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24最后一分钟(教案)

玛丽莲梦兔
766次浏览
2020年12月21日 05: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千尺看图-羞答答的

2020年12月21日发(作者:韦杰)


24*最后一分钟

1.认识课后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搜集香港回归及百年香港相关资料。

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导语:同学们,听下面这 首歌曲,“小河湾湾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
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你 们知道这里的“东方之珠”指的是哪里吗?(香
港)
2.香港是哪一年哪一天回归祖国怀抱的?(1997年7月1日)
3.教师:1997年6 月30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一个庄严
的时刻,中英两国政府要进行香港政 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一个半世纪的香港,将重新回
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 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今天,我们一起感


受那《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读准字音。
叩问(kòu)刹那(chà)硝烟(xiāo)
骨髓(suǐ)铸造(zhù)悄然(qiǎo)
(2)理解词语。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脊梁:脊柱。比喻支撑事物的中坚力量。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
2.背景简介。
香港的历史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 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 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
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 界限街以南的地方。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 专条》,强
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 年6
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 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香港和
澳门问题的构想。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并设特别
行政区。
3.放声朗读,边读边想:每个小节主要讲什么?
4.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现 在,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指名分小节
读,并试着归纳每节的主要意思。)
总结:这首 诗共有四节。第一节是写人们满怀激情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
到来。第二节是写人们看到国 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升起时的情感。第三节是写作者联
想到香港的屈辱历史,但在今天,在这一刻 ,人们终于可以欢腾了。第四节是写香港从此掀
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它的明天将更美好。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最后一分钟”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提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精讲课文。
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第一次出现“最后一分钟”。
①朗读第一节,想一想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和亲人谈心似的,“倾听(香港)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
程”。)
②想一想第一次出现的“最后一分钟”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香港就像 中国离散多年的亲人,如今骨肉即将团聚,此时作者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
满怀激情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 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2)第二次出现“最后一分钟”。
①朗读第二节,“最后一分钟”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旗帜”“ 旗杆”“寂静”中,我们仿佛看见了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 升起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②找出表现人们那激动、自豪的爱国情感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3)第三次出现“最后一分钟”。
①朗读第三节,想一想作者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联想到了什么。
(虎门销烟、深入骨髓的伤痕、发黄的旧条约。)
②结合历史背景,谈谈自己感受到的作者此时的思想感情。
(作者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 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年前,英
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 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
被长期割让给英国。虽然有骨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 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
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在这“最后一分钟”里,压在中华儿 女心头百多
年来的耻辱终于被洗雪了。“使大海沸腾”表明了人们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人们为此< br>而欢欣鼓舞。)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


(4)第四次出现“最后一分钟”。
①朗读第四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朵紫荆”指 对香港的美好祝愿。香港将结束“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从此掀
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表达了作者对香 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节,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课文总结,升华爱国情感。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
2.如果让你写《最后一分钟》,你会抓住哪些特写镜头来写呢? 请你也来试着当一回诗
人吧!课件出示诗句: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3.观看香港回归的影片片段,感受令人振奋的一刻,面对流浪百年的游子,你最想说什
么呢?
(香港,你历尽沧桑,今天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快来吧,我们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正
期盼着你 ;快来吧,家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在等候你;快来吧,我们将共同启程,迎接崭新的
世纪!)
4.总结。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已作为中国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它标志着 香港同
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让我们祝愿
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进一步了解香港的历史,香 港回归的历程,香港回归后的发展史
等。可以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也可以在信息直通车上和大家交流。
2.搜集其他有关香港回归的诗歌,有感情地朗诵,在下周班队课上展示。



诗歌教学一直是我想认真揣摩的一个教学切入点。从《山城的雾》《和我们一 样享受春
天》,再到这次的《最后一分钟》,我进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尝试。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 br>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激发阅读兴趣。 < br>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
知识的意愿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创设情趣。一张香港回归的震撼人心
的画面,一段教师声情并 茂的旁白,把学生引到了1997年那个刻骨铭心的一分钟,孩子们
也明白了这一分钟的珍贵,深入探究 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
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 头是课文,另
一头是学生。读着读着,沿坡讨源,据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可以说,朗读犹如学
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在教学中,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
的内 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
的形象和语言文字 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
3.选择课外阅读。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在 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
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进行收集。课堂上,学生收 集的丰富的课外资
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醇 厚,
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恶、真、善、美,陶冶学生情操,
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但是教学只有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理论与实际的磨合口。课上完,细节的思索却
不断。


1.孩子对香港的过去和一分钟的体验了解甚少,同时也缺乏收集资料的渠道 ,所以在设
计导语的时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课外资料,加深孩子对香港的印象。所以上课时是否会感觉课< br>堂上教师的导语过长,教师的语言过多?
2.对于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难,作为教师,我都读了 不下10遍。我想,逐字逐句推敲
反而会破坏文本的整体意味。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我认为对香港过去的 痛苦和这最后一分钟
的激动能有迷糊的印象就达到了我想要的目标。因此,我重点抓第2、3小节,用板 块对比
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否会浅化了文本的意味?
3.这一 个单元的课文对于课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课前我让学生进
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 让学生在资料上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略读课文,注重的是方法的
积累,用资料来冲击情感。我想,我们 还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不同的尝试。这种没有情感指
向性的材料收集尝试会不会让学生的情感寄托有所偏 差?

收官之年-黎族舞曲


法律知识网-故事的故事


龙船-寒噤的近义词


网上预订火车票-青岩


考研英语辅导书推荐-客家笑话


戎马倥偬-理解的名言


母亲节的英文-好看的ppt图片


福建高考分数线-键盘数字键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