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2020届九年级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呼和浩特房屋出租信息-说说批量删除
2020路桥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适应性试题
语 文
亲爱的同学:
欢迎参加考试!请认真审题,仔细答题,发挥最佳水平。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
全卷共6页,22小题。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一、积累(16分)
亲爱的同学们,“天下家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跟着九(11)班同学一起去探讨吧。
1.【活动一·青春开场】(6分)
小文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她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英雄,是民族的脊(liáng) ① ▲ ,是时代的先锋。古往今来,(cāng)② ▲
海横流,
方显英雄本色。在历史的转折处,英雄常常横刀立马,力挽狂(lán)③ ▲ ;在命
运的转折点,
英雄常常视死如归,勇赴国难。英雄伟大,是因为他们的事业伟大;英雄不朽,是因为他们
的功业
不朽!“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是少年英雄的气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这是老英雄的壮志。英雄不问出处,不论文武,也不分性别年龄,家国情怀永远是英雄的本色。
(1)书写时,有几个字小雪用拼音代替,请你帮她补写。(3分)
① ▲
② ▲ ③ ▲
(2)有同学对“莫道桑榆晚”中的“桑榆”一词不能理解,请你结合下面的词义,帮助解
答。(3分)
【桑榆】: A.指桑树与榆树。 B.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
C.以喻事之后阶段。
D.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E.喻指隐居田园。
①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 )
..
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
..
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
..
2.【活动二·寻觅佳句】(10分)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如椽的笔,
书写着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现在我们跟着九(11)
班同学一起穿越千年,寻觅最美的诗篇吧。
(1)家是最小国。“荷风送香气, ▲ ”,是孟浩然夏夜居家的闲情适意; “ ▲
,
还应说着远行人”,是白居易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但愿人长久, ▲
”,是苏轼对亲人的美好
祝愿。
(2)国是千万家。它可以是陆游的“ ▲
,铁马秋风大散关”的雄放豪迈,它可以是曹操
的“ ▲
,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它可以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 ▲
”的大义凛
然。《出师表》中的“受任于败军之际, ▲
”,这是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勇气和担当;李贺《雁
门太守行》中的“ ▲ , ▲
”,这是戍边将士报效国家的热血和决心;《礼记》中“大
道之行也, ▲ ”,这是先贤
们为我们勾勒的美丽蓝图……正是这些流传千古的家国情怀,让
我们年轻的心灵壮怀激荡,也让我们民族
的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二、阅读(61分)
(一)古诗文阅读(21分)
“家国情怀”,不仅镌刻在文字中,它也萦绕在我们身边。让我们跟着九(11)班同学,一起参
加
“台州文化探源”的研学活动,第一站“郑广文纪念馆”。你准备好了吗?
【任务一·结识郑虔】(11分)
(一)郑虔传
郑虔,字若齐,郑州荥阳人。天宝
初,为协律郎,集掇当世事,著书八十余篇。有窥其稿者,
.
上书告虔私撰国史,虔苍黄焚之,
坐谪十年。还京师,玄宗爱其才,欲置左右,以不事事,更为置
广文馆,以虔为博士。虔闻命,不知广文
曹司何在,诉宰相,宰相曰:“上增国学,置广文馆,以居
贤者,令后世言广文博士自君始,不亦美乎?
”虔乃就职。
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尝
自写
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
虔学长于地理,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戍众
寡无不详。尝为《天宝军防录》,言典事详。诸儒
服其善著书,时号郑广文。在官贫约甚,澹如也。杜甫
尝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云。
——节选自《新唐书》
【与知识连结,读懂“文”】
3.联系初中积累的文言字词,读懂《郑虔传》中字词的意思。(4分)
(1)为协律郎(
▲ ) (2)坐谪十年( ▲ )
..
(3)虔善图山水( ▲ ) (4)诸儒服其善著书(
▲ )
..
4.联系所学常识,结合语境,判断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郑虔多才多艺,唐玄宗称其有“三绝”,这“三绝”具体指书法、绘画、诗歌。
B.“苍黄”,原指颜色。苍指青色,黄指黄色,后比喻事物的变化。第一段中的“虔苍黄
焚之”,在语境中引申为“匆促、慌张”之意。
C.我国古代常见的纪年法有: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文中的“天
宝初”用的就是星岁纪年法。
D.博士是学官名。《孙权劝学》中的“博士”,主要指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魏晋以后,“博
士”涉及多种行业,指精通于某一专业的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郑虔因其才被唐玄宗
授予“广文博士”。
5.结合初中所学的翻译方法,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令后世言广文博士自君始,不亦美乎?
▲
(2)在官贫约甚,澹如也。
▲
【任务二·郑虔朋友圈】(5分)
(一)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②
①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注释】
①安史之乱,郑虔身陷叛军。757年,唐肃宗在处理陷贼官员时,将无罪的郑虔贬为台州
司户参军。②
樗散:指无用之才。③中兴:指唐军收复长安洛阳,故曰中兴时。④郑虔是杜甫的前
辈,两人视为至交。
【与诗篇连结,读懂“情”】
6.郑广文一生际遇坎坷,请结合《郑虔传》和杜甫诗歌,写出其中两件事: ▲ 、
▲ 。(2分)
7.前人评价这首诗“从肺腑流出”,“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请结合诗歌内容,
揣摩诗中杜甫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
【任务三·郑虔与台州】(5分)
757年,虔至台州。台属偏僻,民风闭塞,虔虽年老体衰
,毅然以兴文教、易风俗为己任,设
学馆于郡城临海,选民间子弟入学,亲自任教,从此士风渐进。自宋
迄明,台州文风敦盛,名人辈
出,郑虔当有启蒙教化之功。时人建广文祠以记之,现更名为“郑广文纪念
馆”。
——选自“临海政府网”
【相关链接】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与精神相连,重“传承”】
8.参观了郑广文纪念馆后,同学们一起探究“古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请你联系上面的几
则材料,写出探究结果。(3分)
▲
③
9.同学们根据郑虔的生平,浓缩成一幅对联,现已打乱语序,请你结合对联
的知识,组成一幅对联。
(2分)
一生 冠京师 三绝 盛名 化台邦 才学
上联: ▲ 下联: ▲
(二)名著阅读(9分)
10.好的老师,引领我们成长。 ▲
教会了孙悟空长生不老之术,以及躲避三灾的七十
二般变化和筋斗云;保尔的精神导师是 ▲
,他给保尔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传授了
许多革命知识,被保尔称为自己的“启蒙老师”;“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
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这位鲁迅先生认为“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
老师是
▲ 。(3分)
11.好的创作手法,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人常常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
处理,使诗歌的语言“能量”更大,表意更为新颖别致。下面诗句中,没有运用“陌生
化”手法的是( ▲ )(3分)
A.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战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B.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带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12.好的文学形象,激励读者前进。“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秋瑾,是一位具
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名著中,还有许多经典的女性也诠释了生命的独立。请从下列选项
中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具体情节来谈谈你的理解。(3分)
A.简∙爱
B.沈琼枝 C.唐小山
▲
(三)文学作品阅读(16分)
魔 季
张晓风
⑴我沿着
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
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
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⑵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茸茸的芦
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
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
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
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我走在绿之上,我走
在绿之间,我走在绿之下。绿在
我里,我在绿里。
⑶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
的花瓣上下漂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
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
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
⑷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
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像那
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篷。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
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
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
晓得鼻腔遇到
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痴騃得那么厉害的!
⑸忽然,走来一个小女
孩。如果不是我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
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
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
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
已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⑹“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⑺“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⑻啊,
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
去念书的。去念一
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
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
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
⑼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⑽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
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
都已经教过她了。
⑾慢慢地
,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
奇异的微笑,简单的
、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
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
。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⑿“凯凯。”
⒀“嗯?”
⒁“你在干什么?”
⒂“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⒃
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
小拳头里握着
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⒄我的心像是被
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
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 <
br>⒅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
爱坐
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
的都是乱扑
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她不是也
爱水吗?她不是一
直梦想着要钓一尾金色的鱼吗?(可是从来不晓得要用钓钩和钓饵。)每次从学校
回来,就到池边去张望
那根细细的竹竿。俯下身去,什么也没有——除了那张又圆又憨的小脸。啊,
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
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
呢?
⒆啊,春天多叫人迷
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
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了,当他的
魔术棒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
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
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术季!
(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13.下列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篇散文实写了两幅画面:第一幅是绿色的山谷和清澈涧水里的花瓣;第二幅是我与
小山居者凯凯相遇的画面。
B.第(2)段首句中的“清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叶落草枯,
山之萧瑟的景象,反衬出春山的丰盈。
C.第(4)段,作者由眼前的春景联想到久居四面混凝土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
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D.文章的结尾,作者把小女孩凯凯比作神奇的魔术师,她将地球变成花球,变成音乐匣
子。此处点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
14.小语和小文被张晓风别出心裁的语言所叹服,展开了以下对话。(4分)
小语:我觉得文中的量词使用十分奇特,比如第(8)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
它妙在 ▲ 。
小文:我觉得第(2)段“绿在我里,我在绿里”这句话内涵丰富。我读到 ▲ 。
15.第(18)段为什么用第三人称“她”的视角来叙述?结合全文,探究本文叙述视角的巧
妙之处。(4分)
知识卡片
叙述视角是由文本中的人称来体现的。散文一般都是用
第一人称完成一个文本的
叙述过程,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具体真切地呈现给读者。但是,也可以巧妙
地变换
叙述人称来获得新的叙述视角,丰富文本的内涵意蕴。
▲
16.读完本文,小语觉得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着重描写一个叫凯凯的小女孩,所以,她想把
文章的标题改为《春花的精灵》。你同意她的观点吗?请结合文意来阐述理由。(5分)
▲
(四)非文学作品阅读(15分)
从孩子照相说起
鲁迅
①做儿子时,以
将来的好父亲自命,待到自己有了儿子的时候,先前的宣言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了。况且我自以为也不算怎
么坏的父亲,虽然有时也要骂,甚至于打,其实是爱他的。所以他健康,
活泼,顽皮,丝毫没有被压迫得
瘟头瘟脑。
②但那健康和活泼,有时却也使他吃亏,九一八事件后,就被同胞误认为日本孩子,骂了好
几
回,还挨过一次打——自然是并不重的。这里还要加一句说的听的,都不十分舒服的话:近一年多以来,这样的事情可是一次也没有了。
③中国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
,普通实在是很难分辨的。但我们这里的有些人,
却有一种错误的速断法: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
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
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
④然而奇怪,我曾在日
本的照相馆里给他照过一张相,满脸顽皮,也真像日本孩子;后来又在
中国的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相,相类
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谨,驯良,是一个道地的中国孩子了。
⑤为了这事,我曾经想了一想。
⑥这不同的大原因,是在照相师的。他所指示的站或坐的姿势,两国的照相师先就不相同,站
定之后,
他就瞪了眼睛,伺机摄取他以为最好的一刹那的相貌。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
情是总在变化的
,时而活泼,时而顽皮,时而驯良,时而拘谨,时而烦厌,时而疑惧,时而无畏,
时而疲劳……照住了驯
良和拘谨的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相;照住了活泼或顽皮的一刹那的,就好
像日本孩子相。
⑦
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
息。“爸爸”
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说得有道理。假使有一个孩子,自以为事事都不
如人,鞠躬倒退;或
者满脸笑容,实际上却总是阴谋暗箭,我实在宁可听到当面骂我“什么东西”
的爽快,而且希望他自己是
一个东西。
⑧但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
才
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 ▲ ”(A.有趣 B.乖顺)。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
……凡是属
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甚至于称之为“洋气”。又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
”为
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
①
;他们
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壮健,我偏生病……这才是保存
中国固有文
化,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
⑨其实,由我看来,所谓“洋气”之中,有不
少是优点,也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但因了
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现在就连自己也莫名其妙
,统统送给洋人了。这是必须拿它回来——
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
⑩即
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
们也应该向他学
习。我在这里要提出现在大家所不高兴说的日本来,他的会摹仿,少创造,是为中
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
,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早非中国所及,就知道“会摹仿”
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
习这“会摹仿”的。“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否则,只
不过是一个“恨恨而死”而已。
【注释】①扶乩(
jī
):一种民间请示神明的方法。将一丁字形木棍架在沙盘上,由
两人扶着架子,
依法请神,木棍于沙盘上画出文字,作为神明的启示,以显吉凶。
17.这篇文章应该收录到鲁迅的哪部作品集?( ▲ )(3分)
A.《野草》
B.《呐喊》 C.《且介亭杂文》 D.《朝花夕拾》
18.仔细阅读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完成思维导图。(4分)
接着,作者指出: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这使得孩子长大后,要么成为
然后,由作者看来,“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中国人本就有的优点,应该
(4)▲ 。
19.根据全文语言风格,选择合适的词语序号填入空缺处,并说明理由。(4分)
我选
▲ ,理由是 ▲
20.有人将《朝花夕拾∙五猖会》父亲让我背《鉴略》的故事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觉得合适吗?
为什么?(4分)
▲
三、写作(68分)
首先,从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照相的不同,可见 (1)▲
。
最后,在对待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只要是优点,应该 (5)▲ 。
21.网课期间,有关家长陪娃写作业的各种段子频出。“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
鸡飞狗
跳”“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要辅导孩子写作业”……一句句吐槽戳中了家长们的痛处,
激起了共鸣。有人把陪娃写作业列入影响健康的“高危职业”,有人陪娃陪出了“新高度”,
“顺便”拿下了教师资格证……面对这些,有人说家长就当“甩手掌柜”吧,也有人提
出不支持家长过度参与,甚至充当老师角色的观点。
面对上述现象和看法,请你谈谈自己的观点,并简述理由,100字左右。(8分)
22.请以“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为开头,写一篇作文。(60分)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3)不得抄袭、
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020路桥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适应性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16分)
1、(6分)(1)梁 沧 澜(每空1分)
(2)(3分)A D C(每空1分)
2、(10分)(1)竹露滴清响 想得家中夜深坐
千里共婵娟 (2)楼船夜雪瓜洲渡 周公吐哺
去留肝胆两昆仑 奉命于危难之间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天下为公(每空1分)
二、阅读(61分)
(一)古诗文阅读(21分)
3、(4分)担任 降职或远调 画 佩服(每空1分)
4、(3分)C
5、(4分)(1)(2分)让后代人说起广文博士是从你开始的,这不是很好吗?
(2)(2分)虽然为官,但家中一贫如洗,他却毫不在意。
6、(2分)示例:因被人告发“私撰国史”,贬职十年;因安史之乱受牵连,被贬台州。(每空1分)
7、(3分)全诗可谓字字是情,句句是泪。首先,前两联写出了郑虔只是“无用之才”,却在大唐中<
br>兴之时,以垂暮之年、无罪之身,被贬到遥远荒凉的台州,抒发了杜甫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对严谴
的强烈愤慨。其次,颈联句写作者没来得及送行,郑虔就已“苍惶”地踏上了漫长的道路,表达了
杜甫对
友人前途的无限忧虑。最后,尾联表达了诗人即使活着不能见面,仍要与友人“九重泉路尽
交期”,其对
郑虔的真情厚意,让人慨叹。(共三点,每点一分。未结合内容分析,只得1分。)
8、(3分)古代
的许多仁人志士,无论“达”或“穷”,都“以天下为己任”,为君主分忧,为百姓
造福。就如被贬台州
的郑虔,走出自己悲惨的个人遭遇,不顾年老体衰,毅然担起文教兴台之重任,
因其启蒙教化,才让落后
闭塞的台州士风渐进,名人辈出。(观点1分,事例分析2分)
9、(2分)三绝盛名冠京师,一生才学化台邦(上下联各1分)
(二)名著阅读(9分)
10.(3分)菩提祖师 朱赫来
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每空1分)
11.(3分)C
12.(3分)示例1:我选择简
∙爱。简∙爱出身卑微,相貌平平,寄人篱下,遭受虐待,但不以此自卑,
她敢于追求平等自由的爱情。
和罗切斯特即将结婚的时候,她拒绝了对方提出的分她一半田产,这
体现了她个人的经济独立意识。当她
得知罗切斯特是有妇之夫,她选择了离开桑菲尔德庄园,这体
现了她精神独立的意识。
示例2
:我选择沈琼枝。沈琼枝能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向邪恶屈服,具有妇女个性解放的意识。
盐商宋为富
骗她做妾,她智斗盐商,带上所有值钱家当趁夜出逃。她前往南京靠写扇作诗、刺绣描
画自养。她为维护
自身的尊严和权利而不屈服于男权和金钱,勇敢地与现实抗争,是独立女性的代
表。
示例3:
我选择唐小山。不论在才学上,还是孝行上,唐小山都展示出其独立自主的一面。在才学
上,她有独特的
见解。她对女子科举有自己的认识,她认为“当今既是女皇帝,自然该有女秀才、
女丞相,以做女君辅弼
。”在孝行上,她得知父亲唐敖入仙弃尘,她不顾众人劝阻,放弃科考,很坚
决果断地做出寻父的决定。
(结合情节2分,分析精神1分,意对即可)
(三)文学作品阅读(16分)
13. (3分)D
14.(4分)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的山水比作课本、
文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
然中春景的美丽与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领略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无限向往
之情。
走在春天里,我被各种的绿色包围着,写出了春天的绿意盎然,热闹非凡。而我喜欢春天的绿色
,
我感受春天,亲近春天,因此这句话也体现了我与春天身心融合的奇妙之感。
(每题2分,意对即可,有欠缺酌扣)
15.(4分)(1)第(18)段中的“她”是童年
时的“我”。作者由眼前小女孩凯凯在溪边逗弄花瓣,
联想到童年时的自己。(2)作者
用第三人称“她”,回忆了自己在春天里的童真生活,极富画面感。
表达了对江南的怀念,对童年的追忆
,对母亲的爱。(3)巧妙地转换视角,使文章的意蕴更加深刻。
成年后的我们,迷失在四面混凝土的生
活中,曾经亲近自然的美好光阴已经回不去了,作者感到遗
憾、感慨与反思。(4)当我们找寻不到曾经
的自我时,要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的魔力中找
回心灵的归宿。(每点1分,意对即可)
16.(5分)不同意。我觉得题目叫做《魔季》更好。原因是:(1)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大自然中春
天的美丽奇妙的景色,而小女孩是这幅春景图中的一部分。(2)她的出现,使这幅春景图更有生机
与活
力。同时也使作者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和那些美好的春天的故事。(3)由小女孩的语误,引出作
者的观点
:鼓励久居四面混凝土的人们在春天里到大自然去学习,去感受这个季节的光和色,爱与
笑,这是这个季
节的魔力。(4)如果改为《春花的精灵》,就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与文章的主题
不符。因此,我认为
还是原来的标题《魔季》比较好。(观点1分,理由4分,意对即可)
(四)非文学作品阅读(15分)
17.(3分)C
18.(4分)(1)中国和日本民众看待孩子方面的差异。 (2)自卑(怯懦)
(3)阴险(虚
伪)
(4)慎重选择并拿回来 (5)学习,最好又加以创造
((2)、(3)两空顺序可调换,每空0.5分,其余每空1分,意对即可)
19. (4
分)选A,本文语言幽默含蓄。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了中国人普遍将“低眉顺
眼,唯唯诺诺
”当成“好孩子”标准的情况,进一步揭示了形成如此观念的原因在于对“洋气”的
反感和排斥。
(选词1分,理由3分,意对即可)
20.(4分)示例一:合适。因为《五猖会》讲述的是
我要去看五猖会,所以“笑着跳着”格外高兴。
这招致了父亲的不满,于是,他让我背完《鉴略》才准去
看会。后来,我最终背完获准去看会,却
已经兴致索然。揭露了传统教育观念压抑了孩子活泼的天性。本
文从中国孩子与日本孩子照相的不
同面貌出发,批判了中国传统“驯良之德”对孩子天性的压制。所以该
论据与本文论点相契合。
示例二:不合适。因为《五猖会》讲述的是我要去看五猖会,
所以“笑着跳着”格外高兴。这招致
了父亲的不满,于是,他让我背完《鉴略》才准去看会。后来,我最
终背完获准去看会,却已经兴
致索然。揭露了传统教育观念压抑了孩子活泼的天性。本文借中国孩子与日
本孩子照相的不同,揭
示出驯良未必是美德,洋气之中也有优点,我们必须学会摹仿并加以创造的观点。
文章的论点侧重
于“模仿和创造”,所以父亲让我背《鉴略》的事例与文章论点不契合。
(观点1分,结合《五猖会》情节1分,分析2分,意对即可)
三、写作(68分) 21.(8分)示例一:我认为家长不应过度参与孩子的作业。家长的过度参与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依
赖性,丧失独立思考能力,还会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形成误导,“反正爸爸妈妈会帮我把作业写完的”,
不利于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示例二:我认为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孩子写作业,家长要当一
个陪伴者,要注重帮助孩子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引导孩子如何学习,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
习信心,尽可能让孩子独
立完成,而不能放任不管。
(观点2分。理由阐述6分,理由至少有2点,每点2分,语言表达2分。)
22.(65分)参照2019年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作文60分,书写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