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lol狗头出装-甘南州旅游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过程
新闻特写(feature story)——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
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
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
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
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
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
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1、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
的庄严钟声。它
响彻寰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
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时刻,这是中华民
族的一件百年盛世,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
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
传播体纷纷聚集香港,其
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仅据香港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
,截至1997
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媒体,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
实为历史留影。数位
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
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
》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
奖获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2、学生朗读课文,扫除生词障碍。
3、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新闻一般有由五个部分
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
结语),其中有哪几个部分必不可少呢?(标题、导语、主体)。好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找找
提问1、本文由哪几部分构成。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
和港督的游轮离开
香港。
3、主体 (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提问2、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
写过一篇文
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
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
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
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
方面,“不列颠尼亚” 这一称谓,在英国人心目中是
非常庄严神圣的,就像中华这一称谓之于中国人民
一样,它是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
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
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
境,独具
匠心又不留痕迹。
提问3、课文选取了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
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
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时
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
军士兵在“威尔士
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
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
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
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
自然段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
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
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
国米
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
民共和
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
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
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提问4、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
(在哪些段落
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
升降等,都有准确
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
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
深厚的历史内涵。
提问5、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
的意味,
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课下自己多找些,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
历史
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
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
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
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
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
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
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
表的评论,它
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5、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
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
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
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
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
片土地上。
提问6、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
香港脱离
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小结课文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
,这篇
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
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
治的结束,
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
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
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
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
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
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
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
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
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
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
作者郑重地记录下
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生命之舟
一、电视新闻的基本知识:
1、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
2、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及其他新闻媒介相比,有以下特点:
A、综合性电视新闻
用视频和音频信号同时传递新闻信息,具有视和听的双重效,综合了报
纸和广播的特点,以形象和声音诉
诸受众。
B、视像性电视新闻运用画面把具体的可视的典型形象,通过电视屏幕呈现给
观众,它突破
了抽象的文字描写,形象地再现了生活,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可产生一种现
场参与感。
C、即时性电视新闻的即时性,是指对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连续报道,或分别
从不同侧
面、不同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
二、导入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
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
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
千多人。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
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
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
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
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
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三、生字词:
pái kuì sì nüè suō yū
簰洲湾 溃口 肆 虐 穿梭 迂回
同期声:影视术语。在拍摄画面的同时录下的新闻事件现场声或采访声,声源为画面
内物体或人物。可
分为现场环境声、人物采访声等,价值在于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增
加报道的信息量;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四、课文探究:
1、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
有背景和结语。本篇文
章包括哪几部分?
明确: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簰洲湾溃口,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第二部分:(3-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2、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1-2段),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
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3、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个段落?(3-9段),阅读新闻的主体部分,回答问题:
(1)主体部分具体写了什么?
明确:——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
救助小女孩。
(2)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处境危险——冲锋舟左前沿一棵小树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况十分危急。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
冲,
小女孩抱着的小树难已靠近。
4、文章最后一段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当地群众称这些舟是“生命之舟”?
明确:总结救助行动,点题。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
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
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
危险,舍己救人,
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
军和武警
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下面补充介绍一位解放军的英勇事迹。
他叫李长志,一位普通的舟桥班班长。洪水来袭时,他驾驶着冲锋舟
,穿行在浪谷之间,
先后安全转移群众1400人。而他的家乡就在灾区,他却三过家门
而不入。就是这位战士,
入伍九年,先后八次参加抗洪抢险,抢救遇难群众6000人。群众称他是洪水
中的“生命之
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