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估算》评课
好望角阅读答案-跆拳道馆
《估算》的评课
康小 孙锦会
我观看了远程研修中《小学数学估算与精算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中的
课
例展示二《估算》一课,由吴正宪老师执教,本课例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
—数的运算的第一学段的新授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
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
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
有
重要的价值。”
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选择
估算
与精确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估算„„
上课开始,吴老师
首先让学生提出在估算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研究的问题:
“有什么好的估算方法?”“学习估算有什么用
处?”“为什么学习了精确计算还
要学习估算?”„„在逐多问题中吴老师选择了一个讨论问题就是:
在下列的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
1.当青青想确认200元是不是够用时;
2.当销售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到收银机中时;
3.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这几个问题的提出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不失时机地培养估算意识”的具
体实践。吴
老师力求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估算”的判断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吴老师设计了这样几
个情境:“青青购物”,“曹冲称象”,“春
游租车”,“安全过桥”等,首先,这些情境都是学生非常
熟悉的。在熟悉的并能
够引发思考的情境中学习,学生感觉非常自然,能够有思维的真正投入,并且使<
br>学生体验到解决数学问题是一件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事情。
其次,这些情境的目的性
非常明确。“青青购物”感受估算与精确计算的价
值;“曹冲称象”,探究、发现各种不同的估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感;“春游租
车”与“安全过桥”,感受不同的估算方法适合解决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时
要
根据需要进行灵活选择。总之,一个目标:在估算中感受、体验“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的深刻
道理。
另外,情境中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
使复杂变简单,使未知变已知。
故事《曹冲称象》,课堂中学生在“估大象的体重”问题时出现了
多种估算
的方法“大估”“小估”“中估”“调凑估”“四舍五入估”,面对着多种估算方法,
吴老师并没有及时评价,而是引导学生在与“准确值”的比较中反思自己的估算
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自主反思,学会欣
赏接纳同伴的经验。
本节课在
引导学生利用估算进行问题解决时,吴正宪老师精心设计了“估一
估座位够不够?”“能安全通过小桥吗
?”两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通过比较“在
什么情况下小估(大估)比较合适?”的问题讨论,让学生体
会选择估算方法对
问题解决的重要。从而使学生将数学知识活用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高了
学生估算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欣赏了吴老师《估算》一课,课上的每一个细节,都
体现着她对课堂、对学
科、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在举手投足之间彰显着她的教育智慧,在循循善诱之间<
br>体现着她的教育理念。正如吴老师常说的“用心拥抱事业,用爱浇灌课堂,用情
温暖学生”。
由此可见,好问题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好问题必须有明确
的教学目标
,好问题必须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即好问题必须落在学生的最
近发展区内,能够给学生“跳一跳,
摸得到”的感觉。
估算是一个人的思维和创新反映能力的体现。在今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要
不断增强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积累估算方法。在总结经验和
估算的体验中,
让学生逐步理解估算意义,提高估算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意识,
不断拓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吴老师在课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一起研究。一般
说来
,估算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体验不到估算的必要性,不能自主选择何
时估算、何时精确计算。教学
常常是为了估算而估算,为了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而
多样化,将估算看做一种具体的技能来教。
例如,教学中常常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每个足球78元,买2个足球,请你
估计150元够吗?”
“估算388+120、388+110的和各是多少。”“一班学生238
人,二班学生158人,3
99个座位够吗?”由此,教学的现实必然是“老师让我
们‘估’我们就‘估’,老师让我们精确计算我
们就精确计算”。
上课伊始,我首先请学生提出在估算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研究的问题,一个<
br>个问题脱颖而出:“有什么好的估算方法?”“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处?”“为什么
学习了精确计算
还要学习估算?”„„此课就在学生的一个个问题中拉开了帷
幕。
我选择的第一个讨论问题就是:
在下列的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
1.当青青想确认200元是不是够用时;
2.当销售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到收银机中时;
3.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往日的课堂教学,我很可能在同样的情境下只提出“妈妈带200元够吗?请你估
一估”,今天我提
出的“你认为在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首
先帮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估算,在什么
情况下不估算。受到国际数学教育的
影响,借鉴了TIMSS的国际数学测试题目,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
,力求培养学生
在具体情境中选择“估算”的判断能力。因此,选择合适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学
习需求,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一起研究,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是很重要的。
吴老师的提问朴实自
然,这个问题既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又顺应了教学的根
本:真正的思维基于“问题”。正如杜威所言
:真正的思维(反省思维)起源于某
种疑惑、迷乱或怀疑。思维的发生不是依据普遍的原则,而是由某种
事物作为诱
因而发生。学生的问题真实自然,当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而老师的教学
设计又满足了学生的这些“基本需要”时,教学必然是有“过程”的,老师与学
生必然都是有
体验的、真正参与的,从而也是都有收获的。正是基于这种朴素与
自然,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对话
、思维活动如山川中的小溪流水,清新、
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势,是一种享受。
《课程标准
》中指出: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这便涉及到估算教学的一个核心问
题:即如何处理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可否
想怎么估就怎么估?如何评价学生的多种答案?其教学价值
仅仅是为了得出一
个正确答案吗?
吴老师在课上给足学生交流的空间,鼓励估算方
法多样化。学生对“数”的感觉
以及运算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小估、
大估、
大小估、中估、四下五上估、凑调估。教师轻松、幽默、自然的语言,使得学生
对估算的
多种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
课堂中学生在“估大象的体重”问题时出现了多种估算的方法“大估”“小
估”
“中估”“调凑估”“四舍五入估”,面对着多种估算方法,我不强求学生达到所
谓的最优
化,有道理就是对的。在交流估算方法时,关注学生选择适当的单位进
行简单估算,有的学生以300为
单位,有的以400为单位,还有的以350为单位,
这些都是有道理的,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是让学生经
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
程,并选择适当的单位估算。
我还注意到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
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估算方法的理解,
把“四舍五入”法,说成“四降五升”法,吴老师顺应学生的
思维与表达一一给
予充分地肯定和赞扬。虽然学生的表达不够严谨,但对他们探究欲望的唤醒,自
信心的养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这是他们原生态的创造,个性思维的张扬,将
终生受益,一生难忘。
关于片段中的二次反思环节,我还有一点想法。对多种估算方法的“二次反思”,
其教育价值是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对自己或他人认识过程的再认识,即“二
次”比较分析各种估算方法的优势与不
足,学会了解、监控、调节自己的思维过
程,逐步学会认识自己、欣赏他人。这种“二次反思”对提升学
生的思维水平、
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这一点常常为
一线教师所忽视。吴老师在处理估算方法多样化时正是抓住了
“多样化”的上述教育价值,所以课堂氛围
幽默自然,教学效果卓有成效。
同时,吴老师在引导学生把估的结果与准确数对比、反思时,问:估的
结果与准
确数比较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体验到,估数是一个区间的数,只要在适当的范
围内,
只要合理都是正确的。这种区间思想的渗透,给学生孕育了有限与发散思
维,给教师指明了评价估算的方
向。这对培养学生区间思想,合理做事,非常重
要。
还有一点我感受深刻:思维碰撞的课堂源
于深度的追问与反问。课上那些看似平
凡的情境之所以精彩,很多源于老师适时的追问与反问:
为什么不是300×6,而是300×7呢?你是怎么想的?把328、346都看成300,
那剩下
的28、46那些数呢?此时此刻,你想对刚才自己的估算结果做一点评价
或思考吗?这个同学的想法行
不行?那为什么不把285看成200啊?
追问是一种艺术,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崔化剂,在不断追问中
,培养学生思有根源,
答有所据的思维品质。在学生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环节,呈现的两道题针对性<
br>强,第一题:350名学生参观博物馆,租7辆车,每辆56个座位。估一估够吗?
学生通过分析
,确定需用“小估”解决,把56估成50计算。我追问为什么?生
答:小估如果够了,实际会更够了。
第二题:每箱货物285千克,共6箱,车重
986千克,过一座限重3吨的桥。估一估行吗?学生通过
思考,确定需要用“大
估”解决,把285千克估成300千克计算,986千克做成1000千克计算
。同样
在我的追问下,生答:大估都能通过,实际更能通过了。刘:最精彩的还是吴老
师突然问
:第三种情况怎么估?学生静心沉思,有个别学生陷入误区,猜测说:
用“大估”或“小估”,大部分学
生说:第三种情况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估。
这一追问,对于学生估算方法的确认是一个提升,就是让学生
体验到估的方法是
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的,不是事先决定的,提高了学生的分辨能力及应用意识。其
实,我也是想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积累估算
经验。“估一估座位够
不够?”“能安全通过小桥吗?”两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通过比较“在什么情况下小估(大估)比较合
适?”的问题讨论,让学生体会选
择估算方法对问题解决的重要。从而使学生将数学知识活用即“具体情
况具体分
析”,提高学生估算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刚才的课上,我
们还能体会到吴老师很关注“估算结果注重对数量级的把握,
发展学生数感”。在交流估算方法之后,吴
老师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通过进一
步追问,培养学生近似思想,注重对数量级的把握,发展学生数感。
师:在你们估的时候,电脑也悄悄地计算出来了。(屏幕出示两个答案:1、20108
千克2
、2108千克),你们觉得哪个答案有可能对?
生:不可能,大象根本不可能是20108千克。
师:大象不可能这么重,你从生活经验出发考虑,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吗?
生:我们估算的结果是两千多,可是怎么会弄出一个两万多?
师:你是利用同学们
估的结果来判断的。你能借助他人的经验来思考问题,好。
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我是大估的,大估才估成了2400,怎么可能比大估的结果还大呢,不可能。
师:这个同学说,大估了才是2400,6个400最多也就到哪一位上?
生:千位,不可能到万位。
师:这位同学是从大估的结果的最高位是千位来判断,不可能是五位数。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
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
方法会多种多样。我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
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
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尤其是
在学生交流多种估算的方法后,我并没有及时评价,而是引导学生在与“准确值”
的比
较中反思自己的估算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自主反思,学会欣赏接
纳同伴的经验。
我还关注到:在交流估算方法时,一个学生的想法与众不同,您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带头给学生鼓掌,用红色的粉笔在300×7旁画“☆”,
这是评价的导向
,用特别的方式给予“300×7”的同学以最高奖励,点燃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课堂上,有合适的机会,我们就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吴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
位,为学生探索新知创设条件;她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
和独特见解,敏锐地捕捉学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
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和稍纵即逝
的教育契机,并不着痕迹地加以指导、点拨、放大。课堂中有疑问、有猜想
、有
惊讶、有沉思,有经历探究的刺激,有茅塞顿开的喜悦,学生的理解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得到发展与提升。
老师们,课堂实践的过程,正是思考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愿大家共同
探索与实
践,为孩子创设有价值的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