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山东长岛旅游-黑眼圈的形成
人教第五册教材解读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
元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主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
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安排
了《灰雀》、《小摄影师》、
《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讲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
个“语文园地”。 《灰雀》和《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
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
的大石头》和《我不能失信》记叙了
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
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
,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灰雀》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
列您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
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
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
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诚实和天真
。
《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
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
成。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见杂
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位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的故事。
体现
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奇怪的大石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
地质学家李四光小
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
白巨石由
来——是被冰川从秦岭带来的,并由此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
究成果的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
动脑,数十年执着求索
的可贵品质。
《我不能失信》这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宋
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
故事。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可是宋
庆龄
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
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了下来,履行自己
的诺言。
教学本组教材,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体
的优势。每个教学环
节,都要有意识的突出本族主题。在阅读教学中,
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组的导语中,明确提出了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要
“收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的要求,此
外,在《灰雀》课后,学习伙伴的泡泡中也做了相
应的提示。这些内
容的安排,是为了“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
备工作。
本组四篇课文,在具体的教学中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
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
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
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
积累语言的习惯。
学情分析:
1、教学中应把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各种
不同形式的
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
2、在教学中,应积
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如课文题
目的理解,课文脉络的梳理、人物语
言和人物心理的揣摩,通过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与老师的对话等形式,在学生生
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让
他们自己建构新知识。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秋天是美
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
,由4篇课文组成。
《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球的声音》
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个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
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
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
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
br>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
他季节的感受。及一篇习作和
一个练习组成。
《古诗两首》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南宋诗人叶绍
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游客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
郁闷孤独,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到小孩
在捉蟋蟀,不禁回
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
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发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
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
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独,非常思念家乡
亲人
。情之所至,是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
节倍思亲”这样的名句。
《风
筝》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
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
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
在、
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
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
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身临其境,
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
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
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
到
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
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
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
天。
《听听,球的声音》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
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
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
秋天。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
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
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的积累,体会
秋天
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第二,课文
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
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第三,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
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
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
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
一个有机整体。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
天”,是为
语文园地的习作提出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
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学情分析:
1、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了一些基本
的读书、
质疑、解疑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认真读课文,遇到生字查字
典或生字表解决,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不必做过多的分析,让
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重难点加以即可;
2、课堂上可以进行朗
读比赛,比谁读得正确、流利,这样可以
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3、鼓励开展小组交流,学会倾听小组同学意见,如果意见不相
同,可互相讨论讨论,这样做容易碰撞
出思想的火花,达到取长补短
的目的。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鲜花什么时候开放,蜜蜂
有哪些奇特的飞行本领,玩耍却玩出了
大名堂,怎样巧妙找到丢失的骆驼,这是多么有趣的内容啊。本组
课
文讲的就是这些内容。有的讲对植物的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讲对动
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有
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课文渗
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全组紧
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安排了3篇精读课文《花钟》、《蜜蜂》、《玩
出了名堂》,1
篇略读课文《找骆驼》和1个“语文园地”,内容丰富
多彩。通过本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
法和学会正确的观
察方法。
《花钟》这篇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
—实际运用”
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
后的发现:一
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列举了
牵牛花等9种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规律;接
着分析回答了不同
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
与昆虫
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
其做法很奇妙。
《蜜蜂》课文
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
的一个实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体现了作者严谨
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玩出了名堂》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
人列文虎克喜欢
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
时,突发奇
想,把两片放大镜片放在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
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
生物世界。
《找骆驼》这个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
和老人。商人走失
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
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
骆驼。老人的
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本组教材体现了以专题组织
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指导思想。比
如,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组专题,有提示学
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食物,
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
出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
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
什么,有哪些新发现。
“习作”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
反映
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而“宽带网”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
多的观察与发现的故事。前面有布置,中
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与交
流。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互相联系,密切配合的。在教学本
组教材时,要把握好编写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落实教材要求。
学情分析:
1、针对本单
元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的特点,让学生自读自悟。
使学生在主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开展积极的思维活
动;
2、学生主动观察性还不够强,可利用本单元教材,激发学生观
察兴趣,初步养成留
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