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著《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圆明园黄花阵-最时尚的网名
教育专著《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
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
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
,时而像被指引导
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
一种“
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
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
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
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
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
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
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
切入点,是随
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
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对于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常会有“
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
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能够潜心会文,何愁天涯无芳草呢?
一、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
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
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
流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
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
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巧设练笔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
“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在这深情的对视中,作为
与丈夫阔
别多时的妻子的你,会与丈夫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
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
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
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
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
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
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
有了作者笔下草
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
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当然学生
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
二、 丰润文本空白处——为文本主角代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
理解和
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在阅读教学中
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
让孩子们充当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填
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在这过程中
孩子们直接进入了角色,融入
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是学生和文本
的对
话,是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孩子们真实的感悟
和思考,
在思维与情感引发主动积极的情态下,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
情,让文本生色不少,同时也能更
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题,达到以读促写,以写
促读的互利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模拟被
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在死神
面前如何鼓励同学与死神搏斗,争取时间最后获救
的情景,让学生从身心参与中感受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
,丰富了阿曼达的勇敢坚
强的形象。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了
——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和平
时大不一样,
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
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
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
来。”老人生前视海鸥如亲人,从他十年如一日般坚持给海鸥
喂食中,从他对海鸥
一声声熟悉而亲切的呼唤中,可见他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鸥们十多天找不到这位与它们相依相随十多年的老人,它们心中是多么的焦急、忧虑啊!当它们
眼前出现老人的遗像
时,它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当时可能说些什么呢?
当海鸥们意识到人们要把遗像带走,它们
要与老人永别了,“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
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再一次“大声鸣叫着”,它们多么希望再
多看老人一眼,希望
遗像能多留一会,它们的大声鸣叫想对老人说什么?想对人们说什么?此情此
景,海鸥们的伤痛、无奈、焦虑,千言万语让学生们流泻于笔下,人鸥情深的一
幕便永远定格于学生的
脑海中。
三、延续文本意犹未尽处——续作者未言之意
有些课文结尾
(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
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
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学
中,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这些
语言的空白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
空间和创作的财富。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
的空白处
补上,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也使小读者
能过把
小作家的写作瘾。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
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
给高尔基照成相了吗?如果他来,会做些什么,说些
什么?如果不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此练练笔,
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又如
《凡卡》一文的结尾处余意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课文在
凡卡熟
睡在那甜美的梦中结束了,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为此,我设计这样一次练笔:凡
卡美梦可
以成真吗?当他醒后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
理想象,延续了故事的情节,道出了
沙皇统治下俄国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他们
有的写道:“凡卡睡醒以后,他偷偷写信的事被老板发现了,
结果遭到了一顿毒打,
他那虚弱的身体承受不住而死了。”还有的这样写道:“凡卡每天翘首期盼爷爷到
来,但当时的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它没有怜悯这可怜的小孩,凡卡的希望在一天
天无了期的等待
中扑灭了,凡卡在绝望中饱受老板的虐待,最终死去。”
四、捕捉文本典型处——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曾看过一同行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
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
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
语言示
范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
会。仿
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断练习,可以是句式表达、
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
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
或精彩文段。如《北京的春节》一文中
作者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但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是
引导学生学习按
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的典型文章。因此,在学习本文后我马上指导学
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家乡的传统节日,主要训练点落实到对文章写作顺序的
安排以及内容详略的处理
方法上,结果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然有些文章的
精彩片段的仿写或迁移写法也不容有失。例如《穷
人》一文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
真实描写的片段,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穷人宁可吃苦也要帮助别
人的
美好心灵,尤其段中省略号的连续运用,更能逼真地写出了桑娜当时时断时续、
忐忑不安的
心理。学习本段后,我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遇到过的焦急、忧
虑、担心、害怕的生活情景写一写,
例如早上睡过头而迟到了、一个人处于黑暗
无助当中、进行比赛前的紧张状态中等,让学生在练笔中实现
语言迁移的运用,
在先扶后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随文练笔”的切入
点皆于文本中,我们要潜心会文,识于慧眼,找准落点,
让我们的学生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