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灰雀》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销毁-qq聊天室下载
小学语文《灰雀》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公开课《灰雀》评课稿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
《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讲的都是
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
小事,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
一面。
《灰雀》讲的是苏联伟大革命领袖列宁与男孩、灰雀之
间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故事从两条
线索展开。明线是写列
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又见灰雀,文中对灰雀的语言描写
形象、生动。
暗线是列宁寻找灰雀遇男孩,巧妙教育男孩知
错就改。暗线才是文章的主旨,主要通过对话展开和推进。
一个是寻鸟的伟人,一个是藏鸟的孩子,听了男孩吞吞吐吐
的回答,列宁已经推知孩子在撒谎。
面对天真的孩子,列宁
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有的只是耐心、得体而又
巧妙的感染、
启发,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认识并改正了自
己的错误。列宁的做法既到达了教育男孩的目的,又不伤害
男孩的自尊心,体现了伟人对儿童的尊重和呵护。
《灰雀》放在名人故事一组的第一篇,
教学以“感受名
人”为主线。在教学资源上,可链接回顾二年级下学期课文
中的名人,认识单元导语插图中的名人,引发阅读期待;学
文后列宁和其他名人的故事
,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
础。
二、“有机整合”说目标
三年级上学期
是第二学段的起始学期,前两组课文的学
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学段衔接过渡。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
熏陶和感染。与此
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课的教
学目标为:
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桦、胸”等5
个生字;会写“胸、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
要内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
善诱和对儿童的呵护。
3.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通过人物的对话、神
态,体会
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
形式。
联系本组教材,可看出编排本课
的意图是:通过对人物
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列宁对男
孩的呵护。所
以,“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心
理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以学定教”说教法
1. 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杨
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
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
本课的教
学设计读贯穿始终,“初读”“默读”“品读”“研
读”“拓读”,读的层次势如剥笋。读的形式灵活多
样,范
读、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
2. 引导发现,质疑启思。“小疑小进,大疑
大进”。
本课教学充分预设学生读文本后的问题,引导质疑,寻疑导
教,使得教学的重难点得以
突破。
四、“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的种种分析,《灰雀》的课堂教学设计成
若干
板块,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
念。
第一板块:名人为引子,导入
一是回顾列宁。从《蜜蜂引路》入手,出示列宁头像,
简单
介绍列宁。初步了解列宁的伟人成就,为下面的学习故
事做铺垫。
二是板书课题。教师边
说边写,“雀”,上面是一个变
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渗透
中国
汉字的文化,提示雀的写法。
三是认识灰雀。(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简介灰雀。请
同学
们跟它们亲切地打招呼,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第二板块:感知为基础,初读
有了对故事两个角色的初步认识,学生的阅读期待进一
步调
动起来,教师用课件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二、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三、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按要求读
故事。
有要求便有检查,按照自读要求,先出示藏着课文的所
有生字的三个句子,借助拼音,检查
读句情况。进而由句到
词,读准生词,并引导学生通过图解、字理、辨析等方法,
初步理解生词
。词语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了
学段的过渡。
第三个要求,初步概括课文讲
了一件什么事,对于刚跨
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部分设计成“方法引
路,扶放结
合”的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有好
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
一
找,圈一圈”;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
名读每一个部分,以填空为拐杖,
启发学生思考:在每一个
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第三步,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
来,说课文
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更好地感知课文,也为了
解学生起始的阅读水
平,以学定教,在完成自读要求后,学
生再一次默读课文。了解这一遍读,学生又读懂了什么。
扎扎实实的“自读”“默读”环节,学生已经对课文有
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可进入第三个板块。
第三板块:词句为关键,品读
聚焦“列宁喜欢灰雀”,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
悟。
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学
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以
贴近儿童的问题“你喜欢灰雀的什么呢”,具体交流灰雀的
颜色“深红
”“粉红”,动态“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
歌唱”。“来回跳动”用创设情境想像法触摸,“这三只
灰
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生
接答),这边——(那边),那
边——(这边),这就是在
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采用入情入境法感受,
“抑扬顿
挫、变换着调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我们听一
听,
(课件出示叫声)”。这样引导学生“化话为画”,历经“读
进去”、“想起来”的过程。
而后,指导学生朗读,达成“读
出来”的目的。
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
喜爱。他欣赏
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有了前一个环节“抓关键词”
理解的基础,此处采
用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的方式,抓
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
对灰雀喜爱的程度。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将这种感情读出
来。
第四板块:对话为重点,研读
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
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
们的基础上,
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
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
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
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
么了?”学生明白深红
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
追问:读到这
,(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
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
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
跟随着列宁和
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
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
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
。顺势启
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
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
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
、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
“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
一想,到
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
生“读”“思”“划”的语
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
是冻死了。天气严寒
,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
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
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
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
呢?”来体会列
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
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
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
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
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
孩的尊重,男
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
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
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第五板块:疑问为核心,练笔
聚焦列宁尊重男孩,继续引导质疑,寻疑探究。重点抓
住“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一句,启
发学生提出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
灰雀呢?”先四
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深化体会。进而,抓住课文空白
点“如果灰雀会回答
,它会怎么说呢?”练笔写一写。
第六板块:板书为参照,升华
阅读是一个逐步深
入的解读过程,在感悟理解的基础
上,再次让学生说说读到这,又明白了什么,是对课文整体
把
握的提升。至此,学生已能感受到列宁、灰雀、男孩,这
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图画!这样的图画得益
于列宁对小
生命的关爱,对下一代的呵护。
第七板块:读物为活水,拓读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从例子出发,激发阅读兴趣,拓展
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积累,质关重要。补充阅读列
宁小时候
的故事《斗鹅》,引导学生收集、阅读列宁其他的故事以及
其他名人的故事。
总之,七个板块,环节简约,方法简便,训练务实,力
求学生在经历“简实活效”的听说读
写中,读平凡故事,悟
名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