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罗庚的小故事
文字图片-醋的组词
关于华罗庚的小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讲的是与华罗庚相关的5个
小
故事。在中国的数学研究领域,最值得一提的数学家就是
华罗庚,他为中国的数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就跟
着一起来读一读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吧。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之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
(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
籍江苏
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
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
学院院
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
典型群、自守函数论
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
为芝加哥科学技
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
br>不等式”、“华—王方法”等。主要荣誉:华罗庚为中国数
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
数学之父”,“中国
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大师,他
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
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
典数学家列在一
起,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
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1948年当
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
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当
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
士。1983年被选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
德国巴
伐利亚科学院院士。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
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建国六十年来,
“感动
中国一百人物之一”。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一 有一次,他被叫去看卖棉花的<
br>铺子,这时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演算一个数学题,
那个妇女问:“一包棉花多少钱?”
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
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
么这么贵?”
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
格,那妇女便买下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演
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 这下可急
坏了华罗庚,于是,他便不顾一切地
去追,一个黄包车师傅
见了,便让他坐车追,后来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
说:“阿姨,
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
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
他
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
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
感动了,不仅没要钱,还
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
家后,又演算起来。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二 著名数
学家华罗庚在学习中,
既肯下苦功,又善动脑筋。他十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数学
老师王维克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
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
七数之剩二,问
物几何?”此题出自古代的《孙子算经》,意思是说:有一种
东西,不知道数量
,如果三个三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二;五
个五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三;七个七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二。<
br>问这种东西共有多少。
王老师刚把题读完,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了:“二
十
三!”“怎么,你看过《孙子算经》?”王老师惊诧地问。
华罗庚回答说:“我不知道《孙子算经》这本
书,更没有看
过。”
“那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王老师又问。华罗庚有板有
眼
地答道:“我是这样想的,三个三个地数,余二,七个七
个地数,余二,余数都是二,那么,总数就可能
是三乘七加
二,等于二十三,二十三用五去除,余数又正好是三,所以,
二十三就是所求的数了
。”“啊——”王老师简直被惊呆
了,“算得巧,算得巧!”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三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
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
看着
,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
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
面相觑。
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
“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
,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
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
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
庚请到清
华大学来。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
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
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
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
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
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
逻辑
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
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
题。碰到难
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
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
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
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
外着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
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
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
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
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
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
为了求学问
,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篇论
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
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
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
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
的精神,
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
钱、名利、地位。最终,他
的事业成功了。华罗庚把科学研
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
产上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四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
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
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
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
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
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
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
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
要求做一个访问
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
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
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
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着名的“华氏定
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
被伊利诺大学高
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
车,生活十分优裕。
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
庚的心。1950
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
留美的中国学生写
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
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
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
但数学家却有自己
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
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
究真正的黄金时期。
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
关心、培养了一
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
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着
作、11本数学科普着作。他
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从初
中毕业
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
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五 华罗庚的父亲是经营杂货店
的小业主,由于经营惨淡,家境每况愈下,致使
上中学不久
的华罗庚辍学,当了杂货店的记账员。在繁琐、单调的劳作
中,他并没有放弃最大的
嗜好--数学研究。
正在他发奋自学时,灾难从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伤<
br>寒症,被医生判了“死刑”。然而,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过
来,但左腿却落下了终生残疾。他常挂
在嘴边的是这样一句
话:“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这位没有大学文凭的
数学家,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刻
苦自学,于1930年,以《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不能成
立的理由》的论文,而使中国数学界刮目相看。后被熊庆来
教授推荐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助教。在这里,
他得益于熊庆
来、杨武之的指导,学术上得以长足进步,并逐渐树立起他
在世界数学界的地位。
1948年应美国一所大学骋请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他
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携妻儿回国,担任清华大
学数学系教授,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十分重
视和倡导
把数学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亲自组织和推广
“优选法”、“统筹法”,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显
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他一生勤奋耕耘,共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着。作为数学教育家,他培养出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一
批优秀的数学家,并形成了中国数学学派
,有的人已成为世
界级的数学家。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讲学时,因突
发心肌
梗塞而去世,终年75岁。一生以“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
命的最后一刻
”自勉的华罗庚,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点评 华罗庚坚韧不拔、自强不
息
的精神,成就了他自己的追求,获得了今天的成功。华罗庚
在概括他全部的治学精神中说道,
学习必须踏实,不能踏空
一步。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踏空多步,补不胜补,会使人
上不去,就
会完全泄气。小朋友们,一定有努力学习,争取
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哦。