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精选)【2020年秋】

巡山小妖精
568次浏览
2020年12月21日 07: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60只蚊子写作文-整式的加减

2020年12月21日发(作者:岑万森)



《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部 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
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 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
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
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
题。学习本课我 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
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 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
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 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
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会认会写本 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早晨、绒球花”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
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
句。
3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
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 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 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
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重点 )
2.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
学生的年龄特征。我 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
方法。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 ,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
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丰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 基于文本
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
1



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 键
词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我是这 样导入新课
的:出示民族小学内学生穿戴不同的场景的图片,我问学生:图片上的小学和我
们的 小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应该很快的发现穿着不同等等。那我们一起去看看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怎么样的呢 ?(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生读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 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准生字词,
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我们的民族小 学都写了什么呢?
等学生读完之后,我课件逐组出示词语。
然后,请学生说说作者从哪几个 方面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各抒己见之
后,我总结概括: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 上课时和下课后的
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三)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上学路上和来学校时所看到的句 子。之后学生
汇报,我总结并逐句出示句子:
第一句:……走来了许多小学生……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小学生很多,小学生
来自不同的民族)我继续追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再抓住“有 ……,有……,
有……,还有……。”让学生再次体会小学生的多。然后我出示:下课了,操场
上可热闹了。有……有……有……还有……。在顺势引导学生用“有……,
有……,有……,还有……。 ”造句,更深刻的体会民族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
来自不同的民族。
第二句: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大家都非常友好等)
2



我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抓住“大家”指的是谁?
(各民族的小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第三句: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得?结合课文上下文理
解“绚丽多彩”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用“绚丽多彩”说一句话。
第四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
飘扬的国旗敬礼。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各民族直接的友爱 ,读出校园中穿戴不同,美丽的
场景,读出同学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更深切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各 民族小
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学校的美丽。
这个环节,我利用勾圈画点的方法结合充分的读,让 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
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并引导学生养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上课的情景
然后在引导学生一起去看看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刚才的课文内容的概括的 基础上,学生已知晓文章的脉络。所以我在这个
环节引导学生用横线迅速画出能概括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 的句子。学生汇报,我
出示句子:大家一起读课文,声音真好听!
然后我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声音真好听?学生交流汇报,我逐句出
示:
第一 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
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圈出描写窗外环境的词语(安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十分安
静?(树枝不摇了 ,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声音真好
听”呢?(……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同学们能不能读出窗外的安静呢?齐
读句子,指名读。
第二句: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
听着。
3



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 < br>再次齐读描写上课情景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同学生好听的声音,读出周围
环境的安静。通过多次 的读,引领学生感悟民族小学里学生上课的认真,读书声
的好听……
3.课堂练笔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插图,看到插图,你想说些什么呢?那我们一起
来写一写,可以写一写校园的 环境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上课的情景是怎么样的等
等?这个环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 平台,也深化了学生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升华。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小学上 学路上的快乐,上课时的安静;那下课后
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 br>对这篇课文,我采用了词语式板书。首先整体概括了课文写了上学的路上,上课
时,下课后的情景 ,然后提炼出上学路上孩子们是快乐的,上课时周围是安静。
这样,这则板书就成了理清课文脉络的载体 ,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
悟文章的重点。
1大青树下的小学
上学路上 快乐
上课时 安静
下课后 热闹






4



《花的学校》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非常 优美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
世界。顽强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想象力的 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
交加之后青草地上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像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 来。他把未
冒出地面得花儿想象成地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墙角旮旯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是
犯错 误被罚站的小孩儿,大雨来时,花儿们便衣着鲜艳地冲出学校度假了,而花
儿们这么急切地生长是因为要 回家找它们的妈妈。作者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出
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 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
指导,读出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坚强、活泼向上、童真童趣。同
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本课生字,正 确认读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 br>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
象,培养学生的质疑 、表达、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
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重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难点)
4.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象。(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伊始通过“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的谈话式
导入,激发学生对花 儿学校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5



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标出小结,进行质疑。旨在引导学生对“课
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种质疑能力对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具 有重要的作用。
(三)细读解疑,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解决疑问, 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感
体验,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结合活动与
练习中的“默读课文,讨论及交流”和想象涂画的内容,体会花儿们的天真烂漫、
活泼可爱、积极向上。
(四)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 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并积累文中的好词、好段。
力争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五)拓展想 象: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
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
(六)感悟积累: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
二、六自然 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七)课堂小结
五、说板书设计
把课 文的内容用精炼、简洁的词语进行概括性地说明。这样,简单明了。条
理性强,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理 清文章线索。既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又反
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6



《不懂就要问》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作用和特点: 《不懂就要问》是三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
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 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
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 。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
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不离开记事,在 事情
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
特点。由教 材的地位和特点决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在思想品德方面: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
的精神。
在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私塾”、“吓呆”、“鸦雀无声”等词语。
在能力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学重难点:
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道理。
二、说教法
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 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
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 “读”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坚持以“启发式 ”
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从实际情况
出发,采用直 观演示、动作演示、生动语言、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主动性,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 自觉地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1.看书学习的指导:通过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进而 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朗读课文的指导:通过对课文中一些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初步培养学生的
朗读能力。
7



3.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小结学习自然段的方法,用迁移规 律学习其他自然
段,使学生弄懂学习自然段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 br>我在教学《不懂就要问》前布置学生做以下预备工作:读一读,想一想课文
主要写谁的一件什么事 ?再读一读,数一数这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每
个自然段讲什么?我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到 这两点,是因为为了培养学生有
预习的一般意义而且在教学中提高质量、增强密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点
进行设计。
★以情激思。
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处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主动性。
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孙中山先生的故事吗?”这样,学
生的兴趣就来了,我接着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坐 端正,仔细听,并想一想:课文
除了写孙中山;还写了谁?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学生一听就会连忙 坐好,
想听想学。这样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了,为进一步阅
读,进一 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运用挂图、生动的语言、手势等贯穿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便于接
受。
如 在教学每一段之前都设计了一些过渡语,设疑置趣、设疑置欲,自然地过
渡。在教学第三自然段之前,我 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仔细观察人物的
动作、表情等,这样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引到了孙中山在 私垫读书的情景。使学
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乐于学习和接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通过< br>做一做“摇头晃脑”、“拿着……”的动作表演,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读促思。
在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思考,同时要体现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
8



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节课里,我让学生在 读
中思疑,读中释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初读、细读、赏读,层层深入;
个人读、分 组读、齐读,形式多变;还要进行朗读方面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朗读
“你会背了吗?”要读出生气而又大 声的口气。“先生,你刚才讲的是什么意思,
请您给我讲讲吧!”要读出诚恳、迫切的心情。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读得有滋
有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问”启思。
1.以“问”为线索,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 在教学第三段时,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有几
句话;每一句讲什么?这一自然 段讲什么?”充分调动学生各个器官,又培养学
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自然段的方法。在学生朗读、 议论后,再引导学生理
解“这样胡里胡涂地背,有什么用呢?”的意思,最后找出孙中山的问话,并体< br>会孙中山的精神。
2.扣“问”的过程,比较人物言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因为 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是通过孙中山礼貌请问--先生厉声反问--
孙中山从容答问--先生欣然解问 --同学提出疑问--孙中山笑着答问的过
程表现的。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孙中山、先生、同 学三者对“问”的
态度的比较,抓好描绘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词的理解,体会孙中山勇于提问
题,不懂就问的好品质。
3.抓“问”的因果,巧设课堂练习。
在学生初读、精读、熟读 的基础上,抓“问”的因果,巧设练习,发展学生
的思维。如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孙中山壮着胆子问 先生是因为 。②先
生厉声反问孙中山是以为 ,后来收起戒尺是因为 ,结果先生答
应了孙中山的要求,他讲得 ,大家听得 。
★渗透德育。
语文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本人也意识到思想教育不是呆板进行,应顺其自然,渗透在教学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有针
对性地联系学生实际 情况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待人要有礼貌,勤学好问。
在总结全文时,我还年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 讨论,“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
9



么?”


山行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 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
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 成的山林秋色图,表
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 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
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 感受秋日山林
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
然 ,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 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
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词义理解,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重
点)
2.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1.话激趣,营造气氛。
2.握方法,主动学习。
3.味想象,欣赏意境。
五、说教学过程
10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小朋友,秋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身边,睁开你明亮的眼睛看 看,秋天给
我们带来了什么?(播放课件)
生交流。
师小结:秋天,天蓝得像蓝宝 石一样透亮,让人神往。菊花怒放,千姿百态。
树叶呢,有的黄了,像缀满了金子,有的红了,红得像火 一样,有的仍旧青翠,
显得很顽强……多么迷人的秋色啊!在古代,诗人们为秋天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 br>篇,今天,我们学的《山行》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1.板书:山行,读题,猜猜山行的意思。释题:在山上行走。
2.简介作者: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 么,掌握什
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出示学习指导:
①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异义字。
②动一动: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③想一想: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画出这些景物。
(四)自学古诗。(给予一定的时间)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2)合作学习,完成自学的任务。
(3)自学反馈,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我会读_____我知道_____我不明白_____
(五)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1.诗人杜牧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这
么多美景!你们还想读 一读吗?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吧!随范读跟读古诗。(出
示图片,出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 有人家。”)
深秋,诗人杜牧坐着的马车慢慢驶来……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怎样的
11



景色?
①时值深秋,阵阵秋风向你吹来,想象一下你看到的 山是什么样?站在山坡
上的你会有何感受?诗人用哪个字准确地写出了这种感受?
(深秋,天气寒冷,山上草木一片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所以称“寒山”。)
②在你的面前是 一条石头铺的小路。(理解“石径”:石头小路。)这是一条
怎样的小路呢?(借助课件理解“斜”:曲 折)
③此时仰望蓝天,是什么感觉?感觉白云怎么样?人家在什么地方?(和你
想得一样吗? 出示插图)
④读读这两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⑤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
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对诗句的感悟?
(2)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美丽的秋景让人陶醉,诗人也不得不停车驻足观看。诗人看到了怎样的美
景?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春天的花什么样?(欣赏春天的花的图片)
③春花是五颜六色的, 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却远比不上那似
火的霜叶。(欣赏秋天的红叶的图片)
同学们,欣赏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读后两句)
④理解重点字的含义
爱:舍不得
坐:因为
⑤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
⑥ “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
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 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
作为名句千古流传。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 千古佳句吧。
(六)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1)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12



(2)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3)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七)小结延伸:





夜书所见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夜书所见》是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 的
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
在捉蟋蟀,不 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
切之感所代替。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重点)
2.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接近文本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
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这是根 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
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1.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
13



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2.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3.谁愿意来露一 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
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 ,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这是渗透< br>《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给学生创设主动参 与和表现的机会。
4.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
的读通古诗。

(三)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1.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梧叶 灯 儿童捉蟋蟀
2.你从哪句 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
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借助 注释知道的。对,注释是学习古诗的
好帮手。现在开始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习惯。
3.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 )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
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 朗读诗
句,(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
陶,享受 审美体验。)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
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 面,好象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4.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 扬:同学们有
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对
比想象学校的梧桐)秋天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5.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
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起读
书的热情。
14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 有一个词,你发
现了吗(动客情),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这个漂泊在外的人
就是诗人叶绍翁(讲小故事,简介作者)。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
想起什么?(亲人,家乡 )就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哪,家< br>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滤,可我孤单一人)思乡
之情就更浓了,更 深了。我们来把浓浓思乡情深深的读一读。
(四)挖掘文本,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背诵古诗(齐背,分组比赛背,)注意字音。
这也是落实课标的第二学段的古诗学习目标:诵 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
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1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的人
文主题是“走进秋天 ”。这一组课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迷人的秋景,既有古诗,
也有现代诗,还有散文,风格清新,形式多样 ,文笔优美,带领学生充分感受金
秋的美好,领略秋天的魅力。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章站在一 个小学生
的角度,记录了作者在一场秋雨后,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梧桐树叶铺满水泥道的迷
人景色 ,抒发了作者内心对美丽秋景的喜爱、赞叹之情。
本组的一个重要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 解难懂的词语”。本单元的训
练目标位于三年级的语文训练链条的初段,是第一学段过渡到第二学段的重 要拐
点,为后面训练的开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从本册教材看,本单元“运用多种
方法理解难 懂的词语”的语文要素是在第一单元“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和句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单元 导语、课后习题、课前链接语、语文园地等
多出予以持续提示,着力引导尝试发现、梳理、总结、运用多 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为后面的句段篇能力训练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 描述“我”在铺
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 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
泥道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 树立人与自然和
谐共处的意识。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 趣,增强观察自然、
了解自然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5.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6.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学生自己走进大自 然时经历的有趣事情或独特感
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 大自
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16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 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
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重点)
2.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 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
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 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
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 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
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 时教师要巧
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
感受 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
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 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 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
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 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 ,有助于
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
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 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
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 br>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
会学习方法,变“ 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
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 境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
17



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出示梧桐树图片。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 行质疑:巴掌为什
么是金色?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
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这样,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
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 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
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 科的人文性。同时,激起学生学
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 融入文本。在学
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欲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为“美
读”打下基础。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
来。
3.检查自读情况。
4.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指导朗读,深入探究。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 ,应重视“读”。
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
2.读第二部分,了解作者的发现,感受作者的情感。
(1)自由读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有了新发现后,“我”有什么变化?
(3)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4)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我第一次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
啊!)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8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教师小结

6 秋天的雨 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秋天的雨》是小学语文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文质优美, 是学生积累
语言和练习写作的一篇好教材。教材选编课文的目的是围绕秋天这个专题,使
学生边 读边想象,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秋天的雨》是一篇
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上 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秋天缤纷
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 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
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活 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事物有观察,但是此阶段学生并不会
仔细、耐心观察事物,因此学生对秋雨、秋天 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但并未有深入
了解,本文的景物特色正好能将学生带入场景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 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
3.激发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重点)
2.激发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
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
节。
19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会以谈话 的方式询问学生最喜欢哪个季节,根据学生的回答,
导入课文《秋天的雨》。
此阶段的学生善 于表达自己,乐于表达自己,运用谈话的方式能够最大限
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
紧接着我会请学生按照以下的引导,完成对生字词的学习:
先自由 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的生字词;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
解惑后同桌交流;最后教师集中教学 生字新词,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做完这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学生扫清了阅读障碍,再次朗读一遍课文 ,
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三)深入研读
深入品 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文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把秋天人格化,
把秋天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或事 物,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给学生造成理
解上的困难,于是我将根据文章特点,将品读教学分为三个部 分进行教学,每一
部分都运用谈话、多媒体辅助、想象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文章景物的
优美。
首先是第一个部分:看看秋的颜色
我会请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你是怎 样理解五彩缤纷的?同时
出示多媒体投影;在感受到五彩缤纷后,引导学生读出五彩缤纷。考虑到学生并
不能一下子就读出感觉,因此必要情况下教师范读指导,学生倾听后再读,读出
五彩缤纷的味道 。
接着是第二部分:闻闻秋的味道
此部分引导学生读读课文,并配乐,尝试读出秋的味道, 相信有了前面的
朗读指导做铺垫,学生能够很好地朗读。
最后一部分:听听秋的声音
先请学生找一找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
了中小喇叭吹的是什么?然后 再指导学生读。
20



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境的方法,把学生 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让他们
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 本。
(四)巩固提高
本文语言优美,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语言积累,课上鼓励学生即时记忆,
尝试背诵课文。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请学生说一说本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是对学生本课学习成果最好的检测。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 望通过作业
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情感的升华。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
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 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6 秋天的雨
看看秋的颜色
闻闻秋的味道
听听秋的声音








21



《听听,秋的声音》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现代诗。作者抓 住秋
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读起来朗 朗上口。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尝试仿照诗歌的格式,续写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
浓的秋情。 (重点)
2.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意,仿照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以“美”为基调,以“赏”为主线,以“趣”为
佐料,以“仿”为桥梁,旨在让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来丰富学生
的情感体验,从 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的渴望。
学法:充分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 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们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使学生< br>初步接触诗歌,走进诗歌,感受诗歌从而达到热爱诗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展开想象
1.出示给同学们一片真实的美丽的火红枫叶,给同学们十秒钟时间欣赏,谈
谈自己的感受。
2.展开想象:看了这枚枫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会感受到叶子的美或秋天
来了(一叶知秋) 等内容。
22



3.接着欣赏秋天的美景图,(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试着用学过的成语描述秋
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只听不看书,比比看谁的小耳朵最灵, 听到了哪些好
听的声音?并让学生试着模仿一下听到的声音。
学生应该很容易就会回答出来: 落叶的唰唰声、蟋蟀发出的㘗㘗声。其实不
仅这些,书中还隐藏了很多美妙的声音正等着同学们去寻找呢 !那就开始我们的
发现之旅吧!
2.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找到的秋的声音或能表现 隐含秋的声音的词。(要
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也可提出不懂的词)
3.师生对话共 同记录发现: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㘗㘗——是蟋蟀和
阳台告别的歌韵;大雁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在对话
里理解“歌韵、叮咛、歌吟”等词;在对话里引导学生想象“黄叶和 谁在道别,
大雁为谁而叮咛,田野里是谁在歌唱。”并随机板书。
4.指名学生读前 三节,边读边品,说说你喜欢哪节中描写的秋的声音,并说
明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细听秋声,深感秋趣。
听声音,想象说话。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个角色与同伴合 作表演,想
想你会怎么说、怎么唱。分小组合作完成,其他同学再补充、再展示朗读,教师
相机 给出评价和指导。
六、说板书设计
7* 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 唰唰
蟋蟀 㘗㘗
大雁 叮咛 匆匆来去
田野 音乐厅


23



9* 那一定会很好 说课稿
一、说教材
《那一定会很好》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 一篇略读课文,这是
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
明白在任何环境保持 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缩、努”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
历。
三、说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四、说教法和学法
创境激趣法,通过话题交流,想象体验等形式创设趣味交流情境,激发学生
探究学习童话的故事,也有效拉近生本之间的距离;抓主线组织教学法,通过引
导学生抓住“那 一定会很好”这条线索引导学生边读边感知“树”的情感变化,
体会对其“快乐”的理解所发生的前后变 化。
自主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到课文中去,通过抓住树的内心
变化,实 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延伸快乐。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想象体验,引入学习
1.质疑想象
孩子们,你们渴望长大吗?你长大想做什么?有一棵树跟你们产生了一样的
想法,它一直渴望长大,做一棵能够自由行走的树,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童话
世界——《那一 定会很好》,看看它是如何实现愿望的。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很好”是对一种愿望的感觉,所以要满意的
读课题。)
24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
句子方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 ppt,在学童话故事之前老师先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
式读,正音、巩固。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悟
1.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默读课文并思考: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 的木地板,它的一生有不同的
愿望,请你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吧。(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
(课件出示4个句子)
交流愿望:1钻出地面 2想跑 3休息 4躺下
(2)让我们走进一粒种子的童话世界,看看他为什么会有这样奇妙的愿
望?
出示句子“种子被泥土紧紧的包裹着,他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
指名读,老师从你的朗 读声中感受到种子难受的心情。再指名读(指导朗读:
读出泥土中种子难受的心情,他渴望舒展身体,向 上生长,呼吸新鲜的空气。)
他这个时候最渴望什么?生:
引读:这里种子渴望舒 展身体,向上生长,呼吸外面新鲜的空气,这个时候
他产生了愿望,同学们读“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 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
好。”
“一定”强调了种子钻出泥土的决心。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种什么感觉?
交流:种子是怎么做的?
种子一边想一 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
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指导造句:鼓励学生用上“一边……一边……”说句子。
看来种子不仅有想法,还落实在行动上。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课件出示6)
25



这粒种子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你瞧,他都能看到什么?学 生读——“走来
走去”“跑来跑去”都表示动作的词语,看到此情此景,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
法?长大的树渴望像人和动物一样自由,奔跑,“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
定会很好。”
(课件出示7、8)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农夫 把谷子、
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
候,手 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那你认为他快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
引导他们抓住“跑起来的时候、呼呼的风声”体会“手推车”觉得“跑来跑
去”是一种快乐。
指导朗读:当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之后,他老了,跑不动了,所以要
读出她累了的感觉。 这时候他又产生了什么想法呢?
思考大树“坐着休息一会儿”的愿望实现了吗?它又会产生什么新 的想法?
“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课件出示9)
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课件出示
10)
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板书:椅子 要是我能躺下来)
指导朗读:读出大树的疲劳,读出大树想法的改变。
思考大树“要是我能躺下”的愿望实现了吗?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
(课件出示11)
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
了阳台上。
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指导朗读:读出大树为自己能够继续为人们服务的自豪心情 。交流,从一粒
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种子在泥土里的时候,他的愿望钻出地面。——希望长成一棵大树
26



长成大树的时候,他的愿望做一棵会跑的树。——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等他老了的时候,他的愿望是停下来休息。——椅子
等他坐着很吃力的时候,他的愿望是躺下。--木地板
3.大树经历了一生心情怎样?(舒服 )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慢慢变老”
时觉得能够“坐着休息一会儿”是一种快乐,而“越来越”老时 则觉得“躺下”
是一种快乐
4.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成长快乐,服务他人也快乐 )大树一系列变
化过程中,他每经历人生的一个阶段,都会完成自己的心愿。所以他已经实现了
自己一生的价值,不论自己在怎样的环境里,都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奉献一生。
一生都是满足快乐的。
(四)回顾全文,课堂小结
师小结:一粒种子是那么渺小,它努力使自己变成一颗大树,一生 都在服务
他人。希望我们每位小朋友也能像大树一样,外表美,心灵更美,给大家带来方
便,带 来欢乐。
(五)布置作业
六、说板书设计
9* 那一定会很好
一粒种子——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快乐成长 奉献一生








27



10 在牛肚子里旅行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牛肚 子里旅行》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
的主题是“童话”,感受童话丰富的想 象。课文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
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 惊险的“旅行”,
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
内容充满童趣,而且文章渗透的科学知识,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上的知识讲得
有声有色,通俗易懂。 同时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明白要关爱朋友,帮助朋友。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上学 期的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少有添字、漏字、唱读
等现象。但有个别学生读音不够到位,课 上让这些孩子多锻炼。另外,大部分学
生在教师引导下,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品读,进而理解课文的中心 ,并进行有感
情地朗读。但本文主旨内涵丰富,即对朋友要重情义,遇到危险要沉着冷静,懂
得 用知识战胜困难。因此学生的领会难以全面、深刻,教学时,设计了多种有效
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并提供阅读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创设多种
平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体会,让学生在边读边 想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内化文
本的人文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掌握多音字“答”“应”“骨”。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
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提示语,读好对话。
3.默读课文, 体会红头和青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从文中找出三处。让
学生懂得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 大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1.结合文本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抓住描写青头行 动和语言的语
句,感受青头的遇事冷静、机智、勇敢和见多识广。(重点)
2.通过抓住提示 词、标点符号等方法,巧妙地帮助学生揣摩红头和青头对话
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难点)
28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赏读课题
1.词语导入:学习“旅”,范写补充课题,强调右边的笔画顺序,组词。
2.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儿?
3.引出课题:不过,有个地方,你们一定没去过——
这个题目真有意思,我们一起来读——在牛肚子里旅行。
4.质疑:读完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
(二)初步感知,走进课文
本文对话语言 较简单,但要读出恰当的语气和情感,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学
习。于是,我先采用自读、同桌合作读等形 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摸索
出恰当的语气和情感。如:红头被吃到牛肚子里的时,读出紧张,害 怕,绝望之
情;青头虽然没有在牛肚子里,但它一直在指挥帮助红头读时语气坚决、肯定;
读出 青头的沉着,冷静,对好朋友的鼓励和安慰。
(三)交流初读心得
初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 说的吗?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
可以说。(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四)了解路线 肚中探险
1.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可不是红头预料得到的,实属意外。 红头不得不开
始他在牛肚子里的旅行。学习8—10小节描写红头的部分,知道旅行过程了解红
头的旅行路线:我们都很想知道红头在牛肚子里是怎么样旅行的呢?他到了哪些
地方?请你自己读读这些 描写红头的句子,看看能不能读懂。
2.指名交流,出示图片,在图上用箭头标出所经地点。体会 红头在旅行中的心
情,读好相关句子。旅行应该给人带来快乐,但是红头此时却感受到了紧张,害怕,< br>绝望。
(五)细读感悟,体会真情
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 朋友呢?默读课文,把这
些重要的词语画下来。学习描写青头的部分,了解关于牛胃的知识,体会青头对 朋
友的友谊:了解关于牛胃的知识,学习准确地表达。将红头从害怕、绝望、痛苦中
拯救出来的 是他的好朋友青头,虽然青头没有和他一起在牛肚子里旅行,但一直
29



在指挥着红头丛牛肚子里走出来,青头是怎么指挥红头的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
师生配合读,学 生读青头说的话,老师读红头说的话。出示的青头的话,说说你从
中了解到了什么?
(六)畅所欲言,揭示道理。
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 所体会的道理。
有的学生从红头的身上会悟出:要遇事冷静,机智,勇敢;有的从青头身上得到
启示:见多识广,对朋友的关心,那份深深的友谊;有的通过学习明白了牛肚子
里的结构。教师鼓励学生 畅所欲言。
(七)拓展训练,完成课后“小练笔”。
师: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 了,但是,作为这篇文章的读者,你还有
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交流













30



11* 一块奶酪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 篇略读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
课文记叙了蚂蚁队长带领蚂蚁搬运食物,把一小块掉了的奶酪让给最小的 蚂蚁
吃,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教学《一块奶酪》这篇课
文,其目的 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的特点,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汉字,掌握多音字“处、稍”的意义和用法。
2.快速默读课文,围绕蚂蚁队长的言行找出关键信息,说一说你喜欢蚂蚁队
长的理由。
3.学习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平等待人、关爱弱者的美好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快速默读课文,围绕蚂蚁队长的言行找出关键信息,说一说你喜欢蚂蚁队
长的理由。(重点)
2.学习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平等待人、关爱弱者的美好品质。(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
的教学内容,结合三 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朗读法、讨
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 ,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乐于学,勤于思考。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
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分角色朗读、合作交流、谈
论探 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思考。并很据
新课标要求让孩子能对课文中 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 们,你平时见过蚂蚁吗?谁能把你见到的蚂蚁的样子或蚂蚁的一次活
动说一说?(课件出示1)蚂蚁图片 。
31



2.讲故事导入课题。
3.板书课题:一块奶酪(学生齐读课题)
(二)听读感知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想一想:蚂蚁们做了什么事?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陌生的词句。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有些还比较难, 不知道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
吗?谁可以给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宣布 诱人 舔一下 强大 犯罪 禁令
处罚 稍息 犹豫 跺脚 聚集 毅力
3.去掉拼音,小组同学进行“蚂蚁搬食物”的活动。
4.读生字,随机点击小蚂蚁把食物搬回家。
(四)了解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喜欢文中
的蚂蚁队长吗?说说理由。
1.学生根据阅读成果填空。
课文主要写_______指挥小蚂蚁们_______时, 一块_______引发了一阵风
波。
2.出示问题,小组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蚂蚁队长公布了什么纪律?
(2)蚂蚁队长遇到了什么难题?
(3)蚂蚁队长是如何处理难题的?
(4)最后的结果怎样?
(五)严明纪律
1.蚂蚁队长公布了什么纪律?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蚂蚁的纪律严明?
预设: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
2.情景展示:“要是偷嘴的是您呢?”“照样要受惩罚。”这段对话说明什么?
32



预设: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3.随文识字:掌握多音字“处”。
4.朗读课文,小组演一演蚂蚁宣布纪律的情节。
(六)遇到难题
1.蚂蚁队长遇到了什么难题?
画一画,读一读,读出蚂蚁队长的为难。
2.读句子:“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说一
说你的理解。
预设:怕浪费,又怕违反禁令。
3.小组交流:如果你是蚂蚁队长,此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自由发言。
4.遇到这样的难题,队长是怎样做的呢?
(1)学生朗读队长让 大家休息的句子,明白大家放下奶酪,却不走开的原
因是因为大家都惦记这“奶酪渣”。
(2)学生朗读队长让大家到草丛中休息的句子,揣摩队长的心意:他想干
什么?
预设:队长想吃掉“奶酪渣”,又不想让大家说他违反纪律。
5.随文识字:掌握汉字“稍”的意义和用法。
6.学生朗读蚂蚁队长让大家回来的句子,想一想:蚂蚁队长想干什么?
抓住重点体会蚂蚁队长的做法。
命令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不仅体现了队长爱惜粮食, 还能看出队长
爱护幼小的美好品质,更重要的是队长没有违反纪律。
7.想一想,为什么大家干活的劲头更足了?
预设:蚂蚁队长爱护幼小、遵守纪律的精神,让小蚂蚁们受到鼓舞。
(七)拓展延伸
1.你喜欢蚂蚁队长吗?从蚂蚁队长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蚂蚁队长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2.生活中你还见过像蚂蚁队长一样的人吗?
学生自由交流。
33




1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 文。《总也倒不了的老
屋》主要描写了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 br>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正准备往旁边倒去的时候,小猫请求他再过一个晚上,
躲避晚上的暴风 雨,安心睡觉,老屋答应小猫再站一个晚上。第二天,天晴了,
小猫从门上的破洞跳了出来,老屋说正准 备倒下的时候请求在老屋里孵小鸡,老
屋答应老母鸡再站二十一天。二十一天后,老母鸡从破窗户里走了 出来,九只小
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出来,老屋说正要倒下的时候了小蜘蛛请求老屋再站一
会 儿,他要找不到一个安心织网抓虫的地方,老屋答应小蜘蛛再站一会儿。小蜘
蛛一边忙着补网,一边给老 屋讲故事,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讲完,因此,老屋到
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听小蜘蛛讲故事。
课文赞扬了老屋的爱心和他的善良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窟窿”“吱吱呀呀”等词语。
2.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句子,积累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老屋美好的精神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屋无私给予的仁爱之心。 培
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用自己的爱、同情和善良之心,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增添
一份温暖,感 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重点)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老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教学永远是教与学互相作用的统一活动,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
渔”,学法指导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我设定了以下教学法:
1.读写结合法,我利用读与写相通之处,让学生写爱心话语。
34



2.电化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使学
生置身于有吸引力的情境中,更好地促进学习。
3.朗读感悟法,体现语文“以读为 本”的教学特点,通过反复品读重点词句,
感悟人物内心情感,在朗读中教给学生方法,进行及时评价,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
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师生互动法,根据教学目的、 课文特点和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以问答谈话
形式师生进行互动,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课文中的主要 问题进行思考,得
出结论。
【说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 地读,充分地感知、感悟、思考
语言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的学习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 ,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
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第一课时课件出示摇摇欲坠的老屋图片。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的基础上,
互相交流这是一座( )的老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品读课文,体会老屋的美好品质
1.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们自由读 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讲述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老屋的爱。
2.读中感悟,体会人物情感。
(1)细读,抓住对话深入交流。 让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了解对话,与老屋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
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 感受老屋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老屋美好的心灵。
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
(2)品读,体会老屋的善良。
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文中描述的情景,从而使学生的
35



同情心与爱心一下子涌上心头,进一步体会老屋的善良与爱心。引导学生设身 处
地地思考、感受老屋的善良与爱心,同时激发学生们自己的爱心。然后让学生带
着同情再次朗 读课文,情感得到升华。
(三)爱心奉献,生活拓展
1.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像老屋这样善 良的人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
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 情况后,你愿
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选一个你最想帮助的人,把你的爱心写下来,做一
张 爱心贺卡,写上你的爱心主语,交给老师,老师一定把你们的爱心转达给他们。
2.课件展示雷锋事迹,学生阅读,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36


< br>《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童话
故事。本单元是阅读策 略单元,围绕“预测”这一阅读策略进行编排,引导学生
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主动地进行预测。《胡萝卜 先生的长胡子》这篇童话主要写
了胡萝卜先生的一根胡子得到了果酱的营养后不断变长,后来给小男孩做 风筝
线、给鸟太太当晾衣绳的绳子的故事。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 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并形成自 己的感悟。但在预测故事,猜想故事情
节方面会缺乏依据,容易出现想当然的想象,所以老师的引导显得 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萝、卜、愁、沾、晾”,理解“发愁”等词语。
2.借题目、插图、内容预测故事发展,学习预测的一些方法。
3.大胆、合理的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在交流中感悟“助人为乐”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1.学会预测故事,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讲述故事。(重点)
2.能够合理的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 br>由于本单元是一个全新的单元类型,所以本课教学时需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层
层推进,要从唤醒学生 边阅读边预测的意识开始,实践并总结预测的基本方法和
途径,由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阅读,逐步培养边 阅读边预测的习惯。所以,为了
帮助学生更好完成学习目标,我采用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 生切实
掌握预测这一策略。
【说学法】
说学法在学法方面,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 “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用
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抓住关键词句以及观察图片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让学
生成为讲故事的主人,创造故事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37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开始,我会出示弯弯曲曲的“长线 ”,以此引导学生猜一猜这可能是什
么呢?学生进行有依据猜测后,我会告诉大家“这弯弯曲曲的长线和 胡萝卜有
关”,然后出示“胡萝卜”图片,揭开课题“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二)预测课题,学习生字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童话故事是培养学生学会预测,虽然 是自读课
文,但是为了突显阅读策略的教学主线,课前不要求预习课文内容,以确保课堂
教学过 程中预测的真实性。首先,我会请同学们根据题目来猜猜看,这篇故事会
写什么呢? 接下来,我会鼓励 学生用多种方法(熟字加偏旁、形近字辨析)识
记生字,从而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学生学习 的主体性,主动性。最
后通过“抢收胡萝卜”检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三)品读感悟,预测训练
在这里我把课文分成三个板块,设计不同的预测点,引导学生根据 插图、内
容预测故事发展,学习预测的一些方法。
第一板块:借助“发愁”,引发猜测 ,猜猜“胡萝卜先生为什么发愁?” 同
时借助图片理解“发愁”的意思“胡萝卜先生常常为长胡子发愁 。”那么,接下
来故事里可能会发生什么呢?你又是怎么想的?让小组成员在不打开书本的情
况 下展开讨论,请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对学生的猜测进行总结,
随后出示第2段,引导学生 联系生活,根据表格进行预测,完成学习单。最后借
助多媒体出示第三段,指名进行朗读,学生边听边对 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对不
合理地方及时修正自己的想
法。
第二板块:
1.出示第4段请同学们大胆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中的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真的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了麻烦吗?
2.齐读第五段后,猜测小男 孩会怎么做,猜测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进行猜测
后,朗读第6段并验证预测,抓住“扯、剪”关键词句引 导学生理解课文,启发
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文中找信息的能力。接下来,以同样的方式猜测鸟太太< br>的做法,猜测故事可能发展的几种情况。
38



第三板块:
通过对比两个情节,总结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可以作为男孩的风筝线、鸟太
太的晾衣绳,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感受这类课文的独特表达之处。
(四)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由于第三环节的学习为拓展延伸,续编故事打下基础,所以,我会先引导学
生发挥想象按照“... 的...”句式写一写,进行续编故事。其次,展示优秀的故事
续编,并请学生口述分享自己的故事续编 。最后,想一想,根据文本的学习和学
生的创编进行预测方法的总结。
(五)创意绘写,拓展阅读
1.创意绘写胡萝卜先生还会遇到谁?他的胡子还可以帮助谁?请 学生画一
画,并写上相应的对话,创作《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连环画故事。这样的课后
作业不 仅是对本课能力目标的进一步训练,用绘画加描写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
生预测故事的阅读兴趣。
2.拓展阅读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为故事的主线,抓住“发愁”“营养”等关键词
预测故事,通过总结胡萝卜的长胡子可以当作“男孩的风 筝线”“鸟太太的晾衣
绳”来引导学生续写故事或创编故事,最后感悟主题——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br>达到学科育人的价值。整个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
直观记忆,起到画 龙点睛的作用。






《小狗学叫》说课稿
一、说教材
39



这篇 童话通过拟人的手法,叙述的是一只小狗学叫的故事。构思新颖,想象
丰富,作者的情思寄寓在形象的描 写中,耐人寻味。
故事看起来,仿佛有点荒诞无稽,但细读起来谁也不会去怀疑和谈论故事的真实性,而是深刻地思考品评故事所暗示的“小狗终于做成真正的狗,找回迷失
的自我”的主题。作 者曾经说过:“在每一件事物中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在
桌子的木头中,在玻璃中,在玫瑰中……”
《小狗学叫》正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每一件事中挖掘故事,把现实世界
的偶然现象和必然因 素统一起来,把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
结合起来,通过这一高超的艺术辩证法,幽默 地展示出现实社会中的某些现象,
使人们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我们可用多媒体课件等形象的教学手 段,拉近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讨、厌”等16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吗、担、压、中、弹”,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能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做到预测有一定的依据。
3.能预测故事的结局,并 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
感受边阅读边预测的乐趣。
4.能正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品
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展开 充分的想象,提高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5.引领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 作
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懂得以不迷失自我为基础,这样的人生才是精
彩的。(重点 )
2.分角色朗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引领学
生续编故事 或创编故事。(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
40



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 感悟”,
在读中“想像”,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
好 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像的闸,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问题,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像更丰满,更高
大,真正做到基 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题,激发兴趣。
1.口述谜语:走起路来落梅花,从早到晚守着家,看见生人就 想咬,见了主
人摇尾巴。你知道这是什么可爱的小动物吗?学生猜谜语,教师小结:其实这是
狗 啊。
2.你见过小狗学叫吗?作者贾尼•罗大里编写新时代出版社出版一本书籍的
题目就 是——《小狗学叫》,经过改编后作文课文被编排进了三年级上册语文课
本。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 文。(板书课题:14* 小狗学叫)学生齐读课题。
本文有一条小狗学叫,想不想了解它的故事呢?
3.了解作者:贾尼·罗大里,1920年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
文学作家之一 。他长期担任记者和儿童副刊的编辑,办过儿童杂志,非常了解儿
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一生为儿童写 出大量作品。其中《隐身小托尼历险记》
《万岁,萨波尼亚!》《三B历险记》《亚特兰大》《蓝箭》等 5部作品,与其代表
作《洋葱头历险记》齐名,曾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广泛流传。1970年罗< br>大里被授予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内的最高奖项。 4.
质疑课题:看到 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还有小狗学叫?这是
一条什么样的狗?)
(二)自主学习,边读边预测
1.初读课文。
①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 ,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
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
(预测的时候,要结合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先想一想,再把预测的内容
41



批注在旁边。)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交流 预测的情况。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全班交流,听的同学注意
认真听别人是根据什么预测的。
(三)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只狗为什么要学叫?都向谁学了?
(四)合作探究 < br>1.请结合文中语句回答:公鸡和杜鹃出于什么心理教这只狗叫的?教的时候
表现怎么样?狗学的 时候表现怎样?
2.文章作者为狗安排了几个结局?你最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3.由此看出这是怎样一只狗?你希望这只狗有怎样的结局?请为这只狗续
写个结局。
(五)讨论
1.怎样理解第三种结局?
2.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怎样做才算“活出真正的自己?”
3.学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示?
(六)小结
生活中我们会面对诸多选择,但人 生不是童话故事,不会有多种结局供我们
参考,所以怎样选择便成了决定我们人生的关键所在。希望今天 这节课能帮助同
学们迈好今后的每一步。
(七)拓展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为故事的主线,抓住“发愁”“营养”等关键词
预测故事,通过总结胡萝卜的长胡子可以当作“男孩的风筝线”“鸟太太的晾衣
绳”来引导学生续写故事 或创编故事,最后感悟主题——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达到学科育人的价值。整个板书设计,简单明了, 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
直观记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4*小狗学叫
42



小狗学叫:学公鸡打鸣 学杜鹃咕咕叫 ……
(我来猜结局)


















《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金色的草地》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生
43



活在乡下两个小朋友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 自
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
课文接着写 了“我”无意中发现草地的颜色在不同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再仔细观
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
公英给他们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 。
课文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使
人不由自 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修辞手
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 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
之情。本文语言优美平实,内容也较简单,是激发学生热爱 大自然,体验“美”
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 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
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
二、说学情
由于本课是一篇 精读课文,学习主题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三年
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的对课文内容初步 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
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但是学生自觉性还需加强,课堂上自读自悟时, 老师需要
加强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课后“ 蒲、英、盛、耍”等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让
学生在感情朗读、表演、交流中 体会、感悟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
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玩乐的情形,能用自己 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
因;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
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 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 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44



1.通过对内容的理解 ,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
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 识。(重点)
2.通过读课文,与文中小男孩一起去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难点)
3.文中“我”的情感变化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感悟法:
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领悟 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促进学生自悟自得,
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
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 文,
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
源于疑。”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
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还是读,朗读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
性的结合点,对于一堂课而言 ,讲解是生动的,朗读时灵动的,朗读赋予文本以
生命,赋予课堂以精彩,所以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主要 方法是“读”,同时引导
学生圈画重点词语、想象说话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
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鼓励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蒲公英的文字或图片。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有
关蒲公英的知识。
2.(课件出示)蒲公英图片,请学生们欣赏。说说自己眼中的蒲公英。
3.谈话导入:小 小的蒲公英每天有什么变化,你有没有细心观察过呢?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细心观察这种平凡植物的小 孩,看看他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
并板书(16 金色的草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标出自然段。
2.(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45



3.理解词语:
(1)对于像“合拢”“哈欠”等词语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动作来理解。
(2)对于“引人注目”“一本正经”等词语可以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3)有些词语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查字典来理解。
4.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进行习惯性评价。
5.朗读自己 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有困难
的生字,给学生自由识字的空间。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2.学生质疑。
3.(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乡下是什么地方?
(2)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3)什么叫不引人注目?
(4)“我”的新发现是什么?
(5)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6)蒲公英为什么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4.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由组合,分小组谈论: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 式(读书、画画、
动手实验、查资料等)来解决问题。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结 合学生的小组汇报,看有关蒲公英的课件。其
中有蒲公英开黄花、蒲公英种子的画片。
(四)指导朗读,品草地之美
1.读第一自然段,赏颜色之美: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2)指导朗读第一句,让学生自由读,教师适时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了
解、感悟。 (3)根据课文展开想象,想象兄弟俩在金色的草地上玩耍
的情景。想象他们灿烂的笑容,
感受他们的开心。
46



3.读第三自然段,悟变化之奇:
(1)教师描述:蒲公英开放时,草地一片金黄,这景色真令人陶醉。孩子
们,这块草地
还有更神奇之处呢。听听,小男孩向我们讲述啦!
(2)教师利用课件边出示草地变化图,边播放第二自然段的朗读,让学生
在听中发现草
地的神奇之处。
(3)在听后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感知,知道小男孩发现草地一天之中在
不断变色,让
学生产生探究之欲望。
4.读第三自然段,探变化之因:
(1)指导朗读重点句: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 朵张开时,花瓣
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
色的了。”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一句更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读中明理,读中
悟情,读中享受?我充分 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可以
配合表情读,因为学生明白了草地变色的原因后, 心情一定很高兴,可以笑眯眯
地读;配动作读,边读边用动作演示,这样学生很快明白“张开”“合拢” 的意
思。利用课件引读。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草地变色的奥妙,难点也迎刃而解,另
一方面多种 形式地读,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从而使阅读成为赏
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 张扬的舞台。
(2)课件引读: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草地变色的原因,我用课件 进行引读“有一天,我起
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______的,而是______的。中午回 家的时候,我
看见草地是______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______了。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 察,
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______,可以______、______。花朵张开时,花瓣是______的,草地也是 ______的;花朵合拢时,金
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______的了。”这样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明
白草地神奇的奥妙 ,从而感受发现的乐趣。
47



(五)教师小结,感情朗读
蒲公英不仅是孩子的好朋友,而且它还是药材呢。虽然它看起来是那么不起
眼。同学们, 自然界还有很多东西像蒲公英一样随处可见,不被人们重视,可是它们对人类却
非常有用。你知道那 些东西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大自然有许多好玩有趣的现象,只有细心观察的小朋友才能知道。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
(六)拓展延伸,实践探索
1.说说自己喜欢的事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用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 自己喜爱的事物,并把它写下来。引导学生
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 阅读量,语言积累,
发展语感。
(七)作业








《望洞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洞 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
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
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 诗,可以陶冶情操,
48



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 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
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 遥望的角度,把
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
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
的艺术享受。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 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
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古诗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
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重 点)
2.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
精美绝伦。 (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诵读体会法:在完成扫清文字 障碍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体会洞庭湖
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抓字眼体会法:抓“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
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 赞美之情。
3.想象法:通过诵读,来想象诗人所描述的画面。感受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说学法】
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地大物博、山清水秀,而且历史
49



悠久,唐诗宋词更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今天,我们将借助唐诗《望洞庭》 ,
来领略一代“诗豪”的绝世文采。
2.解题,了解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整体感知美。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目的。
(二)理解读,洞察美
1.抓住字眼“两相和、镜未磨、遥望、白银盘、青螺”明确诗的意思;
2.抓想象领悟 诗的意境。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
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 赏析古诗。
3.抓吟诵: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诗可言志,亦可传 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
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 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
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诵读悟情,深化美
1.投影出示两首诗:
2.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桌交流。
4.指名汇报。
(四)延伸读,升华美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
阳城。”再如杜甫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
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 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50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主
要介绍了位于我国南 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课文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 西山
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英雄儿女守卫祖国的南大门——西沙群岛。
本组课文语言生动 、优美。教师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充
分的阅读中,慢慢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边读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读者从
这奇异的风光中想象的看到自然风光的美丽。
本文共有7个自 然段,可以分三个部分来理解,这三大部分都是围绕西沙群
岛的风光和物产丰富来写的。在教学中我结合 教材的提示,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
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五
光十色、深蓝、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威武、成群结队、茂密、
肥料、祖祖辈 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重点)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我主要是结合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本班学< br>生的实际情况来教学。一层深一层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文中的美丽风光景色
来启发学生的思想 感情。我采用了:读书法、创设情境、提问等几种教学方法。
1.根据新大纲要求“以读为本”的教学精神,让学生从读中理解文中所讲内
51



容。
2.结合课文意图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如文中提 到“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为什么海水会有这么多种颜色?(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
有深浅来对比)
3.加强朗读,为什么文中说“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又是鸟的天下,这里老
师有提示学生自读自语。划出有关的词句,这样的教学思路既合理,又符合学生
现实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我先向学生播放西沙群岛的 风光图,通过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
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录像,一边听我的导语,深深地陶 醉在如此缤
纷的神奇世界之中。此刻,我抓住时机,说道:这就是富饶的西沙群岛,同时板
书课 题,导入新课。这种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创设意境,由画入文的导入方法,
促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内趋 力,把学生自然地引到本课的主题——富饶的西沙
群岛,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同时也形成了学习冲动的教 学效果。
(二)认读生字词,扫清障碍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三)整体把握课文
1.结合课件。联系上下文,初识西沙群岛。
通 过看地图和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知道什么是
群岛,同时通过交流明白“风景 优美,物产丰富”是西沙群岛总的特点。
2.分段学习2~5自然段,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是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两个方面向我们具体介绍西沙群岛
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 朗读2~5自然段,想想画画,看看哪个自然段写的是
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西沙群 岛的物产丰富的呢?
(四)探究交流,品位重点
1.学习第二段,感悟风景优美。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都有哪些颜色?为
什么会有这些颜色? 指名回答,并利用课件从理解“五光十色”着手,帮助学生
52



找到答案。
鼓励学生交流本段共有几句话?是围绕着哪一句话的意思写的?是怎样连接的?引导学生了解先总述,后分述的构段方式。进而了解因果关系的句式。
2.潜入海底,体验富饶。
(1)研读第3~4自然段,潜水到神奇的海底,看看有哪些 动物引导学生快
速浏览,找出西沙群岛的物产,用笔画下来。通过交流了解介绍海底动物的这三
句话是并列关系,“像绽开的花朵”“像分枝的鹿角”形象地介绍了珊瑚的外形特
点。“蠕动”“划过来 ”“划过去”准确地写出了海参和大龙虾的动态,再用“懒
洋洋”和“威武”分别加以拟人化的描写,更 使句子显得生动而逼真。
(2)引导合作学习:海底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和全身 披
甲的大龙虾,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鱼。同桌两人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讨论交流。
①通 过让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分层,了解每层的意思,了解“先总述,后分
述,再总结”的构段方式。
②课件出示“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
这句话的感受。理解 这里的“一半”并不是二分之一的意思,而是告诉我们西沙
群岛里的鱼十分的多,多得像海水一样到处都 可以见到鱼。作者用“一半是水,
一半是鱼”来形容鱼多,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显得恰当,而又形象。教 师出示课
件图,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同时使人回味无穷,留下
深刻的 印象。
③(课件出示)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
满彩色 的条纹;有的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
____ ______,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正像人们说的那样, 西沙群岛的海里 __________,__________。借助填空
练习,指导学生用上“ 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五)情感升华,巩固全文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西 沙群岛的了解,这样可以巩固之前学习的知识,然后
再把第六自然段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它更加喜爱西 沙群岛,进而升华至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课件出示——西沙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旧唐书》记载从唐朝起,中
53



国政府开始正式管理海南岛以南海域。古代这里被称为“千里长沙”,是南海 航
线的必经之路。早在隋代,中国已经派使节经南海到过今天的马来西亚,唐代高
僧义净亦由此 到达印度。古代那些满载着陶瓷、丝绸、香料的商船在此驶过,这
里又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帮助学 生了解“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
辈生长的地方。”
(2)课件出示—— “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
更加美丽,更加富饶。”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句 子后的体会,再联系全文使学
生认识到这不仅进一步点明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而且与第一自 然段
中“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
严谨。
六、说板书设计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南大门) 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品种多,奇异多样)
鸟的天下——树多、鸟多、鸟蛋多、鸟粪多






19 海滨小城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美文, 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海边美
景,第二部分写的是小城美景。这篇课文文字精美,条理清楚, 应重在让学生从
视觉上去感受,从文字上去懂得海边小城的好看,因此,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
为观赏为主,运用为辅,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观赏海边美景,激起他们对大海
54



的憧憬之情。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 熟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
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3.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
识。
4.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弄清本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和小城各有哪
些 美丽的景物及其特点,从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重点)
2.理解本课是从海滨和小城两个方 面来介绍海滨小城的景色的,学习这种按
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阅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本课教学,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
激趣导入→整体感知→目标导读→探究问题→交流汇报→感情朗读→课堂总结。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朗读训练为主线;树立“学
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教师扮演学习的 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启发
者的角色,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法】
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突破教学
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让
学生通过划一划,想一想 ,议一议,说一说,自主思考问题,合作交流问题,探
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与 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拉近距离
1.同学们,你去过海滨吗?你想了解海滨小城是什么样子的吗?
55



2.板书课题:19 海滨小城。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本 < br>1.学生齐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一段主要讲什么
内容?课文描写了海 滨小城的什么特点?
2.学生讨论、交流,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汇报学习成果。
3.教师小结。
(三)目标导读,唤醒思维
1.教师出示以下几个目标问题,唤醒学生阅读思维。
①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课文描写了海滨小城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③文中描写了哪几处景物?把点明这几处景物的词语画出来。
2.教师点拨引导。
(四)探究问题,启动思维
1.学生带着以上3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划一划,用脑想一想,探究
文中隐含的答案。
2.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汇报,碰撞思维
1.学生探究问题结束,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谈谈自己的看法。
2.小组派代表汇报各小 组的探究结果,让思维在小组汇报中撞击出绚丽的火
花,让学生在小组汇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感情朗读,培养语感
本文文质兼美,表达晓畅,结构清晰,非常适合训练学生的朗读能 力。在教
学中,教师采用齐读、赛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欣赏美
景,在 读中培养语感。
(七)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根据教师板书,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本课的知
识体系。
2.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说一说或写一写。
六、说板书设计
56



19海滨小城
海滨 小城
大海、沙滩 庭院、公园、街道
美丽 整洁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说课稿
一、说教材
《美 丽的小兴安岭》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
文共有六个自然段,描写了我国东 北小兴安岭的美景和丰富物产,小兴安岭一年
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这篇课文文笔优美,
语言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抒发了< br> 57



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在上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篇与本课在结构、内容上极其相似的课文
《富 饶的西沙群岛》,已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再加上课文里对小兴安岭美
丽景色的描写,更能使学生理 解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因而在学习本文时教
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运用以前所掌握的“抓住重点词句 ,多读多想,读通课文”
的读书方法自主地投入学习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浸在、欣赏、药材”
等词语。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是美丽的,物产
是丰富的,激
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
法。(重点)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情境 教学法、语言描述法、质疑引探法、先扶后放教学法,学生采用
读中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造的学习方 式,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而是“抓住一段,教活全篇,把握重点,纲举目张”,来增强语 言积累,提高语
言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发现美
我这样创设: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曾游览过北京的
古老时尚,曾赞叹过 黄山的奇石,曾感受过天都峰的险峻与秀美。今天,我们再
一起到一个河流交错、山峦起伏的地方去观赏 一下吧!这段话,老师充满激情的
58



娓娓导入,学生回忆了旧 知,激发了求新知的欲望。然后,我让学生边听录音朗
读,整体感知课文,边出示课件图,学生听了后, 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小兴安岭
实在是太美了!我再及时设疑:课文哪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出 了最
后一句。教师再沿着这条中心线索理清课文内顺序就很容易了。
(二)品读词句,讨论美
1.合作探究“春天美”、“夏天美”
教师先范读本段,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图, 然后默读,划出作者抓住了春季的
哪些景物,划出你认为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词句好 在哪里,
最后指导学生边有感情地品读,边想象美景。再通过换词法理解了“抽出”的意
思,通 过结合实际理解了“散步”“欣赏”,体会了拟人句的作用。学生在个性化
阅读中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优 美,更体现了与作者心灵的对话。紧接着,我这样
小结:这段作者抓住了小兴安岭春季的特点,选取树木 、积雪、小溪、小鹿这几
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抽新枝、春水涨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我
的小结,其实教会了学生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的方法,落实了训练重点,为后面的
学习作了铺垫。 “夏天”段,是小兴安岭四季景色中最美的一部分,
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我先让学生总结老师教学
春天段的步骤,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 活
实际的方法体会到“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封”“浸”等词的生动、贴切。通
过生生对话 ,互教互学,既获取了更多的信息知识,又形成了良好的人际技能,
培养了协作精神。然后指名学生美读 ,其余学生想象画面,激活了创新思维。学
生尝试小结段意,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发展创造,赞赏美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 括着世
界上是一切,推动着世界前进。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设计了“朗读背诵”“当小
导游”“ 做小画家”“当小歌唱家”四种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己的爱
好,选择其中一种方式来表达对 小兴安岭的喜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自
主创造,既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又张扬了个性,发 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培
养了想象力。
(四)总结升华,憧憬美
5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br>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小兴安岭的美,心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
情。在这里,我及 时总结课文后,让学生自豪地齐读最后一段,学生的感情得到
升华,我便激励学生更好地保护、利用、开 发小兴安岭,为祖国的更加美丽而努
力奋斗!
七、说板书设计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春 抽出新枝 长出嫩叶
夏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秋 落叶飞舞 果实累累
冬 树上积雪 动物过
美丽的花园 巨大的宝库








《大自然的声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
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文章结构严谨,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说明“大自然中有许多
美妙的声音”,作为文 章的总起。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用
拟人的手法介绍风、水、动物。在第二自然段侧 重对比的写法,把微风与狂风带
60



给人的不同感受写得细腻、 生动。第三自然段运用了顶针句式。第四自然段则运
用了排比的手法,充分展示声音的魅力。课文中有许 多优美的句子,在教学过程
中,让学生在美读中走进大自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相关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
爱之情。
2.朗读课文,背诵2-3自然段。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叙述的顺序),想象课
文中描述过的声音, 感受大自然的美。
3.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
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重点)
2.让学生知道大 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说说你有些什
么新的发现。(重点)
3.引导学 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
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 感情。(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应让 学生在主动积极
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
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
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 然的感情。
1.创设情境,走进文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教
学中我创设了情境,让大自然带领学生聆听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缩短了学生与
文本的空间距离 ,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之中,俨然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在情境中感
知,体会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与文本产 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美读感悟,放飞想象:在教学中始终以“大自然中这些声音真是太美妙
61



了”贯串始终,重点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抓住描写声音的词,边读边思考,大 胆
的展开想象,有感情地读,配乐读,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读,全班齐读,在
读中生成自己 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感受风声的美妙,水声的有趣,动物声
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布置学生课后在大自然找一些新发现,拓展学生的
学习空间,扩大视 野,增长知识。让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交了一个新朋友——大自然,他的家族里有好多 无师自通的音
乐家和歌手。今天,他想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你们知道是什么
吗 ?(齐读课题)
2.不过,大自然说,要去参加音乐会,听那美妙的声音得带上这群小伙伴。
(出示词卡)。认识他们吗?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分小组开火车读词语。
(二)自主记、写生字。
1.学生齐读生字(出示生字)
2.怎样记住这几个生字伙伴的样子呢?自由地和同座说一说,记一记吧。
3.你记住哪个字就说哪个字?(学生说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4.指导书写“演”字。
5.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入境想象,美读感悟。
1.教师过渡: 我们跟着大自然出发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看看
你找到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 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书上用
自己喜欢的符号做上记号。)
2.师:你们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说出“风、水、动物”的声音,教
师相机板书)
☆关于风的声音(大胆想象,美读悟妙)
(1)师:那让我们先去听听风之曲吧!“风是大自 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
演奏他的手风琴。”你们听……
(2)播放手风琴变奏曲,教师根据节奏的变换范读相关句子,让学生在音乐
62



的变换中体会微风和狂风带给人不同感受的对比。
(3)出示相关 句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
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 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
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 4)指名美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读时注意微风的轻柔读得轻、缓,狂
风的雄伟读得急、猛,感受 风声的美妙)再指名2~3人有感情朗读。
(5)读得真好,让我们聆听了音乐会的风之曲。
(6)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微风”部分,男生读“狂风”部分),教师适时
用手势划出朗读的节奏 和声音的高低起伏。
(7)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正因为这样,所以,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
琴。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
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8)教 师小结:真是一位可与贝多芬媲美的音乐家呀!既会演奏舒缓的小夜
曲,又能合奏出雄浑的交响曲,让我 们发现大自然的风声原来如此美妙。
☆关于水的声音(直观感知,美读悟趣)
过渡:还有谁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在书上找一找,自己读一读。
(1)指名生回答,为什么 这样说呢?出示相关句子: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
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 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
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①“滴 滴答答……叮叮咚咚……”声音多好听啊!连水也能演奏,真是趣事,
像这些描写事物声音的词,它有个 名字叫“象声词”。想象一下,小雨滴落在不
同的地方还会发出什么声音?你能不能也说几个?(劈劈啪 啪……)
②同学们说的这些词所描绘的声音真像。如果把它们补充到课文中来,小雨
滴这敲敲 打打的音乐会,也是生动有趣、热闹非凡啊!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指导读好“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的不同音效。
(2)指名生说:小雨滴不仅会演奏,还会唱歌。出示相关句子:当小雨滴汇
63



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 海
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①指名学生读。 是什么让小小的雨滴拥有那么大的力量,可以唱出“大合唱”?
一滴小雨滴能做到吗?
②学生 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水之乐曲的美妙。想象小雨滴“汇聚”起来,从小
溪→河流→大海的美妙经历。(体会 不同水声的特点。)
③出示填空:当小雨滴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河流,大海。从____ _,
唱到_____。指名学生填空。
④师生小组合作朗读。1组读小溪,2组读河流,3. 4组词大海,老师读最
后一句话。(从体会“淙淙、潺潺、汹涌澎湃”感受水声变化的美妙。)
(3)小雨滴又会演奏,又会唱歌,可真了不起!让咱们一起随着小雨滴的伴奏
一起唱歌吧!(全班配 乐读第三自然段)
(4)你们喜欢这个自然段吗?喜欢就试着背一背吧!
(5)学生试背——指名当堂背诵——想背的一起背。
☆关于动物的声音(角色体验,美读悟乐)
(1)教师导语:听到了风之曲水之歌,动物们也不甘示弱,来到音乐会上一
展歌喉。
(2)谁想当这些小动物,来演一演。学生模仿出相应动物的叫声。大自然中,
还会有哪些动物的叫声 。看谁敢挑战难关,说说像课文中这样的词,学着叫一叫。
(3)情境互动。师:小鸟(小虫、蝈蝈) ,你在唱什么呀?出示句子“你知道他
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 乐!’”教师范读
句子。真是太快乐了,你们自己也读读吧。
(4)指名读,同座轮读,小组赛读。
(5)看来,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有歌声,快乐无处不在。全班一起齐读第4
自然段。
(四)回归全文,积累语言。
大自然的声音太美妙了,真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 闻”的感受。
这样吧,让我们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静心聆听这场天籁之声的音乐会。全班有
感 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64



(五)想象拓展,课外延伸。

《父亲、树林和鸟》说课稿

一、说教材
《父亲、树林和鸟》是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本
单元的重点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父亲一生最喜 欢树林和歌唱的鸟,但课文
没有直接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或是为鸟的生活环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描 写
父亲对树林里的鸟的认真观察过程以及父亲和“我”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
通过看树林里 的动静、闻树林里的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
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感受 到人与鸟是那么地亲密无间,领略人与自
然的和谐与融洽。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本课词语,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父亲爱鸟的情感;
3.学生通过感受“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的具体体现,激发学生
爱鸟护鸟以及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的具体体现。
(重点) 2.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父亲的爱鸟情感,激发学生爱护动物、
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首先,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 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重点运用朗读
指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和解读,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 入到课
文的学习中去,并感受人鸟亲如一家的美好情境。
【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65



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 法
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情境
表演法,通过 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把金钥匙,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 走进求知
的殿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配乐读诗,欣赏
《画》 景 (配乐《班瑞拉-大自然情诗》)。这首诗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
过,顺便可以引导学生复习 以前学过的知识。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之作,
简单而又耐人寻味,诗中有山有水,有花有鸟,构建 了一幅“人来鸟不惊”的图
画。我将从“人来鸟不惊”之画引到此“人鸟合一”的画面,起到以旧知带新 知
的作用。
(二)回顾课文,整体把握
由于上节课已经和学生初步感受了这篇课文 ,于是我便开门见山地提出要
求: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 么事。
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提出的“能初步
把握文章 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一回顾,也让学生重
温了上节课所学内容,牢固所学知 识。
(三)细读探究,体会情感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 鸟的挚爱。新课
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在读时让学生自己
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
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
用心灵揣摩文本。
这一环节我重在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语和句子。
首先,抓住重点句“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 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
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我引导学生对重点词“上上下下、望了又望、 闻了
又闻”这三个词语进行品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自己对这三个词语的理
66



解,从而道出这三个词语说明了父亲观察的认真细致。
接下来品读“‘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和 ‘还有鸟味。’父
亲轻声说,他生怕惊 动鸟。,我主要采用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等朗读指导的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品读,鼓励学生读出对 父亲的话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深
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 华。这样
的读书过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灵性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最后,在引导学生“我茫茫然地望着凝(níng)神静气像树一般兀(wù)立的父
亲。” 这一句话的时候,根据学生喜欢表演、善于模仿的天性,我运用情境表
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扮演“茫然的 我”和“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迎
合了孩子们喜欢表演、善于模仿的天性,于是他们会很主动 地地投入到情境的表
演中,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不仅理解了“茫茫然、凝神静气、兀立”这三个词的意思,同时还体会到了父亲和“我”的情感,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一个自由表演
的过程,培养了学生 的表演和创造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熏陶作用”,在体会鸟的快活、欢歌的时候,< br>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鸟儿欢叫的场景,融入树林和鸟的世
界,同时感受人与 自然的和谐、融洽。
此外,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本课的情感之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和“我”的对话。这充分展现了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更增进了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外延伸,明理导行
这一环节,我布置了两个任务,第一是读一读,第二是写一写。
1.读一读:课文接近尾声时,我让学生带着对鸟和对父亲的喜爱再次朗读课
文。目的是让学生 从整体上再次感受以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
2.写一写: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通过读一读、想一想、
写一写,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 br>想对课文中的父亲、作者、树林或者鸟儿说的话写下来,然后一起来分享。并在
轻松、愉快的配乐 中结束这节课。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我根据准确概括原则,采用了纲要式
67



的板书设计,以表现本课的内容要点和知识结构,设计内容如下图:
23 父亲、树林和鸟

看 鸟 动
父亲 闻 鸟 味 爱护动物
听 鸟 歌 保护大自然
知 鸟 性 快活与危险
和谐












《司马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
却理寓其 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三年级上册第24课
《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 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
男孩的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 马光的聪颖
68



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 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
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 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
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
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他们进
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 ,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
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
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背诵课文。(重点)
2.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讲
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
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 —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
—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
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
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 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运用启
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
【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 此学习本课
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
69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 情—品味
—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以古代名言警 句为话题导入新题,解题。让学生读,比较与平时所学课文有
什么不同,发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 赅,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然后导入课题,简单介绍文中主要人物。
(二)反复朗读,读好文本。
本板块除让学生过好生字关外,应重在读上下功夫。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能
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首先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明白< br>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在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再逐句进行
指导,给学生以停 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并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范读,
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实实让学生感 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因为好的朗
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三)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本板块的教学,在学生依据注释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采取 寻找伙伴,自由结
合的方式,理解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以简驱繁,突破难点。
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桥梁。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个环节
中,我抓住了一个大问题: 你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让学生汇报交流,出示
句子,一句一句的让学生汇报理解,并有意地进行学 法的引导。在学生汇报的同
时引导学生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扩词连句。理解之后大声朗读,提高学生的理 解
和欣赏能力。
(四)再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动 漫故事,激发兴趣,学生自由读课文、读译文。交
流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感悟司马光的聪 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个地方写出了司马光很聪明。在此基础上指导感情朗< br>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出味儿来,才能体
会到读书的乐趣。
70



(五)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人常说:“ 熟读成诵更要紧”,学完课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背,更有利
于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六)课外拓展,丰富阅读。



















《掌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掌 声》是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
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 编者意在通过本组教材让学生感受爱、
表达爱。《掌声》是一篇记叙文,作者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 经历。残疾
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
71



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 br>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1.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3.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4.通过人物的外在动作和语言,由外向内感受人物内心情感。
5.懂得要主动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深刻领会两次
“掌声”的内涵。 (重点)
2.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在 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创设法、角色互
换法、读写结合法,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交流、自悟表达中体会 情感。
【学法】
教学当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 趣,我注重了对
于孩子学法的指导。新课标也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因此我的学法是“读”
占鳌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变化
1.在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同学小英。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板书:
自卑忧郁) 2.(出示变化后的小英图片)现在的小英又是一个怎样的小女
孩呢?(板书:开朗,自信)
3.原来那么忧郁、自卑的女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开朗自信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继续走进 那节演讲课,走进小英的内心世界。
(二)角色互换,体会“犹豫”
72



1.(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3、4自然段,找出描写小英神态 、
动作的句子,用横线把它画下来。)指名学生交流所划的3个句子。
2.引导学生朗读 ,找出描写小英动作的词语。说一说从中读出了什么?通过
让学生扮演小英,我扮演小英的朋友,让小英 说出心里话。然后一起体会小英的
心情,来读读这段话。
(三)合作学习,一悟“一摇一晃”
你能想象一下小英是怎样“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的吗?
用上我发现,她的头_____, 脸______,眼睛_______她感到______。这样的
句式。
小组间先说一说,再推荐代表发言。并指导学生把小英的这种艰难读出来。
(四)设身处地,感悟掌声含义
1.引导学生读悟重点句:
(1)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2)班里又 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引导学生从体会“热烈、持久,经久
不息的掌声”中看到同学们对小英的鼓励、 赞赏和肯定。
2.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想对小英说什么?假如你是
小英,又想对大家说什么?
(五)再次想象,二悟“一摇一晃”
1.交流重点句: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2.表面上看,小 英似乎还像上台时那样“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而实际
上呢?谁能说说她是怎样“一摇一晃”地走下 讲台的?
还用上刚才的句式:我发现,她的头_____,脸______,眼睛_______ 她感到
______。
(六)以读代讲,巧悟文旨
1.同样的“一摇一晃” ,不变的是姿态,改变的是心态。而这一切可喜的变化
都是因为——掌声。(音乐起,出示小诗并让学生 填充小诗后半段,交流汇报。)
2.(出示完整的小诗,全班齐读)
掌声,骤然间响 起,掌声,热烈而持久,掌声里,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是掌声,给了小英鼓励,是掌声,给了小英赞 赏,掌声里,小英微笑着面对生活!
73



3.这鼓励的、赞赏的掌声,其实都是爱的掌声。(画爱心)然后老师引读小
英来信。
六、说板书
25 掌声
自卑忧郁
小英 掌↓↓声
自信活泼









《灰雀》说课稿
一、说教材

《灰雀》是部编版小学语文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
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 里寻找三只惹
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
动的男 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
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
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
74



他有关; 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
要循循善诱。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 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
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 受到震
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
察对方的言语 、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
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 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 br>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
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 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
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重点)
2.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 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
生活有关,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 采用创设情
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
象。 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
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自学能力。
【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
75



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 目的。
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 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瞧!灰雀来为 我们讲述
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了,让我们热情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揭题。
1.读题,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结合图片)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怎样的灰雀吗?
为了这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 生了一个怎样有趣的故事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让学生充分大声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
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注意“诚”、“蹦”等
后鼻音。 课件出示词语:郊外 散步 胸脯 仰望 欢快
或者 严寒 诚实 可惜 肯定 果然 面包渣 白桦树
欢蹦乱跳 自言自语
(分行出示,请同学做小老师,带读,识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读课文,画出列宁的。
2.灰雀又是怎么回来的,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②“一
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3.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他的心里在想什么?
4.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着急而又和蔼地)
76



问:“……”男孩(紧张、吞吞吐吐地)说:“……”
列宁(惋惜、担心地)说:“……”
男孩看到列宁,(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说:“……”
列宁(半信半疑又惊喜地)问:“……”。
(四)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3.列宁有一颗怎样的心?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列宁有一颗宽容的心)
(五)回顾课文,总结收获
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手术台就是阵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手术台就是阵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 略读
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白求恩同志在1939年春齐会战斗中,以手术台为阵
地,在形势 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坚持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
的动人故事。表现了白求恩同志对工作 极端负责的品质和他把中国人民的解
放事业当成他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文章的课题是一个比喻句, 既点明
了主要事件,又暗含中心。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连段成篇。
77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理解“仍然”等重点词语。
2.培养自学能力,继续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尤其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
力。
3.学习用多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的国际
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白求恩大夫把手术台当成阵地,冒着生命危险为伤 员做手术的经过,
感受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国际主义精神。(重点)
2.理解白求恩大夫所说的话中包含的高尚品质和国际主义精神。(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 ,会把学习看成
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当成一种负担。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抓住
两条主线来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采取从疑入手,以疑激趣”的方法,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的 兴趣。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通过这些质疑,激
起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从疑入手,引导学生充分 朗读课文。接着,根据学生的
质疑和课文主要内容,把解决“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和“白求恩是不 是我
们的客人”这两个疑问做为重点,让学生主要围绕白求恩与师卫生部长的对话进
行讨论和争 论,运用质疑的方式层层逼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讨论前一
个问题时,提出两个疑问:“手术台 ”和“阵地”是一回事吗?”“既然不是一回
事,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讨论后一个问题,又提 出两个疑问:“你们
说他不是客人,那他是什么人?”“他跟谁是一家人?”让学生主要围绕白求恩与< br>卫生部长的对话进行讨论和争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学生经过积极思维,
逐步理解了白求 恩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手术台这块阵地,不把自己当做客人,视中
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自己的事业的行为, 是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的表现。
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让学生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 学生思维放在首
位:一是在讨论和争论中解疑,为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环境,
78



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二是老 师启发、点拨
解疑,引导学生将疑点逐步击破,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升华为积极思维的兴趣。
这种“以疑激趣”的结果,是学生对疑问的解决和对课文中心的深刻理解。学生
思维能力也在解疑过程中 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分别理解“手术台”和“阵地”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看着
题目设疑。 < br>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了解了手术台和阵地这两个概念,有利于后面理解这句话
的深刻含义。而设疑的 方法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接下来,教师提出这句话是谁说的,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这两个问题,让学
生自由去读课文。
这样设计的意图:初步感知课文后,学生对文本由一个整体的把握,对文章
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同时通过朗读课文,把课文读熟,读好。
在朗读好课文,了解这话时由白求恩说的话演变而来的,适时出示白求恩的
背景资料。 < br>由于学生对白求恩的情况不太了解,所以补充进去一些资料更有利于学生更
加贴近这位伟大的共产 主义卫士,了解他高尚的品格。
再出示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请学生读一读,说说感受。
从初步的朗读和对句子基本的理解,学生可以体会到白求恩大夫对工作很负
责。
(三)抓住重点,精读感悟
1.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他对工作极端负责 ?画出来默
读。重点指导。(1)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里布满了血丝。
(2)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
烟雾淹没了,
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前。(板书:情况危急 镇定)
(3)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白求恩沉思了一会
79



儿,我要和战
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战士们做手术(板书:更危急,
坚持阵地)
(4)一连几发炮弹在小庙的周围,火苗向手术台扑来。白求恩仍然争分夺
秒地给伤员坐
手术。做了一个有一个。(板书:情况,十分危急 争分夺秒)
(5)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
2.课文的2—4段中很多语句, 将白求恩的工作情况和当时紧张的战斗形势
结合着描写,用环境的危险来衬托她的高尚品质。这个教学环 节的设计针对文本
的这个特点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关键句中的关键词语,然后共同交流,最
后再进行朗读的方法来了解白求恩大夫把手术台当成阵地,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
做手术的经过,感受白 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国际主义精
神。这个环节的设计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四)引导争论,再次感悟
出示第三段,生读后,师针对客人提问,白求恩是不是客人,为什 么他说自
己不是客人,不是客人那是什么呢?请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教师总结出白 求恩把手术台当成阵地,在上面坚守了三天三夜,这是多
么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呀!通过之前对手术台就 是阵地这句话抽丝剥茧般的学
习,从理解该句话的意思到他对工作极端认真,再到对同志极端热忱的国际 主义
精神。本课最难理解的难点也被突破了,学生从这句简单的手术台就是阵地深深
地体会到白 求恩高尚的品质。
六、说板书设计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
情况
表现

镇定

继续
80
白求恩
烟滚滚 弹片纷飞
基盘旋 炮弹爆炸




争分夺秒
片落下 火苗扑来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81

自己的路-湖北第一师范学院


倍顺超市-一个学校的家长会


高速列车-加西亚的信


你好之华-南京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


psd文件用什么打开-方位角


辟谷减肥具体方法-降央卓玛歌曲


dnf卡怎么办-我的心愿作文


桂林旅游介绍-裁决之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