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
第一志愿-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原唱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给予树》一文中“
我们有这么
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
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这里可以
看
出( 金吉娅善良有同情心 )
买完礼物后哥哥姐姐和金吉娅
完全相反
的神态,哥哥姐姐们兴致很
高,非常高兴,但金吉娅却沉默不语,
这是因为(
没有买到好礼物,害
怕妈妈责怪 )。
妈妈看到金吉娅买了一些棒
棒糖,感到很(难过 )和( 生
气
),后来听了金吉娅的讲述后,
感到很( 激动 )。
1
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 善
良 )( 仁爱 )(
同情 )
( 体贴 )的品质。
2、《好汉查理》一文主要是通过(
对
话 )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
查理是一个( 调皮 ) ( 捣
蛋
)( 说话算数 )的
孩子。杰西是一个( 残疾 )( 善
良
)的孩子。
3、《一次成功试验》中试验的成功
的原因主要是(遇事冷静,先人后
己
)。文章可分为( 实验
准备 )、( 实验经
过
)、( 实验结
果 )三个部分。“不假思
2
索”在文中的意思是(不经思考,脱
口而出
)。“这
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
下。”这句话说明:(教育家被女孩
的高
尚品德感动了)
4、《掌声》一文中英子开始是一个
( 文静 ) ( 胆怯
)
( 自卑 ) ( 忧郁 )的孩子,
后来变成了一个( 活泼
),( 开
朗 ),( 上进 ) 的孩子。本课
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都要(
关
心 ),( 鼓励 ),懂得要
( 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
),
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3
课文中的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 第
一次是体现大家对英子的( 鼓励和
信任
)。第二次除了对英子
的( 鼓励 ) ,还有(赞扬)。
4《狮子和鹿》这个故事
是按(事情
发展顺序)写的。故事告诉我们:物
各有所长、所短;
5、《陶罐和铁罐》主要通过陶罐和
铁罐(语言 )、( 神态
)、
( 动作 )的描写来表现铁罐
(傲慢 )( 蛮横无理
)
和陶罐的( 谦虚 )( 友善 )
( 宽容 )。
“奚落”在本课指:用尖刻的话讽刺
别人,使人难堪。
4
“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人或不
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看待或评说。
“和睦相处”指:相处得平安和谐、
不争吵。
6、《科利亚的木匣》这是一篇叙事
性课文,按照( 埋木匣 )──
(
挖木匣 )──(明白道
理 )的顺序记叙。从这件事中
感悟到(
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
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的道理。
7、《矛和盾的集合》中矛的作用是
(进攻 ),盾的作用(防守)。
二者的优
点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说
明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
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5
8、 《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是围绕
(
树木 )的特点来写的。概括
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是_:小兴安岭
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
一座美丽的大
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
里的影子。”“侧着脑袋”,写出了
小鹿的(可爱的神态
)。
“葱葱茏茏”是讲树木长得非常茂
盛;“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写出
了夏天树
木(枝繁叶茂 )。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
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浸”说
明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
6
“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
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一句来形容
小兴安岭的(美丽
)和( 物
产丰富 )。
9、《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讲
述
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
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
(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
情 )。
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
点像( 绿色的海洋
)。第
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具体叙述( 小兴
安岭四季的景色
);第六自
然段做总结,( 首尾呼应 ),
紧扣题目。课文运用( 比喻
)、
7
( 拟人
)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充满
感染力。、
10、《 富饶的西沙群岛》全文是围
绕那句
话来写得?是围绕(那里风景
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这句话来写的。
按照( 总 )—( 分 )—( 总
)
的结构来写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
置,再按(海面 )、( 海底 )、
(
海滩 )、( 海岛 )的顺序
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 )
和( 物产
)。最后写西沙群岛
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写海面
时通过( 色彩的变化
)来
表现它的美丽。海底是通过写( 水
8
产资源 )来表现它的物产丰富。
写海滩通过写(贝壳 )(
海
龟 )来表现。写海岛是围绕
( 鸟的天下 )来写的。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
鱼。”这一( 夸张
)的手法,说
明西沙群岛( 物产丰富 ) 的
特点。
1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唐
代 )代诗人( 李白
)。“楚
江”是指(长江 )。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宋
代
)代诗人(苏轼 )“潋
滟”的意思是(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的意思是(云雾迷蒙的样子)“山
9
色空蒙雨亦奇”“奇”是( 奇
妙 )的意思。两首诗表达了作
者(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夜书所见》作者是( 宋代 )代
的( 叶绍翁
)表达了作者( 思
念家乡 )的感
情。
“萧萧”是指(风声).“挑”是指
(用细长的东西拨弄).“篱落”指
(篱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
( 唐 )代诗人( 王维
)。
“异乡”指(他乡). “逢”指(遇
到).“倍’指(加倍).这首诗表达
10
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
情。
11、《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指《清
明上河图
》。画的作
者是( 张择端 )。
12、《赵州桥》一文作者是从三个方
面介绍的,( 外形特点 )
(建
筑材料 )( 桥的设计
)。
本文的过渡句是(这座桥不但坚固,
而且美观)。其作用是:(承上启下)
“创举”在本课是指: (从未出现
过的行动)
13、《孔子拜师》(第二自然段)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
子风餐露(lòu
lù)宿,日夜兼程,
11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
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
发胡
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
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
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
道:“老
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
——”老人见这位风尘仆(pú pǔ)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
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
地来拜见老师,请
收下我这个学
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
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
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
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
12
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
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
长进的。”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2)、写出近义词。
特地—— 特意
拜访
——拜会
(3)、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赶
路
(4)、从文中的第一句话,你感受到
了什么?文中能看出孔子是一个(谦
虚好学,不怕辛苦)的人。
13
(5)、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画横线
的句子的意思是(学业上是没
有尽头
的,应奋进不止).
(6)、你能写出孔子的一句名言吗?
(温故而知新)
14、《玩出了名堂》一文中写的是( 列
文虎克
)玩出了名堂。他发明
了(显微镜 ),发现了(微
生物 )。
“名堂”在课文中是指( 成
就 、成果
)。“小
人国”是指( 微生物界 )
“居民”是指( 微生物
)。
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我们(要善于观
察,善于思考,才有所发现)
14
15、《花钟》一文,植物开花的时间
与( 温度
)( 湿度 )
( 光照 )有关。还与( 昆虫
活动
)有关。
16、《秋天的雨>一文抓住了植物的
( 色彩 ),果实的( 气味
)。
小动物的(准备过冬 ),树木
的(落叶 )来写秋雨的。
17
《风筝》一文写了( 做风筝 )
——( 放风筝 )——( 找风
筝
)的过程。
18、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
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
精
美的 )图案: 有的刻着两条
( 相互缠绕的龙),吐嘴里出
15
( 美丽的水花
);有
的刻着两条( 飞
龙 ),前爪(
相互
抵着 ),各自( 回首遥
望
);还有的刻着
( 双龙戏珠 )。所有的
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
活了一
样 )。
①按原文填空。
②用“——”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③这个中心句在这里起(承上启
下 )作用。
19、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
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
16
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
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真叫人发颤!
①“峰顶在云彩上面哩!”写出
了天都峰的( 高 )。
②把写天都峰“陡”的句子找出
来。
③“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
了我(惊呼、惊
叹 )的心情。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