的怀念
教材解读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深深的怀念”,选编的四
篇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我党创始人之一李
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
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
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
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毛泽东在《为人
3
民服务》一文中虽
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
烧炭,干一行爱一
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
事迹不同,“为人
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课文纪念革命前辈的丰
功伟绩,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但像这样人文主
题较为鲜明的文章,千万不
要上成品德与社会课,要抓住语文课的核心价值,把学习的重心从关注内容转
到揣摩分析语言与学习表达
方式上来。
学情分析
学习本组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
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
的道理;二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由于本
组课文的内容与现在学生生活
相差较远,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基于六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
积累了丰富的学习方法,而且
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本组课文时,主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
性,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只作点拨、指导。课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相
关的资料,或者布置学生读中
国近代史以及一些革命书籍,既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
且渗透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相
结合的意识,又为学习本组课文奠定了基础,其次,在学习本组课文时,进
一步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训练巩固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或关键词句进行主要内容的归纳能力,并能
通过重点词句或关键词句的理
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最后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并能在习
作中加以运用。并且让学生继
续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单元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建议
1.本组教材不仅内容感人,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
2.第三单元
的四篇课文都是革命题材类的,因为革命故事的内容,英雄人物与孩子们现实生活距离
遥远;而且具有浓
厚的政治色彩。所以这无形中拉大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因此,在课前让学生通过
图书馆、网络等手
段去搜集人物的相关资料,从而亲近文本,走近英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
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根
据需要快速搜集所需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
渠道尝试进行探索性阅读。
3.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
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学
能力。
4.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第四单元:外国名篇名著
教材解读
本单元主题是“外国名篇名著”,认真选择国外
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
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
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单元的设计,
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强化了“阅读整本书”
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
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
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
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
4
“梗概+精彩片
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了学
生阅读整部作品
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如学会浏览等。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导
读”的安排是比
较切近的。其中《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外国作家的名言警句,也紧扣单元主题,收
集了关于意志品
质及做事方面的内容;口语交际《学会生存》提出遇到灾难或危险该怎样去应对的话题;
习作中让学生写
自己亲身经历或从报纸杂志等媒体了解的关于“自我保护”的事,可见,整个单元都是紧
扣单元主题的。
这样的安排,为我们整体了解多元文化,进行更多更广阅读外国名著提供了视野,还可以
使学生积累一定
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
六年的学习,已经能准确筛选主要信息,概括出内容要点,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学
习本单元,要加
强对学生默读、速读的训练;要抓住细节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尽量调动已有的
知识储备,结合
自己的生命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语言。
教学目标
1.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梗概加精彩片段的教学。
教学建议:
一篇文章到整本书的阅读
随着年级升高,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视野,教材编写者在第四单元
特意安排了四篇《外国
名篇名著》,其中短篇:《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长篇:《鲁滨孙漂流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以(故事
梗概+精彩片段)方式呈现,这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确实是前所未有的。
也正因为与众不同,“作品梗概+精彩片段”,成了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梗概”+“精彩片段”捆<
br>绑式出现,教学时该怎样准确定位?如何处理好“梗概”、“精彩片段”和整本书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学生
掌握一点实用的阅读技能呢?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一)确定教学目标,激发阅读欲望。
教学这类课文最核心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
趣,也就是借助于“梗概”与“精彩
片段”作一个高效的“名著导读”。为达成这一目标,可以借鉴“读
书会”、“聊书会”的一些方式方法,
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的定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阅读课,正如蒋老师认为:把教与学的
过程更多地处理成,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多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多听少说,
多组织,引导,多观察。如果学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可以鼓励学
生根据梗概猜测具体的故事情节,或到精
彩片段中找答案,或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鲁宾孙来到荒岛是
怎么过着寂寞生活?他又是如何克服寂寞、
孤独的?种出了粮食,他怎样做成食物?野人野蛮的宴会是什
么样的?鲁宾孙是怎样教化“星期五”的?
鲁宾孙和“星期五”是怎样救船长的?如果有学生读过这本书
,可以让他们回答其他同学的疑问,也可以
请他们讲讲书中其他的精彩片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述自己
读原著的体会。这些环节的安排,都能在一
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欲望。
(二)“梗概”、“精彩片段”有机整合。
《鲁滨孙漂流记》的“精彩片段”,篇幅很长,并且细“碎
”,没有前因后果,阅读时如果没有“梗概”,
理解上会出现情节空白以至无法连贯,是真正意义上的“
片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把两者结
合起来。
5
可以
让学生浏览“精彩片段”,想想这个片段大致在小说中的哪个部分呢?判断的过程实际就是把握
整体与局
部关系的过程。
(三)运用语言材料,培养语文能力
上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梗概”试
着用更简洁的话概括故事,尝试之后,学生发现,鲁滨孙在荒岛
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
、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这既是对学生概括能
力的训练,也是对故事重点的把握过程。
上“精彩片段”时,可以更多从“作品赏析”的角度提出一些问
题让大家讨论。例如“1.野人为何取名
“星期五”,从片段中找出能够印证时间的语句,谈谈时间描写对
整个故事的发展起着什么作用?2.在
这个故事中,有时一件很简单的事,作者却会用很长篇幅不厌其烦
地写,找出这样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
理由。3.结合精彩片段,评价鲁宾孙是怎样一个人?4.摘录片段
中描写作者对生活感悟的经典语段,
并作分析。5.如果这个故事用第三人称来写,会怎样?
同时,告诉学生读一本书,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详细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第五单元:科学精神
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选编的课文从
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做出了阐
释。《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散文,文章从居里夫人的
“美丽”下笔,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
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
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
她的人格与精神。《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
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
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神舟五号”
的发射成功,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热情赞
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
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之后》用事实强调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就能在
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我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认识
到了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怀疑精
神。
课标要求: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不断推动着社
会
的进步。科学精神是指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
或
理念。只有理解科学的精神,才能深刻理解科学知识的文化意蕴;只有张扬科学的精神,才能在全社会
形
成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激发人们探索求新、创造发明的精神,树立实事求是
、
坚持真理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
“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有机组成
部分。口语交际安排的是辩论,辩题是“科技发展,利大
还是弊大”。习作编排有两项教学内容,一是自
由作文,二是编一本自己的习作选。“回顾•拓展五”中的
“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
具体感受;二是交流语文学习的收获和感受。“日积月累”安
排的是关于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方面的20
个成语。“成语故事”讲述了“舍本逐末”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
法,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
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6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
质。
教学重点
1.从本单元的科学故事中体会相关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感受科学精神的鼓舞
,成为自己不断前进的动
力。
2.分享孩子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建议
一、从人物形象中具体感受科学的精神
《跨越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刚毅、顽强、执著、热忱。
《千年梦圆在今朝》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无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真理诞生于一百
个问号之后》:谢皮罗、波义耳、奥地利的一位医生──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
断探索。
《我最好的老师》怀特森──不迷信书本和权威。
三年级《奇怪的大石头》李四光──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年级《爱迪生救妈妈》爱迪生──善于动脑、急中生智。
二、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材解读
“难忘小学生
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
师可以根据这些建
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
生活的回忆,激发
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情,同时在写讲演稿、给母校老师写信、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
借鉴和启发。开展
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再提供一些。
学情分析
在五六年
级,学生已开展过三次这种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综合性学习,也具备了一些综合性
学习的基础。教
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
价等几个环节,
使这次综合性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
教学建议
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
“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
。为了制作好“班级纪念册”,可以做
以下几件事:
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
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班级纪念册。
“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
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
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
10~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1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
划,结束时用1~2
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时,把几节语文课连
7
在一起,有一些活动,如,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资料、为母校做有纪念意义的事、为准备毕业联欢会
排
练文艺节目,需要利用课外的时间。
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
的帮助。
3.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4.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
5.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选做)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基本思路
本次综合性学习与以往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相比,学生自主活
动的比重更大。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
教师既要引领学生回忆小学生活,学会表达情感,学会感恩,又要
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
策划能力。大致可以采用这样的流程:
1.浏览本组教材,讨论和制订活动计划。(1课时)
主要包括:
⑴阅读单元导语,联系实际,激发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兴趣。
⑵阅读“活动建议”,明确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⑶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参考哪些材料。
⑷根据“活动建议”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哪些活动。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6~7课时加课外时间)
⑴阅
读《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和《忘不了的笑声》《作文上的红双圈》,感受
作者
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2课时)
⑵回忆小学生活,写写自己难忘
的老师和同学、难忘的校园生活、难忘的一节课或难忘的一次活动等。
(2课时)
⑶和同学一起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搜集材料。(1课时加课外时间)
⑷同学合作,制作班级纪念册。(2课时加课外时间)
3.“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活动。(4~5课时)
⑴写临别赠言,送上真情与祝福。也可以写好临别赠言,在班级联欢会上相互赠送。(1课时)
⑵在离校之前为母校做点事,如,为学校图书馆修补图书,为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浇水培土,修理课桌椅等;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写倡议书、建议书。(1~2课时加课外时间)
⑶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进行联欢。(2课时加课外时间)
这次综合性学习要把每
一个人都吸纳到活动中来。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个人、小组、全班穿插进行。
集体活动要分工合作,使
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实施要点
1.浏览本组教材,讨论和制定活动计划:
计划
要把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活动内容等列清楚。除了教材活动建议中提出的活动形式以外,
还可以把本
校和本班的一些特色活动也吸纳到计划中来,如,出一期“再见吧,母校”的黑板报,为学校
图书馆修补
、整理图书,开展“我为母校捐本书”活动。
2.“成长足迹”板块:
活动建议中提出了三
方面的活动:认真读一读阅读材料;写难忘的人和事;畅谈成长故事,共同寻找
班级“成长的足迹”,制
作班级纪念册。教学中可以以“班级纪念册”为中心,把各项活动有序地穿插在
8
一起。
⑴认识制作“班级纪念册”的意义:
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
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把那些珍贵的回忆留住,那不仅是对过
去日子的美好回忆,也将
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激励。许多年后,当一个个同学长大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
工作的时候,班级纪念册
将永远连接着小学老师和同学的情谊。
⑵讨论“班级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
讨论内容主
要是确定栏目,如,“师恩难忘”“同学情深”“集体荣誉”、“运动场上”“艺术天地”“美
好祝愿”
。班级纪念册是为了留下美好回忆,所以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书刊式的纸制班级纪念册,也可
以是网页
式的多媒体班级纪念册。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班级纪念册,都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努力做
到图文并茂,有的还可以用实物。教师要鼓励有创意地制作“班级纪念册”。
⑶阅读材料──迈好制作班级纪念册的第一步:
阅读材料中的5篇文章,是不同时代的作者回忆自己难忘的小学生活。
《难忘的启蒙》《老师
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和《作文上的红双圈》侧重于回忆老师的教诲,《忘
不了的笑声》记录的是班
上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同学。
阅读这些文章,要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要了解
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再
现老师的品格。同样是回忆老师的文章,表现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赞扬老
师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严谨
的教学风格(《难忘的启蒙》),有的是回忆老师的才华横溢和对学生的循循善
诱(《老师领进门》),有的是
难忘当年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作文上的红双圈》)。这三篇文章的作者
后来有的成了作家,有的成了教授,
今天他们事业有成,都是小学老师为他们奠定了基础,所以也一直怀
念和感谢小学时代的老师。希望学生
在阅读别人怀念老师的文章中,联想起自己的老师,回忆起老师教育
自己的事,激发起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激发起表达的欲望。阅读回忆同学的文章《忘不了的笑声》,要留
意作者写作的切入口──通过笑声写出
一个个同学的特点,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谊,领悟到写同学可以有
多种切入口,也可以有多种写法。
⑷搜集和积累班级纪念册的内容:
①写难忘的人和事:
在阅读的基础上,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可以借助照片,寻找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开一次交流会,进行“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的“搜索”活动;可以在校园里漫步,在各个角落里重温童年的梦。<
br>这是用习作形式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所以要鼓励学生打开心灵,说真话,诉真情。
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挖掘素材,可以用下面的表格帮助学生回忆:
难忘小学生活:
难
忘的理由、难忘的老师、难忘的同学、难忘的一节课、难忘的一次活动、难忘的运动会、难忘的文
艺演出
、难忘的„„
②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成长的过程中,有鲜花,也有荆棘;有欢笑,也有
眼泪。但无论酸甜苦辣,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
可以在班里开展一次“我的成长故事”的主题班会,教师
要做个良好的倾听者,同时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
学的发言。主题班会后把印象最深的事记下来。
③共同寻找班级的“成长足迹”:
这是材料搜集与整理的最后阶段。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
集,搜集的内容包括照片、奖状、实物等。
搜集到的内容与每个学生提供的材料放在一起。接下来的工作
就是分类整理了。根据材料确定纪念册的各
个栏目名称,做好班级纪念册的策划,并把相应的任务分解到
各个小组或每个学生。也可以先确定班级纪
念册的栏目,再搜集相应的资料。
9
⑸制作班级纪念册:
纪念册的制作,关键在于计划要周密,分工要明确。
谁负责封面设计,谁负责哪个主题,都要事先
确定。老师要即时关注情况,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班级纪
念册完成后要展示,有条件的可以打印,发给
每位同学和家长,送给曾经任教的老师。
3.“依依惜别”板块:
活动建议中提出了三方面的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
⑴写临别赠言:
阅读材料中《毕业赠言》提供的给老师和给同学的赠言是一些范例,通过阅读,让学生明确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是: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赠言的基本要求是短小精悍,情真意切,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的特点写。写好的赠言可以在班内进行交流,评一评谁写的赠言最有个性,谁写的赠言最风趣,谁写的赠言最幽默,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在评议中要注意杜绝庸俗的倾向,对一些比较消极的赠言,要及时予以引导。学生也会请老师写赠言。给学生题写赠言是老师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如果上好了,会让学生终身难忘,受益匪浅。老师为学生题写毕业赠言要重在鼓励,因人而“言”。
临别赠言可以写在同学录上,也可以写在自制的卡片
上。无论是写在同学录上还是贺卡上,教师要
提醒学生不要追求豪华时尚,以简单朴素为宜,提倡自己动
手制作。
⑵为母校做点事:
这项活动的范围是很广泛的。
“阅读材料”
中提出可以给母校、老师写封信,表达自己的心声;可以用演讲的方式,向母校告别;
可以把对学校的各
种建议写成建议书;可以畅想20年后每个同学都是什么样子的。写信,要注意抒发真
情实感;演讲,要
安排好时间、地点、形式,要调动场内的气氛;写建议书之前要对学校进行调查,针对
不足提出自己的建
议,建议尽可能具体。
除了以上活动,“活动建议”还提出一些实践性活动,如:为学校再搞一次卫生
,再给小树浇浇水;
写倡议书,号召全体同学为美化校园环境、创建文明校园出点力。
开展“
为母校做点事”的活动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是学校所需要的;同时要力所能及,
是小学生能
做到的。
⑶筹划一台毕业联欢会:
毕业联欢会可以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以年级组形式(
所有的毕业班合在一起搞活动)进行。前者
准备方便,参与面广;后者气氛热烈,场面隆重。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联欢会,事先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先要总体设计毕业联欢会的安排,再具体
编创和
排练节目;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表演,再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编排。要考虑学生的参与面,尽
量让班
上每一个学生在这次联欢会上都有事做,都发挥参与者的作用,不要只当观众。一台精彩的、人人
参与的
联欢会,将是学生一生美好的回忆。联欢会尽可能由学生自己策划、主持、布置环境,给每个学生
锻炼的
机会。
上述这些活动,虽然安排在“依依惜别”板块,但也可以把一些书面的材料和活动照片充实到“
班级
纪念册”中,让班级纪念册更加丰富多彩。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