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除法的估算
出具审计报告-2010日历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除法的估算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数学》三年级下册P16除法的估算。
二、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 目标确定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似数”“加减法估算”“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它与“加、减、乘法估算”又有所不同,后者一般都运用“四舍五入”
(学生有所感悟)法取出近似数再计算,而除法的估算要根据除数来选择被除数的近似数,
不一定用“四
舍五入”法,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估算的本质轻松地算,合
理地算。
教学目标:
①经历估算的过程,探索并总结估算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估算。
②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 教学策略选择
设计意图:
估算教学的意图简而言之不外乎两个方面:学会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本课中,我创
设了“走进校园”的情景串,让学生围绕校园里发生的人、事等问题展开有层次的讨论,在
估算方法得到拓展提高的过程中,实现估算意识的积累发展。
教学策略:
①从已知
中学。虽然除法的估算方法与已学的加、减乘法有些不同,但教学中,我没有另立
门户,而把它放入估算
大系统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估算的本质,探索、感悟除法估算的方
法。
②在生活中学。创设体现需要估算的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体验价值,感悟方法,提高能力。
③在思考、讨论、反省中学。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分析、反思、比较
各种算法,使
学生能为每个问题提供最适宜的解决方案。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一、了解起点,创设情景。
1、
揭示课题“估算”
2、 提问:对于估算,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
“求出大概数”“要用四舍五入”“是近似的” ……
3、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走走,看有什么需要用估算
解决的问题。
4
、我校是个半寄宿制学校,有住校生289人,走读生251人,请同
学们估一估我们学校大概共有学生
多少人?
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汇报各种计算方法,教师课件显示这些方法。
5、 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经
验,即找准了
建构本
课知识所需的学习起
点,为学生的自主探
究建立了一个根基。
加法估算起到引入情
景与复习的双重作
用。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
(图片播放走读生午餐的餐厅和学生公寓)251人分6排就餐,
289题,发展解读信息的
人分住20个寝室,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索比较,归纳方法。
1、 探索解决“每排大约坐几人?”(围绕下列建议进行)
建议:
①先安静地想一想,把你的算法记下来。
②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③选出组内最好的方法,准备汇报。
2、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板书(预计):
①252≈300
③252≈250 6≈5
300÷6=50 250÷5=50
每排大约坐50人。 每排大约坐50人。
②252≈240
④252 ≈250
既尊重学生的想法,
能力和问题意识。
对
合作学习的指导,
引领学生在交流中加
强各种算法的比较,
减少重复,沟通各算
法之间的联系,揭示
出“方法背后的方
法”,达到“闻一知
百”的效果。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40÷6=40
250÷6=41 …4
每排大约坐40人。
[备选]如果学生提出
260÷6等方法,要组织讨论,以明确其与250÷6
思想方法相同而不必板书。
3、比较:以上几种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提出喜欢第一种,第二种都予以肯定
[备选]若学生以最接近实际结果为由提出第四种方
法最好,可以通
过“你们觉得他的想法怎样?”组织讨论。
4、总结:估算时不仅要好算,还要尽可能接近准确数。
三、联系实际,合理估算。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每个寝室大约住几
人?”。
2、学生汇报(预计有两种方法):
①289≈300
②289≈280
300÷20=15 280÷20=14
每个寝室大约住15人。 每个寝室大约住14人。
3、引发思考:两种估算的方法都合理,为什么结果有差别?
小结:估算时有时会估大,有时会估小。
又促使学生在相互交
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
br>方法,从而学会“倾
听”、“比较”、“完善”
“创造”。
既巩固方法,又引出
新问题。这样从同一
学习材料中,提炼出
两个不同的需用估算
解决的问题,让学生
感受到估算的广泛应用,还有利于他们对
4、(1)改题:规定每个寝室住20人,289人要安排几个寝室?
“具体情况具体分
(2)组织讨论:用280÷20=14估算为什么不可取?
(3)小结:生活中的问题有时估大更合理,有时也会出现估
小更合理的情况,这就要求同学们解题时要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
地估算。
三、巩固知识,灵活应用。
1、
比一比,谁算得更快?
析”这一说法的理解。
①2004年12月31日全校师生去距离学校2750米的瑞安广场冬游,
同学们每分钟步行90米,从学校出发后,约( )分钟到达。
②教师口述:在冬游现场
,每个同学发到了这样一张倡议书(课件显
呈现学生经历过的手
拉手活动图片,从中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示倡议书)他告诉大家我们的结对学校湖岭镇三小孩子们窘 困的生
活情况,估一估这张倡议书共有( )个字。
在学生提出“首先得知道每行多少字、有几行”以后,出示“每行
32字,23行”学生估算。
③在倡议书的倡议下,2005年2月26日我校12个班共捐资11362
元,平均每班大约 捐资( )元。
2、 比一比,谁算得更合理?
信息①2005年2月28日 ,政教处王老师带了40张佰元币准备给湖
岭镇三小的孩子们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先买运动鞋,批发价每 双9
元4角,买110双要付出( )张佰元币。
提炼出数学问题,这
些需 用估算解决的实
际问题,让学生切身
地体验了估算的必要
性和价值,而且现实
背景中的具体情况更
有利于学生对估算方
法的理解和运用。
信息②
2月29日,王老师把剩下的7533元分装在11个红包内,准
备送给11个特别贫困的孩子,每个红包最多放( )张佰元币。
信息③2月30日,4位老师带着学生代表70人前往湖岭镇三小。至
少要租( )辆面包车?(课件中面包车上写有
“限载20人”字样。)
[备选]如果出现每辆车多坐5人租3辆的答案,进行遵守交通规则
的教育。
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学生代表看了同龄人艰苦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后,回来向全校同学号召: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勤俭节约,尽一切力量帮助那些需
要帮助的人们!(课件出示)
五、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组织讨论,总结方法。
(学生自 主探索250÷6的估算方法,巡视中发现所有学生都能估算。汇报中只出现了教学设
计中的1、2、4 三种方法。)
师:这三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1:第一种,因为它很好算。
结合情境进行思想品
德教育,为学习活动
画上圆满的句号,使
课堂绽放异彩。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师:这是聪明人的选择。
生2:第二种,因为它不仅好算,而且与实际结果非常接近。
师:他用了不仅…而且,什么意思?
生3:第一种方法只是好算,与实际结果相差较远,第二种方法既好算,又接近实际结果。
生4:第一种方法只具备估算的第一个条件,而第二种方法具备了估算的2个条件。
(这时我又请了5、6个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有的喜欢第一种,有的第二种。)
师:为什么没有人喜欢第三种,他可是最接近实际结果的?
生:因为他不好算。
师:看来每个同学都是聪明人。好现在就请大家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289÷20)。
(学生独立思考后板演出现了280÷20=14 300÷20=15
260÷20=13 200÷20=10四种
方法。)
师: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1:第四种方法离准确值太远了!
生2:估算应该不但好算还要尽可能接近准确数。
师:三种估算的方法都合理,为什么结果有差别?
生:因为第2种方法把289看作300,估大了;第1种和第3种方法都估小了。
师:估算时有时会估大,有时会估小,只要符合估算的两条原则,都是好方法。
师:因为下半年我校要扩大招生,规定每个寝室住20人,289人要安排几个寝室?
生:15个,14、13估小不行。
师:刚刚说估大、估小都是好方法,现在为什么不能估小?
生:如果估小就有一些人没地方住。
师小结:生活中的问题有时估大更合理,有时也会出现估
小更合理的情况,这就要求同学们
解题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估算。
……
[片段二]结合情境,灵活估算。
巩固练习二出示信息①讨论如下:
生1:把9元4角看成9元,110×9=990元,所以应该付10张百元币。
生2:把9元4角看成10元,110×10=1100元,所以应该付11张百元币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生3:我觉得这两种都可以。因为他们具备估算的2个条件。
生4:我认为把9元4角与9元比较接近,所以应该付10张百元币。
生5:付10张不够,这种情况估大比较合适,所以应该付11张。
生6:王老师如果跟老板讨价还价,付10张就够了。
生7:都已经是批发价了,恕不还价,所以应该估大,付11张。
生8:如果王老师还有零钱,可以先付10张百元币,再付零钱。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自己购
物的实际情景,对王老师付钱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都很有
道理,如果王老师没有零钱,应该估大更
合理,付11张百元币。下面这种情景又该怎样分析
呢?(出示信息②)
生1:7张百元币,700×11=7700,7700与7533接近。
生2:只有753
3元怎么可以看作7700元,这样钱会不够分的。所以应该把7533看作6600,,
6600÷1
1=600(元),每个红包放6张百元币。
生3:我同意生2的说法,这种情况估小更合适。 师:真好!与王老师当时的想法一样。2月30日,带着礼物和红包,我们就出发了。(出示信
息③
)
……
六、教学反思。
十来岁的孩子精算长于估算,不愿意也不习惯估算,在再
三提示的前提下,仍然会出现
精确计算的情形,更不知道怎样才合理。而上述案例,学生不但愿意估算,
还会估算,而且
会合理估算,究其因,以下两点至关重要。
1、精彩的生活
现实世
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整堂课,我始终把握住“生活中学数学”这一新理念,撷
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的
画面,提炼出学校安排餐厅、寝室,小手拉小手活动,购物等不需
要精确计算的数学问题,组成“走进校
园”情境串,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估算的必要和价值,
从而杜绝了为估算而估算现象的发生,把发展估算
意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熟悉的生活画面,
亲历过的实际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
学生对“估大”、“估小”两个
策略的理解和选择,培养了应用意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生
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他们有更多的
机会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2、简单的数学 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估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估算的本质已有所了解。
或许除法的估
算与加、减、乘法有些不同,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教学中,我以“对
于估算,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一问题打开学生的话匣,引领他们先看看估算这片“森林”,
然后再带领学生在这片“森林”中寻找
除法的估算这棵“树木”。实践证明,学生在把握估算
原则的前提下,探索、学习除法的估算变得更自主
,更轻松,这种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做法,
起到简约数学知识的作用。是的,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原则
而非细则,还学生一个简单的
数学。
值得注意的是,估算决不能仅仅出现在估算课上
,我们要把它落实在数学教学全过程之
中,真正实现三算结合,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估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