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
合作伙伴关系-我的答铃歌词
1、《狐假虎威》文言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
百兽,今子食我,是逆
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
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译
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
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
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
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
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
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
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
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寓意:
后来人多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带贬
义。
重点字解释
(狐假虎威)
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
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 :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子:你。无:不。
(天帝使我长百兽)长(zhang):同“掌”,掌管。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对的,正确的。行:前进,前往。
(故遂与之行)
遂:于是。
(兽见之皆走)走: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害怕。
2、《刺猬与橡斗》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
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luán,欲衔之。忽被猬卷着鼻,
惊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
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醒,甚欢喜,走至橡
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
,愿郎君且避道!”
【译文】
有一只老虎,想到野地里寻找食物,看见一只仰卧的刺猬,认
为是肉丸子,准备咬它。
猛的被刺猬卷住了鼻子,惊吓得狂奔,不知道休息,一直跑到山里,累了,不知
不觉昏
昏睡着了,刺猬便放了老虎的鼻子跑了。老虎忽然醒来(发现刺猬没了)非常高兴,来
到
橡树下,低头看见橡树的树果,就侧身对它说:“刚才遇见了您的父亲,愿意为您让
路!”
寓
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老虎见了橡子还以为是刺猬的儿子,害怕至极,
无知而又愚蠢的老虎
可笑至极。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只从现象看问题,往往闹笑话,也说明,
人们在受到挫折或灾祸之后,容
易产生畏惧心理,枉自惊怕。
【难点注解】
(1)本篇选自隋代侯白撰写的笑话集《启颜录》。(2)脔:切成小块的肉,这里指肉丸子。
(3)橡斗:带壳的橡实。 (4)遭:偶然碰见。 (5)贤尊:尊称对方之父。
3、义犬救主
华隆好弋(yì)。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
随。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嗥吠(há
o fèi),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
此,因随犬往,隆闷绝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前,犬
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
于亲戚焉。
【翻译】
华隆喜欢射猎,喂养了一只狗,外号
叫“的尾”,每次他去打猎它都跟随自己。后来有一次,
华隆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全身。于是狗将蛇
咬死。但华隆浑身僵硬的卧在地上毫无知觉。
“的尾”在他周围心神不宁地吼叫,在华隆的家至江边的路
上走来走去。家人对这只狗的举
止感到奇怪,于是就跟着狗一起来到了江边。看见华隆就要窒息地蜷缩着
,将他送回家。两
天后才苏醒。在他还没有苏醒之前,狗一直都没有吃饭。从此他十分爱惜狗,像对待自
己的
亲人一样。
寓意:义犬救主的故事,表现的是狗对主人有耿耿忠心,从而赢得了主人加倍的喜爱。
可以引申出“关爱是相互的”、“付出就有回报”等道理。
【注释】华隆:人名
怪:感到奇怪 好:喜欢 委地:倒在地上 后:
后来,以后
咋(zé):咬 弋:射 畜:养
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将:带,领 遂:
于是,就
仆:到无所知:一点也没知觉 嗥吠(háo):吼叫 彷徨:徘徊
往复路间:在华隆的家至江边的路上走来走去
因:于是 你 闷绝:窒息
乃:才 惜:怜 苏:苏醒 亲戚:亲人、亲属
4、千金市马骨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
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
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
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
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
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
这个差使交给我吧!”
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
马时,这
匹千里马却死了。他思虑了一会儿,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他带着千里<
br>马的头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头,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
死马回
来有什么用?不是白费了500金吗!”侍臣笑道:“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一匹
死马您都愿意昂
价买了,这消息传开,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君,而且识
货,说话算话。这样,一定有
人自己 上门献马。”后来,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
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注释:
①君人:君主。②涓(juān)人:宫廷里侍从人员,太监。③反:通“返”。④报:报告。
⑤安事:
何用。⑥捐:丢掉,白白扔掉。⑦以:认为。⑧不能:不到,不满。⑨期(jī)年:
一整年。⑩三:几
匹。严其多,不是确指。11. 市马:买千里马。
寓意:人们不要总是看到眼前利益,应该要为长远做考虑。
延伸成语:千金买骨,意为用重价购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重视人才,渴望求得人才的愿望。
5、鹦鹉救火
有鹦鹉飞集① 他山,山中禽兽辄②相贵重③,鹦鹉
自念:虽乐不可久也,
便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④,飞而洒之。天神言:“汝<
br>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⑤是山,禽兽善行⑥,皆
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⑦,即为灭火。(选自刘义庆《宣验记》)
译文:一只鹦鹉从别处来到这座山,山上的飞
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鹦鹉自
己想:此处虽好,却不是自己久留之地。鹦鹉便离开了。不久,这座山发生
火灾。
在远处的鹦鹉看见后,将身子钻进水里,要用羽毛上的水珠浇灭火山。天神说:
“你虽然
有志气,但是力量微不足道。”鹦鹉回答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力量救不
了火,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
,山里的动物们曾待我如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
它们遭遇火灾,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天神对鹦鹉
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
灭掉了。
注释:①集:栖息。②辄:总是。③相贵重:尊重它。相:指
代鹦鹉。④濡
羽:沾湿羽毛。⑤侨居:寄居,寄住。⑥善行:行为善良。⑦嘉感:赞扬并受感
动
。
寓意:这个故事跟愚公移山有点像,但更加入了感人的友谊。一个人要靠自
己的力量去完成
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
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
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
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6、罴说
鹿畏貙,貙畏
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
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
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
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貙走而虎至,
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今夫
不
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释】貙(chū):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
罴(pí):哺乳动物,体大,肩部隆起,能爬树、游水。掌和肉可食,皮可
做褥子,胆入药。亦称“
棕熊”、“马熊”、“人熊”。
被发:披散毛发,被 (pī),同“披”。
绝:极。
为:模仿。
寂寂:清静无声。
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罂: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火:燃烧。
感:召唤,引诱。
伺:等候
趋:快步行走。
亡:逃跑。
而:表承接。
捽(zuó):揪住。
捕:搏击, 抓、扑。
挽:拿来。
害:伤害。
【翻译】鹿害怕豺狗,豺狗害怕虎,虎又害怕罴。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
好像人—样站着,
非常有力而且会严重地伤害人们。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
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
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药的罐子和火种来
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
,就用火种向它射去。貙听
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豺狗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
来
吓唬它。豺狗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
出罴的叫声来
,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
的却是人,罴就揪住他、搏击他、捉住
他、撕裂他,最后把他吃掉了。
寓意:这篇文章写一个猎人企图用竹管吹奏出鹿鸣的声音来诱杀鹿,结
果反
而招来其他猛兽,最终被罴所食。这则寓言有力地讽刺了社会上那些
不学无术、
缺少真本领的人。
7、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
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唯)
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
以。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
市良犬乎?
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逾)人矣。
非
独猎也,百事也尽然。(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当》)
译文: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花费了很长
时间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愧对
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对自己相识的朋友。(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
是因为
狗不好。他想得到一条好狗。想要得到好狗,可是家里没钱。于是别人对他说:
“你应该
努力耕田劳作。”猎人说:“为什么?”别人不说。猎人自己思考,岂不
是我努力耕作获得的钱就可以买
好狗了吗?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
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
到野兽。打猎的收获,
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全部都是这样。
注释:
1.齐:齐国。 2.好猎:喜好打猎。 好:喜欢,喜爱。
3.旷日持久:旷日:荒废时日。旷:荒废,耽误。形容荒废时间,拖得很久,浪
费时日。
4.知友:相互认识的朋友 5.里:邻里 6.故:原因。
7.恶:恶劣,不好的。 8.良:良好。 9.对:回答。
10.无以:没有办法。本文指没钱买狗。 11.疾耕:努力耕田。 12.独:只
13.入:回到家 14.出:到外 15.宜:应该
16.所以:因此。表示原因
17.唯:只;仅 18.逾:超越
19.田:通“畋”,畋猎,即打猎
20.市:买 21.人不对:对,回答。
22.还:回家 23.则:可是
24.过:超过 25.愧:愧对
26.所以:思考 27.则:但
28.百事:许多事情 29.然:这样
寓意:①有了问题,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②凡事要努
力,勤奋,才能取得
成功。
8、杜处士好画
[原文]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②以百数。有
戴嵩牛一轴,尤所爱,
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③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④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⑤入两股间,今乃掉⑥尾而斗,谬⑦矣!处士笑而然⑧之。古
语云: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不可改⑨也。
杜处士好画-----------选自《苏东坡文集》
【注释】1.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2.所宝:所珍藏的画。宝,这里是动词,珍藏。
3.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
4.锦囊玉轴:以玉为轴,用锦囊盛起来。
5.曝:这里指打开书画晾晒。
6.拊fǔ掌:拍手 。拊,拍。
7.搐chù:收缩,此指夹。抽缩
8.掉:摆动。
9.掉尾:翘起尾巴。
10.谬:荒谬。
11.然:认为……是对的。
12.改:改变。
译文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
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
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
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
:这画上画的是角斗
的牛吗?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
当去问男奴,织布应
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意义:就是说无论做什么都要问其熟练的人。
观点:1
.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2.从戴嵩角度的收
获: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
,不能想当然;3.从牧童角度的收获:要注意观察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9、
扬州郭猫儿
【原文】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中,余在扬州
,一直挟猫儿同至寓。比(及至)唤酒酣,
郭起请奏薄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
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
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
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
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
血声,燖(xún)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
,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
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
,砉(huā)然一声,四座俱寂。
【注释】
①善:擅长,善于
②庚申:清康熙19年,公元1680年。
③挟:邀请,偕同。
④酣(hān):酒喝得很畅快
⑤屏:屏风。
⑥比:及、到。
⑺寓:住所。
⑧置:设置;安放
⑨饲:喂养,喂食,泛指家禽。
⑩燖(xún):用热水烫后去毛。
砉(huā):拟声词,哗的一声,常用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
翻译:扬州
有个叫郭猫儿的,擅长表演口技。庚申年间,
我(《虞初续志》作者郑澍若)在扬州时,某次参加一场宴
会,郭猫儿也应邀出席。酒过三巡,一位朋友偕同郭猫儿站
起来,请主人允许略献薄技以助兴,
主人爽快地答应了。郭
猫儿于是在宴席右侧摆设围屏数扇,不放置灯烛,坐在屏后,
主客也安静
下来,等着表演开始。
很长时间没有声音,过了一会儿(同《口技》中“少
顷”)
,很多只鸡(被惊吓得)乱叫,种种不同的声音各有
各的特点。接着,少年的父亲过来敲门说:「天快亮
了,还
不起来杀猪去卖!」少年挣扎着起身后,到猪圈里喂猪。只
听群猪吃食、嚼食、争食之声
,他的父亲烧水、进炉、倒水
声,此起彼落。没多久,少年捆来一头猪,那猪被绑时的嘶
叫声,
少年磨刀、杀猪声,猪被杀、出血声,烫猪褪毛声,
都历历在耳,没有差错。最后,做父亲的对少年说:
「天已
大亮,可以拿去卖了。」不一会,即听到把肉放到桌案上的
声音,接着又听到了卖了肉后
数钱的声音,有买猪头、猪内
脏、猪肉的,也有讨价还价声、买卖双方数钱声。正当热闹
滚滚时
,突然,啪!的一声,四周都安静下来。
内容分析:试分析本文与林嗣环《口技》的异同。
与课文一样,本文也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一对父子晨起喂猪、杀猪、卖肉的过程。不同的是在写
p>
法上课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本文则是正面描写为主。
10、蜜中鼠屎案
原文:孙亮①出②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③至宫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屎
。
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从汝求蜜耶?”曰:“向求,实不敢与。”
黄门不服
,侍中④刁玄、张邠bīn启:“黄门、藏吏辞语不同,请付狱⑤推尽⑥。”
亮曰:“此易知耳。”令破
鼠矢⑦,矢里燥。亮大笑谓玄、邠曰:“若矢先在蜜中,
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
门首服⑧,左右莫不惊悚。
注释:
1孙亮: 吴国皇帝。
2出:路过。
3黄门: 太监
4侍中:官职名称。
5启:陈述。
6狱: 司法机关。
7推尽:彻底查问。
8矢:同“屎”。
9首服:自认服罪。
10渍:浸泡
11左右:上下不等;在文中指身边左右的大臣
12苑:皇帝游猎的花园。
13惊悚:惊讶、感到害怕的
14因:于是,因为
15耳:罢了
16向:早些
17汝:你
18至:到
19方:正要
20.若:如果,若是
21.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
译文
:孙亮路过西边的花园,正在吃生梅,于是就派太监到宫中的仓库拿蜂蜜
来浸泡梅子。但是蜜里有老鼠屎
。孙亮把藏吏召过来审问,藏吏跪在地上叩头。
孙亮问管仓库的官吏说:“太监向你要过
蜜吗?”管仓库的官吏回答:“太监早
先索要过,可是在下实在不敢给。”太监不服罪,宫中官员刁玄、
张邠陈述:“太
监、管仓库的官吏说的都不同,请让司法机关彻底查问。”孙亮说:“这很容易
知道。”孙亮叫人破开老鼠屎,老鼠屎里是干燥的。孙亮笑着对刁玄、张邠说:
“如果鼠屎之前在蜜里,
里面和外面都应该是湿的;现在外面湿,里面干燥,
一定是太监所做的。”太监自认服罪,左右的大臣没
有一个不惊讶害怕的。
内容分析:本篇讲了孙亮由蜜中老鼠屎的湿干进行推理、明辨忠奸的
故事。告
诉我们:对于形式复杂的事物只要全面分析、推理,开动脑筋,不被表面现象
所迷惑,
就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11.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原文:吕蒙入吴,王劝其学,蒙乃博
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座
上酣醉,忽于眠中,诵《周易》一部,俄而惊起,众人皆问之。蒙云
:“向梦见
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论世
祚zuò
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精穷
极妙,
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翻译】吕蒙为吴国效力后,吴国的主公 孙权劝他学习,吕蒙于是以《易
经》为主,看了很多
的书籍。有一次他在孙策家里喝酒喝多睡着了,忽然在梦中
将《周易》背诵了一遍,然后突然醒了过来。
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吕蒙说:“我
梦到了伏羲、 文王、周公和我谈论国运兴衰的事情,日月运行的道
理,都非常
的精妙,我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只有背诵这篇文章罢了。”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
说梦
话在背诵《易经》。
注释:1王:指孙权。 2 宗:主要的。
3向:古意,刚才;今意,朝着。
4世祚(zuo):指 国运。 5道:道理 6玄:深奥。
7政:只,仅仅。
文意理解:吕蒙的好学体现在: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
12.《卞和泣玉》
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
:
“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武王使
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
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
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
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
:“吾非悲刖也,悲
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翻译】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
,就把
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
大怒,
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
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
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
只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
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而
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
天
三夜,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
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
答说:“我并非因为
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
诚的人称为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
!”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
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
块美玉为
“和氏璧”。
【注释】①选自《韩非子·和氏》②和氏:相传名为卞和,春秋时楚国
人,
和氏璧发现者。璞:含玉的石头。③厉王:春秋楚国国君,名冒,公元前757—
741年
在位。④相: 鉴别,鉴定⑤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相:鉴别。⑥诳:
读kuáng。欺骗。⑦刖:读
yuè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⑧薨:读hōng。古代大臣
或诸侯的死。⑨武王:名熊通,公元前740
—690年在位。⑩文王:名熊赀,公
元前689—677年在位。⑾泣:这里指眼泪。⑿奚:为什么。
⒀题:品评,这里
是被判定的意思。⒁贞士:坚贞之士,忠诚正直的人。⒁理:治理,这里指对璞
石进行雕琢。⒂奉:读pěng,同“捧”。⒃夫:读fú,语气词。
卞和泣玉意思是:为真理不能被人所认识而伤心落泪。
精选考题:
1、通过识马、相玉,《马说》和本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
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
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
没人才,英才志士怀
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
《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
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
发出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
石头
,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
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
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
13.桓公伐孤竹
原文:管仲、 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
老马
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 隰朋曰:“蚁冬居山之
阳,夏居
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
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
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
过乎?
译文:春秋时代,有一次, 管仲和隰朋
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
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
是让几匹老马在
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 隰朋
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
果然找到了水源。像
管仲这样能干、 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
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
薄,却不愿向聪明的人学习知识,
不更是大错特错了吗?
注释:
管仲、隰(
xí)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
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反:通“返”,返回。
放:放开,解脱羁绊让老马自己随便走。
遂:最终,终于。
得道:找到道路。
不难:不以为难,意思是愿意。
过:过失。
伐:攻打。
寓意: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
br>起指引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14.凿壁借光
原文:匡
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
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
与其佣作而不
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
给以书,遂成大
学。
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
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
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
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
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
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
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
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
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注释:注释: 1.逮:到,及。 2.穿壁:在墙上打洞。
3.以:
用。 4.邑人:同县的人。 5.大姓:大户人家。致:给。
6.文
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佣作:做工辛勤劳作。 8.偿:报
酬。
9.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10.愿:希望。 11.
得:得到。
12.资给:资助给。 13.偿:报酬。 14.书:读书。
15.遂:于是就。
16.大学:大学问家。
成语:凿壁借光 从字面上来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在邻居
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用这个成
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很刻苦的样子。
启示: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
件可以创造条
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