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勤奋好学小故事6篇

别妄想泡我
800次浏览
2020年12月22日 02: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黄嘉千-海蟹死了能吃吗

2020年12月22日发(作者:茅大芳)


华罗庚勤奋好学小故事6篇
篇一:请把草纸还给我
华罗庚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
有一次,有个妇女去 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
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 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
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 格,那妇女
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
被妇 女带走了。 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便
让他坐车追,终于追上了,华 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
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 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
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 那妇
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
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
篇二:善于思考
华罗庚的数 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
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 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 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
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
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 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
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 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
28X6,先在算盘上打上2X6=12,再退一位,加上8X6= 48,立即得168,只用两
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 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
军。 < br>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
大师胡适的书分给 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 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
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 古
成功在尝试。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
而是尖锐地指 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
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 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
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 功尝
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
者放在一起, 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
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
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br>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
学家的。
篇三:善于学习
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 着
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
者的思路与自 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 象力,不
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篇四:奇思怪想的“罗呆子”
有一次,他跟邻 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
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 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
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
个孩子来 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
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 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 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
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2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 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
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 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
本不在话下.
篇五:奋起直追的数学奇才
中学毕业后,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 活,一面继续
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
痊 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
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 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
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 ,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
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 ,
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 ,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
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 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
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 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
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数学成绩不好引起华罗庚的警觉,他暗下 决心,一定要赶上去。于是,一有空他
就抱着数学课本看,寻找数学题来做,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李月波把课讲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题让大家去做。题目是:“今
有物不知其数 ,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当
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华罗庚却很 快举手回答:“23!”李老师颇为惊讶,走
过来询问:“你看过《孙子算经》,它是中国的?剩余定理 ?,传到西方后被称做?
孙子定理?”。老师又问:“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华
罗庚不紧不慢地陈述了他的思考演算过程:“我是这样想的:这个数三三数之剩
二,七七数之 剩二,这道题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
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数了 !”老师兴奋地告诉同学们:“华罗庚同学的答
案是正确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确的。”从此,全班 同学对华罗庚刮目相看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3


了。
华罗庚的数学智慧,让老师大为惊喜。老师的鼓励又使得华罗庚兴趣大增 ,在数
学上加倍用功,于是,数学成绩便突突地往上冲。
篇六:坐飞机
华罗庚在一 次乘飞机时,看见邻座旅客的杂志上有个题目:计算59319的立方根。
华罗庚略加思索,马上说出答 案应该是39。邻座旅客很是惊奇,连忙翻看后面
的结果,发现答案无误。
旁边的人觉得不解 ,纷纷询问他:“你怎么能算这么快?思路窍门是什么?”华
罗庚笑着回答:“其实很简单,我用的是估 算思路。因为303=30×30×30=27000,
403=40×40×40=64000,又因 为27000<59319<64000,所以可以断定所求答
案一定在30和40之间。限定这个大致 范围后,抓住此数的个位数9作为突破口,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考虑到只有9的立方的个位数是9,因此 又可断定结果的个
位数必是9,从而得知59319的立方根必是39。”旅客们听了华罗庚的解释茅塞
顿开,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
不过,华罗庚却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 ,为了学好数学,
他几乎都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对数学问题的快捷反应自然在情理之中。
看得出,勤奋刻苦是华罗庚功成名就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希望这能给同学们留下
深刻的启迪。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4

因为爱情有多美歌曲-高档化妆品有哪些


茶道文化-好春光


皇帝的新衣-板栗的好处


莫高窟教学设计-点亮灯塔


老爸的幸福生活-淡雅的背景图


日期印章-键盘数字键失灵


人大会议议程-藏族的传统节日


小蜜蜂儿歌-远程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