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电子教案
东莞市教师进修学校-荷兰简介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 分数乘法(一)1--1
【教学目标】
个性修改
及
教学反思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
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整
数乘以分数的计算原理
,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
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233252
355783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
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
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1
学生列出算式3×=,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5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13
111
==;学生
55
555
1
111111
31
3=
===……)
5
555
5
5
5
(学生1:3×2:3×
教师和学生总结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
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2个
3
的和是多少?
7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1
111
31
111111
31
3
3×=
= 3×=
===
5
555
55
555
5
5
5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
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分数乘法(一)1--2
【教学内容】第3页“练一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简单的生活情景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
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巩固分数乘法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
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正确计算分数乘整数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
1、5×表示什么?
7
2,说说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运算。
二、课堂练习
第1题。
完成后要将算式得数和涂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说明计算中的要点。
2、第2题。
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3、第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校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3)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①分子与整数相乘作分子,分母不变。
②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4、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爸爸和小红一天分别吃多少→爸爸和小红一天共吃多少→爸爸和小红3
天共吃多少。
5、第5题。
让学生都算出结果,再观察各组题目的算式及结果,然后说一说有什么发
现。
三、总结
说说自己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分数乘法(二)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
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
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
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
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395
3
=
12
= 21×=
111614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注
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小红有6个苹果,淘气的苹果是小红的
1
果是小红的,淘气和笑笑各有几个苹果?
3
1
;笑笑的苹
2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自己动手填完课本例题上的方格。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6×
1
61
1
61
3(个)
(个)2
=;学生2:6×=……)
3
2
3
2
教师和学生对比这两个题目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初步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
数学意义。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5页试一试,36的
11
和分别是多少?
46
注意让学生体验求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学意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二)
6×
1
61
1
61
3(个)(个)2
=
6×=
3
2
23
整数乘以分数的数学意义:就是求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分数乘法(二)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
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
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
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
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1
1
1
3
4×
12×=
44
4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每一道算式的意义。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对比好门和小明的高度,并注意进行长度
单位的换算。
学生做第2题,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并同桌之间相
互说说每个算式的数学意义。
学生做第3题,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并及时对有困难得学生进行帮助。
学生做第4题,教
师注意让学生能够区分最少和最多这个数字范围,并提
问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二)
35
480×
180(千克) 180×=150(千克)
86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分数乘法(三)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
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
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
个分数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
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395
3
=
12
= 21×=
111614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注
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一张长方形的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
剩余部分的<
br>1
,第二次剪去
2
1
。此时,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如果
第三次再剪去
2
1
剩余部分的,那么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2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11
11
?分析第一次剪去它的,第二次再剪
去剩下的,那就是
22
22
1111
的
。也就是
2222
1111
教师让学生从图中看出是,让学生从
=中思考,
分数乘以分数
4224
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说说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并对学生的说法给以鼓励。
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
总结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数乘以分数,分
子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分母。
31
验证法则:让学生折纸验证
?,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
4
4
课堂讨论:让学生能够根据课本7页中的插图,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
部分的几分之几?占
整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
系;初步理解求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23275
做课本8页试一试,
4359814
让学生运用分数乘以分数
的法则来进行计算。注意能约分的先约分,如:
75
中的7和14先约分。
814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11111111
=
==
22422224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分数乘法(三)2--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
力。
过程与
方法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
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
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75
1324
×=
1014
3759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
的要约分。)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一题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用折纸的方式再次验证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注意让学生体会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体验分数相乘的积于每一个乘数的关系。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几分之几与占整体“1”之间的关系。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
134
的和占整体“1”的大小。
245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注意区分不同标准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占整体的几
分之几。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根据学过的分数乘法知识,分辨一下唐僧分西瓜是否公平。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13
3
14
42
=
24
8
25
105
33
22是整个操场“1”的,是整个操场“1”的。
88
55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练习一2--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
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复习分数乘以整数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
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
个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
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5×
1
75
24
×=
1014
5
59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
如何计算的?这些
分数乘法运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
的要约分。分数乘以整数,
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一题,让学生用学过的分数乘以整数
的知识求1000克牛肉中的
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用分
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全年我市空气质量
为优的天气是多少天?培养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计算整数乘以分数和分数相乘的算式。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整体“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求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
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生
活问题,培养学生“一方有难,多方支援”的人道主义思想。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练习一
1000×
1
1
200(克)
1000×
100(克)
10
5
整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得要约分。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一2--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
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复习分数乘以整数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
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
个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
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1
3494
12×
240
10983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
计算的?这些
分数乘法运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
的要约分。分数乘以整数,整数
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8题,让学生明白商场打折的意思,分别
求出一个整数的几分之
几是多少?如:
50
7
=?
10
学生做第9题,注意让学生用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梨、苹果、香蕉各
占水果总数的多少?
学生做第10题,让学生计算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注意提醒学生
及时约分。
学生做第11题,让学生先计算出分数乘法算式的得数再学会比较分数的
大小。
学生做第12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表,求出2004年比2003年
增加多少元?
学生做第13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
生活问题,注意提醒学
生认清长度单位。
学生做第1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练习一
2
95
3
15×
10(米)
15-10=5(米)
3
256
10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长方体(一)
第一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2--4
【教学目标】 <
br>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
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
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
力。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
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
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
(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
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
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
等。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2--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
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
力。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
br>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
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
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可以集中测量数学课本
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并填完表格。
学生做第3题,根据课
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和每组对面的形状,分辨
出6个不同的面的编号。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中6个面
的长、宽来做成面积相
等的纸片,然后组成一个长方体来进一步熟悉长方体的6个面的大小和相对的位置。
教师根据课本第4题中的长方体插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制作一
个这样的
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条。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展开与折叠3-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
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的过程,能够准确的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
力。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正方体的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正方体6个面的相对的位置并回答有什么
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小红把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沿着棱剪开,得
到了一个展开图。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得?
教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正方体的盒子拿出来,分别剪一剪,看看会得到什
么样的展开图?
教师把同学们的作品相互交流一下,让别的同学猜猜自己是怎么剪的?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正方体是由完全相等的6个面来组成的。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展开与折叠3--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
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的过程,能够准确
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
力。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正方体的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正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正方体展开成6个面和把6个面折叠成正方体。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二、课堂练习:
1、学生做课本17页第1题。
教师把正方体盒子6个面分别按照
题目中的要求标上1、2、3、4、5、6
个数字,让学生找一找每个数字相对的面哪一个?
2、学生做课本17页第2题。
让学生把长方体盒子的6个面展开标上数字,然后找出每个数字所对应的
面上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1
2
5
6
3
4
每个面相对的面上的数字是多少。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长方体的表面积3--3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目标: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
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
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
力。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
面积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
面积?
学生
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
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
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
6)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长方体的表面积3--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
与折叠的情景,经历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
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
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对学生进行
提问。
学生
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正方体的表
面积=边长×边长×6)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求出下列图形的表面积。教师注意观察学生运用公式是否正确,对出现错误的同学及时指导。
学生做第2题,本题目计算量比较大,防止学生出现计算错误。
学生做第3题,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电视机布罩只有5个面。
学生做第4题,这个题目的要点是只有5个面,学生要密切联系生活中的
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做第5题,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室内墙面积。
学生做第6题,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10×4+10×8+8×4)×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7×7×6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露在外面的面3--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
力。
过程与
方法目标:结合具体的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历探究
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表
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
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多个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顾回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对学生进行
提问。
学生
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正方体的表
面积=边长×边长×6)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插图1,让学生观察一个棱长是50厘米箱子放在墙角处时,<
br>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观察图片并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露在外
面的面有3个;露在外面的面积是
50×50×3=75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插图2,
让学生观察4个棱长为50厘米的正方体纸箱堆放在墙
角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
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观察数一数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并计算一
下露在外面的面积
是多少?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9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
×50×9)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4个正方体学具换一
种堆放方式来试一试,露
在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交流。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露在外面的面4--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
力。
过程与
方法目标:结合具体的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历探究
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表
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
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多个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和学生共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露在外面的面的有关内容。
教师提醒学生要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全面。
二、课堂练习:
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发给多个小正方体模型。
学生按照课本习题中的摆放方式摆放好,并完成课本上的列表。
学生做(3)题,让学生观察随着小正方体个数的增加,露在外面的面数
变化有什么规律?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随着小正方体个数的增加,露在外面的面数变化有什么规律?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练习二4-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
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
外面的面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
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多个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和学生共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外面
的面的有关内容。
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做2题,教师让学生知道正方体的铁盒有5个面。
学生做第3题,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工具箱有几个面?
学生做第4题,教师让学生用正方体学具动手堆放一下?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练习二
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正方体铁盒有五个面,6×6×5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练习二4--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
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
外面的面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
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多个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和学生共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外面
的面的有关内容。
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课堂练习:
1、学生做第5题,教师让学生
用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
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
2、学生做第6题,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室墙壁,注意除去门窗和黑板的面
积。
3、学生做第7题,教师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进行集中订对答案。
4、学生做第8题,让学生用正方体按照课本上的符合,找一找相对的面。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练习二
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一课时 倒数4--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
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得出倒数的概念,并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分数乘分数算式导入新课。
二、学习倒数的概念。
1、利用投影仪出示下列算式。
2318111
×= 2×= ×= ×10=
32211810
1
79165
×= 7×= ×=
×5=
5
97756
2、先让学生计算以上算式的结果,并指名回答。
(中、下游学生回答)
3、在小组中交流算式有什么规律,然后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
数的倒数 。
5、指名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并评议。
三、巩固目标。
出示试一试题目,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同桌订正,最后指名回答。
四、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交流讨论。
0有倒数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五、练习巩固。
练一练题目,独立做,全班订正。
六、课堂小结,教师评价。
七、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倒数
a×
教学反思:
1
=
(a≠0)
a
第二课时 分数除法(一)4--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
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
数学来源于生活,
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了分数乘法,刚开始学得是分
数乘整数的乘法,那
么分数除法你们会不会?今天我们就学习分数除以整数,你们喜欢吗?
二、学习新课。
4
1、学习÷2
7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
,把一张纸的
份平均分成2份,涂一涂,指名说出结果。
4
2、学习÷3
7
4
平均分成2份,先把这4
7
提问学生把一张纸的
4
平均
分成3分,怎样分呢?
7
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评议并补充。
分好之后,用笔涂一涂,看看每份是多少?
3、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
提出问题,你对前面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看法?为什么用除法?说一说。
小组间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评价。
4、学习计算法则。
出示下列题目
1÷4= 10÷5= 7÷3=
11
1
1×= 10÷= 7×=
53
4
学生独立计算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说出除法计算法则吗?
小组间交流,最后教师小结:
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课堂总结:
提问交流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
1
bb
÷c=×(a、c≠0)
c
aa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分数除法(二)4--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通过分
析的出结论。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
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
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
数学来源于生活
,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过程。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考一考
你们好吗,看题目。
5
1
2
÷5=
÷4= ÷7=
5
9
7
指名说出计算方法和结果,并评价。那么这
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数除以
分数的计算方法。好不好。(好)
二、学习整数除以分数
用投影仪出示课本的题目
1、有4张同样的大饼每两张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指名回答:
4÷2=?
并说出列式的依据。
2、有4张同样的大饼每一张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指名回答:4÷1= ?并说出列式的依据。
3、有4张同样的大饼每两张为一份让学生画一
画,涂一涂,并在小组间
交流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从图上看出结果是8,4÷
4×2=8来表示。
1
1
4
、有4张同样的大饼,每张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每张为一份,
3
4
1
=
8,也可以用
2
可以分成多少份?在小组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三、计算法则的教学。
出示一下题目
1
1
4÷( )4×2
4÷( )4×3
2
3
11
4÷( )4×4 2÷(
)2×2
42
1
23
2÷( )2×3 2÷(
)2×
3
32
先让学生计算,交流结果。然后提出问题,你通过看算式和结果,你能
发
现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四、巩固目标。
1、课本中的画一画。
先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然后利用线段图列出算式,并计算结
果。同桌判定。
2、试一试题目
独立计算,指名回答。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整数除以分数
a÷
教学反思:
cb
=a× (b、c≠0)
bc
第四课时
分数除法(二)的练习课5--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
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考一考
你们好吗,看题目。
8
412
1
42
6÷= ÷= ÷=
÷=
53
34393
1517757
2÷= ÷= ÷= ÷=
26412875
通过提问,全班订正,导入新课。并评价。
二、用小黑板出示下列题目。
61545
3x= x=10
x=25 x=
52636
提问学生解方程的规律,并指名说一说第一小题的解法。
其它题目独立作,全班订正。
三、课本第三题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然后解答,全班判定。
四、第四题
1、先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2、小组间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整数除以分数
除以真分数商大于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 除以1商等于整数
除以假分数商小于整数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分数除法(三)5--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
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
,感受
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数学是
从生活中得出的经验和结晶,又服务于生活,那么我
们的分数除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分数出发的应用。板书课
题:分数除法(三)
二、实施目标。
1、出示题目: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
加活动?
2、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中分率的单位“1”的量是谁?知道不知道?
3、先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4、交流作法。(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导入方程的方法)
5、教师指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题。对用其它方法解答的同学,只要合
理进行表扬。
6、渗透用算术法解答此题。
7、教师小结:只要单位“1”的量不知道,可以用两种方法解
答题目,一
种是方程;一种是算数法。
三、巩固目标
1、试一试第一题。
指名学生读题,独立解答。针对学生做题情况,进行辅导后进生。
指导学生分清两问的不同,认清乘法和除法的区别。
2、试一试第二题。
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四、课堂总结,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
2
。操场上有多少人参
9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三)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2
=6
9
222
X×÷=6÷
999
9
X=6×
2
X×
X=27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分数除法(三)的练习课5-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
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
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
的欢乐。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分数除法的应用,同学们还记得吗,这节课我
们继续学习。
二、实施目标。
1、练一练第一题
指两名同
学板演1、2小题,其他同学做练习,做完后全班订正,重点让
同学检查板演中的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
因。
然后独立作其它题目。同桌订正。
2、第二题,先让学生对照以前做过的打折的题目,两者对照,指出异同。
独立做,指名说一说做到的过程和结果、以及想法。
8
15
3、第三题指名
读题,并说题意。和的单位“1”的量是谁?列出算
9
16
式。说出列式的依据。然后
独立作。
4、第四题,由于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建议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
流。同一想法和意见。
三、课堂总结并评价。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三)的练习课
1、找准单位“1”的量
2、判断用什么方法或者用方程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练习三(1)5-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
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
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
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分数除法的应用,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一下,可
以吗?
二、实施目标
1、第一题。
指名说出倒数的概念,然后说出这几个书的倒数。其他同学评议。
2、第二题。
先
让学生回忆分数乘法和分数出发的计算法则,然后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针对错误,重点讲解。
3、第三题。
用做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对抗赛,看那个小组作的又对又
快,老师计算时间,看学生的速度和准确率。
4、第四题。
让学生读题,指出分率的单位“1”的量是谁,说明所用计算方法的依据。
列出算式,说出结果。
其他同学判定,教师评价。
5、第五题。
方法同第四题。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练习三
1
135
倒数9 倒数
9
513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三(2)5-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训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
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在小组间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
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下列算式让学生计算。
1
2
8
933
÷= ÷= ÷4=
÷2=
5
3
3
424
指名说出计算结果,全班评议,导入新课。这
是除法的计算,那吗这节课
我们复习出发的应用。
二、除法的应用。
1、第六题。
让学生读题,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并计算,最后全班订正。
2、第七题。
5
的单位“1”是谁?学生独立列式
11
提问学生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数学信息,你能列出算式吗?指名列式,学
生独立计算,同桌订正。评议
。
3、第八题。
方法同上,但是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本题。教师巡视,主要辅导后进
生。
4、第九题。
出示题以后,让学生说明六折是什么意思,然后独立了出算式并计算,全
班订正。
5、第十题
独立作,教师巡视,针对问题,重点辅导。
三、课堂小结,教师评价。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八题
算数法:7.9÷
2
=
3
方程:设宇宙飞船的速度大约每秒x千米。
2
x=7.9
3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6-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系统得整理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速度,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
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
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
乐。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很多知识,你能系统的整理
一下吗?好。下面你
就自己整理一下前面学习的知识。
二、实施目标
1、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巡视,进
行辅导。
2、根据你整理的知识,你能说一下吗?指名学生回答前面学习的主要内
容,教师小结。
3、针对你的整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请你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研
究。
学生相互提出问题,并相互解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巩固目标
1、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重点辅导,指名回答。
2、第二题。
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独立计算。算完之后,指名说出列式的依
据,相互评议。
3、第三题。
出示题目以后,题目中告诉了我们长、宽、高我们能不能计算她的表面积?10包呢?题目中至少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4、第四题。
学生独立作,全班订正。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
5、第六题
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两组座位,怎样求全电影院的座位呢?指名回答,然后
独立计算,全班评议。
四、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三题
长:7厘米
宽:5厘米 表面积×10
高:3厘米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6-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系统得整理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速度,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
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
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
乐。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前课的知识导入
二、继续学习练一练中得题目
1、第六题。
学生独立做
完,指名说出这个题目两问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不同,和解题
方法的不同有联系吗?让学生对乘法应用题
、除法应用题的不同进行比较。
2、第七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说出各分率的单位“1“是什么?然后独立做,全
班订正。
3、第八题。
指名读题,说出题目的意思,题目中的高有没有变化?
独立做,同桌订正。
4、第九题。
指导学生看清表中得数据,独立作,全班订正。
三、教师总结评价。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九题
168×
2
8
=
168×
1
4
=
168×
1
6
=
168×
5
24
=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数学与生活:粉刷墙壁6-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生动手的基础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知道墙壁的
那些地方要刷,那些地
方不要刷,并会计算粉刷墙壁的面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
操,感受
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
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那些
应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课题:粉刷墙壁
二、测量计算
1、粉刷黑板的计算
以小组为单位:
分别测量教室前、后两个黑板的长和宽,测量完后,计算
要粉刷得面积,计算完后,全班订正,教师评价
。
2、左右墙面的粉刷面积的计算
要粉刷前后的墙面,要除去门窗的面积,需要测量那些数
据呢?指名回答,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计算。
3、购买涂料
①弄清包装的大小和价格。
②根据第一问的问题和条件,学生独立经计算出第一次粉刷所用的涂料。
③在第二问中,第二遍所用涂料是第一编的
三、巩固目标
练一练中的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算,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四、教师总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讲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2
求出第二次粉刷得涂料。
3
板书设计:
粉刷墙壁
测量——计算——购买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 折叠6-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折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生动手的基础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
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
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合作的基础上,以做游戏的方式达到本课的目标。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手工课,今天我们上一节手工课好吗?导入新课《折叠》
二、实施目标
1、出示课本图形,让学生说出各种数据。
2、想一想,按照虚线折叠后是什么图形,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
3、自己用纸按照课本的样子折一折,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价。
4、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开
一扇天窗和一扇门,在什么地方?在小组间交
流,相互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5、再图上标出天窗和们的位置。
三、巩固目标
1、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将附页3中的图1剪下来,并按虚线折叠成
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并画出天窗和门,同桌相互交流天窗和门的位置,说出
自己的理由。
2、试一试
先计算它的实际长度和面积,然后再做,独立做,全班订正。
3、练一练中1、2题独立折叠,小组中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全班交流,教师
评价。
4、练一练第三题
在小组中解决问题,最后全班交流。
四、课后作业:第四题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折叠
测量——计算——虚线——折叠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长方体(二)
第一课时 体积与容积6-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体积和容积,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
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
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探究并掌握求不
规则物体的体积
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想探究问题,
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
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两个量杯、土豆、红薯、水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能够观察教室的物体,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哪
些容器放东西多?哪些容器
放东西少?
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
二、讲授新课:
1、感受和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师出示土豆和红薯让学生比较一下哪个大一些?
学生观察后纷纷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测出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
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同学们设计的最佳方案。
让学生分组分小组测一测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教师提问学生测量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量杯里的水一定要完全能够浸泡土豆和红薯。
教师提问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对描述有困难得学生及时帮助。
2、比较物体的容积。
教师出示一个量杯和一个水槽,并问学生哪个装水装的多一些?
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提问学生说一
说自己的设计方案。
学生小组内演示自己的设计方案。
3、感受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个方案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验体积和容
积的联系和区别。
三、课堂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42页的课后练习题。
教师巡视并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参与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
体积和容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体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容纳物体的大小
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体积大不一定容积大;容积大一定体积大。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体积单位7-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
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
实际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
和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
于用学过的
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的建立体积的空间观念;初步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那么体积单位是什么呢?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具学生观察后让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
物体的大小。
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记住他大小,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
说出:棱长1厘米的正方
体,体积是1厘米
3
,记作1cm
3
。让学生说出周
围大约是1厘米
3
的物体
说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
3<
br>,让学生说出
周围大约是1分米
3
的物体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米
3
,记作1m
3
。
2、学生制作体积单位。
(1)用橡皮泥切出一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
方厘
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2)用硬纸板做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3)用米尺在墙角出搭出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3、说一说:那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
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把体积单位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1
立方米的实际意义。
4、教学体积与容积的关系,讲明,从里面两量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
体盒
子的容积是1dm
3
,可以容纳1升的溶液。
1升=1分米
1L = 1 dm
1毫升=1厘米
3
1ML =1
cm
3
三、课堂练习
33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在进行交流,特别是读法的交流。
第2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
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体积,增强学生对体
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
第3题:利用升、毫升之间的换算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先统一单位,然
后再进行计算。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 cm
3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 dm
3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长方体的体积 (1)7-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
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
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
【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
有关?
二、探索新知: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三、填写46页表格可以发现。
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
v = a × b × h
由此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 × a × a =
a
3
四、课堂练习
根据上面学的公式填写下面表格
底面积
长
(cm
2
)
10 25 9
方
高(cm)
8 6 7
体
体积
(cm
3
)
105 37.8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六、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1)
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
v = a × b × h
由此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 a× a= a
3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长方体的体积(2)7-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
练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
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
【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那个同学起来说一下?多让几个同学回答。
二、教学新知:
1、让学生摆出第1题的图形先让学生数出图形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再用公式计算出结果进行验证。
2、第2题让学生利用计算公式计算体积。
(1)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
(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
(3)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7厘米。
(4)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第4题:首先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理解题意,再计算。
30
大的体积除以小的体积等于牙膏合数。
4、
第5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长方体截成一个体积最大的正方体,必须知
道棱长是最短一条边,即:3×3×
3=27(立方厘米)
5、第7题:计算结果是立方分米必须换算成容积单位。
三、课堂练习:
教科书49页第6、8题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2)
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
一个正方体,棱长时6分米。
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7厘米。
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体积单位的换算7-4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目标: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
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
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
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哪个同学起来说一下体积单位有
哪些?引出体积单位。
二、教学新知:
1、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教具摆出正方体。
1排摆10个,每层正好
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
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即1分米<
br>3
= 1000厘米
3
,1升 = 1000
毫升。
2、
用以上方式教学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即体积为1米
3
的正
方体,它的棱长为
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
×10×10=1000分米
3<
br>,1米
3
=1000分米
3
,1 m
3
=
1000 dm
3
。
3、填一填表格,比一比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长度
面积
体积
单位
米、( )、厘米
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10
米
2
、(
)、厘米
2
米
3
、( )厘米
3
三、课堂练习
(1)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选几道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与过程。
(2)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
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
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3)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
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
br>40=120000(立方厘米)
(4)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
1.5米高的水
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分米
3
= 1000厘米
3
1升 = 1000毫升
1米
3
= 1000 分米
3
1m
3
= 1000 dm
3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练习课7-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计算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想探究问题
,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
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准备】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节我们对第四单元的
内容进行练习。
二、教学新知:
1、练习四第1题:求图形的体积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3、第4题,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进一步感受体积
单位的实际意
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
4、第5题:通
过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体会虽然结果相同,但
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可以结合实
物指一指、说一说。
5、第7题:使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这两个图形的体积。
6、第8题:注意要把4厘米化为0.04米。
答案: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三、课后练习:
第2、7、9、10题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第8题
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有趣的测量8-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活动
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
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
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在观察、操作中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水槽、水、不规则石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那么不规则物体体
积怎么测量呢?引入课题。
二、教学新知:
(1)为了引导学
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以小组为单
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
方
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
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
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
“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
前的体积与放入
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
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
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
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课堂练习
1、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
的水的体积等于苹果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
0.2=0.6(立
方分米)
2、第2题: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
较,先测量
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四、课后练习:
基础训练第49页1——3题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六、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分数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8--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
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操作、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策略】
主要教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整数混合运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学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
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对问题的解加以解释,即航模小组有3人。
4、进一步小结。
三、练习。
1、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2、练一练。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让学生先独立分析题里等量关系试,然后交流。
列式完成。
3、数学故事:学生独立完成。
四、评价总结。
五、课外拓展练习
六、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8--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主要教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整数混合运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学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
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对问题的解加以解释,你能用图来表示吗。
4、学生讨论完成。
5、汇报、进一步小结。
三、练习
A、试一试1、
让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B、试一试2、
让学生先独立分析题里等量关系试,然后交流。
集体订正。
四、评价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互相评价。
五、课外拓展练习
六、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8--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主要教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忆分数混合运算。
学生回忆
二、练习。
1、看图列式计算。
让生认真审题,找准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让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计算。
生独立完成,订正。
3、解方程。
独立完成,订正。
4、让生认真审题,找出等量关系式。
独立完成,交流。
5、认真审题,找准等量关系式。
独立完成。
交流订正。
三、总结评价。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互相评价。
四、课外拓展练习。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8-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主要教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题。
教师出示复习题。
生独立完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情景图。
2、生独立分析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找出等量关系式。
4、让生先估一估,画出线段图。
5、讨论完成。
6、交流订正。
7、让生学着检验。
8、教师总结。
三、练习。
1、计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电脑用户。
让生认真分析,找准等量关系式。
独立完成。
3、五年级有多少人?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解方程。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评价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互相评价。
五、课外拓展练习。
六、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9--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主要教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一项工程,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2、一项工程,每天完成14,几天完成?
学生读题。
找出等量关系式。
教师总结导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让学生读题。
2、找出已知条件、所求得问题。
3、引导学生说出:工作时间等于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
4、讨论完成。
5、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四、评价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互相评价。
五、课外拓展练习
六、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数学万花筒9-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主要教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复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以碗知僧”
2、学生读题。
3、互相交流大意。
4、师讲解大意:
山上有一古寺叫都来寺,在这座寺庙里,3个和尚和吃一碗饭,4个和尚<
br>合分一碗汤,一共用了364只碗,请问都来寺里有多少个和尚?
5、学生讨论从中能得到什么信息
6、交流。
7、教师提示可利用方程的知识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
8、学生讨论完成。
9、交流。
三、练习。
出示复习题,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四、总结评价。
五、课外拓展练习
六、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练习五9-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巩固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主要教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及解题的方法。
二、练习。
1、计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受伤的鸟。
让学生独立分析、计算。
交流订正。
3、占地面积。
让学生独立分析、计算。
交流订正。
4、拉拉队。
让学生独立分析、计算。
交流订正。
5、水资源。
让学生独立分析、计算。
交流订正。
三、总结评价。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互相评价。
四、课外拓展练习。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五9-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巩固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主要教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及解题的方法。
二、练习。
1、营业额。
学生分析,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式。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2、体重是多少?
分析知道的信息。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3、打稿件。
学生分析,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式。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4、血液中有多少水?
学生分析,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式。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5、计算自己体内水分的含量。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6、野鸭与大雁何时相遇?
小组讨论完成。
交流汇报。
三、总结评价。
四、课外拓展练习。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一课时 百分数的认识9-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百分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百分数在生
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策略】
从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区别百分数和分数在读写和
意义上的不同。
【教学准备】写有百分数的资料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的分数单位?
谁见过百分数?百分数和一般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教材中的
“比一比”的第(1)小题,要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你
认为选派那名队员比较合适?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
2、出示:“比一比”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分析表格中提供的信息,
交流:你认为那
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学生交流写出分数后进行比较,使学
生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
容易比较了。
3、教师讲解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树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
分数。
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4、百分数的读写。
22100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练习:
1、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写出下列百分数:1℅、100℅、103℅。
3、写出下列百分数:百分之二点五、百分之十八点八、百分之零点三。
四、总结评价。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新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意义: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百分数的读写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百分数的认识2 1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熟练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
法。初步联系使用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用百分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强对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图表来表示数量,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使用图表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百分数的意义是怎样的?它和分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新课
1、说
一说百分数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它?说一说
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读教材中的资料,说说里面的百分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三、练一练:
1、读6
5页“练一练”中的(1)、(2)中的百分数,并说出这些百分数所
标示的意思。再引导学生分析下面
表格中百分数的意思。
2、设计图案:
(1)观察教材中的图案,说出蓝色部分分别占整幅
图的百分之几,百色
部分分别占整幅图的百分之几。
(
2)自己设计一幅图案,分别说出各种颜色的方格占整幅图的百分之几,
并告诉大家你设计的是什么。
3、写出教材66页中第3题中的百分数。
4、收集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中见过的百分数,说说他所表示的意
思。
四、总结评价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读写百分数
设计有关百分数的图案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合格率1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解答有关合格率的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利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合格率的意义,根据其意义解决有关合格率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从生活实际中搜集有关百分率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问题的
资料卡、填有数据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提问:百分数的意义是怎样的?他和一般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二、新授课
1、出示资料:甲牌:抽查50箱,43箱合格;乙牌:抽查60箱,52项合
格。
哪种品牌的罐头合格率高?
学生讨论合格率的意思,在交流总结。
根据合格率的意义解答问题。教师说明:除不尽时,百分号前通常保留一
位小数。
2、师生讨论:什么是成活率、出勤率、出油率、及格率、优秀率。
三、练习
1、做“试一试”中的题目,先说一说成活率是什么,再列式计算。
2、出示“练一练”中的图表,分别用分数、小数、百分数表示蓝色部分
占整幅图的多少。
3、出示质量检查部门对某市饮料质量进行抽查的情况记录表。计算各种
饮料合格率的高低。
4、统计学校当天各年级的出勤情况统计表,计算出勤率。
四、总结评价:
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合格率
合格率:合格的产品占产品总数的百分之几
出勤率:
出油率: 成活率: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蛋白质含量10-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继续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掌握百分数分数和小数间的
互化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百分数分数小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尝试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者小数。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探讨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写有试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化成分数?
二、学习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
1、出示黄豆营养成分含量资料图,说一说黄豆中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
合物各占黄豆总量的百分之几?
2、在250克黄豆中,各种成分各占多少克?
让学生列式计算。针对学生
在计算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问题:怎样把百份数化成分数或者小数。
3、师生探讨怎样把百份数化成分数或者小数。
4、练习:
(1)把160%、0.8%化成分数和小数。
(2)出示70页第1题的表格,练习分数、小数、百分数间的互化。
(3)做第2题,练习用百分数、小数、分数表示统一个数量。
(4)提供各班级人数,编写有关百分数的应用题,并自己解答。
三、课堂总结评价。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蛋白质的含量
百分数
↗↙ ↘↖
分数 ←→
小数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这月我当家10-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兴
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学习用方程解决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和用算术方法解决百分数
除法应用题。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列出
除法算式,或者直接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教学准备】写有试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找出下面文字中的等量关系:
1、男生人数是
本年级人数的40%。
2、男生人数是全校人数德20%。
二、新授
1、出示家庭月支出统计表,让学生说出里面的百分数表示的意思。
2、找出里面所包含的等量关系时,并板书在黑板上。
3、引导学生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或者算数是解答问题。
4、学生交流总结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三、练习
1、做72页“练一练”中的1、2题。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评价。
2、做第3题,指明说出六五折的意思,并练习找单位“1”和等量关系。
四、课堂总结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这月我当家
总支出钱数 ×买食品的钱数 =40%
ⅹ × 500
=40%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练习课10-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答方
法,即方程法、算书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合作学习,愿意交流,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找单位“1”和等量关系的方法。并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或者用算
书法解答问题。
【教学策略】
分析百分数的意义,找准标准量,写出关系式,列方程和算数式,比较这
两种方法的不同点。
【教学准备】画有百分数信息的表格和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用算书法解答呢?
二、练习
1、出示72页“练一练“的第4题,分析表格信息资料,提问:学校图书
馆共有多少本书?然后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做这道题时,先引导学
生从第横行中的数据入手找等量关系:总本书×
20%=科技类(2400),求出总本书后,再求出学
科类和故事书占总本书的百分
比。
2、实践活动
统计你家上个月的支出情况,支出
项目可分为食品、服装、书包等。算算
每个项目的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几,绘成统计表。
三、课堂总结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总本书×20%=科技类(2400)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练习六13-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百分数问题的方
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爱学
习,愿意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学习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决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列出
除法算式,或者直接根据关系式列方程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写有试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说一说,你掌握了有关百分数的那些知识
。用方程解答分数除
法问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二、练习
1、复习百分数、小树、分数间的互化方法。在填写表格中的空格,对学
困生进行辅导。
2、做第2题,用颜色涂出62.5%要指导学生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再涂。
3、做第3题,要学生说出命中率的含义,再求命中率。
4、做第5题,先提问: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应除到哪一位?并指
导学困生练习除。 <
br>5、做第6题,先让学生估计一天中睡眠时间有几小时,在校时间有几小
时,一天共有几小时。再
实际算一算。
三、总结评价。
谈一谈自己的收获,说说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练习六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62.5%=6251000=58
命中率:命中的次数占射击总次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整理与复习13-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复习,使学
生系统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和体积单
位,熟练掌握计算长方体的体积的方法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能熟
练计算分数
的混合运算,系统复习百分数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
学生分组合作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找出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生分组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地整理,并进行记录。
二、把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根据学到的知识,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
决,并与同学交流。
三、练一练
1、根据表格中提供的数据,计算长方体的长、宽、高、表面积、体积。
2、说一说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在计算第2题,对学困生
进行辅导。
3、做第4题,先要学生根据图分析怎样切,再求能切多少块。
四、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体积 容积 体积单位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分数混合运算
百分数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13-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
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教具和实物图进行演示,对分数问题要找出标准量。分析数量关
系,在解答。
【教学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怎样把立方厘米化成升?
二、练习
1、
做“练一练”的第4题。读题理解题意用实物演示这个长方体油桶的
形状,再让学生讨论解答方法。
2、做第6题,要学生先估算,再计算。对学困生要进行指导。
3、学生自己做出第7题、第8题、第9题。
交流时,要说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式计算。
4、解方程,先指名说一说解方程的步骤,再解方程,也可让学困生板演。
5、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估计下列学生分别占本班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几,再进行调查。
各类学生占全班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情况
单位:%
各类学生占全班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情况
男生
近视眼的学生
睡眠时间不到10时的学生
喜欢唱歌的学生
三、总结。
估计
调查结果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二)
发芽率 ⅹ-58=15
解:(1-58)×ⅹ=15
38ⅹ=15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数学与购物13-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估算费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
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爱学
习,愿意合作,体会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用多种方法对购物的费用进行估算。
【教学策略】
学生合作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班内在交流,对好的估算方法进行评价。
【教学准备】去超市购物的账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去超市购物的购物账单,提问:你能估算出共花了多少钱吗?
二、学习新课
1、小组内交流,记录交流的结果。
2、回报讨论的结果,并针对回报的情况进行评价,鼓励活动好的小组。
3、看教材中的内容
,说一说淘气一家是怎样估算费用的,他们的方法比
你用的方法好吗?说说淘气一家分别是怎样估算的。
4、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三、练习
1、做“试一试”中的1、2题,估算2千克牛排的价钱和八折后的价钱。
2、做第3题,估
算2袋米、14。80元的牛肉、6。70元的蔬菜、12。80
元的鱼共多少钱。交流自己的方法,并
进行评价。
四、课堂总结评价。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估计费用
(根据学生的交流的估算方法进行板书)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购物策略13-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一些购物的策略,会根据购物的
多少选择比较优惠的方
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估算购买物品的总价,选择比较优惠的购物方法。
【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作学习,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选择材料。
【教学准备】写有问题资料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三家商店为促销一种饮料分别推出的优惠方案:
甲商店 买一大瓶送一小瓶
乙商店 一律九折
丙商店
购物30元以上八折优惠
1、要买1小瓶饮料,去那个商店较为合算?
2、买1大瓶和1小瓶饮料,去那个商店较为合算?
3、淘气要买3大瓶饮料和3小瓶饮料,他回去那个商店?
4、班里举办联欢会,要给每位同
学准备200毫升饮料,如果参加联欢的
同学共有35人,去那个商店购买比较合算?
学生猜测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商讨答案
1、讨论交流三个商店推出的优惠方案的
意思,理解:到甲商店买1小瓶
饮料不能享受优惠,到乙商店享受九折优惠,再到丙商店不能享受优惠。
2、说一说要买1小瓶饮料到三个商店各用多少元,比较到哪家去买合算。
3、交流买1大瓶和1小瓶饮料去那个商店合算。
4、交流第3个问题。
5、计算
第4个问题,先要学生确定买多少大瓶,多少小瓶。再算出到三
个商店去买各用多少元。
三、说一说自己的收获,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练习
做“练一练”中的题目。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购物策略
1、甲:2元 乙:1.8元 丙:2元
2、甲:10元
乙:10.8元 丙:12元
3、甲:30元 乙:32.7元 丙:28.8元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 包装的学问14-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
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
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
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
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
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最大的面——最节约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包装的学问14--2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目标: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
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
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
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
节约。
【教学准备】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
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
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
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统计14-3
第一课时 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
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体会统计在
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渗透健康饮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策略】
课前
让学生收集一些反映本地的或者反映现实生活的扇形统计图,通过交
流,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准备】各种扇形统计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统计图?并且说出它们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新的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二、教学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用投影仪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统计表。
2、先让学生通过计算独立填上表中的数据 。
3、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
4、出示扇形统计图。
5、组织学生交流两种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6、全班交流。
7、教师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到哪个量多,哪个量少。而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三、说一说。
用投影仪出示四幅扇形统计图,先让学
生每幅图中各百分数的意义。再让
学生说一说每幅统计图获得信息。
四、试一试。
1、出示每幅图。
2、交流这三个问题。
3、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各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奥运会(统计图的选择14-5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目标: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从中获
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
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
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愿意合作
与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策略】
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各种统计图、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前一课认识了扇形统计图,谁能说出它特点?
指名回答。那么这一节课就学习在什么情况下要用什么样的统计图。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我国从第23届奥运会开始获得金牌,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
获奖牌情况统计表。
2、让学生说一说从统计表中获得信息。
3、用投影仪出示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4、分别提出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们交流。
5、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明显的看出第
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奖
牌数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能更明显的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
的金牌
数。扇形统计图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三、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种统计图的各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其他同
学补充、评议。教师评价。
四、练一练。
在小组内交流分别用哪种统计图合适?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实践活动。
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各种统计图,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六、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奥运会(统计图的选择)
折线统计图:
明显地看出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奖牌数的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
更明显地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扇形统计图:
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15-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体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
特征。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
统计观念
。
【教学重、难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策略】
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各种统计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旧知识导入。谁知道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评议和补充。有时
候平均数不能很好的代表这组数的
集中趋势,因此需要新的统计量,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新的统计量。
板书课
题《中位数和众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统计表:
月
工
资
经
理
30
00
副
经
理
20
00
员
工
A
90
0
员
工
B
80
0
员
工
C
75
0
员
工
D
60
0
员
工
E
60
0
员
工
F
60
0
员
工
G
60
0
员
工
H
65
0
员
工
L
500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用哪一个数示工作人员月工资的平均水平?
3、用平均数为什么不行?
(月平均工资1000元可是大多数员工根本达不到,因此不合理)
4、引入中位数和众数。
将工资从小到大排列去中间的一个就是中位数;出现一组数据中次数最多
的成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
注意:中位数或众数虽然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但他们不能利用所有的数
据信息,有时也不
能完全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巩固目标。
1、认一认。
2、试一试。这组数据个数是偶数,怎样求它们的中位数呢?引导学生讨
论。
3、教师小结: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书的平均
数。
四、课堂总结,教师评价。
六、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课15-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体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
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
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
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策略】
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
各种统计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指名回答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其他同学评议和补充。
二、练一练。
1、第一题。指名读题,独立计算平均数,并说出它们的中位数和众数。
其他同学评议。 2、第二题。先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找出众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讨论,为什么用平均数不合
适?
3、第三题。独立计算,同桌交流。
三、小调查。
在一些比赛中,计算选手
的最后的分时,往往先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再
计算剩下的得分的平均数,把它作为该选手的最后的分,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课
第三题
40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
40是众数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七的练习课15-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练习中位数和众
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数据的不
同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
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进一步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策略】
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各种统计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答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其他同学评议和补充。
2、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其他
同学评议和补充。
二、教学练习七。
1、第一题。
⑴、投影仪出示统计表,用什么统计图表示去年凉
鞋销售量的变化情况
呢?引导学生讨论,指名说出理由。
⑵、因为这里要表示去年凉鞋销售量的变化情况,所以要用折线统计图。
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⑶、组织学生讨论其他两个问题。
2、第二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再计算其它问题,全班交流。
3、第三题。
⑴、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⑵、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关闭那个店?
4、第四题。
出示两个统计图,让学生读图,交流图中的各种信息,教师适时引导。
三、课堂总结,教师评价。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练习七的练习课
第三题
甲:(7+7.6+6.4+5.6+4.8+3.2)≈5.8(万元)
乙:(2+2.6+3.6+3.8+4.6+5.6)=3.7(万元)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
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16-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个部分知识的内在
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内容,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
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
二、练习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计算的方法。
2、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独统计图表,理解八五折和八折的意思,然后
题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答案:1500×85%=1275元, 1600×80%=1280元
南极牌冰箱比较便宜。
3、第3题,先帮助学生理解提议,由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
三、总结。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包括所学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
四、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分数乘法: 意义
计算方法
分数除法: 意义 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
第2课时16-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沟通分数乘除
法间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分数乘除法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分
数乘除法混合运算,包括
意义、运算顺序。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
br>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练习
1、第4题,先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弄清题意,借助图形帮助
学生理解题意,同时向
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环保知识。
2、第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结果,并鼓励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
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证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3、第7题。本题
是利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问题,如果学生用算术的方
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也应给予肯定,但应让学生
说清自己的思路,用算术法
不做要求。
三、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解:设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ⅹ毫升。
ⅹ—29ⅹ=427
79ⅹ=427
ⅹ=549
答: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549毫升。
960ⅹ14.8﹪=142.08(万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 第三课时16-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目标:进一步提高应用百分数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
单位间的换算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
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回顾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说处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
的区别和联系。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练习。
1、第9题。本
题是利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的问题,如果让学生用算术
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
教师也应给予肯定,但不做基
本要求。
答案:
解:设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是x元。
80%x=2800
x=2800÷80%
x=3500
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约是3500元。
2、第10题。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
说说覆盖率是什么意思。在此
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检
阅
有关绿化问题的资料,了解绿化的意义及作用。
答案:175÷960=18%
3、第11题。主要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可让学生独
立解决,然后进行交流,注意
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
答案:
科技馆:30000×10%=3000(平方米)
教学楼:30000×25%=7500(平方米)
操
场:30000×20%=6000(平方米)
食 堂:30000×2.5%=750(平方米)
花 坛:30000×0.03%=9(平方米)
空
地:30000-(30000+7500+6000+750+9)=12741(平方米)
三、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解:设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是x元。
80%x=2800
x=2800÷80%
x=3500
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约是3500元。
教学反思:
总复习 第四课时17-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巩固和复习统计知识,沟通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
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题目中的单位统一问题。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借助实物演示帮助学
生理解题意。
【教学准备】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复习统计知识。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解。
二、练习。
1、第12
题。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相关计量单位的换算。教学时,教师应
组织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独
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要注意帮助学习
有困难的学生。
2、第13题。本题主要考查有关长方体
体积和表面积的相关知识。教学时,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逆向思维的题
目,教师
要注意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同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3、第14题。本题主要
是考查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
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
法,体会数学在生活中
的作用。
答案:(1)升、(2)立方厘米、(3)毫米。
4、第15题。
第(1)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理解领奖台底部是不许要涂漆的。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可以先数出一共有15个面需要涂
漆,再用15×50×
50=37500(平方厘米);也可以先求四个正方体表面积之和,
再减去不涂漆面的面积。学生可能
还有其他的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第(2)题,50×50×50×4=500000(立方厘米)
5、第16题。引导学生理
解不规则铁块的体积相当于底面积是48平方厘
米、高是0.5厘米的长方体的体积,所以是48×0.
5=24(立方厘米)
6、第17题。此题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教师要利用此情景对学生
进行环保教育。
答案:(1)18×20×30×1.5=16200(立方厘米)
=0.0162(立方米)
=0.02(立方米)
(2)0.02×40=0.8(立方米)
(3)0.8×365=292(立方米) 7、第18题。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读图能力,从统计图中获取
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
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
(
2)根据题目的条件,学生可以求出彤彤家10月份每项开支花了多少钱。
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提出问
题,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8、第19题。根据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即中位数,运用中位数表
示这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
答案:1925万人。
三、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复习
体积单位: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1000)
容积单位:(液体)升
毫升 (1000)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教案和课件的区别
一、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
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
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它
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
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
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
特征。
1、 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
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
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
的问题
。
2、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
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
,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
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3、 教学设计是以系统
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
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
效果
最优化。
4、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
程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
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
的程序。
二、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
秀教案是设计者
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
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
结合学
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
出现知
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
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
。一个好教案首先要
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
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
智慧和才干.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
用教学
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
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
己来写。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
从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
继而到课
堂实际讲授,关键在于教师要能 ”学百家,树一宗”。在自己钻研教
材的基础上,广
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
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华,取去糟粕,对别人的
经验要经
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
巧妙构思,精心安排
,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
3、差异性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
别的。而教学工
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
每一个老师的
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
特点,因材施教。
4、艺术性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
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
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
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