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估算教案
dota卡尔-海尔的服务理念
小学数学估算教案
【篇一:小学数学估算教学】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方法
和数学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
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因此,《标准》对数学课程的内容也做
了较大的调整,其中就增加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这一部分的
内
容。这样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估
算意识的培养,同时亦要求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对学生渗透估算
的方法所以说,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快慢
和学习、工作效率的高低。因此大数目计算的内容和要求在调整降
低,但估算的要求反而提高了
。
一、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
活、工作和实际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
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或粗略的估计的一种方法
。
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
处处离不开估算。当前,重
视估算能力的培养,加强估算已成为课
程改革的潮流。估算教学应该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服务生活。重视
估算教学已经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落实估算教学,
让学生从意识上重视起来,
从方法上运用起来,从习惯上培养起来
呢?
(1)、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
在平时精算时,估算也能起到重
要作用,在精算前进行估算,可使
学生自由而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精算后进行估算,可利用估算方法来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如计算的结果是否符合实
际等,以检验笔算或计算器计算结
果的正确性。养成习惯,将有助
于增强学生对计算结果的检验意识,找出问题所在,减少不必要的
失误。
(2)、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
感主要包括: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
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
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等。而学生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有助于他们形成对数、问题
及结果的直觉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学着
用定量的方法来帮助解决问题,从而使事物的样态
更加明晰、准确
及严密,进而增进他们的数感。
(3)、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体感
估算教学强化学生的估算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
对运算和测量结果
的概括性的认识,如估计物体的大小(如树的高度、树干粗细等)、
事物的属
性(如洗澡水的温度)、事物的变化(如学生不断变化的身
高)等等。只有这样,学生在直面纷繁复杂的
社会现象时,能有所取
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增强他们认识事物的整体感。
(4)、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
估算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学生时时处
处注意观
察生活中的许多常量(如一桶水的体积),并积淀成生活的常识。
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
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和主动捕捉信息的能力,
从而促进他们的观察力。
2、估算在教学中的作用
(1)、用于检验;(2)、用于一般的计算;(3)、用于数或
算式
的大小比较;(4)、用于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
二、小学数学估算的方法
1、计算题估算教学
2、应用题估算教学
应用题由于受实际情况的限制,它的误差范围与计算题估算有很大差别,有时只允许放大,有时又只允许缩小,有时又二者均可。所
以,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到允许
误差的范围,这一点至关重要。
然后再去估算。
通过这样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
步明确估算应用题一定要从实际
出发,确定误差范围,有时需要打破常规考虑。
3、掌握必要的估算方法
(1)、直觉估算法
例1、有四个自然数,
两两相加可得到五个不同的和:21、23、24、
25、27、求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2)、取近似值估算法
取近似值法就是对算式中的数先取近似值,最好是取整十、整百的数,
然后再
进行计算,这样计算起来就简单多了。
例2、算95乘以32的积是多少?
(3)、凑整估算法
该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
即把数
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再计算。
例3、4.66+13.27+6.75+5.25
解析4.66和5.25相加接近10
,13.27和6.75相加接近20,这样一组
合就使口算变得简单?容易,这种方法适合多个小数的
加法算式。
(4)、根据位数估算
解析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
前两位49比除数24大,可以商2,
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应该是一个三位数,于是可判断商“2
8”是错
的。
(5)、据尾数估算法
例5、检验1235-485-208=558是否正确?
解析只需算一下个位数:5-5=0,10-8=2,因此可以断定得数558是错
的。
三、估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重视估算,并将估算意识培养作为重
要的教学目标。只有
我们更加深刻地去感受,去领悟估算在我们生活工作中的价值,我
们才能自
觉地在教学当中,很好地去培养学生的这种估算的意识。
2、要选好题,恰当提出问题,让
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即设计一
个体现估算价值的情境,让学生进入估算氛围,从而进行估算。
3、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是提高
计算正确率的一种好
方法。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
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
有无错误
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得以及时纠正。
4、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对比中,
体会估算与精确计算。要搜集或
者捕捉一些好的生活信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让学生去感悟,
哪些问题解决需要近似值,就是需要估算,哪些问题解决一定要算
出精确值,必须精确计算。
5、所举事例要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既感受到数学的精确性和严谨
性,又感受到数学的生活
化和多样化。
估算是一个人的思维和创新反映能力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要
不断增强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积累估算方法。
在总结经验和估算的体验中,逐步理解
估算意义,提高估算能力,
增强数学学习的意识,不断拓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估算
的
方法灵活多样,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小学估算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体验估算价值,增强估算意识
要引导学生形成估算意识。首先
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
算,以本人之见:一是问题比较复杂,运用所学知识还不足以很快地<
br>得到问题的确切结果,就可以通过估算的方法,获得接近问题确切
结果的一个近似答案;二是在现
实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知道问题的
确切结果,只要知道一个大概的范围,例如旅游、超市购物等。其次
要给估算教学增加“营养”,让估算贴近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
学生把感性认识转化成估算
意识,从而增强估算意识。
二、结合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学生有了估算意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而解决问题
教学是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一个主要渠
道。同时,不同的学生有不
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
式
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最后让学生动笔
算一算,看一看计算的结
果是不是在自己估计的范围内。这样,学生通过先估算再计算的过
程,
找出估算与计算间的差距,就会力求估算的结果接近计算结果,
促使估算能力的提高。
三、结合具体情境,展示估算的科学合理性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
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一些问题。学生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
单纯地用算式进行一种机械的估算训练,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估算并不是离精确值越近就
越好,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
的估算方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有时把两个数同
时
估小比较合理。第二,把两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第三,让估
计值与精确值接近比较合理。如在超市购
物付钱时,就需要把钱尽
量估算与精确值接近些,可采用把一个数估大,一个数估小等方法。
让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的分析,不仅能学到灵活的估算技能,而且还
能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
与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和数学
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
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教学内容:教材60页例5及对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并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
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创设情境:秋天是旅游的好季节,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秋游
,
但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大家一起解决。
出示: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
套票。应准备多少钱?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算。
学生想办法,并汇报交流自己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秋游这样的学生喜欢的和数学的活
动直接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
2、导入新课:同学
们用竖式或用计算器都能计算出具体的钱数,
你能不用计算,而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这就是我
们今天
要学习的内容——乘法估算
3、提出学习目标:对于乘法估算,你认为要研究哪些问题呢?
先由学生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乘法估算的方法有哪些?
(2)在具体的问题中要选用什么估算方法?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小组内个人展示
【篇二:小学数学中估算的方法】
小学数学中估算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并且
对估算的要
求提出了明确的落实点,仅在第一、二学段中,有关估算的目标就
有6条。从学生角
度来看,“估算”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不
知道什么时候选择用估算,往往学生一看见有“大约“
,就开始估了。
二是学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用什么样的估算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教学,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记住一种估算的方
法,应当是通过
估算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近似意识,让学生逐步地去理解估算的意
义,不断地丰
富估算的经验。
1、教师要重视估算,并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为
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重视估算教学,将
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
目标。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
考虑教学目标,如果把目标定位在做一些机械的训练,可能就会给
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定势。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近似意
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
2、精选问题,引导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
数学虽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学生每天会接触到数学,但由
于受以往数学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教师一直很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薄弱。新课程根据这一
现状,在各个学段增设了不同层次
的估算内容。作为教师,在教学
设计中,首先要选择好题目,提出好问题,提出有估算价值的问题。比如,三
位数除以一位数,估算一下,它的商是几位数?这个问题就有价值。
实
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我们
能不能利用这些生活中现
成的素材,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估算的需要。比如,去大润发购
物,
当时买了一些物品,价格分别是34,17,7,9,大致估计不到
80元。收银员收费时却报出了84
元。这显然有错误。经查证原来收
银员将17元的物品刷了2次,多收了17元。由于有了估算意识的<
br>存在,才避免了收银员的错收费。可见,估算处处有用。
3、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合理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想办法搜集或者
捕捉一些好的素材,在具体
的问题情境当中让学生去感受,哪些问题解决只需要近似值,哪些
问
题解决一定要算出精确值,不如像我们刚刚提到的大润发购物的
问题对顾客而言可以估算,但是对收银员
而言则需要精确计算,估
算显然不行。
二、形成估算策略
期间
共接待多少人。把尾数去掉,取整百数相加,得到
524+208+602+310+219≈500+
200+600+300+20=1800(人)。
2、进一法。即在每个数的最高位上加
1,取整十整百数进行计算。
如:28+15+7+24≈30+20+10+30=90.
4、凑十法。即把相关的数凑起来接近10的先相加。如
17+8+12+2
4=(17+12)+(8+24)≈30+30=60.
5、部分求整体。即把一个大的
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根据部分数求
出整体数。比如,估计体育场内的观众数,先将每个看台平均分成<
br>若干份,数一数其中的一份有多少人,然后估计出一个看台的人数,
最后根据几个看台数推算出整
个体育场的人数。
6、以某一标准进行实际估计。即利用已学过和掌握的计数单位、计量单位等方面的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估计,这种估计有三
种常见形式。第一是利用计数单位
进行估计。第二是利用计量单位
进行估计,如:学习了“m”和“cm”,具有这方面的空间观念后,让
学生估计课桌的高、黑板的长、教室从地面到窗台的高等。第三是
以某一物体为参照物进行估计
,如:已知门的高度是2m,小刚和小
丽分别站在门口,根据他们头部所到门沿的位置来估计他们的高度
。
7、 凑整法。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也是数学学习中基
本的估算方
法,即把数量看成整十整百整千再计算。
数大,可以商2,所以商应该是三位数,于是判断商“25”是错的。
10、根据运算性质
估算。例如:457+245-178=444,根据“减去的
数比加上的数小,其结果应比原数大”,
可判断“144”是错误的。
11、根据生活经验估算。例如,一个蓄水池,有两个进水口
,甲进
水口单独注水需要4个小时,乙进水口单独注水需要5个小时,甲
乙同时注水需要几个小
时?根据经验可知,甲乙同时注水肯定比甲
或者乙单独注水需要时间少一些。如果有学生这么算:4+5
=9(小
时),说明一定是错的。又如在计算合格率,成活率或者正确率的
时候,答案出现大于
100%的肯定就是错的。
三、巧妙运用“三变”,提高估算技能
1.变“可有可无”为“无处不在”。
长久以来,估算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一直作为选学内
容,且由于这
部分内容在编排时,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
能力的培养的完
整意图,充当着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所以教师要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原来教材中没有要求估算的地方
也要创造机
会让
学生进行估算,活化教材,让学生感到估算无处不在。
2.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
战性的情景,使学生逐步
体验估算的可行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复杂的计算都可以
由计算机和计数器代替完成,有很多生活事件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进
行精确计算。教师一般都要
求学生对计算进行验算,这是完全必要
的。但有些教师无论什么问题一律要求学生用笔算按逆运算的关系
或再算一次严格验算。这样不但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使学生变得
死板。其实,有些错误用估算
很容易发现,不要每一题都用笔算去
检查错误。在教学中通过估算的这些作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
br>而让学生对估算由被动变为主动。
3.变“单一估算”为“多样估算”。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它虽然不需
【篇三:小学数学中估算】
小学数学中估算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并且对估算的要
求提出了明确的落实点,仅在第一、
二学段中,有关估算的目标就
有6条。从学生角度来看,“估算”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不
知道什么时候选择用估算,往往学生一看见有“大约“,就开始估了。
二是学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选
择用什么样的估算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教学,不是单
纯地教给学生记住一种估算的方法,应当是通过
估算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近似意识,让学生逐步地去理解
估算的意
义,不断地丰富估算的经验。
1、教师要重视估算,并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为
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作为教师的
我们首先要重视估算教学,将
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
考虑教学目标,如果把目标定位在做一些机械的训练,可能就会给
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定势。我们要把培
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近似意
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
2、精选问题,引导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
数学虽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每天会接
触到数学,但由
于受以往数学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教师一直很重视学生笔算的
正确率和熟练
度,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薄弱。新课程根据这一
现状,在各个学段增设了不同层次的估算内容。作为
教师,在教学
设计中,首先要选择好题目,提出好问题,提出有估算价值的问题。
比如,三
位数除以一位数,估算一下,它的商是几位数?这个问题就有价值。
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
重要的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我们能
不能利用这些生活中现
成的素材,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估算的需要。比如,去大润发购
物,当
时买了一些物品,价格分别是34,17,7,9,大致估计不到
80元。收银员收费时却报出了84元
。这显然有错误。经查证原来收
银员将17元的物品刷了2次,多收了17元。由于有了估算意识的存在,才避免了收银员的错收费。可见,估算处处有用。
3、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合理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想办法搜集或者
捕捉一些好的素材,在具体
的问题情境当中让学生去感受,哪些问题解决只需要近似值,哪些
问
题解决一定要算出精确值,不如像我们刚刚提到的大润发购物的
问题对顾客而言可以估算,但是对收银员
而言则需要精确计算,估
算显然不行。
二、形成估算策略
我
们做教师的要在估算教学中不断得鼓励每个学生表述自己的思路
和理由,总结估算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
的估算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总结归纳出估算的策略。 1、去尾法。即把
每个数的尾数去掉,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东方旅行社“十一”
期间组织了几个旅游团,情况是:
丽江524人,黄山208人,长城
602人,九寨沟310人,峨眉山219人,估计该旅行社“十一
”
期间共接待多少人。把尾数去掉,取整百数相加,得到
524+208+602+
310+219≈500+200+600+300+20=1800(人)。
2、进一法
。即在每个数的最高位上加1,取整十整百数进行计算。
如:28+15+7+24≈30+20+10
+30=90.
4、凑十法。即把相关的数凑起来接近10的先相加。如
17+8
+12+24=(17+12)+(8+24)≈30+30=60.
5、部分求整体。即
把一个大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根据部分数求
出整体数。比如,估计体育场内的观众数,先将每个看台
平均分成
若干份,数一数其中的一份有多少人,然后估计出一个看台的人数,
最后根据几个看台
数推算出整个体育场的人数。
6、以某一标准进行实际估计。即利用已学过和掌握的计数单
位、计
量单位等方面的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估计,这种估计有三
种常见形式。第一是利
用计数单位进行估计。第二是利用计量单位
进行估计,如:学习了“m”和“cm”,具有这方面的空间
观念后,让
学生估计课桌的高、黑板的长、教室从地面到窗台的高等。第三是
以
某一物体为参照物进行估计,如:已知门的高度是2m,小刚和小
丽分别站在门口,根据他们头部所到门
沿的位置来估计他们的高度。
7、 凑整法。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也是数学学
习中基
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整十整百整千再计算。
数大,可以商2,所以商应该是三位数,于是判断商“25”是错的。
10、根据运算性质
估算。例如:457+245-178=444,根据“减去的
数比加上的数小,其结果应比原数大”,
可判断“144”是错误的。
11、根据生活经验估算。例如,一个蓄水池,有两个进水口
,甲进
水口单独注水需要4个小时,乙进水口单独注水需要5个小时,甲
乙同时注水需要几个小
时?根据经验可知,甲乙同时注水肯定比甲
或者乙单独注水需要时间少一些。如果有学生这么算:4+5
=9(小
时),说明一定是错的。又如在计算合格率,成活率或者正确率的
时候,答案出现大于
100%的肯定就是错的。
三、巧妙运用“三变”,提高估算技能
1.变“可有可无”为“无处不在”。
长久以来,估算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一直作为选学内
容,且由于这
部分内容在编排时,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
能力的培养的完
整意图,充当着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所以教师要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原来教材中没有要求估算的地方
也要创造机
会让
学生进行估算,活化教材,让学生感到估算无处不在。
2.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
战性的情景,使学生逐步
体验估算的可行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复杂的计算都可以
由计
算机和计数器代替完成,有很多生活事件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进
行精确计算。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对计算进
行验算,这是完全必要
的。但有些教师无论什么问题一律要求学生用笔算按逆运算的关系
或再算
一次严格验算。这样不但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使学生变得
死板。其实,有些错误用估算很容易发现,不
要每一题都用笔算去
检查错误。在教学中通过估算的这些作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
而让学生
对估算由被动变为主动。
3.变“单一估算”为“多样估算”。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它虽然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