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韩剧风格-电脑网络共享给手机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王雅蔷
一、 教材分析: 这组教材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组织专题,先后安排了《可贵的沉默》、
《她是我的朋友》、《
七颗钻石》、《妈妈的账单》四篇课文,前三篇是精读课文,
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有关爱的专题在前几
册教科书里有所涉及,三年级上册第
八组安排了四篇关于“献爱心”的课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从别人的
故事里感受这种感情。本单元内容有所拓展,也更为深入。将课文的学习与综合
性学
习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能够行动起来,
在生活中深入体验这种感情
,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
二、学生分析:
这组课文每一篇都
是感人的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进
入情境,也容易受到感染。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够
深深地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友爱的博大与真诚。学生也会真情流露,畅所欲言。
三、教学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42个字,正确读写4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感受人间真情,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2、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
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读懂课文
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4、通
过两份账单的比较,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补充妈妈的账单,对小彼得心理活动的
融情想象,体会母爱的无
价、无私与无声。
5、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
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五、教学时间安排:
本单元教学可用11课时
17.《可贵的沉默》 2课时
18.《她是我的朋友》
2课时
19.《七颗钻石》 2课时
20*.《妈妈的账单》 1课时
《语文园地五》 3课时
17、可贵的沉默
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从而使学生懂得
做子女的也应当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孩子们情绪的变化,学习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体会抓住人物神态、动物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沉默的可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可贵的沉默。
2、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沉默”?(沉默就是不说话)
3、齐读课题,质疑。师: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
(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呢?谁沉默?在
什么情况下沉默?他们沉默时的神态
怎样?沉默之后是一种什么情景呢?„„)
二、学生自学,解决疑惑。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通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2)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不懂的句子做上记号。
(4)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不理解的,不懂的词句与大家交流、讨论。
2、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1.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一节课上,老师询问家长给学生们过生日的情
况,大家情绪热烈,滔滔不绝,可当老师问谁知道家
长的生日时,教室里立刻沉
默无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懂得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2)哪些自然段是写课上发生的事?哪些自然段写了课下发生的事?(小组合
作学习,得出以下结论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16自然段):写课上老师教育我们不能只会感受爱,还要知道回报
父母的爱。
第二段:(17自然段):写家长会上,家长们的反映。
第三段:(18自然段):写“我”的感受。
四、学习本课生字。
1、自由学习生字。
2、重点交流。
3、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学习内容,理解重难点。
(1)请学生把课文中孩子们在叙说父母给
自己过生日的情景时的表现,用笔画
下来,再读读,体会一下当时孩子们的心情。(也可引导学生回忆自
己过生日的
情景)
从“骄傲地举起了手”,“神气十足地左盼右顾”,“越点越多,越点越兴
奋,
声音越来越响”,“索性站起来”,“快乐地交谈”等体现了孩子们得到父母的
爱的幸福。
(2)“我想去寻找蕴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
的东西。” <
br>(“极为珍贵的东西”在这里就是指要回报父母的爱。这句话是说“我”要让孩
子们不光感受到爱
,还要让他们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3)老师后来提了什么问题,使这热烈的场面一下子变得沉默无
声?完成下面
练习,想像一下,他们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什么?
课件出示:
“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
话,孩子们沉默着,他
们想:
(4)“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
恰恰在
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
(5)“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这句话是“我
”轻轻问“怎样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后孩子们的最初反应。
“像获得赦免一样”,形容孩子们的错得
到老师的原谅,心情轻松了许多;“躲
躲闪闪的目光”,形容孩子们追问时表现出来的回避的神色;“从
四面八方慢慢
地回来”,说明孩子们的目光慢慢地从各个角度转向老师,敢于看老师了。)
(6)老师提示了大家回报父母爱的方法,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
热闹已经不一样了。到底哪儿不一样?
(7)有感情地朗读,体现两种不同的热闹。
(8)“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提示:朗读时,要注意人物不同的情绪变化。开始要读出孩子们欢乐、自信的情
绪和热闹的气氛;在
孩子们沉默时要读出内疚、后悔的心情;在孩子们明白了要
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要读出欢快、欣
喜的语气。
三、总结。
师:我们自学、合作学习了课文内容,并且有语气地朗读了全文,现
在谁能说说
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呢?
四、谈体会。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他们的爱。)
五、课堂练习。
完成《语文作业本》
板书设计
17、可贵的沉默
热闹 沉默 热闹
↑ ↑ ↑
兴奋地感受爱 思索 沉默地回报爱
教学反思
18、她是我的朋友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孤儿院、休克、输血、颤抖、迫在眉睫、草垫、
擦拭、呜咽、抽泣
、竭力、轻柔”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继续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
,有朋友自
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就
是朋
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18、她是我的朋友
二、检查预习效果,教学生字
1、检查朗读
2、教学生字
重点指导读准“输”、“试”的读音
3、再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交流初步的阅读感受,并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再看看课文,想一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小女孩伤势严重,输血迫在眉睫,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疑问,把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
四、探究小男孩献血时的内心活动
1、要想知道小男孩献血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就要从小男孩
献血过程中神态、动
作入手。(板:神态、动作)
2、我们要从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去想象他的内心。
出示课件1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
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来,然后又
举起来。(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
又“举起
来”?)
先指名读重点句,再问课文提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在读句和
动作的模仿中体会到:阮恒心里很害怕,举手时才会发抖,才
会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没有马上献血,
小女孩就会死去,所以又把手举起来。
联系《爬天都峰》理解犹豫的心情。(板书:举 放 举 犹豫)
3、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阮恒的心情。
4、出示课件2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
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
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问题:阮恒为
什么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发抖?
为什么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啜泣、捂)
5、出示课件3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
苦,医生又问
是不是针剌疼了他,他又摇了摇了头。(问题:阮恒过了一会儿,
为什么又哭了?为什么又再一次试图用
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呜咽、掩盖)
6、出示课件4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
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
抽泣。(问题:他那不时的啜泣为什么
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为什么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板:非常害怕、
竭力掩饰)
7、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神情、动作,想象他可
能在想些什么,
然后把这几个重点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人物评价
阮恒在献血的过程 有过害怕,甚至是非常害怕,你认为他可爱吗?说说你们的
看法。
六、课堂练习
1、书写生字
2、回去把课文读熟,也可以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提出本课学习任务
“阅读提示”,提出学习任务与要求。
①略读课文,想想小男孩献血时是怎样想的?
②读读课文,画出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态、动作的句子,思考他内心活动有什么
变化。
③把你想到的与同学交流,再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
二、略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
br>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主略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边交流,教师巡回指导,了解
学习情况,满足学
生即时求助需要。
三、品读——揣摩内心活动变化
(一)交流自读情况与感受
1、交流一:你知道他献血时是怎么想的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是用什么方
法知道的?
这个环节教师不作深入的启发和讲解,而是让学生自由地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
受,了解学生的
阅读方法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为下一步重点品读作好铺垫。
2、交流二:把你画出的小男孩献血的神
态、动作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并简要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
这个环节教师也不作深入
的启发和讲解,而是让学生交流画出的句子有哪些,以
及自己的体会是什么,了解学生对小男孩内心活动
变化的理解程度,为下一步重
点品读作好铺垫。
(二)品读重点词句,揣摩小男孩内心活动的变化
(1)出示导读题:
依照下面
的例子,根据你所画的表现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语句,提出问题,
并试着自己解决,然后与同学交流
。例: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
忽然又放下去,然
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
去”又“举起来”?)
(2
)集中品读:联系第12自然段体会阮恒“沉默”是在犹豫,“颤抖”“放下
去”是因为对献血、对死亡
很害怕,“又举起来”是要坚持献血。然后以朗读体
味加深感悟: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小男孩是怎么说
的呢?
(3)小组讨论:“她是我的朋友”,阮恒这样说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你从这
句
话想到了什么?体会小男孩为朋友愿意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有感情朗读,体会小男孩的内心变化与奉献精神
四、回顾——升华文章思想感情
自由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感受,再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
五、课堂练习
完成《语文作业本》
板书设计
18.她是我的朋友
小姑娘
阮恒
输血
迫在眉睫 举 放
又举
朋友
教学反思
19、七颗钻石
学习目标: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
正确
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爱的神奇力量。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
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
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
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
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
说,此
时的水意味着什么?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
3、同学们的猜
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
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字音,看准字形。
2.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三、认字
1.读准字音。
“竟”“匆”为后鼻
音,“绊”“咽”为前鼻音“葱”“凑”为平舌音,“瞬”为翘
舌音。“咽”为多音字。
2.开火车认读。
3.记忆字形。
4.组词竞赛。
5.开火车认字组词。
四、写字
1.重点指导:
(1)“渴”“沫”“涌”左边相同,都是三点水。
(2)渴—竭、哀—享联系记忆。
(3)“累”下边不是“系”,“舔”右下部不是“小”字。舔—添
(4)“凑”的左边不是三点水,“沫”的右边不是“未”。
2.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
——学生齐读《七颗钻石》。上节课我们初读了
课文,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七颗钻石》讲的是有关北
斗七星的一个美丽而神
奇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回到很久很久以前——
2、教师激情描述
第一段的内容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死亡的威胁中,我们
的故事发生了—— 一天夜里,小姑娘走出
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一路上
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先是——(学生汇报回答) 3、多么神奇的水罐,多么动人的故事。那么是什么让水罐发生着一次一次变化
的,这节课我们就来
解决这个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体会“爱”的真谛:
1、教师引导体会水罐第一次变化:
(1)师: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课文中描写水
罐第一次发生变化的内容?
(“一天夜里——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
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2)如果你见到这样的小姑娘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3)体会小姑娘的心情
(高兴、激动。用课文中的词“喜出望外”。) (4)小
姑娘意外地得到了这生命之水,她是多么高兴
呀!此时的她嘴唇干裂,又累又渴,
她真想„„ ·指名读“小姑娘喜出望外,„„” ·评读
(5)学法小结: 学
生汇报找出读懂第一次变化的方法是先找句
子,边读边想;再抓重点词,理解体
会;最后就找到变化的原因。
2、“小组合作运用这种学
法,理解水罐第二、三、四、五次变化。(1)教师引导
一:看来水罐的变化不在于水罐本身,而是在于
得到水罐的人是怎样对待它的,
只要用“爱”来对待它,水罐就会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完成板书“
爱”和
“连线”) (2)教师引导二:既然她这么渴,她为什么还要让水给素不相识的
人?她
心里会怎样想?完成句式想象的打写练习,“小姑娘想——但又一想,—
—于是„„”,写完后邻座合作
说说。 ·指名练说。 (3)教师引导三:(情境
质疑)。 昨晚,我把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五岁的小女
儿,她提了个问题,希望大家
能帮她解答。“小姑娘是那么渴,瞧,她嘴唇干裂,喉咙冒火,她不能自己
先喝
一口,或者和过路人分着喝吗?” (4)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质疑)
(生
问:这个过路人是神仙吗?要不水罐为什么能跳出钻石,涌出泉水?) (5)教
师小结:
是的,是爱让水罐发生一次又一次变化。这正是我们开头提出的问题
呀!
三、拓展阅读,汇报感受
1、个人自读
2、学生汇报读后感
四、习作交流,总结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 孩子们,“爱”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
的变化,小姑娘和母亲
的心像金子般美好,像钻石般珍贵,那七颗代表着爱的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
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北斗七星”。(完成板书)
2、同学们,是啊,
爱心像钻石,像星星,照亮着每个人的心灵。我想此时此刻
在你的心中一定也留下了许多闪亮而美好的东
西。那就请你把它写下来吧,写下
你最想说的话!
3、作品交流。
4、教师总结: 孩子们,你们写的每一段文字都是“爱”的诗篇,“爱”的真谛
呀!我想以后
当你们再仰望天空,看到“北斗七星”的时候,一定会想起这个善
良的小姑娘,这位慈爱的母亲,这个动
人的故事。
四、课堂练习:完成《语文作业本》
板书设计】
19、七颗钻石
缸水→找水→分享水→分享快乐
↙
↘
分给小狗 变成银罐
母女推让 变成金罐
分给过路人 跳出钻石、涌出水流
↘ ↙
关心他人、有爱心
教学反思
20*、妈妈的账单
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愿以偿”等关键词语。
2、学习借助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两份账单的比较,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补
充妈妈的账单,对小彼得心理
活动的融情想象,体会母爱的无价、无私与无声。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检查反馈
1、揭题直接导入。提醒“账”的写法,释“账单”。
2、初读课文,随文关注生字词,用符号圈出来,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3、提醒同学注意难写的字词,难读的语句。
二、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计学生说得比较详细。
2、随机引导“如愿以偿”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三、比较账单,唤醒生活的记忆,补充账单
过渡:听同学们说主要内容,都提到了课文中的两份账单,我们来好好研究研究。
1、媒体出示二份账单。
2、引导比较,发现区别。(预计学生会发现有如下区别:金额多少
,劳动量大小,
时间长短等)随机解释“芬尼”。
3、补充妈妈的账单。如果我们要把妈妈的账单列得更详细些,账单中应该列些
什么?
(教师在点拨和评价中随机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补充妈妈的账单)
4、引导对比,体会无私、无价
这么多的事例,如果要计算金钱的话,该是多少芬尼?
而妈妈却写着“0”芬尼,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四、引导想象,补充小彼得的心理
1.引读——“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
2.引导补白:“读着读着”说明什么?
教师引说:是啊!小彼得读了很多遍,心中汹涌澎湃,思绪万千,肯定也想了很
多。
投影出示:
小彼得把帐单展开读了起来,他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每一天,妈妈总是<
br>准时送上香浓的牛奶,妈妈做的饭菜是那么香甜可口。妈妈的怀抱永远是自己温
暖的港湾。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每一年的圣诞节,妈妈„„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深
更半夜,寒风呼啸,自己突然发起
了高烧,妈妈„„
他读着读着,又想起了那次自己犯了错„„
他读着读着,又想起了„„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情景写具体
3.交流补白内容,教师随机点拨,注意适当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
4.哪些语句说明小彼得羞愧万分?用横线画出。
5.反复朗读,体会羞愧和改过。
6.补充小彼得和妈妈的对话:小彼得扑在妈妈的怀里,会和妈妈说些什么话?
五、小结、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作业本》
板书设计
20、*妈妈的账单
儿子——按劳取酬(60芬尼) 羞愧万分
妈妈——默默付出(0芬尼) 慈爱、原谅
不求回报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五
学习目标:
1.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
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2.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3.能发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述。
4.认读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背诵古诗《游子吟》。
5.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教学准备:1.选定凝聚着父母之爱和回报父母之爱的照片、录像、玩具或小礼品
等。
2.准备为回报父母之爱而做的礼品。
3.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口语交际课。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课题,激发交际兴趣
同学们,在这几天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一定了解到了很多感人
的事情。父
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
达出
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二、回忆感人事例,同桌交际
(一)拿出
课前准备的记录或物品,回忆一下你所了解到的故事,然后同桌间互
相说一说。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在
交际中把事情的细节回忆清楚。
小组交流
1.组员轮流说,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向同学介绍。
2.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向同学提出问题。
3.推举出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二)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上台,展示综合性学习收集的物品,并介绍物品后面所蕴藏的感
人故事。
2.对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他们。
(如:大家看,这张照片是我刚四十
天时拍的。我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正甜甜地
笑呢。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通过采访奶奶了解到,原来我
小时候爱哭,是因
为我肚子疼。每天夜里我都哭得妈妈没法睡觉。每到那时,妈妈就把我的肚子紧
贴在她的肚子上,抱着我在屋里遛来遛去,一遛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我哭得太
厉害了,妈妈又着急又
心疼。奶奶说我出生后的三个月,一直这样,而妈妈因为
总抱着我,累出了肩周炎。
妈妈,我
想对您说:您为我付出得太多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还有锻炼身体,
让身体棒棒的,等您老了的时候照
顾您)
3.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三)模拟采访,学生交际
1.我们刚才听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宽广的,更
是无私的。我们可能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爸爸妈妈说,也可能有许多问题要请
教
别的同学的父母。
2、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交流,感受亲情之爱。
(四)作业:回家与自己的家长自由交谈,沟通情感。
第 二 课 时
习作
一、拓展思路,激发习作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感
人的事例我们终生
也不会忘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先自己想一想写什么。 2.自由发言,互相启发,拓展思路: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
以写在综合性学习
中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
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
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
二、鼓励有个性的表达
1.我们这篇习作的第一读者将是我们的
爸爸妈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才能
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理解并铭记他们的爱呢?让我们小组内
讨论一下。2.
各组说一说你们讨论的写法有几种(如,写信,给自己的习作绘制插图,附上照
片,在习作前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等)。
明确: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把感人的事情写清楚、写具体,
爸爸妈妈一定会将
我们的习作当做最好的礼品。
进行习作,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教师对部分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第 三 课
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我的发现
1.自读两组句子。
a.读句子,注意加点的字,想想它们的意思。
b.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发现。
a.指名说说“光”和“抽”在不同句子中不同的意思。
b.联想发现:你还发现了哪些字也有这个特点?
3.总结,拓展。我国的汉字大多一字多义
,了解一字义的现象,对阅读、写作
都大有好处。理解一字多义并不困难,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查字典
,还可以向
人请教。
(二)日积月累
A.读读认认
1.自由读儿歌,不会的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2.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自由认读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识记生字的窍门。(大部分字为形声字,左
形右声)
B.读读背背
1.自由读古诗,有不认识的字主动请教别人。
2.小组练习读,试着说说诗的大意,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练习背诵。
(三)展示台
1.提出要求
这几天,无论是课内学习还
是课外综合性学习,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深深的爱,它
是我们生命的养分,也是世界和谐美好的原因。下面
我们就把父母批改过的习作
以及综合性学习中为回报父母之爱的各种小制作、记录等准备向大家展示。
2.小组合作
a.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利用课桌搭建一个展示台,将每个组员的作品都展示出来。
b.人员分工后,动手布置小组展示台。
c.小组成员互相介绍展品的来历及制作过程,读一
读父母给自己批改的作文,可
以提问,也可邀请老师参加。
3.小组参观
各组巡回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