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容易-夜莺颂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这组教材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组织专题,先后安排了《可贵的
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账单》四篇课文,前三篇是精
读课文,最后一篇是
略读课文。有关爱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里有所涉及,三年级上册第八组安排了四篇关于“献爱心”的课文,让学
生在学习课文的
过程中,从别人的故事里感受这种感情。本单元内容有所拓展,也更为深入。将课文的学
习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感受“爱与真
情”的同时,能够行动起来,在生活中深入
体验这种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景,反复朗读课文,默读,感悟课文,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生活。
2、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
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紧抓重点词句,逐
层深入进行感知与理解,重点突出,既符合本年级学生的认知规
律,还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
三、教学目标
1、会认25个生字,会写42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感受,懂的关心父母、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4、抓住描写人物表情
、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抓住人
物表情、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
语句子。
四、教学时间安排:
17.《可贵的沉默》
2课时
18.《她是我的朋友》 2课时
19.《七颗钻石》 2课时
20.《妈妈的账单》 1课时
《语文园地五》
4课时
17、可贵的沉默
教学目标
1.认识“迅、蕴、霎”等9个字,会写“贺、顾、迅”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
“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应回报父母的爱,学会理解和关爱别人。
4.学习用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难点是体会沉默的可贵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歌曲《懂你》。 2.文字投影片。
3.学生查找自己最满意的生日照片或一份生日礼物。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课题,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A. a.学会自由读课文。
b.检查生字读音:蕴,读“yùn,不读wēn;霎,读s
hà,翘舌音,不要读成sà;拙,读zhuō,不要读成zhuó。
2.(出示两幅课文
插图,板书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单元导读时已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幅图中学生的表情和动
作,试着用合适的
词语形容两幅图。(如,第一幅图:热闹、兴奋、骄傲、兴高采烈;第二幅图:沉默、
不安、羞愧、不好意思等)
3.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在同一节课堂上会有这样截
然相反的表现呢?让我们再一次默读课文,找一找,哪儿到哪儿是写这一堂课的,哪些段
落是写第一幅图
片的,哪些段落是写第二幅图片的。 提出要求,合作学习
1.同学们在读书中一定发现了
课文中对话很多,而且这件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那我们就以演课本剧的形式来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2.要想演好课本剧,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提出几点要求)
a.每个人都要认真练习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b.组内商议扮演老师和学生的角色。
c.画出描写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
句子,再认真多读几遍,读出人物的语气,仔细体会应该怎样才能演好。
d.共同讨论一下扮演老师和学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在组内排演。 深入小组,个别指导
教师深入小组,了解一下各组学生读书情况,并在角色把握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尤其是对阅读
有困难的学生,要结合他所画的重点语句进行个别指导。
小组表演,引导评论
1.激发兴趣:哪一组愿意为大家表演《可贵的沉默》这一堂课?那我们其余同学就来做小小评论家仔细
观看表演,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进行评论。
一会儿,我们来评出这一组中的“最佳演员”,好吗?
2.小组表演,老师和学生一起认真观看。 3.引导学生评出“最佳演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依
据─
─结合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深入体会爱的情感。如,
a.对老师的表演要做到和蔼可亲、真诚平等。 b.对文中学生的表演要真实自然。
在表演体悟到要回报爱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评论中体会“寂然无声”“沉默不语”“刚才追逐我的目光
,此刻全躲开了”“像获得赦免”“七嘴
八舌”等词句的理解,认识到孩子们的心理变化:热闹兴奋(感
受到爱)──羞愧不安(意识到自己从未回报过爱)──热闹兴奋(准备回报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朗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二、研读课文,激发情感
A、课件出示老师围绕“沉默”提出的思考题: 1、找一找:课文中带有“沉默”这个词的句 子。
2、说一说:“沉默”是什么意思?谁“沉默”了?“沉默”了多长时间?
3、看一看:课堂上“沉默”前是什么样子?“沉默”时 呢?“沉默”之后
课堂又是什么样子?
4、想一想:为什么“沉默”?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
B、带着问题读书,小组合作讨论 C、班级汇报交流
1、抽生回答思考题“找一找”后,老师课件出示内容(4句话)
2、学生回答思考题“说一说”后,老师及时评价 3、课件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
观察和想象:
图①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出示课文中的句子
图②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出示课文中的句子) 想象“沉默”后课堂上的情形又是怎样呢?
4、结合课文的描写,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想一想”中的题目。
(因为孩子只知道
享受父母的爱,没想到爱还要回报,为自己的不足感到内疚和惭愧,所以沉默;在沉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懂得要
回报父母对自己的
爱了,所以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D、综合评价(对回答问题积极的同学进行鼓励)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讨论题:
①说一说:你父母关心你的一件事。 ②想一想:你打算怎样回报父母对你的爱? 2、交流汇报
①课件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学生齐唱,边唱边回忆。
②抽生讲述:父母关心自己的一件事。(有具体的内容,讲得有感情) ③抽生回答:
自己回报父母的打
算。(父母生日时:讲一句祝福的话、送上自己亲手做的礼物、为父母唱生日歌;替父母干家务活;努力学习,争
取好成绩„„) ④师
生共同评价。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通
过学习、互相交流,我们懂得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不但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在日常生活中还做些力所能
及的事回报父母,这
就是蕴藏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极为珍贵的东西。现在你们懂事了,老师期待着大家的行
动,学会回报父母,学会关心他人!
老师送学生一句话:我们既要懂得享受爱,还要学会回报爱。这是做人最重要的美德!
2、布置作业(课件播放《妈妈的吻》): 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②摘抄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③写一写父母关心自己的一件事或回报父母的打算。
板书设计:
17、可贵的沉默
热闹——————沉默——————热闹
↓
↓ ↓
享受爱
很内疚 回报爱
快活 享受 关 心 他 人
18、她是我的朋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孤儿院、休克、输血、
颤抖、迫在眉睫、草垫、擦拭、呜咽、抽泣、竭力、轻柔”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
心情;继续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其中,前者还是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有朋友自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
文,写的就是朋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20、她是我的朋友
二、检查预习效果,教学生字
1、检查朗读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读读课文,现在
就请两个组的同学用开火车的形式读。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字音都读准了吗?(注意正音)
2、教学生字
这一课共有11个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它记住(重点指导读准“输”、“试”的读音)。
3、再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交流初步的阅读感受,并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再看看课文,想一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要点:知道小女孩伤势严重,要马上输血。知道了小男孩为小女孩输血。)
2、小女孩伤势严重,输血迫在眉睫,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疑问,把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
(主要问题:小男孩在献血时,心里怎么想?)
(板书:内心活动)
四、探究小男孩献血时的内心活动
1、要想知道小男孩献血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就要从小男孩献血过程中神态、动作入手。(板:神态、动作)
预习时,同学们已经把有关描写小男孩动作、神态的句子画了出来,现在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找的是不是一样。
2、我们要从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去想象他的内心,思考•练习2的句子可以帮我们的忙。
出示课件1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来,然后又举起来。(阮
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先指名读重点句,再问课文提了什么问题。
3、请同学们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
边模仿阮恒的动作,想象阮恒的内心,他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让学生在读句和动作的模仿中体会到:阮恒心里很害怕,举手时才会发抖,才会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没有
马上献血,小女孩就会死去,所以又把手
举起来。联系《爬天都峰》理解犹豫的心情。
(板书:举放举犹豫)
4、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阮恒的心情。
(1)指名读。
(2)老师范读。
老师也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大家比一比,想一想,老师
为什么要这样读。你们自己再把句子读一读,体会小男孩害怕、犹豫的心情。
(3)再指名读。
(4)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男孩输血前的害怕、犹豫,却又不乏勇敢,全班一起把这
个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三)重点句2、3、4
1、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
孩输血了,他就是阮恒,输血前,他害怕过、犹豫过,但是仍然数他最勇敢,只有他愿意为小女孩献血。在输血过
程中,
他又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一组讨论一个重点句,先提问题,再想答案。等会儿,每
组一个同学在班上汇报。
2、小组讨论。
3、重点句2
(1)
课件2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
(2)哪个小组汇报一下,刚才你们提了什么问题?找到什么答案?
(问题:阮恒为什么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发抖?为什么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啜泣、捂)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所以他突然啜泣一下,而且全身发抖;他想
掩饰自己的害怕,所以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害怕、掩饰)
(3)小结。
血就从阮恒的身上抽出来了,此时,他心里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痛苦,但是为了救那个小女孩,他却在掩饰自己的
这种害怕和痛苦,多么
可爱可敬的小男孩啊!
4、重点句3
(1)
出示课件3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剌疼了他,他又摇了摇了头。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
(问题:阮恒过了一会儿,为什么又哭了?为什么又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呜咽、掩盖)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越痛苦,所以又哭了。他不想影响给小女
孩输血,所以又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更害怕、又掩饰)
5、重点句4
(1)出示课件4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2)哪个组要汇报?
(问题:他那不时的啜泣为什么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为什么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答案要
点:阮恒心里更害怕,更痛苦,所以总是不停地哭,但是他仍然在想救小女孩,所以竭力制止抽泣,掩饰自己的害
怕。)
(板:非常害怕、竭力掩饰)
6、小结。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从啜泣一
下,到又开始呜咽,到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说明什么?他一次又一次地掩饰自己的害怕,又说明什么?
7、感情朗读。
(1)出示课件5
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神情、动作,想象他可能在想些什么,然后把这几个重点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谁来读给大家听,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地方读出来。
五、人物评价
阮恒在献血的过程 有过害怕,甚至是非常害怕,你认为他可爱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回去把课文读熟,也可以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提出本课学习任务
1、由《狼牙山五壮士》的简单回顾,引入学习战争时期的另一个感人故事,揭示课题。
2、读读“阅读提示”,提出学习任务与要求。
①略读课文,想想小男孩献血时是怎样想的?
②读读课文,画出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态、动作的句子,思考他内心活动有什么变化。
③把你想到的与同学交流,再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
二、略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主略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边交流,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习情况,满足学生即时求助需要
。
三、品读——揣摩内心活动变化
(一)交流自读情况与感受
1、交流一:你知道他献血时是怎么想的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这个
环节教师不作深入的启发和讲解,而是让学生自由地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了解学生的阅读方法和对课文的理
解程度,为下一步重点品读
作好铺垫。
2、交流二:把你画出的小男孩献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并简要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
这个环节教师也不作深入的启发和讲解,而是让学生交流画出的句子有哪些,以及自己的体会是什么
,了解学生对小男孩内心活动变化的理解程度,
为下一步重点品读作好铺垫。
(二)品读重点词句,揣摩小男孩内心活动的变化
(1)出示导读题:
依照下面的
例子,根据你所画的表现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语句,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然后与同学交流。例:一阵
沉默之后,一只小手
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
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2)集中品读:联系第12自然段体会阮恒“沉默”是在犹豫,
“颤抖”“放下去”是因为对献血、对死亡很害怕,“又举起来”是要坚持献血。然后以朗
读体味加深感悟: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小男孩是怎么说的呢?
(3)小组讨论:“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这样说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你从这句话想到了什么?体会小男孩为朋友愿意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有感情朗读,体会小男孩的内心变化与奉献精神
1、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选择一句或一段进行有感情朗读。
2、有感情朗读第5—14自然段。
四、回顾——升华文章思想感情
自由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感受,再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
板书设计:
18 她是我的朋友
举 —— 放 —— 举
(害怕)(犹豫)(勇敢)
阮恒 啜泣 —— 呜咽 —— 哭泣
无私奉献
待人真诚
(害怕) (更害怕) (非常害怕)
捂 —— 掩盖 —— 咬
(克制) (再克制) (竭力克制)
19、七颗钻石
教学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
难点
1从水罐一次次的变化中,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2 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准备: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
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
了,
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
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
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
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
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
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
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
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
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二、自读课文
(一)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二)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
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
读课文,
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
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
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
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
,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
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
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
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
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
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
,也就放弃了生命,
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
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
星星。”
水罐
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
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
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
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三)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一)读读写写
焦渴而死
清澈新鲜 劳累 竟然 哀伤 舔水 反正
涌出 喜出望外 匆匆忙忙
递给 忍住 凑上去 咽唾沫
(二)续编故事
1.(出示插图)同学们,《
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仅一夜之间,这个木头水罐就在孝心、爱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动下,变成了银
的、金
的,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让我们认真观察图画,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
让它更美好,好吗?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3.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如,七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
,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辉。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很快成了一条小溪。溪
水流进了大河,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裂开的口子愈合了,旱倒的草木庄稼又站了起来,树木重新长出
绿叶,各种动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跃起来
了。世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人们走出家门,痛快地在小溪
里取水喝,人们望着小女孩、母亲、过路人和那条在他们身边蹦来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
人人都献出一
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随文阅读
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星星银元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
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
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
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走了没多久,又遇
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
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
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
。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
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
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
。于是毫不犹豫
地把衬衫给了他。
天渐渐地黑了,她来到一片森林。这时又有一个小孩子
请求小女孩把裙子给他。小女孩为难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经黑了,谁也看不到我没穿
衣服。于是,
她又把裙子给了小孩。
当她一无所有地站在森林里时,突然天上的星星哭了,它们纷纷落下来,一
些落在小女孩的身上,小女孩马上有了一套缀着金线的裙子。而落在地
上的变成了亮晶晶的银币。小女孩
把银币分给了穷苦人。
引导学生阅读“综合性学习提示”内容,小组交流开展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19、七颗钻石
空→满→银→金→钻石、水流、星星
爱
20、妈妈的账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愿以偿”等关键词语。
2、学习借助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两份账单的比较,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补充妈妈的
账单,对小彼得心理活动的融情想象,体会母爱的无价、无私与无声。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文中的两份账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检查反馈
1、揭题直接导入。提醒“账”的写法,释“账单”。
2、初读课文,随文关注生字词,用符号圈出来,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3、提醒同学注意难写的字词,难读的语句。
4、默写:“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
二、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计学生说得比较详细。
2、引导运用默写的三个词,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简练。
3、随机引导“如愿以偿”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三、比较账单,唤醒生活的记忆,补充账单
过渡:听同学们说主要内容,都提到了课文中的两份账单,我们来好好研究研究。
1、媒体出示二份账单。
2、引导比较,发现区别。(预计学生会发现有如下区别:金额多少,劳
动量大小,时间长短等)随机解释“芬尼”。
3、补充妈妈的账单。如果我们要把妈妈的账单列得更详细些,账单中应该列些什么?
教师引说:
十年的幸福生活啊!是多么的甜蜜。每一天,妈妈都为小彼得准备好干净舒适的衣服……十年的吃喝
中,有一杯杯香浓的牛奶,香甜可口的饭菜……
每次,当小彼得生病时,妈妈总是那样辛劳……十年来,
妈妈一直是那样慈爱……
(教师在点拨和评价中随机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补充妈妈的账单)
4、引导对比,体会无私、无价
这么多的事例,如果要计算金钱的话,该是多少芬尼?
而妈妈却写着“0”芬尼,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四、引导想象,补充小彼得的心理
1.引读——“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
2.引导补白
“读着读着”说明什么?
教师引说:是啊!小彼得读了很多遍,心中汹涌澎湃,思绪万千,肯定也想了很多。
投影出示:
小彼得把帐单展开读了起来,他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每一天,妈妈总是准时送上香浓的牛奶
,妈妈做的饭菜是那么香甜可口。妈妈的怀抱
永远是自己温暖的港湾。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每一年的圣诞节,妈妈……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深更半夜,寒风呼啸,自己突然发起了高烧,妈妈……
他读着读着,又想起了那次自己犯了错……
他读着读着,又想起了……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情景写具体(放背景音乐《懂你》)
3.交流补白内容,教师随机点拨,注意适当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
4.哪些语句说明小彼得羞愧万分?用横线画出。
5.反复朗读,体会羞愧和改过。
6.补充小彼得和妈妈的对话:小彼得扑在妈妈的怀里,会和妈妈说些什么话?
五、小结、布置作业
1.自主设计作业。学习课文,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抒发真实的感受)
2.教师小结:同学们的作业都很实在,很孝顺,也很感人。老师只想给你你们的温馨作业前加上一个期限,那
就是一辈子。
板书设计:
20﹡ 妈妈的账单
60芬尼(懂事,有错就改)
———————————→
彼得 妈妈
←———————————
0芬尼(母爱,无私无价)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2.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3.能发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述。
4.认读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背诵古诗《游子吟》。
5.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教学准备:
1.选定凝聚着父母之爱和回报父母之爱的照片、录像、玩具或小礼品等。
2.准备为回报父母之爱而做的礼品。
3.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口语交际课。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课题,激发交际兴趣
同学们,在这几天的综合性
学习中,我们一定了解到了很多感人的事情。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
感受
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二、回忆感人事例,同桌交际
(一)拿出课前准备的记录或物品,回忆一下你所了解到的故事
,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在交际中把事情的细节回忆清楚。
小组交际,邀请父母一同参加
1.组员轮流说,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向同学和父母介绍。
2.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向同学的父母提出问题。
3.推举出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二)全班交际。
1.各组代表轮流上台,展示综合性学习收集的物品,并介绍物品后面所蕴藏的感人故事。
2.对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他们。
(如:大家看,这张照片是我刚四十天时
拍的。我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正甜甜地笑呢。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通过采访奶奶了解到,原来我小时
候爱哭,是因为我肚子疼。每天夜里我都哭得妈妈没法睡觉。每到那时,妈妈就把我的肚子紧贴在她的肚子上,抱
着我在屋里遛来遛去,一遛就是一两
个小时,有时我哭得太厉害了,妈妈又着急又心疼。奶奶说我出生后
的三个月,一直这样,而妈妈因为总抱着我,累出了肩周炎。
妈妈,我想对您说:您为我付出得太
多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还有锻炼身体,让身体棒棒的,等您老了的时候照顾您)
3.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三)模拟采访,家长学生交际
1.我们刚才听了那么多感
人的故事,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宽广的,更是无私的。我们可能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爸爸妈妈说,也可
能有许
多问题要请教别的同学的父母。下面我们就请刚才到台上交流的同学的父母到前面,我们根据刚才
同学所介绍的感人事,来采访这些叔叔阿姨,好吗?
2.在学生与家长的交际中,进一步感受亲情之爱。
(四)与自己的家长自由交谈,沟通情感。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拓展思路,激发习作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
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感人的事例我们终生也不会忘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先自己
想
一想写什么。
2.自由发言,互相启发,拓展思路: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
事,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
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
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
二、鼓励有个性的表达
1.我们
这篇习作的第一读者将是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理解并铭记他们
的爱呢?让我们小组内讨
论一下。
2.各组说一说你们讨论的写法有几种(如,写信,给
自己的习作绘制插图,附上照片,在习作前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等)。明确:只要表达了真情实
感,把感
人的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爸爸妈妈一定会将我们的习作当做最好的礼品。
进行习作,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教师对部分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三、延伸课外
1
.同学们,我相信我们的每一篇习作都表达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就让我们把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献
给爸爸妈妈。回家后,请读给父
母听。
2.让爸爸妈妈对你写的内容提出意见,我们认真改一
改,再请他们在我们的习作后写上批语,做上“星级评价”。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读两组句子。
a.读句子,注意加点的字,想想它们的意思。
b.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发现。
a.指名说说“光”和“抽”在不同句子中不同的意思。
b.联想发现:你还发现了哪些字也有这个特点?
如:花
3.a.公园里的花可多了。
b.奶奶眼睛花了。
c.我不乱花钱。
d.林子里鸟可真多,有白的,有黄褐的,还有花的呢!
4.总结,拓展。
我国的
汉字大多一字多义,了解一字义的现象,对阅读、写作都大有好处。理解一字多义并不困难,可以联系上下文,可
以查字典,还可以向人请
教。
(二)日积月累
A.读读认认
1.自由读儿歌,不会的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2.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自由认读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识记生字的窍门。(大部分字为形声字,左形右声)
B.读读背背
1.自由读古诗,有不认识的字主动请教别人。
2.小组练习读,试着说说诗的大意,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练习背诵。
第四课时
展示台
一、提出要求
这几天,无论是课内学习还是课外综合性学习,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深深的爱,它是我们生命的养分,
也是世界和谐美好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把父母
批改过的习作以及综合性学习中为回报父母之爱的各种小制
作、记录等准备向大家展示。
二、小组合作
1.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利用课桌搭建一个展示台,将每个组员的作品都展示出来。
2.人员分工后,动手布置小组展示台。
3.小组成员互相介绍展品的来历及制作过程,读一读父母给自己批改的作文,可以提问,也可邀请老师参加。
三、小组参观
各组巡回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