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吹糖人》
洋思中学-理财平台
学科: 备课组长签字:
学校审核签字:
课 题
课
型
《吹糖人》
课时 1
主备人
备课时间
教者
上课时间
1.认识本课“瞪、羡”等8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巧、稀、捏”等1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习目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学习重点
.认识本课“瞪、羡”等8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巧、稀、捏”等13个生字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自主学习内容(前置作业)
吃过糖人吗?什么样?什么味?喜欢吗?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先板书“吹糖人”,问:吃过糖人吗?什么样?什么味?喜欢吗?引导学
生交流自己对吹糖
人的了解。
师:一群乡下孩子也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糖人,让我们快快打开书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易读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
书把它弄明白。
2.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
价。
质疑:课文还有不会读的吗?
3.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4.认读单个生字并组词。还有不认识的生字吗?
质疑:
5.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个案补充
如:“羡慕”、“惊奇”、“宁静”“郑重”等词语可
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
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三、浅悟课文。
1.自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交流
四、小结。
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
回家读一读有关童年的故事。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充满着浓浓的乡情与友情。题目是吹糖人,但实际上讲
的是糖
人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文章通过描写孩子们对糖人的企盼,对吹糖人师傅手
艺的惊奇,对糖人的
分享,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这篇文章共有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吹糖人
师傅的到来,给孩子们带来了热望。几响锣声就带来了激动与快乐。
“飞起的忙乱的脚步”“脚步下生风
”“不一会就把小小的糖摊围起来”,可以一下子看出他
们的急迫和热切。
第2自然段写了孩
子们对吹糖人过程的好奇。“伸长脖子,瞪圆眼睛”“恨不得撬开他的嘴”。
对过程的好奇最终化成对结
果的企盼,面对着甜蜜蜜的“生灵”,没有谁能禁得住诱惑,于
是“有钢蹦的”买了,“举着跑回家去。
”没钢蹦的也“羡慕地跟随在后边”。就那样跟着,而
且“说说笑笑,走出老远老远。”他们不会把羡慕
隐藏在脸后。对这些天真烂漫、童趣无限
的孩子们来说快乐是大家的,糖人也是大家的。谁也不会拒绝快
乐。这就是让人珍惜与怀念
的童真、童趣啊!
第3自然段写了吃糖人的乐趣。糖人带给孩子们的快乐首先是形象的,“一个糖人一个故事”,
“孩子们凭借想象,讲述糖人的趣事,这个这么讲,那个那么编,嘻嘻哈哈地说个不停。”
这糖人、这
故事都把孩子们带入愉悦的境界中,这是一种纯精神世界的享受。
学科: 备课组长签字:
学校审核签字:
课 题
课
型
《吹糖人》
课时 2
主备人
备课时间
教者
上课时间
1.认识本课“瞪、羡”等8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巧、稀、捏”等1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习目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自主学习内容(前置作业)
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学习过程
一、视频播放“吹糖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师:每个人在童年的记忆中
都有一些抹不掉的记忆,随着我们慢慢的长
大有的会渐渐模糊,不过总有一些令我们时常会想起,说一说
哪些事经常会
让你想起?为什么?有一群年龄与我们差不多的孩子,每次听到锣声就会精神
抖擞
,像一阵风似的跑出来,你知道为什么吗?
总结:这些孩子都想马上看到他们喜爱的吹糖人。让我们一
起去看一看这
吹糖人为什么这么惹人喜爱呢?
(播放吹糖人视频)
(媒体设计意图
:吹糖人这种民间文化在我们这个地区的孩子见得不多,
凭空的来理解吹糖人对当时那些孩子的强烈吸引
力有些困难。凭借多媒体课
件来弥补孩子们在生活中经验的空白,既能激发孩子们对吹糖人的兴趣,又<
br>能激发学习课文的热情,为以下文章的学习铺垫了必要的生活经验基础。刺
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
身临其境,激起学生对吹糖人的感情共鸣,从而达到
“课伊始,情亦生”,为学习的深入搭建了感情的平
台。)
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容易读错句子。
(课件出示生词认读)
2.快速默读思考: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课文主要讲
了什么事?
(出示课件口答填空)
(媒体设计意图:40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应珍惜每分每秒的时
间
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此环节几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紧扣课文中心内容,随文
识字,从文章题目
入手,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及时评价。
4.师:刚才我们在录像中领略了糖人师傅吹糖人的过程,让我们再走近糖人
个案补充
摊把糖人看个清楚。
(课件播放糖人图片)
(媒体设计意图:把课
文插图搬上大屏幕,让学生仔细观察,使之展开
丰富想象,通过反复朗读交流来获得深切的体验和感受,
从而能有序地说一
段话,并从中感悟到孩子们对吹糖人的兴趣。)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验。
1.师:糖人没来盼糖人,糖人来了看糖人。那孩子们在盼望师傅到来时是什
么样的状况呢?下
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乡下孩子究竟是怎样一种
心情呢?你从
这个自然段的哪句话,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②重点抓住“
立刻飞起”、“脚板下生风”、“围”、“睁大眼睛”、“眼珠儿随着……
滴溜溜地转”、“惊奇”等词
语,引导学生体会乡下孩子追看糖人时的急迫和
热切。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欢快、愉悦、急迫
、热切和惊喜的心
情。
师:糖人师傅在我们的期盼中终于来了,孩子们急切想见到的糖人给你留下
了什么印象?
集体交流。
(出示第一自然段,随机划出重点词语;然后练习补充句子。)
2.默
读第2至4自然段后同组交流,糖人究竟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哪些快乐?
找依据,说理由,解情感,读课文
。
3.集体汇报:
(出示重点句段,随机划出重点词语。)
(媒体设计意图:通
过文字幻灯片来理解重点词句,利用幻灯片在讲解时,
让重点词改变成醒目的颜色,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
了句子的意思。为学生的
自学理解搭建了阶梯,从而更易感悟、理解文章的内容。)
①第二自然段:
a“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生灵。”——说明糖人
师傅的作品种类繁多,技艺纯熟,令人称奇。
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展示收集来的“糖人”资料
,然后再让学生补充可能还
会有哪些“小生灵”呢?用 “一会……一会……”的句式练习说话。 b“伸长脖子”、“瞪圆眼睛”“恨不得撬开”——写出了孩子们对吹糖人过程
的好
奇。
此时,可以插入“吹糖人”的视频资料,加深认识。
C“羡慕”——说明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自己钟爱的糖人。
d“老远、老远”——说明大家紧紧跟随,不肯离去。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情感,适时进行个性化的配乐朗读。)
(媒体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
,为学生提供容情入境的音乐效果,使学
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了朗读学习兴趣,提高了个体
朗读的欲望)
②第三自然段
a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个糖人一个故事,会有哪些糖人和有趣的故事
呢?”
b引导学生抓住“端详”、“舔舔”、“郑重”、“小心”、“不想咬碎”等词语来体
会孩子们舍不得吃
糖人,以及对糖人的无比珍爱,并随机进行感情朗读。
C大家都还没有吃够、玩够,糖人就这样融化了,消失了,你觉得可惜吗?为
什么?
糖人虽然融化了,但是由它带来的那份美好的情谊却深深印刻在孩子们
的心中。
③第四自然段
整体回顾全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前文说“糖人融化了,消失了”,
而这里却说
“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有融化呢”?
第一句中“糖人”是孩子手中握的现实中的食物,消失是因为大家
都舍
不得吃掉他们,所以“融化”了;而第二句中的“糖人”则是指“糖人给孩子
们带来的快乐
生活和美好的童年记忆”,它会永远根植在大家心中,无法忘记,
所以说在心中没有融化。
(配乐情景渲染)
(媒体设计意图:构成文章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有一定的造型、功能和表现功能,学生有感情朗读后形成融会了读者情感的体验,并对这一体验进行
再加工深化,使之更加丰
满鲜明。通过配乐朗读,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文中
的情景,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的惊喜与快乐
的享受。学会品味生
活中平凡的乐趣与美。)
4.小结:尽管手中的糖人融化了,但是在我们
内心深处永远不能消失的是糖
人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带来的童年回忆、带来的长大后对故乡的怀念……
5.配乐齐读全文。
四、拓展训练
1.阅读《童年回忆》片段。
(课件出示《童年回忆》片段)
(媒体设计意图:结合拓展阅读进行小练笔,让学生充分感受
、升华对
文章的情感,使教学的内容贴近生活,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心中的情感。让
学生知道生
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
2.通过读拓展阅读内容写出自己读后的感受。比一比哪个同学能和作者进行
心与心的交流。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快乐还体现在品尝糖人的过程中。
“这才想起应该吃掉”看得出孩子们更多关注的是一
种精神世界,其次才是物质的享受。用猜拳的方法决
定吃的先后,多么原始,而又多么平等。
课文还着重描写了孩子们舍不得吃糖人的动作, “端详”“用
舌尖舔舔”“郑重地让给别人”
“小心地舔舔,谁也不想咬碎这个糖人”。这些语言平实却那么传神,很
容易唤起读者的共
鸣。
最后一段以“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融化呢”结束全篇,意味悠长。让我
们感受到作者对
吹糖人的回忆,不仅有童年的快乐,还有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的深切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