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估算

温柔似野鬼°
588次浏览
2020年12月21日 17:5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小欣月

2020年12月21日发(作者:姬氏)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估算

摘要:文章梳理了小学估算构建属性及层 级关系,综述了估算的
能力知识结构和年龄阶段,分析了《新课标》对小学生估计能力的内
容要 求和设置,从而可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指导小学生们的估算能力发
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估数;估测;估计
一、估算的意义
《新课标》对不同小 学阶段学生估算能力的要求不同,侧重点也
不同,相应的教科书对于评估能力的发展要求也给出不同的反 映。为
了表达在当前课程体系下学生的估计能力达到什么水平,我们需要探
讨小学数学义务教育 中的学生估算能力结构,探索小学阶段估算知识
点的属性结构,分析学生估算能力侧重的差异性。估算的 应用广泛,
不仅在理论讲学上对计算结果可以进行正误判断,开发小学生的智力
水平,同时在实 际生活中估算也有非常现实的广泛应用。所以,估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需要清楚了 解小学各个阶段
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水平,对于小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娃娃
抓起”。


二、估算的构建属性及层级关系
据调查,小学的一线教师容易混淆估计 、估算、估测和估数这几
个词,因此我们首先有必要明确定义这些概念,以便清晰理解。文献
[ 1]认为估计是“粗略计算,基本上是一种快速近似。它的基本特征是
放大或缩小值的值,以确定操作结 果的范围或估计。”但是,估算不



能单方面地视为近似计算。本文 接受的是文献[2]的估计定义:“没有
做出具体计算的人,只能通过利用已知的原始的知识,给出问题 的粗
略答案。估计的形式是心算形式,进行数学概念与算术技巧之间的相
互作用过程。”估算是 根据事物的性质和具体情况,对数量和变化的
一般推断。文献[3]认为,这种估算不能被片面地看成一 种估计,而应
该是一种经常的人类心理活动,是人基于现有的数学计算经验、结合
和组合特定的 数学情况,并且在不经历具体物理操作的情况下,快速
产生近似的计算结果。估测是人类最基本最实用的 数学技能之一,包
括对日常生活中的两点间距离、房屋面积、天气温度、行车速度、物
品价格和 重量的估计等。文献[4]给出了目前得到国内外多数人认可的
定义:“人们在不使用具体专用的测量工 具情况下,以某种方式推断
测量的心理过程”。估数是一种被认为与数值判断相关的数学问题求
解具体形式,它是一种灵活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的自适应问题求
解方法。文献[5]认为估数是在实 际中对在没有足够时间计算对象数量
进行估计,或者要计数的对象数量太大,或者移动太快的对象可以不
准确计算,这是一个高级的认知处理数据过程。虽然目前国内人们对
于估计所涉的这几个概念没 有统一接受的认可,但是从现有文献中可
以看出,估计、估算、估测和估数这几个基本概念具有相当不矛 盾和
清晰的表达,并且还有一些概念的明显区别。本文结合上述四个概念,
对小学阶段数学中所 涉及的估计进行适当划分,将小学数学的各类知
识及其属性来统一辨识。


三、估算的能力知识结构和年龄阶段



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和文献资 料,目前我国小学生的估算能力相对
较弱。一般情况下,未经过特殊的认知培训干预时,成年人比年轻人
有更好的估计能力。文献[6]认为学龄期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分为“跨
越维度阶段”与“向量 阶段”,跨维度阶段又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3—6岁),第二阶段(7—8岁),第三阶段(9— 10岁);矢量阶段
又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1—12岁)和第二阶段(13—15岁),
第三阶段(16—19岁)。检查小学生估算能力可以应用认知诊断评估
理论[7,8],这是近年来 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测试形式。它基于对个
人反应的一种项目形式,能够较为详细地对所测量各个知识点 的掌握
情况进行个体自身分析,同时,也可以比较个人并为教学提供基础。
由已知测量得到的知 识结构、认知情况和项目的相关体系机制,选择
出适当的数学诊断模型,并使用具体的测量方法,将测试 者个人的反
应转化为反映者自身的认知属性,给出具体的测试者认知结构的数学
表达式,并基于 可以观察的外部行为来实现估算的内在知识结构及其
技能掌握的目的。


四、《新课标》中“估算”设置与分析
中国非常重视小学数学的数学估算,这可以在“新课程 标准”中体
现出来。该标准针对小学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估算”内容,给出了
详细的目标、 内容标准和要求,并具体给出了关于估算、估测和估数
以及它们相关的教学建议和11个例子。小学第一 学段(1—3年级)
的目标是:体验从具体生活中“数”的抽象出来过程,理解“数”的抽象
含 义,初步了解小数与分数;了解共同的金额;了解四则算术运算的



具体意义,掌握必要的算术运算规律及其技巧,并准确计算;在具体
情况下,学生能够选择适当的度量单 位进行简单的估算。在使用数量
和适当的度量单位来对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进行描述,并在估算操作结果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想。在具体的观察、实践等活动中,
让学生能给出一些具体的方法 及简单的猜想。小学第一学段(1—3
年级)的内容标准:在关于数与代数方面:感受大数在生活背景下 的
意义,做出简单的估算;对于适当的度量单位选择,能够结合具体的
实际情况,进行简单估算 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关于图形和几何方
面:让学生估计一些具体物体;掌握“矩形”、“正方形”的 面积公式,
能够估计一些像桌子、黑板等简单图形的面积。小学第二学段(4—6
年级)的目标 :感受大“数”在特定情况中抽取出来的过程,会估算
10000以上的数;了解分数、百分比、小数和 负数的含义与估算;掌
握一些估算的必要算术技巧、方法和意义;定量之间的关系会用简单
的一 次方程来表示,并能够求解简单的一次方程。在观察、验证等实
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和 思维过程。小学第二学段
(4—6年级)的内容标准:在关于数和代数方面:感受大“数”结合实
际情况的含义并能够估算大数的数值;能够结合所解决的具体实际问
题,会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和估算 方法。在关于图形和几何方面:掌
握圆的面积公式;通过方格纸的运用,会对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估
算”;按照所给定的数值比例,能够在图纸上具体绘制图形。在关于
统计和概率方面:可以解释 简单的概率统计结果,并做出较为简单的
随机判断和预测进行交流;通过实验、观察等其他活动,感知事 件发



生的可能性(即概率)大小,能够简单定性地描述随机事件的 发生概
率。从“新课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数学“估算”能力培养中的关键
点。在小学数学 估算的第一学段,侧重对数的感知、计量单位认知和
正方形、长方形图形面积等,数量和单位的数学表示 是基于估数和估
测,通过大量与生活相关的情况建立的。在小学数学估算的第二学段,
注重对大 数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水平,估计内容多是估算、估测。在第
一和第二段中都设置有估算、估测和估数,其 困难不仅仅表现在四则
计算中,而且还表现在小数和分数的计算中。


五、总述
学龄期学生的认知发展,按照文献[6]的“加性估计的估算理论”,
主要 是跨越维度阶段和向量阶段,其中跨越维度阶段分布在6—10岁
的小学1—4年级的数学期间,向量阶 段的小学5—6年级(小学生
11—12岁)时,在数与代数方面主要学习多位数的四则运算、小数、< br>分数和百分数的算术运算,这也是估算的主要内容。调查分析研究表
明,小学3年级和小学6年级 是学生估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另外,
3年级和6年级也是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 广大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抓住小学阶段学生估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清楚
了解学生估算能力的发 展过程,对帮助指导学生估算能力的提高起着
重要作用。


作者:王元 单位:荣光国际学校 浙江师范大学

一半-温柔的牵挂


如何恢复被删除的文件-安家剧情分集介绍


静物乐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email-laborious


我的歌声里钢琴伴奏谱-健康最重要


溺水的急救方法-教师节黑板报


多大-陶罐和铁罐


培训公司-儿童营养早餐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